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生死觀》第七堂~《金剛經》與無悔的人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生若能無悔,臨終那一刻必能吉祥往生,但我們怎麼讓自己人生無悔呢?法鼓山三學院監院果慨法師在《佛教徒生死觀》第七課中以《金剛經》及聖嚴師父的 ... 活動回顧- 首頁 活動回顧-《佛教徒的生死觀》第七堂~《金剛經》與無悔的人生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分享: 分享到我的Facebook 分享到我的Twitter 分享到Line 分享到我的Plurk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Telegram 複製 《佛教徒的生死觀》第七堂~《金剛經》與無悔的人生 2014-05-07 講座 《佛教徒的生死觀》第七堂~《金剛經》與無悔的人生 人生若能無悔,臨終那一刻必能吉祥往生,但我們怎麼讓自己人生無悔呢?法鼓山三學院監院果慨法師在《佛教徒生死觀》第七課中以《金剛經》及聖嚴師父的教導告訴我們「人生的目的就是來受報還願的,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則在於奉獻,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增長福慧」,也就是佛陀在《金剛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以無相布施來利益眾生、成就眾生。

只要,心心念念都是希望眾生離苦,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給人歡喜快樂,不僅能降伏妄心,去除我執,在提升人品的同時,也是建設人間淨土,如此,必然可以充分展現生命的價值,人生無憾無悔,臨終時,必定如果慨法師所言「soeasy」平安無障礙! 安和分院《佛教徒生死觀》即將進入尾聲之際,果慨法師再度強調,只要活得好就可以死的好,死法其實活法的表現,想要怎麼往生端視自己對於生命的態度,因為生命只有在活著時候,我們才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一旦進入臨終、往生、中陰階段都只是補救,故怎麼活才是生命的重點,因此,於第七堂課二度透過《金剛經》探討生命的實相,看看佛陀怎麼過生活,學習佛陀的智慧就可以擁有無悔的人生,臨終到來審視自己的一生,才會少點遺憾。

般若妙慧就在行住坐臥之中 果慨法師表示,《金剛經》經文一開始描述,「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短短幾句經文將佛陀的修證狀況表現無遺,生命實相在此完全展現,因為,佛陀行住坐臥所展現的就是般若實相,並在此段經文中彰顯修學佛法的次第--持戒、修定、生慧。

法師說,佛陀以身教說法,自自然然將佛法展現日常生活中,告訴我們佛法不離生活,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是實踐佛法的道理,都是體悟般若妙理的契機。

也就是說,佛陀在日常的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等等之中,無一不顯露無住真心的妙用及實相般若的妙慧,凡夫眾生若能學習做到實相的人生,人生一定無悔。

降伏妄心之妙法在於離相度眾生 隨後,文中開始闡述須菩提請法,「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但佛先從降伏妄心開始說明,經云「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果慨法師解釋,佛未先說明如何安住其心,而是如何降伏妄心,因為,只要妄心能夠降伏,便是安住真心,那麼降伏妄心的做法是什麼呢?依據經文,無非是勸勉我們要發菩提心,利益眾生,讓所有眾生離苦得樂,讓人人都能夠成佛,並在成就眾生之後學習放下、不執取。

為何呢?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段經文中,佛陀說明降伏妄心的妙方,原來是成就所有的眾生離苦,還要進一步抱持著「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無住生心,「無住」即是離相,「生心」生的是菩提心,這是整部《金剛經》所強調的重點。

或許菩薩們會問,佛陀告訴我們心心念念都要利益眾生、成就眾生,那誰來成就我們?果慨法師在此特別分享自己的修行經驗,法師說,師父常常叮囑大家要奉獻自己來成就眾生,以致事情繁忙缺少自修時間,遂詢問師父「我們成就眾生,那誰來成就我?」,但是讀到前述《金剛經》經文時,恍然大悟,原來師父教我們的方法就是佛在《金剛經》所講的,不想自己,只盡力讓所有眾生離苦得樂,盡力之後還要學習放下,即離相度眾生,這樣的練習不僅可以降伏妄心,也可以讓人生無悔。

果慨法師另外又分享僧團法師修行經驗,有位法師因為深覺自己習氣重,無法修行而煩惱不已,法師遂與對方說明,若念頭只想自己的缺點習氣,當然無法修行,習氣是累世累劫帶來的,怎可能藉由短短幾十年的修行功力輕易改變,故所謂的修行當將重點放在利益眾生之上,這才是我們比較容易做得到的部分,如果我們的念頭心心念念都是成就眾生,「我」自然會放下,若瞭解這個道理,就是掌握成佛的方向。

因此,修行就是奉獻自己,利益眾生、成就眾生,所謂的眾生是所有的人,包含自己在內。

由以上說明可知,我們該怎麼降伏妄心?原來是以度一切眾生,成就眾生來降伏妄心,而且不執著,這也是《金剛經》闡述的兩個重要觀念,其一是發菩提心,其二就是離相,整部經就是闡述無住生心的道理。

但凡夫沒辦法「無住」,無住之前先有「住」,要「住」在哪?住在三寶,住在菩提心,透過發成就眾生、讓眾生離苦得樂的菩提願心,這樣的心就能降伏妄心。

然而,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成就眾生?金剛經教我們「無相行施」。

利益眾生的方法可透過無相布施 果慨法師解釋,佛在《金剛經》教導我們降伏妄心之法是發菩提心,讓眾生離苦得樂,而利益眾生的修行法門就是布施,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指的就是無住行施,是勸勉我們廣行布施,但不執著,不執著就是無住,就是空,因為心有所住,一定是煩惱。

為了讓大眾理解無住離相布施的福德甚大,佛在經文接著說,「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就是期許我們依照佛陀教導的方法安住,果慨法師解釋,這段經文的義理所說的「無相布施」,與聖嚴師父所說的「因緣有,要努力;自性空,不執著」的義理無二分別。

圓滿的布施是三壇等施 那麼,什麼是布施?為何要布施?果慨法師慈悲說明,缺乏福報無法修行,如同一艘行駛在淺水的船,處處觸礁,在此勸勉大家要多培福。

布施就是培福,藉利益眾生,練習捨心,減少執著,增長福慧。

至於圓滿的布施則是三壇等施,包括財施、法施及無畏施,其中,財施最粗糙,若連財施都捨不得,臨終那一刻四大離散會更辛苦。

法施,指的是分享佛法,但真正的法施是如說修行,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

至於無畏施則是讓所有人看見你都能感受到平安歡喜,這是慈悲心的散發,因為讓人感覺沒有壓力、安全就是慈悲的人,也就是法與生命結合。

總括來說,整部金剛經的重點是無住生心,告訴我們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先從降心講起,教我們怎麼安住真心,怎麼降伏妄心,原來降心的方法是發菩提心,廣度一切眾生,並抱持著「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態度,而廣度眾生的方式就是以無相布施來利益眾生。

不過,懂得這些義理並不能讓我們理解生命的實相,故果慨法師再度提醒,修行不是佛學,是學佛,若只當佛學,只是文字般若,非實相般若,要進入生命的實相一定要有觀照般若。

因此,佛在《金剛經》教導如何我們觀照生命的實相,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果慨法師解釋,此六喻般若是《金剛經》的核心概念,所謂「有為法」指的就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無自性,就是空,,因為空,才有一切法出現;至於「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說明所有一切現象不長久的意思,亦即,包括生命在內的世間一切法,都是虛幻無常,我們應該如是觀照。

無悔的人生--奉獻自己成己成人增長福慧 既然生命如此無常短暫,讓自己的生命無悔相當重要,因為臨終那一刻若充滿遺憾懊悔,將會造成往生障礙,所以,果慨法師殷殷提點,臨終時,只要錯過明利心,就得靠他人救濟,而且,古德有云,「靜的時候工夫有十分,動的時候功夫只剩一分;動的時候功夫有十分,睡覺的時候工夫有一分;睡覺的時候工夫有十分,病的時候只剩一分;病的時候工夫有十分,往生的時候只剩一分。

」由此可見,活著的時候是關鍵點,只要活得好,就可以死的好,死法是活法的表現。

怎麼讓生命有意義且無悔呢?果慨法師藉由一部描述家貧卻不放棄學鋼琴的夢想,直至年紀近三十五歲才完成目標的短片,告訴大家夢想不去實踐,永遠只是夢想,也藉此勉勵大家生命應該有夢想。

因為夢想可以帶給人前進的動力,讓生命有意義,不會茫茫然、空虛度日。

誠如師父所言,當一個人生命沒有目的,欠缺目標,生活便會顯得十分空虛,甚至像行屍走肉一樣。

生命若失去意義,生活就只剩下過日子,如此的人生必定是這有悔的。

為什麼讓自己的生命具有意義這麼重要呢?果慨法師以「理」「事」的觀念來解說,如同影片中主角的夢想,夢想就是「理」,有夢想就有動力,無論究不究竟,人的生命若充滿動力,就不會空虛無奈,讓日子推著走,而且,如果生活只有「事」,就會失去生命的意義(理),如此必定經常起煩惱,不圓滿。

法師以法鼓山的理念進一步說明「理」與「事」,「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是理念,師父為了完成個理念發展許許多多的事情,而這麼多的事情無非是完成前述的理念,故我們所從事的每一件事當先有理念做支撐,有理念作為努力方向,才開展「事」,若我們生命只有做事的方法,少了理念、意義,剩下過日子,必定越做越煩惱,日子越過越辛苦。

人生怎麼過才有意義?聖嚴師父說,「人生的目的就是來受報還願的,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則是在於奉獻,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增長福慧」,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藉由利益眾生來成長自己。

為何說人生的目的就是來受報還願的呢?果慨法師解釋,佛法認為我們現在受到的種種果報都有其因緣,若想要得解脫,必須學習面對境界,心不隨境轉,尤其遇到逆境,應知這是心田中的惡種現行,是他人為我們消業,當歡喜接受,隨緣消舊業。

所以說,果報沒有所謂好或壞,果報出現時,我們該慶幸還有人身可以處理,又自慶因為修學佛法可以學習以善念處理,這都是重報輕受。

倘若,我們不會用方法,沒有學佛,遇到境界,心被境轉,很容易又在果報上留下因,這就是我們要做功課的原因,如此,面對境界,心才能離境。

不過,心與境能夠脫離只是第一步,是修止,第二步則需要「觀」的功夫,果慨法師說,觀照的功夫就是明白業果報應的理則,唯有「觀」才能轉我們的念頭,也就是逆境現前時,應當作是受報還債,這是理觀。

如果我們經常透過覺照力讓心與境界脫鉤,臨終那一刻有人說法,自然容易與外境脫鉤,安詳往生。

由此可知,生活中的每個境就像考試,沒有平時考作為練習,臨終的期末考不容易過關,有了這樣的觀念,我們會歡喜看待逆境,感恩生命中的逆行菩薩,時時檢核自己的修行,就像《法華經》中佛陀為提婆達多授記,感謝提婆達多這位逆行菩薩一樣。

果慨法師進一步以電影LifeofPi來說明生命中有一隻老虎威脅自己時,我們就會時刻保持覺照,心自然產生力量,老虎就如同逆行菩薩,讓我們進步,這印證了「菩提覺樹,眾生是沃土」的道理。

法師說,沒有眾生,菩提覺樹長不大,有不同的眾生才能將罪業逼出來,此時我們應該歡喜,這也就是為何我們需要逆境、需要行門功課的原因,逆境及行門功課可以練習止觀功夫,鍛鍊心的力量,心有力量,臨終就會soeasy。

建設淨土的善因良緣俯拾皆是 因此,眾生是我們的大福田,可以幫助道業增長,若我們心心念念都安住在利益眾生之上,不僅可以減少我執,更重要的是與眾生結善緣,展現生命的價值,誠如聖嚴師父所言,「人生的價值必須建立在對人有益,而且對自己的成長也有幫助上。

」至於利益眾生之事其實不需遠求,身邊隨時隨處都有善因良緣,果慨法師以泰國人壽廣告--「無名英雄」的影片給了我們提點,影片中的主角並非富有之人,卻隨緣盡份地幫助他人,舉凡路邊攤販、流浪小狗以及因為湊錢讀書而行乞的小孩,都因主角的協助而開心歡喜,影片中沒有佛法的名相,主角所作所行都是菩薩道,因此,提升人品、建設淨土的因緣隨手可得,隨處可做。

只要我們願意相信善念善行的力量,就像影片所說的「Believeingood」。

課程尾聲,果慨法師以聖嚴師父的大願與大眾共勉-「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我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無量生中繼續推動,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

」藉此期許菩薩們,未來若要跟師父相遇,唯有種下同樣的因,才會產生同樣的果,唯有踩著佛陀的腳步及師父等祖師大德們的腳步,才是與佛陀及歷代祖師們走在同一個道路上。

而今,師父捨報了,將建設人間淨土的工作交棒給我們,我們當承擔這份殊勝的任務,從自己家裡開始學習給人歡喜,這就是在建設人間淨土,就是展現生命的價值,如此,方能不虛此生,人生無悔! 文.陳麗珠/圖.陳瑞 更新日期:2020-11-27 瀏覽人次:708 TOP 關鍵字 首頁 認識安和分院安和分院簡介 入寺須知 交通資訊 聯絡我們 安和分院APP 活動訊息法會 禪修 課程講座 安和講堂 禪藝生活 其他 活動報導◎最新活動回顧 ◎年度回顧 ◎長者關懷 ◎福田班 ◎禪修、戶外禪 ◎安和講堂 今日行事曆 祈福專區雲端祈福 光明燈 智慧吉祥燈 捐款護持 中山精舍部落格 中山精舍APP 網站導覽 Language简体中文 社群Facebook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