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探訪台灣工藝的美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於專訪中表示,作為全台唯一推動工藝政策與執行的單位,工藝中心創立超過60年,見證了台灣工藝轉型的軌跡,從輔導手工藝、藝術品的 ... 人物專訪|旅人視野 第683期|2022.01.10|記者:王政 專訪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探訪台灣工藝的美好 工藝的美好,在俯拾之間,隱身於台灣各個城市角落,在地職人以不張揚的姿態,傳承著工藝的記憶與溫度。

為了讓好感工藝成為日常生活最講究的細節,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不斷努力透過各面向的宣傳,讓生活與工藝完美結合,也為台灣翻開生活工藝的新扉頁。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 積極建構台灣工藝知識體系讓工藝文化獲得保存瞄準後疫情時代讓工藝與旅程結合創造新風貌 回顧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前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成立於1954年,其任務是配合政府的以農業培養工藝的國家政策而設立。

隨著時代的演進,工藝發展逐漸成為當代主流與各國培植重點,也讓南投縣工藝研究班的責任不斷增加下升格,最後改制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成立超過60年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最大任務莫過於加強工藝文化研究,並保有台灣特有工藝技術與人才,在文化部的規劃下,擔綱起台灣工藝文化推廣與創新的重任,致力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完美結合,賦予台灣文化主體價值新格局。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於專訪中表示,作為全台唯一推動工藝政策與執行的單位,工藝中心創立超過60年,見證了台灣工藝轉型的軌跡,從輔導手工藝、藝術品的陳列與展示開始,至今負責全國約1萬2千家工藝業者的扶植工作,同時也奠定台灣工藝產業發展的基石。

而從過去因為生活而缺乏精神性的手工藝加工生產,逐漸轉化成至今文化屬性的推廣,隨著創意設計概念的加入,也象徵台灣工藝從量轉為質的躍進。

  ▲ 臺灣工藝文化園區,由6大館所組合而成。

從國內到國際4大區塊相互呼應 擔綱台灣工藝文化前進的重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轄臺灣工藝文化園區的主要範圍包括6大館,分別是工藝文化館、生活工藝館(含工藝家進駐工坊)、地方工藝館(工藝團隊進駐販售)、工藝資訊館、工藝設計館、知達工藝會館(旅館)。

另外,設有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鶯歌多媒材研發分館、苗栗工藝產業研發分館等三個分館。

張仁吉指出,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擔任台灣對接國際時尚的門戶,鶯歌多媒材研發分館負責檢測、修復中心的重責,苗栗工藝產業研發分館則擔綱起台灣對內的族群及地方特色工藝培植,而位於南投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則是整體臺灣工藝發展的綜合育成基地。

建構工藝知識體系讓台灣被世界看見 面對台灣工藝邁向人才老化凋零、技藝瀕危,同時後疫情時代來臨,需著手整合系統化人才培育體系、傳統工藝技術保存及強化跨域及跨界合作等工作。

也因此目前的重要工程之一,便是「台灣工藝知識體系」的建立。

曾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任職10年的張仁吉,也將當時製作文化資產導覽地圖的模式帶入工藝,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將積極建構工藝知識體系,將工藝的工序、工法都納入工藝知識庫中,過去許多工藝師雖十分熟稔材料的應用,卻因為口傳心授的方式讓整體工法未能教案化、無法累積,無形中也造成文化的損失,而透過大數據的知識庫建立,形成知識的交換,將台灣過去具有特色的工藝逐步找回,進而建立台灣的DNA。

張仁吉強調,面對傳統時,需要用當代的語彙與潮流作橋梁,才能形塑出當代市場所能接受的產品。

過去許多工藝師對於材料熟悉,在設計理念上卻相對匱乏,而設計師恰恰相反,因此透過兩者的相互結合,並藉由基因庫的內容進行轉譯與物件再開發,便能創造出符合當代需求的產品,如目前代表台灣對外的工藝品牌─「Yii品牌」,便有許多工藝師與設計師的創意結合,創造跨域附加價值,多次參加國際指標展會,例如法國巴黎傢飾用品展、義大利米蘭國際家具展、德國法蘭克福消費用品展等。

  ▲ (左起)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知達工藝會館暨靈知科技董事長林吉財。

打造文化為主體的旅程創造人民與歷史的記憶連結 張仁吉指出,文化路徑的定義是以文化為主體內容的旅遊路徑,以文化軌跡為根本,把當時的記憶找回來,進而創造產值。

如同在金門當過兵的人,自然多年後仍會懷念當年的歲月,進而邀請家人一同前往找回當時記憶,而旅遊所產生的成本自然在其次。

而放眼後疫情時代,旅遊模式自然也發生劇變,消費者對於移動產生懼怕感,深度體驗也因此成為首選,而最佳的體驗方式就是手工藝。

當消費者在進行手工藝時,肢體雖在勞動,但心靈卻十分安定與富足,產生愉悅感與成就感,便是深度旅遊的核心。

此外,不同於直接金錢交換物質的概念,消費者真正參與其中,更能賦予手工藝不同的意義。

況且手工藝的類型十分多種,單單陶藝便有數十種選擇,各類型的手工藝整合之下便有數千種可選,自然可以滿足各類客群。

不僅如此,全台共有近150個社區工藝、160多個工藝之家,更有約1萬2千家工藝業者/據點,都可納入旅遊的素材。

張仁吉強調,「工藝源自於生活,生活是工藝的最佳驗證」,跳脫單一的旅遊模式,透過文化與工藝作為路徑,一起思古溯今,也為旅遊創造多元感受,讓旅程成為實現工藝的過程。

  ▲藺草。

▲錘目紋鍛敲:鍛敲彎月手環實驗室/以覺學金工。

▲除了多樣化的陶藝品,色彩豐富的植物染和香氣十足的窯烤麵包是到寶來不能錯過的手作特色。

▲造型奇巧且獨特的磚雕藝術,都是順達窯廠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工藝品。

▲新埔柿染 坊曬柿染布。

回上頁 關於旅奇週刊旅遊行銷資訊網 隱私權聲明 廣告刊登 網站導覽 客服信箱 訂閱電子報 取消訂閱 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恕無法以該價購買,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