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精神 - 馬偕紀念醫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偕紀念醫院院徽是由代表醫療之「紅十字」與「焚而不燬」的圖案所構成,焚而不燬的圖案源自舊約聖經故事,即上帝以野地的荊棘燃燒卻不焚燬的記號,讓摩西產生敬畏之心, ... 首頁 核心精神 核心精神 寧願燒盡,不願鏽壞 馬偕紀念醫院院徽是由代表醫療之「紅十字」與「焚而不燬」的圖案所構成,焚而不燬的圖案源自舊約聖經故事,即上帝以野地的荊棘燃燒卻不焚燬的記號,讓摩西產生敬畏之心,接受上帝呼召,歷經艱困,完成帶領以色列百姓脫離埃及人奴役的命運。

以耶穌基督愛人如己、關懷弱勢之精神,提供民眾身、心、靈全人之醫治,以達成醫療傳道之宗旨。

成為最受弱勢族群信賴的醫學中心。

成為投入最多資源從事偏遠地區醫療傳道工作之基督教醫院。

成為「服務品質」口碑第一的醫院。

成為生物醫學研究重鎮。

成為醫事與健康照護各職系訓練之標竿體系。

誠實正直,謙遜憐憫。

愛人如己,關懷弱勢。

寧願燒盡,不願鏽壞。

創新卓越,永續發展。

1872年3月9日馬偕博士由滬尾(淡水)登陸,隨即展開傳道醫療生涯。

6月1日,馬偕博士在他的寓所開始為人診療。

1879年3月15日馬偕博士購置醫院土地,並於次年(1880年)運用美國一位同姓的馬偕船長遺孀,為紀念丈夫所捐款美金三千元建立了偕醫館,這是台灣北部第一間西式醫院。

該醫院的建立,使台灣民眾受惠無窮,如今該建築物仍完整存在原址。

1884年8月5日中法戰爭爆發,法軍炮擊基隆港,10月1日法艦隊在淡水港口炮擊淡水,民眾與士兵死傷不少。

在危險困境中,馬偕博士於偕醫館收容許多傷兵,此為台灣第一次展開類似紅十字會之救傷工作。

這一所基督教小醫院繼續不斷地維持其工作約二十年之久,直到1901年6月2日馬偕博士逝世,才暫時關閉。

1905年11月3日,宋雅各醫師/牧師(Dr.andRev.J.Y.Ferguson)夫婦抵淡水,隔年(1906)停診已五年的偕醫館,在宋醫師手中重新恢復醫療傳道的工作。

偕醫館的聲望逐漸普及到每一角落,從各地湧來的病人,都爭著要來這間西式醫院接受治療。

為因應實際的需要,宋醫師與宣教師吳威廉牧師積極計劃醫院未來的發展。

1911年秋天,宋醫師提議將醫療中心由淡水遷到台北(即中山北路總院的現址),並將醫館命名為「馬偕紀念醫院」,以紀念馬偕博士一生之偉大行跡與其宣教事業。

同年,烈以利姑娘(MissIsabelElliot)來台,隨即成立護理部,擔任護士長,並開辦「看護婦學」負責訓練護士。

台灣北部最早的護士,大都是此時期訓練出來的。

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的馬偕紀念醫院擴建於1912年12月26日落成,宋雅各醫師為首任院長。

1918年6月醫院因世界大戰的影響,藥品短少、醫護人員缺乏而停辦。

1924年戴仁壽醫師(Dr.G.Taylor)夫婦,重新展開醫療的工作。

當時求診的病人中,有許多是痳瘋病人,這些病人的痛苦引起了戴醫師的注意及關心,於是在八里著手籌設癩病醫院,由於當地人仕反對,戴醫師曾被脅迫藏於山區,幸蒙上帝帶領,『樂山園』於1934年4月30日順利落成,並同時開院。

醫院於戰爭結束後,得到聯合國重建救濟委員會,紅十字會及加拿大援華會等直接間接的援助,於1946年8月,以李達莊醫師為院長重行開設,馬偕紀念醫院再次負起了醫療的使命,善盡教會醫院的職責,積極關懷弱勢族群的醫療需求,並以「那裡有需要,就到那裡去」為依歸。

1953年曾為兒童開設沙眼兒童眼疾免費治療;1955年提撥貧戶病床,收容病倒黎民;1961年在貧民窟作巡迴醫療,協助貧困病人就醫;1966年2月16日開設台灣首創之「小兒痲痺重建中心」,每天備有專車至大街小巷接送小兒痲痺患者,由親切又有耐心的專業人員為患者做物理治療,教導他們學習如何使用鐵鞋與柺杖,並包括遊戲、美藝、音樂等輔助教育,在台灣醫療保險制度未臻健全時期,中心所提供的服務,不但分擔許多家庭的重擔,溫暖許多父母的心房,也讓小小患者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自信與期待。

1969年醫院的經濟尚處在貸款度日的困境中,仍對偏遠山區醫療盡一份心力,在太平山17個原住民部落巡迴義診。

當時醫院為讓部落遇緊急需要醫療時能夠應付處理,在每一個村莊遴選一男一女送回醫院訓練,男的學習急救課程,女的授予助產的技術,學成之後,醫院提供醫療用品,讓他們回到自己的部落,在緊急情況發生時能應急。

1979年7月15日台北市撫遠街發生嚴重的瓦斯爆炸案,由於氣爆威力驚人,現場居民傷亡極為慘重,倖存者大多全身重度燒傷。

部分病人由於燒燙程度過於嚴重,情況危急,許多醫院都拒收而轉入本院,許多家屬惟恐仍遭拒收,一進醫院馬上跪地哀求。

當時馬偕同仁秉持一貫「愛人如己」的精神,無論受傷嚴重程度,一概緊急救治,全體動員投入與死神搏鬥的行列,雖然仍有許多傷患不治死亡,馬偕人的熱忱卻獲得家屬與社會大眾極大的讚揚。

1990年設立安寧病房,並推展提昇癌症末期病人及家屬生活品質的概念;1996年開辦小金門巡迴醫療服務,1998年台東院區實施「蘭綠計畫」每月定期前往蘭嶼、綠島服務原住民同胞;2000年7月起,定期每月二次,選定不同的原住民部落,辦理巡迴醫療服務,並自2001年5月起,為擴大對原住民部落服務,醫院開始於尖石鄉提供駐診醫療,即每週週一至週五,皆維持一位家醫科醫師及兩位護理人員在山上駐診,每天提供原住民社區早、午、夜三個時段門診,以改善當地居民看病需長途跋涉下山的窘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