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歷史上的大瘟疫從天花到新冠肺炎人類與病毒對抗史 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鼠疫致死率極高,每一次的大流行,都為人類歷史留下深刻傷痕,甚至明朝滅亡也與鼠疫有密切關係。

據估計,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華北三省人口死亡總數至少達到 ... 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首頁 資訊公開 出版品 交流雜誌(文章) 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點評歷史上的大瘟疫從天花到新冠肺炎人類與病毒對抗史◆文/劉雲濤 更新日期:109-08-14 2019年12月在中國大陸湖北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世衛組織定名為「COVID-19」),疫情擴散快速,截至今(2020)年3月23日已經造成全球167個國家、超過30萬人受到感染,1萬6千5百餘人死亡,可說是近年來傳染力最強的病毒。

回顧人類歷史,也可說是一部艱辛的病毒對抗史,有些病毒在人類社會肆虐數千年。

例如已經絕跡的「天花」,至少與人類共存大約3千年之久。

「天花」曾造成人類大量死亡「天花」是一種具有極強感染力的病毒,透過空氣傳播,致死率高達30%,中國歷代皇室對「天花」惶惶不安,他們最怕新出生的皇嗣感染「天花」而夭折。

滿清入關後共有10位皇帝,其中4位得過天花,順治與同治兩位皇帝過世,康熙、咸豐雖然倖存,但臉上卻留下「天花」的烙印-麻子臉。

「天花」傳到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在漢代,當時稱為痘瘡,晉代道士葛洪曾記錄下當時「天花」大流行的景況,大意是說:「患者頭面及身體會佈滿痘瘡,不立即治療,嚴重者泰半死亡。

」學者統計,18世紀末每年約有40萬歐洲人因感染「天花」死亡。

康熙皇帝因為有切身之痛,即位後,對於「天花」的防治提出許多改革,除了在太醫院設立痘疹科外,還將流行於南方的種痘熟苗法帶至北方推廣。

至於西方,則在18世紀末由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Jenner)發現較為安全的牛痘接種法,有效降低感染人數,許多40歲以上的人應該對於小時候「種牛痘」毫不陌生。

「天花」病毒與人類纏鬥數千年,終於在1980年5月8日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成為第一個絕跡的傳染病。

鼠疫大爆發黑死病改寫歐洲歷史鼠疫是由存在於齧齒類與跳蚤間的鼠疫桿菌所引起,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最初在中國北方流行相當長的時間。

西元6世紀、14世紀及19世紀人類發生的三次大鼠疫,據研究都與中國有關,例如14世紀在歐洲流行的鼠疫「黑死病」,就是透過蒙古軍隊和商人從絲路傳入歐洲。

鼠疫致死率極高,每一次的大流行,都為人類歷史留下深刻傷痕,甚至明朝滅亡也與鼠疫有密切關係。

據估計,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華北三省人口死亡總數至少達到1千萬人以上。

據研究,明末至清初為「小冰河期」,這段時間異常寒冷,導致中國北方夏季乾旱少雨,不僅影響人類的農業收成,也改變了動物生態,尤其是氣候異常使老鼠身上的跳蚤大量繁殖鼠疫桿菌,而人們在饑荒時期,為了活下去,只好吃鼠肉充饑,在這個過程中就容易感染老鼠身上鼠疫桿菌。

當旱災過後,往往伴隨鼠疫大流行。

鼠疫除了潛伏期時間短外,患者還具有極高的傳染力,具史料紀載,一旦爆發,往往「一家全沒」,「雖親友不敢問吊,有闔門死絕無人收葬者」,可見人們對瘟疫的畏懼已到極點。

至於西方,因鼠疫患者的皮膚會皮下出血而變黑,所以又稱之為「黑死病」(BlackDeath),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布到整個歐洲,造成大約7千萬人死亡,歐洲約有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直到1700年代為止,還有4次大流行。

「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嚴重影響,不僅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而生命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也動搖羅馬天主教會的地位。

雖然目前普遍認為「黑死病」的病原體可能已經滅絕,但2019年11月中國大陸內蒙古有2人經診斷為「肺鼠疫」確診病例,仍是各方關切的焦點。

西班牙流感4千萬人死亡台灣總督殞命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與疫苗研發,現代人對於流感不致於畏之如虎視,不過,發生在1918年到1920年的全球性流感卻是例外,不僅致死率高達2.5%,造成全球約4千萬人死亡,台灣也有約80萬人感染,死亡人數超過2萬5千人,當時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也在這次流感中染病身亡。

這波流感雖俗稱為「西班牙流感」,但其實與西班牙無關,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只有西班牙大肆報導,人們誤以為西班牙為流感發源地,才產生這樣的稱呼。

流感在百年前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傳染病,高燒症狀與感冒類似,沒有列入法定傳染病,多數醫療人員沒有相關經驗,對於病況、傳染途徑更是一無所知。

當時的台灣,醫院人滿為患、市井蕭條不振。

且由於流感會伴隨高燒、口乾舌燥,為了減輕病患疼痛又能補充營養,家屬除了準備冰塊外,還會購買富含水分的水果,因此各地皆出現哄搶水果的情形,水梨、葡萄就在這波流感中水漲船高,價格翻了3倍。

SARS令各方措手不及台灣首次封醫院2002年11月16日,被稱為怪病的「嚴重呼吸道症候群」(SARS)首先在廣東省順德市出現,當年12月中國大陸網路開始傳出相關訊息,據說患者不約而同出現高燒不退、咳嗽等症狀,並且很快惡化為呼吸衰竭,進而死亡。

由於病因不明,傳染途徑不清楚,更查不出快速致命的原因,遑論有效治療。

中國大陸官方初期始終未正面證實境內出現疫情,更禁止媒體報導,一直到情況瀕臨失控,才在2003年2月10日首度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

由於未能及早防堵,消息曝光的同時,SARS早已隨著春節大量人流傳染開來,並在2003年3月襲台,民眾陷入集體恐慌,全球也出現多起病例。

當年4月下旬,台北和平醫院出現集體感染,共有醫師、護理人員、技術人員及洗衣工等共7人發病,最終導致封院。

由於SARS感染力強、致死率高,連當時站在第一線進行抗煞工作的台大醫院前院長李德源曾回憶說:「我甚至要我太太做好心理準備如果我不幸染煞,鞠躬盡瘁,也就死而後已。

」台灣從2003年3月14日發現第一個SARS病例,到同年7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台灣從SARS感染區除名,近4個月期間,共有664個病例,造成台灣73人死亡,全球死亡人數更多達774人。

台灣首次面對這種新興病毒,毫無經驗,亂象叢生,人性之惡展露無疑,譬如有人為利囤積防護物資,不顧他人安危;有人無視居家隔離令,四處走動;有人歧視醫護人員子女,強迫停課轉學;少數醫界人士選擇逃避,拒收病人。

2004年4月,北京、安徽省再次發現SARS疑似病例,並發生數起感染案件;其後,中國大陸衛生部證實,疫情可能源自北京「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實驗室。

哥倫布大交換病毒跨洲大亂竄再看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據美國研究單位所拍攝的圖像,與SARS相似,但傳染力更強。

其來源目前依舊眾說紛紜它與SARS病毒都帶有人的因素在裡面,其中包括人、動物與病毒的互動關係。

隨著人類的交流與遷移,病毒也跟隨人類的腳步而至。

回顧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促成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的「哥倫布大交換」,引發物種與生態的巨大轉變,也觸動病毒大交換,歐洲的「天花」因而傳入美洲,造成約1千500萬的印地安人死亡;相對地,印地安人的梅毒也傳入歐洲,成為普遍性病之一。

交流越密切,病毒的傳播越快速,更何況今日的全球化,無論是人口密度與流動,或是病毒的變種,都遠甚於五百年前。

人類會進化,病毒也會進化,理當時時戒慎恐懼,不可掉以輕心。

收合 關於本會 簡介及沿革 董事長 副董事長 董監事 秘書長 副秘書長 組織職掌 組織章程 聯絡我們 文書驗證 訊息公告 本會訊息 參考消息 主題專區 文書驗證 文教專區 臺商服務 旅行專區 陸配關懷 政策專區 兩岸會談 影音專區 資訊公開 業務統計 出版品 常見問答 國會監督 委託研究案 出訪報告 書面之公共工程及採購契約 預算及決算書 辦理政策宣導廣告 支付或接受之補助 年度工作報告 回頁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