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義的管理態度(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管理哲學通論」補充教材 理性主義的管理態度(下) ... 但是衡諸事實,中國人卻時常表現出不講理的態度,而且還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這種態度,十分合理。

   「管理哲學通論」補充教材 理性主義的管理態度(下)    文\曾仕強 經過長期的觀察,我們發現中國人普遍很講道理。

個個都認為自己十分講理,基本上沒有人肯承認自己不講理。

但是衡諸事實,中國人卻時常表現出不講理的態度,而且還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這種態度,十分合理。

因為我們的依據,是彼此彼此,互相互相。

你對我客氣,我自然對你客氣。

如今你對我不講理,難道我還要對你講理?你對我如此這般,我再以理相對待,那算什麼道理?我不講理,起因是你自己先不講理,怎麼可以怪我呢?簡單地說,我們有面子的時候,大多很能夠自動講理。

因為有面子再不講理,很可能引起對方的不悅,給了你那麼大的面子,居然還不講理?若是因此翻臉無情,反過來給我們難堪,豈不是自討苦吃?我們的理性,在這個時候,通常會產生很大的作用,使我們好好講理。

我們沒有面子的時候,就會覺得反正已經沒有面子,講理不講理還不是一樣?何況這種人,既然不給我面子,表示不會做人,跟這種人還講什麼道理? 由情入理,以感情主義發出情的訊號,給對方面子。

然後引發對方自動講理的理性,才是真正的理性主義。

直接講理,很容易產生下述三種情況: 一、對方馬上呼應,大表贊同。

這種人可能是真的,表現出十分熱誠、坦白的態度,很好相處。

也可能是假的,一付拍馬屁的樣子,有心討好。

可惜聽者往往看不出來,把對方當成真的,不久就吃虧上當。

二、對方立即想起相反的看法,因而提出不一樣的觀點。

這種人同樣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真的如此,還可以透過討論、研商,尋找合理的結論。

但是,大多數人,一聽到相反的觀點,馬上情緒化,認為對方故意給自己難堪,至少不給面子。

於是臉色難看,說話也不好聽,弄得雙方都很難過。

假裝如此,那就更加可怕,因為此人心機甚重,有意以這樣態度,來激怒對方,準備得到某些好處。

不論真假,結果都有害無利。

三、對方暫時不反應。

我們更加疑惑,為什麼會這樣?他在暗示什麼?讓我們相當不安。

於是開始測試,看看對方進一步的反應,再來向前推進。

情是理的準備階段,也可以說是先期運作。

由感情主義出發,把彼此的關係拉好。

使對方明暸我們既不拍馬,也不討好的態度,心安下來。

這時候持續加溫,給足了面子,對方自動講理,做出合理的回應,發揮了理性主義的效能。

用情來誘導,把感情當做理性的誘導者。

只要不以情害理,為情忘理,由情著手的理性主義,應該是合理的態度。

至於利害主義,我們的建議是:以吉凶取代利害,更能夠確保有利無害。

人難免想起利害,並且趨利避害。

殊不知利害之所以厲害,即在利害很容易被覺察,卻常常引起想像不到的變化。

我們常說什麼對我有利?什麼對我有害?我自己應當最清楚。

若是果真如此,為什麼有那麼多後悔的事情?所謂悔不當初,便是當時看錯利害,後來發覺不對,這才十分悔恨。

利會變害,害也會變利。

這是一般人難以預測的變化,更不要侈談什麼掌握。

最好的辦法 ,便是以吉凶代替利害。

只考慮吉凶,不計較利害。

利可能是吉,也可能成凶。

害也是如此,吉凶都有可能。

吉的利構成吉利,當然可取。

吉的凶是凶用吉做外衣,來引誘人上當,最好加以規避。

害的利,短視的人根本看不出來,很容易漏掉。

害的凶,比較容易覺察,因而認為自己很聰明。

吉凶的起因,在於人的善惡。

多做善事,利會帶來吉的結果,害也會轉變成吉的效用。

多做惡事,利會產生凶的結果,害更增強凶的破壞力。

問題是善惡的判斷,相當困難。

員工在上班時間,不專心工作,卻偷偷準備考試的教材,結果升等考試順利及格。

而那些專心工作、熱心服務的員工,都考不及格,因此不能升等。

其中的善惡,如何判斷? 工作忙碌的人,比較沒有空閒的時間與他人溝通,以致人群關係並不良好。

工作負荷較輕,或者不想好好工作的人,有更多的時間與人聊天,或幫助他人,顯得十分熱心,人際關係良好。

這種情況,如何分辨善惡? 善惡的判斷,不能依據利害。

否則有利於我即善,有害於己就是惡,勢必陷入利害主義的深淵,而難以自拔。

善惡的評估,也不能依據感情。

不然的話,自己喜歡的就是善,不喜歡的便是惡,還有什麼善惡可言? 於是,我們自然明白,善惡的分野,只有理性才有辦法加以釐清。

首先,我們應該覺察,吉凶的產生,源自我們的動作營謀。

當時機有利的時候,要及時努力,不可錯過機會。

當時機不利的時候,也應該竭盡人事,以圖挽救。

趨吉避凶的道理,有下述三個要點:  安常守正 凡事規規矩矩,慎守常則。

做人實實在在,待人誠懇。

這樣,比較容易獲得上天的保佑,吉而不凶。

 悔在凶前 一般人都在凶象明顯時,才生悔意。

事實上已經嫌晚,很難加以補救。

最好在凡事吉順的時候,便經常反省,務求悔在凶前,以求避凶。

 常動善念 我們的念頭,有善有惡。

若是不動善念,必定常常出現惡念。

若能養成常動善念的良好習慣,減少惡念的產生,可以常保不發生差錯,而避開凶險。

吉凶既然決定於個人的行為,我們便可以藉由端正觀念,來匡正自己的行為態度,改善內外關係,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一切的禍福,都是每一個人自作自受的結果。

這種理性主義,那裡有什麼神秘的地方? 自然的偉大,不容我們否認。

但是自然的無情,也是絕對的事實。

大家只要冷靜下來,也就是情緒保持穩定,理性就會自然浮現在我們的心中。

把利害和感情都拿捏到合理的地步,便是理性主義呈現的時刻。

既然保持情緒穩定是必要的先決條件,由情入理便成為良好而有效的途徑。

只要不是存心討好,有意巴結,適度給予對方面子 ,應該可以收到穩定情緒的效果。

這時候再來尋求合理,當然順理成章,比較容易產生合理的態度。

[第311期空大學訊](作者為本科目學科委員兼召集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