中华民国法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华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以成文法(Statute Law)为法治基础,与以判例法(Case Law)为基础的英美法系不同。

依《中央法规标准法》第2条之规定,法律的名称分为4种:法、 ... 中华民国法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与政治系列条目 政府(沿革) 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宪政史)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 总统及副总统在台湾之直接选举与罢免 国会在台湾之全面选举与罢免 国民大会(已冻结) 一府五院 总统 总统:蔡英文 副总统:赖清德 总统府 秘书长:李大维 国史馆 中央研究院 国家安全会议 主席:蔡英文 秘书长:顾立雄 国家安全局 行政 行政院(内阁) 院长:苏贞昌 副院长:沈荣津 秘书长:李孟谚 政务委员 行政院会议 中央行政机关(部会) 立法 立法院(国会) 院长:游锡堃 副院长:蔡其昌 秘书长:林志嘉 立法委员 立法院会议 司法 司法院 院长:许宗力 副院长:蔡炯炖 秘书长:林辉煌 司法院大法官 宪法法庭 司法院会议 最高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 惩戒法院 考试 考试院 院长:黄荣村 副院长:周弘宪 秘书长:刘建忻 考试委员 考试院会议 考选部 铨叙部 公务人员保障暨培训委员会 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监理委员会 监察 监察院 院长:陈菊 副院长:(待提名) 秘书长:朱富美 监察委员 监察院会议 审计部 国家人权委员会 地方自治 行政区划(沿革) 地方政府 省(已虚级化)/直辖市 县/市 政治 政党 中华民国政党(列表) 立法院政党: 民主进步党 中国国民党 台湾民众党 时代力量 选举与罢免 中央选举委员会 中华民国选举 总统、副总统选举 最近选举:2020年 立法委员选举 最近选举:2020年 地方公职人员选举 最近选举:2018年 中华民国罢免 最近罢免:2022年 中华民国公民投票 全国性公民投票 地方性公民投票 最近投票:2021年 其他相关条目 中华民国外交 中华民国军事 海峡两岸关系(关系史) 台海现状 台湾问题 政治主题中华民国主题中国主题台湾主题查论编 中华民国的法律分为宪法、法律、命令三个层级,以《中华民国宪法》为基础,并以《中央法规标准法》做为法律制定的通则,所有规范皆不可违背在其上位阶的规定。

法律的制定、修改与废止主要由中华民国立法院执行,各项法案在立法院通过后,再经中华民国总统公布始有效力。

法规架构主要采行大陆法系体系,宪法诉讼归宪法法庭,民事诉讼、刑事诉讼、选举诉讼归一般法院,而行政诉讼归行政法院;至于军人还加上军法(英语:Militaryjustice)之规范,并在战争时由军事法院负责。

中华民国以《六法全书》,即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为最通用之法律。

中华民国法律的制定,相当程度的参考同属大陆法系的德国与日本,其中高达八成以上的法律条文是比照德国,尤其民法以德国、瑞士为法律继受的主要对象,因而使不少法律学者前往德国留学取得法学学位。

目录 1法律体系 1.1概说 1.2法规体系 2历史渊源 2.1欧洲大陆法 2.2日本法 3法院体系 3.1宪法法庭 3.2普通法院 3.3行政法院 3.4军事法院 4检察体系 5争议 5.1死刑存废 5.2法官适任性 5.3修宪问题 5.4转型正义 6注释 7参考文献 8法律资源 8.1宪法 8.2公民投票法 8.3其他 9参见 10外部链接 法律体系[编辑] 概说[编辑] 中华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以成文法(StatuteLaw)为法治基础,与以判例法(CaseLaw)为基础的英美法系不同。

依《中央法规标准法》第2条之规定,法律的名称分为4种:法、律、条例、通则。

法律需经过立法院立法程序,经由总统公布后施行。

法属于全国性、一般性或长期性事项之规定者。

律属于战时军事机关之特殊事项之规定。

条例属于地区性、专门性、特殊性或临时性事项之规定者。

通则属于同一类事项共通适用之原则或组织之规定。

命令则为行政机关发布之具体办法,不得违反宪法与法律的规定。

依其性质称为规程、规则、细则、办法、纲要、标准或准则(《中央法规标准法》第3条),以上名称仅为例示规定,若采其他名称亦不失其命令之效力。

规程:属于规定机关组织、处务准据者称之。

规则:属于规定应行遵守或应行照办之事项者称之。

细则:属于规定法律施行之细节性、技术性、程序性事项或就法律另作补充解释者称之。

办法:属于规定办理事务之方法、权限或权责者称之。

纲要:属于规定一定原则或要项者称之。

标准:属于规定一定程度、规格或条件者称之。

准则:属于规定作为之准据、范式或程序者称之。

另外,地方政府可在其自治范围或依中央法律、法规之授权,制定自治法规,分为自治条例与自治规则二种。

前者需地方议会通过,后者仅需地方政府发布即可。

法规体系[编辑] 中华民国法律一般可分为: 宪法:包含人民基本权利以及任何中央、地方法规体制之规定,司法院所做出之相关宪法性文件亦具同等效力,举例来说有《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司法院大法官释解释、宪法法庭判决等。

宪法程序法:自2022年1月4日起,中华民国之违宪审查改采诉讼形式进行;《宪法诉讼法》亦成为宪法诉讼所遵循之程序法规[1]。

民事实体法:举例来说有《民法》、《商事法》及其他特别法。

民事程序法:举例来说有《民事诉讼法》、《非讼事件法》及《强制执行法》等。

刑事实体法:举例来说有《中华民国刑法》、《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刑法》简称(军法)及其他规定于各法规中的刑事责任规定,还有像是有(附属刑法)(特别刑法)。

刑事程序法:举例来说有《提审法》、《羁押法》、《刑事诉讼法》等。

行政法:举例来说有《行政程序法》、《请愿法》、《诉愿法》、《行政诉讼法》、《行政罚法》、《行政执行法》为行政法总则、《国家赔偿法》、《刑事补偿法》以及其他各行政单位相关法规为行政法分则。

历史渊源[编辑] 欧洲大陆法[编辑] 中华民国法律属于大陆法系,其法规、法律原则等自然与近现代大陆法的源头德法两国脱不了干系。

法治国家(Rechtsstaat,法律作为统治的途径)以及成文法(codecivildesfrançais)等特色均源于以上两国。

大陆法系的主要法源是成文法典、前国家性法律条理、行政机构的自律规则等。

相对的,英美两国采用的是普通法制度,判例法以及习惯法作为法源的比重非常之高。

其思想则着重于法之支配(即法律高于一切,包括政府)。

日本法[编辑] 中华民国之采用大陆法而非英美普通法是因为现代法律的主要制度以及知识在二十世纪初由日本传来。

采用原因包括清末民初时中国法政界不少举足轻重的人物均在日本接受教育,对英国西敏寺体制、美国华盛顿体制生疏,故而偏好日本的法制。

其次,当时学界普遍认为由日本政客精心打造的日本法较于适合中国的风土民情、传统,故予以效仿。

至今,日本法的影响处处可见,形式上最为明显的是民国的法典、法律的合集本同日本仍称六法全书。

法院体系[编辑] 主条目:中华民国法院列表 宪法法庭[编辑] 主条目:宪法法庭 中华民国司法体系并无独立设立之“宪法法院”(如韩国宪法法院),而是设立隶属司法院之宪法法庭,由大法官组成。

依据《宪法诉讼法》,宪法法庭依法执行法规范宪法审查、裁判宪法审查案件、机关争议案件、正副总统弹劾案件、政党违宪解散案件、地方自治保障案件、统一解释法律及命令案件。

普通法院[编辑] 一般民事以及刑事案件由普通法院管辖,采三级三审制;但部分诉讼案件,例外采二级二审制。

普通法院体系按照正常诉讼程序,依序为: 地方法院: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共设置21个地方法院,原则上为一县一地方法院,设于直辖市、省辖市之地方法院通常管辖至外围县{{大台北地区(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共设有台北、士林、新北、基隆4个地方法院。

}}。

高等法院:台湾高等法院设于台湾台北市,并设有台中、台南、高雄及花莲四个分院。

福建高等法院目前无本院,设有金门分院,辖区为金门、连江两县。

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现设于台湾台北市。

专业法院:除一般普通法院外,为因应专业案件,得视情况设置专业法院。

目前有台湾高雄少年法院,负责审理高雄县市儿童及少年触犯刑罚法律事件,其位阶等同地方法院。

依据《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于2008年7月1日成立的智慧财产法院,负责审理智慧财产案件,其案件包含第一、二审之民事、刑事智慧财产案件与第一审之行政智慧财产案件。

行政法院[编辑] 行政诉讼由行政法院管辖,采二级二审制: 高等行政法院:高等行政法院为行政诉讼案件第一审管辖法院,目前设有台北、台中及高雄三所高等行政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设于台北市。

为配合司法院规划将行政诉讼由现行二级二审改为三级二审,于地方法院设立行政诉讼庭审理简易诉讼程序及交通裁决等事件,立法院于2011年11月1日及4日分别三读通过《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施行法》、《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法院组织法》、《行政法院组织法》及《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等7项法律修正案。

为便利民众诉讼,并使公法争议事件能回归适用行政诉讼程序审判,使实务与学理归于一致,司法院经审慎评估后,规划将行政诉讼改制为三级二审,于地方法院设置行政诉讼庭,办理行政诉讼简易程序、保全证据、保全程序及强制执行等事件,并将不服交通裁决之事件改由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依行政诉讼程序审理。

2012年9月6日,行政诉讼由二级二审制改为三级二审制,于地方法院设置行政诉讼庭。

军事法院[编辑] 依《军事审判法》之规定,军事法院隶属于国防部,而非司法院。

军事法院分为最高军事法院、高等军事法院以及地方军事法院,除最高军事法院应设于中央政府所在地外,均由中华民国国防部视部队任务需要设置。

且需注意的是,最高军事法院虽然名曰“最高”,但并非表示其为军事案件的终审机关。

关于最高军事法院所做出的判决,在释字436号解释之后,可以依案件性质上诉至普通法院中的高等法院或最高法院。

立法院于2013年8月6日三读通过修正《军事审判法》第1条、第34条和第237条。

现役军人于非战时之期间,若触犯《陆海空军刑法》之凌虐部属罪、以强暴、胁迫、恐吓或其他不正当方法阻挠部属请愿等,以及违犯杀人、妨害性自主等罪者,移至普通司法机关追诉、处罚。

凌虐部属罪、不应惩罚而惩罚罪、阻挠部属陈情罪等军刑事案件,自军事审判法修法公告后,非战时之期间即从军法机关移转至普通司法机关追诉处罚,至于其他刑事案件将于公告后5个月后施行。

此意味在非战时或中华民国非实施戒严之期间,中华民国之军事刑案转由普通法院及其检察署成立军事审判专庭(股)进行追诉与处罚,改变军事刑案一直以来事实审(一、二审)之部分均由中华民国国防部之军事法院检察署、军事法院追诉、处罚之状态。

检察体系[编辑] 检察体系制度上于各法院设置检察署,分为最高法院检察署、高等法院检察署以及地方法院检察署,各置检察长和检察官,负责对刑事案件的侦察与起诉。

虽然检察署均附属法院设置,但检察体系乃独立于法院体系运作,由法务部主管,不受法院的指挥管辖。

检察总长是检察体系的最高首长,同时是最高法院检察署的最高首长。

争议[编辑] 此章节需要扩充。

陈荣华(男,依判决书记载,判决时年29岁,台北县人,住瑞芳镇,中华民国43年5月1日执行死刑。

) 死刑存废[编辑] 主条目:台湾死刑存废问题 如同其他国家一般,由于当代对人权和实效的重视,在中华民国,剥夺生命权的合理性受少部分人士争议,因此死刑存废在中华民国成为有争议的公共政策。

在台湾对于中华民国死刑制度及死刑存废问题的事件与讨论,始于陈水扁政府时期,时任中华民国法务部部长陈定南于2001年公开宣誓要推动废除死刑。

而后法务部也于2002年公布有关废除死刑政策说帖[2],宣示渐进废除死刑,以废除绝对死刑、减少死刑判决等政策逐步废除死刑。

2005年12月26日,时任法务部部长施茂林下令在于高雄第二监狱枪决林盟凯、林信宏[3],此后他便拒绝签署死刑执行令,到2008卸任为止没有任何死刑犯伏法[4],在其任内留下29名死刑犯[5]。

中国国民党2008年重新执政后,法务部部长王清峰主张废除死刑,并公开表示“任内绝对不会批准死刑”[6],也不签署执行已死刑定谳的44名死刑犯的处决。

引发舆论争议以及对死刑存废的讨论,后因此于2010年3月11日晚间被迫辞职。

继任部长曾勇夫于2010年4月30日重启死刑执行。

主张废除死刑的人常常因为“死刑是残忍的刑罚制度”、“生命权不可回复”、死刑冤狱造成的问题比其他刑罚的冤狱严重许多”以及“死刑对杀人缺乏更强吓阻效果,因此根据宪法比例原则,死刑可能超过最小侵害性”等出于人权的理由主张废除死刑,而死刑无助治安、缺乏更强吓阻效果的看法也确实有部分量化数据研究的支持;然而,民意普遍支持死刑,根据历年来所做之相关民意调查,民众对台湾废止死刑之意见,始终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受访者,表示反对,但如有相关配套措施,例如提高有期徒刑上限、无期徒刑假释门槛等,反对意见则约下降至百分之四十。

[7]但在2010-2019年期间,即使有配套措施,反对废除死刑的人一直都超过五成[8];而在2018年5月到6月期间,台湾连续发生14起命案,包括3起分尸案[9],事件再一次令死刑存废问题成为热议话题。

这除了民众普遍认为死刑有助维持治安,且确实有相当数量基于犯罪数据的学术研究支持死刑有助抑制谋杀、维持治安的说法外,支持死刑的人多半认为在刑事案件中,惩罚凶手、让受害者得到抚慰,是让公平正义得以伸张的做法[10][11],而“如果今天你家人被杀,你还会不会主张废死?”或类似的问题,也经常被死刑支持者用以论证死刑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必要性[注1],支持死刑者也常因为废除死刑者面对这类问题时的表现,而认为废除死刑的人对应当展现同理心的对象,如犯罪受害者,缺乏应有的同理心[13],废除死刑也常视为妨碍公平正义实现的作为,而也确实曾经有谋杀受害者家属感觉自己受到废除死刑团体欺侮的报导[14],因此不能认为“废死团体欺负谋杀受害者家属”或者“废死团体对谋杀受害者家属造成二度伤害”之类的说法没有根据;而认为废除死刑妨碍公平正义、进而对受害者造成二度伤害的看法,也使得提倡废除死刑的人和团体广泛受到批评、被民众普遍厌恶[10];而技术性拖延死刑执行的作法,也让民众失去对司法的信任[15],因此民众对废除死刑及相关人士的愤怒与憎恶,不全是不理性、媒体和名嘴炒作、对废除死刑及相关团体的误解、不理解、不完全理解或偏见等等所致,而是有一定合情合理的原因存在的,更不能因为民众普遍对废死团体和相关人士感到愤怒和强烈的反感,而认为民众普遍不理性。

法官适任性[编辑] 主条目:恐龙法官 很多国家的人都不喜欢法官和律师等法律人,人们对法律人的厌恶也有着长久的历史,而这可能和法律人目的性取向的思考方式、甚至这样的思考方式会让他们做出一些伤害普通百姓的事情,以及法律术语对多数人而言晦涩难解、法律人冷酷无情的刻板印象等等有关。

[16]而在中华民国,一些法官的判决也引发民间非议,尤其牵涉谋杀与性侵的判决更常受到类似的指责,而这种对法官的指责极其普遍,因此不能认为这种印象完全出自误解、对法律和司法缺乏了解、对司法和公务人员的偏见、媒体和名嘴蓄意炒作带风向、民众普遍不理性、多数民众不了解法理或其他类似的理由。

判决结果引发民众非议的法官,常又被称为恐龙法官。

2016年7月,最高法院经全体法官决议,今后重大瞩目案件新闻稿,将一律标示承审法官姓名,此一改革让承审法官必须面对舆论监督与压力,期望减少重大争议判决[17]。

修宪问题[编辑] 吕炳宽等部分人士认为,中华民国宪法生于中国大陆、长于台湾,其诸多条款因不适应这一变化而产生诸多问题。

例如,因宪法规定国民大会代表须全国人民直选,而鉴于情势无法在大陆实施换届选举,故老国大代表任职终身而出现了“万年国代”。

随后的宪法增修条文解决了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仍有众多条文远离现实。

[18] 谢政道认为,未来中华民国宪法的演变有以下几种可能:[19] 宪法演化可能 宪法演化方式 继续修宪 在保留原宪法框架下继续修宪,须经逾半数国民公民投票同意,因此具有难度。

第二共和宪法 顺应两岸现状,制定适合现实情况的第二共和宪法,把领土范围限制为台澎金马。

同样涉及修宪,须经逾半数国民公民投票同意,难度较高,会引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方在反分裂国家法当中的台独争议,对于台海现状的风险也高。

台湾宪法 制定以台湾为主体的新宪法,终结中华民国政权,建立完全以台湾为主体的正常国家。

因为此做法等于正式分割台湾与中国大陆在法律上的关系,尤其对于台海现状的风险威胁最高。

恢复原文 完全恢复中华民国宪法原文。

此做法可能面临宪法既不适用于中国大陆现状、也不符合台湾民意的状态。

转型正义[编辑] 中华民国政府播迁来台后,曾实行长达将近四十年的戒严令,而这段期间发生了大量司法迫害的事件。

2017年12月5日,立法院三读通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

到了2018年5月31日,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办公室位址则位在台北市大安区;而平复司法不公、重新调查侵害平等原则的指标性政治审判案件,以及回复与赔偿受害者或其家属的名誉及权利损害等,都是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的职责之一。

从2018年10月4日至2019年5月30日,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已经公布四波刑事有罪判决撤销名单,总共办理5,837人的判决撤销作业。

注释[编辑] ^这话一般是在唤起同理心[12],而非诅咒他人,且有理由认为这样的同理心在所有的公共议题和司法正义的讨论中都不可忽略 参考文献[编辑] ^Q02 :憲法訴訟是由哪個機關負責審理?審理哪些案件?憲法訴訟法何時開始施行?.司法院.2022-02-18[2022-03-02].  ^中华民国法务部有关废除死刑之政策(中英文版) ^《殺人兄弟檔槍決後捐全身器官》.自由时报.2005-12-27[2010-02-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5).  ^《最近4年未槍決半個死刑犯》.自由时报.2010-02-01[2010-02-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4).  ^林庆川.95年起未再執行死刑.台北date=2010-10-31:自由时报.(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4)(中文(繁体)).  ^王清峰.理性與寬容-暫停執行死刑(PDF).2010-03-09[2010-03-11].(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8-09-01).  ^废除死刑政策说帖,https://www.moj.gov.tw/ct.asp?xItem=26742&ctNode=28252&mp=001 ^司法与犯罪防制满意度调查 ^人心惶惶!一个月14起命案台湾人为何不生气?https://udn.com/news/story/7315/3220606 ^10.010.1叶文忠/给废死联盟的一封信 ^引圣经“正义使邦国高举” 王建煊:执行死刑就是正义 ^杨宗澧.新新聞》台灣為什麼「廢死不可」?.新新闻电子报(1346期).[2020-10-18].  ^死刑该不该废除?一群废死的大学生被‘一段话’瞬间打醒! ^郭良杰.殉職警察林安順家屬:誰聲援我們.中国时报.2012-05-13[2020-10-02](中文(台湾)).  ^废死潜规则4年枪决2死囚 ^高慧玲.法律人,你為什麼討人厭?從「法律人不受歡迎」的德國觀點出發.联合报.2021-02-04[2021-04-26].  ^中国时报:恐龙不怕骂错只重大案件法官姓名全都露 ^吕炳宽等,中华民国宪法精义,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可见于多种宪法文献,如谢政道,中华民国修宪史(第二版),扬智文化出版公司,2007 19.宪法诉讼法,中央法规数据库 法律资源[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中华民国法律 宪法[编辑] 《中华民国宪法》本文(维基文库)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维基文库) 公民投票法[编辑] 外部链接:公民投票相关法规编汇 《公民投票法》(维基文库) 外部链接:《公民投票法施行细则》全文 其他[编辑] 立法院法律系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全国法规数据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包括命令及英译) 《中央法规标准法》(维基文库) 《人民团体法》(维基文库) 参见[编辑] 中华民国主题 法律主题 中华民国宪法、五权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政治协商会议宪草 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制宪国民大会、中华民国国会在台湾之全面选举与罢免 台湾宪法史 美国宪法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数据中的相关属性: 全国法规数据库ID(P7242)​(使用情况) TaiwanLawResourc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JudicialYu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MinistryofJusti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ipeiDistrictProsecutorsOffi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gislativeYu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xecutiveYu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中华民国法律宪法训政时期五权宪法·五权分立·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戒严令台湾省戒严令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政治协商会议宪法草案中华民国宪法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司法院大法官·宪法诉讼法·隐私权·中华民国言论自由相关法规公民投票法·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s:中央法规标准法·集会游行法行政法行政法总论行政程序法·行政执行法·行政罚法·诉愿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组织法规s:行政院组织法·s:立法院组织法·s:司法院组织法·s:监察院组织法·s:考试院组织法·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组织条例地方制度法规地方制度法税务法规所得税·特种货物及劳务税条例兵役法规台湾征兵规则性别平等法规性别工作平等法·性别平等教育法·性骚扰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劳政法规劳动基准法·就业服务法通讯传播法规广电三法(s:广播电视法·s:有线广播电视法·s:卫星广播电视法)·s:电影法·无线电视事业公股处理条例·电信普及服务管理办法·出版品及录影节目带分级办法·游戏软件分级管理办法交通建设法规大众捷运法·铁路法·s:道路交通安全规则·s:公路法·s:民用航空法·s:船舶法人事考铨法规试场规则·特别费·主管特支费·国务机要费老人身障法规s:老人福利法·s:身心障碍者保护法→s: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s:特殊教育法原住民族法规s:原住民族基本法国家土政法规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平均地权条例·都市更新条例·土地征收条例·国土三法入出境法规入出境管理办法·s:入出国及移民法·s:护照条例卫生法规人类免疫缺乏病毒传染防治及感染者权益保障条例·s:医疗法·s:传染病防治法·s: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教育政策法规s:教育基本法·s:国民教育法·s:高级中等教育法·s:高级中学法·s:高等教育法·s:大学法·s:职业学校法·s:专科学校法环保法规s:环境基本法·s:国家公园法·s:水利法·农田水利法农林渔业法规  s:渔业法·s:动物保护法河川海洋法规s:海洋基本法·s:海岸巡防法福保年金法规国民年金·s:农业金融法·农民退休储金条例金融业务法规s:银行法·  医疗法规  医疗器材管理法  商业法规  商业事件审理法  刑法(刑事法)刑法中华民国刑法(中华民国刑法第一百条)·s:陆海空军刑法·s:监狱行刑法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少年事件处理法·s:军事审判法·s:刑事补偿法民法商法民法民法·土地法·司法院释字第七四八号解释施行法商法公司法·证券交易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诉讼法民事诉讼法·s:非讼事件法·s:家事事件法·s:强制执行法诉讼中华民国刑事诉讼·中华民国民事诉讼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海峡两岸关系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大陆地区人民来台从事观光活动许可办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国际法条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s: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施行法·s: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施行法·身心障碍者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其他法规竞业条款·国旗下半旗实施办法·国际人权公约参见:中华民国法律 查论编亚洲各国家和地区法律联合国会员国 阿富汗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巴林 孟加拉国 不丹 汶莱 柬埔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 塞浦路斯 埃及 格鲁吉亚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约旦 哈萨克斯坦 北韩 南韩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黎巴嫩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蒙古 缅甸 尼泊尔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宾 卡塔尔 俄罗斯 沙特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兰卡 叙利亚 塔吉克斯坦 泰国 东帝汶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阿联酋 乌兹别克斯坦 越南 也门 联合国观察员 巴勒斯坦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阿布哈兹 阿尔察赫 中华民国(台湾) 北塞浦路斯 南奥塞梯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区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英属印度洋领地 圣诞岛 科科斯(基林)群岛 香港 澳门 查论编台湾主题历史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考古遗址 荷治时期 西治时期 明郑时期 清治时期 牡丹社事件 日治时期 自治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首个政党 首次选举 战后时期 二二八事件 戒严 国府迁台 白色恐怖 台湾奇迹 美丽岛事件 民主化 解严 野百合学运 修宪 国会全面改选 总统全民直选 首次政党轮替 对外关系史亚太 中国大陆 两岸三通 服贸协议 太阳花学运 福建 香港 澳门 日本 琉球 韩国 印尼 菲律宾 越南 欧美 英国 西班牙 荷兰 法国 德国 瑞典 俄罗斯 美国 巴西 地理 城市 气候 自然灾害 地震 地形 岛屿 海岸 火山 百岳 山峰 河流 湖泊 瀑布 湿地 地质 断层 温泉 特有种/保育物种 国家公园 国家风景区 自然保护区 自然生态保护区 环境保育 政治内部 政府 总统 副总统 行政院院长 总统府 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 宪法 民主化 选举 审查制度 国家安全会议 国安局 法律 警政署 国籍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军事 国防部 国军 空军 海军 陆军 资通电军 宪兵 后备兵 兵役 政党 外部 外交 统独议题 台海现状 中华民国在台湾 中华民国是台湾 中华民国(台湾) 中华民国台湾 一边一国 两个中国 两国论 特殊非两国论 台湾地位未定论 议题 中华意识/台湾主体意识 台湾意识论战 去中国化/去台湾化 台湾本土化运动 中国史观/台湾岛史观 台湾民族主义/中华民族主义 中国统一 台湾独立运动 白色恐怖 南北差距 转型正义 不当党产 军公教争议 年金改革 经济 银行 中央银行 新台币(货币) 统一发票 经济史 美援 十大建设 十二项建设 六年国建 亚太营运中心 新十大建设 爱台十二建设 前瞻计划 台湾农业 土地改革 三七五减租 公地放领 耕者有其田 科技 科学园区 半导体产业 能源 电力 矿业 都会区 证交所 期交所 柜买中心 集保结算所 台湾ETF TAIEX 交通 公路 汽车客运 铁路运输 台铁 高铁 捷运系统 飞航 民航相关事业列表 航空公司列表 港口 渔港 社会概观 台湾社会学会 公众假期与国定假日 文化输出 台湾书院 国际排名 人权 LGBT 社会运动 台湾之最 台湾之光 文化 文化史 次文化 饮食 小吃 夜市 茶文化 公益彩券 电影(电影列表) 戏剧 布袋戏 歌仔戏 梨园戏 客家大戏 电视剧(列表) 音乐 流行文化 语言 文学 文学史 建筑 列表 摄影 观光景点 台湾八景 哲学 人口 台湾人 族群 原住民 汉族 本省人 外省人 闽南人 客家人 台湾新住民 在台外国人 省籍情结 国语政策 日本情结 倭寇 皇民化运动 国语家庭 湾生 去日本化 族群械斗 原汉冲突 闽客械斗 漳泉械斗 海外台湾人 日本籍 越南籍 美国籍 加拿大籍 澳大利亚籍 媒体 媒体史 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 新闻记者协会 电视 电台 报业 报业史 杂志 新闻纸杂志图书管制 电玩 杂志及期刊 地下电台 两报三台 老三台 南台湾三大报 媒体操纵 党政军退出媒体 乱象 财团化 统派 泛蓝 亲中 独派 亲绿 三民自 医疗 十大死因 国家卫生研究院 卫生福利部 全民健保 疾病管制署 国家卫生指挥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 医疗机构 医学中心 教育 教育史 发明与发现 体育 学术期刊 文献数据库 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 政大机构典藏 华艺学术数据库(英语:Airiti) 国家档案馆 环境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 垃圾焚化炉 分类 主题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法律&oldid=71629901” 分类:​中华民国法律隐藏分类:​含有英语的条目扩充中的条目所有扩充中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使用小型讯息框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新加坡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本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教科书维基文库 其他语言 EnglishFrançaisPortuguêsУкраїнська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