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关于该党左派在1948年分离成為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體系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执行机关,请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八德大樓:現今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匯集過多統計、分析、圖表資料,或羅列蒐集項目,請注意維基百科不是不經篩選的資訊收集處。

(2020年1月14日)冗長清單會使讀者不解其意並降低可讀性與版面整潔,條目內的陳列數據或項目應該有適量的介紹文字以令讀者了解內容。

本條目存在隱藏的內容,在一些情況下可能損害讀者的閱覽體驗。

請協助改善條目,以符合維基百科的標準。

(2015年3月9日)一般應該僅由特定標準化模板提供摺疊資料表格,勿因故事劇情或項目混雜而隱藏;內容應該考慮其他方式呈現。

重複記載、過度細節與無助了解主題的堆砌內容等需要考慮除去。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9月28日)請協助改善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訊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擴充請求中找到。

請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或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

  此條目介紹的是中華民國政黨中國國民黨的最高執行機關。

關於該黨左派在1948年分離成為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體系民主黨派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執行機關,請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

八德大樓:現今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所在地,位於臺北市中崙。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內部一樓的孫中山像,拍攝於2019年10月7日。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簡稱國民黨中央或中央黨部,是中國國民黨的最高執行機關,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中央委員組成,整個組織包括以主席為首的幹部群,以及數個黨務單位。

目次 1歷史 1.1黨中央搬遷史 2組織架構 2.1幹部 2.2決策單位 2.3諮詢單位 2.4常設單位 2.5直屬單位 3現任中央常務委員會成員 4組織變遷 5歷屆全國黨代表大會 5.1中國大陸時期 5.2臺灣時期 6參考文獻 7參見 8註釋 9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設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最高黨務機關。

1952年10月10日,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0月16日,全會通過總裁蔣中正交議之著書《反共抗俄基本論》,為中國國民黨今後思想言論行動遵循之準則;10月18日,大會一致擁戴蔣連任總裁,並通過政綱;又通過蔣提名吳敬恆、于右任、鈕永建、宋美齡等40人為中央評議委員;選舉陳誠、蔣經國等32人為中央委員,鄭介民等16人為候補中央委員[1]:71。

大會決定改設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

黨中央搬遷史[編輯] 1924年,國民黨中央黨部在廣東廣州原惠州會館成立。

1927年,1月中央黨部移駐江西南昌。

3月再隨湖北武漢國民政府遷至武漢辦公,4月蔣中正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原兩江總督署)與中央黨部(原江蘇咨議局)以致形成寧漢分裂,8月寧漢合流,分裂結束。

1938年抗日戰爭戰事逼近南京後,隨中央政府遷至重慶。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遷回南京。

1949年隨第二次國共內戰戰事,陸續遷至廣州、重慶、成都。

12月遷至臺北市,政府將東南長官公署招待所(日治時期為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場址)撥給國民黨作為辦公處所無償使用。

1983年,以每坪新台幣300元低價向國有財產局承租。

1990年3月,國民黨再以優先承購權向國有財產局提出讓售申請,以公告現值加兩成價格的新台幣3.77億元成交。

1993年,配合中央黨部大樓新建工程,暫遷到廣播電視大廈辦公,改建完成後遷回中央黨部大樓。

2006年3月,國民黨以新台幣23億元將中央黨部大樓售予張榮發基金會作為會址。

6月12日,遷至臺北市中山區八德大樓[2]。

組織架構[編輯] 正在召開會議中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兼具議事機構與行政機構的雙重職責。

依據現行的《中國國民黨黨章》,全國代表大會選出190位中央委員、以及95位候補委員,任期4年;之後再從中央委員之中選出29人、與符合黨章規定的6名指定人選,共35人為常務委員(中央常務委員,簡稱「中常委」),共同組成中央常務委員會(簡稱中常會),任期1年。

中央委員會每年舉行1次全體會議,由中常會召集,而中央委員會又負責定期召集全國代表大會。

中常會負責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討論與執行各項黨務工作,並由黨主席兼任中常會主席,是全黨最核心的決策機構。

除了中常會之外,中央委員會另設評議委員(中央評議委員,簡稱「中評委」),每年舉行一次中央評議委員會議(簡稱中評會)作為黨務的諮詢機構,並由中評委若干人組成主席團以主持會務;中評委基本上只增不減,屬於榮譽職位,其人選由黨主席遴選後經全國代表大會同意。

中央委員會的主席由全黨最高代表者黨主席兼任,2001年起由黨員直選產生。

1993年8月起,增設副主席作為主席之輔助,由黨副主席兼任。

中央委員會設置數個行政單位,包括6個常設單位、1個特設單位,由秘書長領導,共同肩負全黨的日常運作。

幹部[編輯] 主席(由黨主席兼任) 副主席(由黨副主席兼任) 秘書長 副秘書長 執行長(政策委員會之領導人) 主任委員 院長(革命實踐研究院) 決策單位[編輯] 中央常務委員會(中常委由中央委員選出與部分指定名額而組成) 諮詢單位[編輯] 中央評議委員會議 中央評議委員會議每年召開一次會議,由主席團主席主持會議。

常設單位[編輯] 政策委員會:簡稱為「政策會」,為黨政策形成與產出的部門。

其領導人為執行長,由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通稱大黨鞭)兼任。

現任執行長為費鴻泰。

政策研究部 政策協調部 組織發展委員會:簡稱為「組發會」,黨與各界社團聯繫與選務工作之部門。

現任主任委員為許宇甄(兼任雲林縣黨部主任委員)。

青年部 婦女部 海外部 社會志工部 選舉動員部 組織經營部 行政管理委員會:簡稱為「行管會」,財務管理與會議、文件管理的部門。

現任主任委員為邱大展。

資訊中心 財務室 總務室 人事室 文化傳播委員會:簡稱為「文傳會」,文宣、與媒體互動管理部門,主任委員兼任國民黨發言人。

現任主任委員為凌濤(原朱立倫辦公室發言人)。

黨史館 傳播部 文宣部 新媒體部 考核紀律委員會:簡稱為「考紀會」,紀律主管部門,主任委員為任期制,不受黨主席輪替影響。

現任主任委員為葉慶元。

稽核室 考管室 法律服務中心 革命實踐研究院:由國家發展研究院復名,負責黨內各式活動籌辦與民調工作。

現任院長為林奕華(現任立法委員)。

人才培育處 綜合規劃處 青年團 直屬單位[編輯] 廉能委員會 大陸事務部 國際事務部 數位科技部(任務編組) 現任中央常務委員會成員[編輯] 幹部 主席:朱立倫(2021年10月5日-) 副主席:連勝文、夏立言、黃敏惠(2021年10月30日-) 秘書長:黃健庭(2021年10月5日-) 副秘書長:江俊霆、李彥秀、林為洲、謝衣鳳、羅智強(2021年10月5日-) 中央常務委員(39人,第20屆) 第一至三任: 黃昭順 蕭景田 沈慶光 楊瓊瓔 徐榛蔚 謝典林 陳宗興 蔣根煌 蔣萬安 曾文培 范成連 呂學樟 楊博仁 姚江臨 林文瑞 江碩平 林榮德 劉大貝 吳陳瓊秋 李德維 徐弘庭 張育美 侯彩鳳 李昭平 游家富 江啟臣 侯佳齡 沈智慧 林滄敏 謝坤宗 李傅中武 陳雙全 吳建志(青年指定,青工會總會長) 劉昱佑→李成蔭(青年指定,青年團總團長) 第四任: 陳宗興 徐榛蔚 沈慶光 游顥 陳汪全 謝衣鳳 曾文培 謝坤宏 劉大貝 蔣根煌 鄭任宗 江碩平 邱素蘭 范成連 沈智慧 呂學璋 高思博 黃紹庭 陳炳甫 楊博仁 應曉薇 鄭正鈐 魏嘉賢 李德維 鄧治平 林文瑞 周孟蓉 童惠珍 侯彩鳳 陳雙全 李傅中武 韓國瑜(縣市長指定,已非現任市長,但仍為指定) 張麗善(縣市長指定) 楊文科(縣市長指定) 楊鎮浯(縣市長指定) 賴峰偉(縣市長指定) 林杏兒→陳克威(青年指定,青工會總會長) 田方倫→陳柏翰(青年指定,青年團總團長) 組織變遷[編輯] 歷屆全國黨代表大會[編輯] 中國大陸時期[編輯] 會議日期 地點 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 1924年1月20-30日 廣州 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 1926年1月1-19日 廣州 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 1929年3月15-28日 南京 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 1931年11月12-23日 南京 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 1935年11月12-23日 南京 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汪偽) 1939年8月28-30日 上海 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5月5-21日 重慶 臺灣時期[編輯] 會議日期 地點 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 1952年10月10-20日 臺北 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 1957年10月10-23日 臺北 第九屆全國代表大會 1963年11月12-22日 臺北 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 1969年3月29-4月9日 臺北 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 1981年3月29-4月5日 臺北 第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 1993年8月16-22日 臺北 第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 1993年8月16-22日 臺北 第十五屆全國代表大會 1997年8月25-28日 臺北 第十六屆全國代表大會 2001年7月29-30日 臺北 第十七屆全國代表大會 臺北 第十八屆全國代表大會 臺北 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 臺北 第二十屆全國代表大會 臺北 第二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 臺北 參考文獻[編輯] ^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 ^中國新聞網.国民党中央党部今起在八德大楼上班(图).新浪網.2006-06-12[2019-10-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8).  參見[編輯] 中華民國主題 政黨主題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國民黨主席 中國國民黨青年團(中國國民黨的在學青年組織) 中國國民黨全國青年工作總會(中國國民黨的社會青年組織) 註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英文) 閱論編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二十屆決策單位 中央常務委員會 主席 副主席 秘書長 執行長 諮詢單位 中央評議委員會 常設單位 政策委員會 政策協調部 政策研究部 組織發展委員會 組織經營部 選舉動員部 社會志工部 海外部 青年部 婦女部 文化傳播委員會 傳播部 文宣部 新媒體部 黨史館 行政管理委員會 人事室 總務室 財務室 資訊中心 考核紀律委員會 考管室 稽核室 法律扶助中心 革命實踐研究院 人才培育處 綜合規劃處 青年團 大陸事務部 國際事務部 數位科技部 特設單位 廉能委員會 閱論編中國國民黨各時期領袖領袖興中會主席(1894-1895)劉祥→何寬(代理)總會長(1895-1905)黃詠商(臨時主席)→楊衢雲→孫文華興會會長(1904-1905)黃興同盟會總理(1905-1912)孫文國民黨理事長(1912-1913)孫文→宋教仁(代理)中華革命黨總理(1914-1919)孫文中國國民黨總理(1919-1925)孫文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1925-1926)胡漢民→汪兆銘→譚延闓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1926-1927;1935-1938;1939-1944)張靜江→蔣中正→空缺→胡漢民→蔣中正(代理);汪兆銘*總裁(1938-1975)蔣中正中央委員會主席(1975-1976)蔣經國主席(1975年至今)蔣經國→李登輝→連戰→馬英九→吳伯雄(代理)→江丙坤(代理)→吳伯雄→馬英九(二次)→吳敦義(代理)→朱立倫→黃敏惠(代理)→洪秀柱→林政則(代理)→吳敦義→林榮德(代理)→江啟臣→朱立倫(二次)榮譽主席(2005-2015)連戰、吳伯雄註1:1905年併入的光復會於1910年正式脫離同盟會,故不列入表中。

註2:1927-1935年間,中國國民黨採取集體領導制,不設最高領導人職位。

註3:「總理」與「總裁」兩個職位,已經延續成為孫文和蔣中正兩人逝世後的追贈稱號。

註4:本列表收錄榮譽主席。

該職位為榮譽職,不具有實權。

連戰於2005年擔任,吳伯雄於2009年擔任。

2015年榮譽主席職務廢除。

註5:汪兆銘於1939年所擔任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系「汪偽國民黨」之「主席」。

副領袖副主席(1935-1938)蔣中正副總裁(1938-1939)汪兆銘副總裁(1957-1965)陳誠副主席(1993-)李元簇·郝柏村·林洋港·連戰→俞國華·邱創煥→蕭萬長·王金平·蔣仲苓·吳伯雄·林澄枝·江丙坤→馬英九→關中·林益世·章仁香·詹春柏·林豐正→蔣孝嚴·吳敦義·曾永權·朱立倫·洪秀柱·胡志強·郝龍斌·黃敏惠·林政則·詹啟賢·陳鎮湘→曾永權·郝龍斌第一副主席(1993-)李元簇→連戰→江丙坤→曾永權→吳敦義→郝龍斌→詹啟賢→連勝文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oldid=68469080」 分類: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中央委員會1924年廣州市建立隱藏分類:自2020年1月維基百科需要風格編輯的條目自2015年3月不當隱藏內容的條目自2013年9月擴充中的條目含有多個問題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日本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