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經濟: 經濟結構與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過去20 年, 香港經濟增長超過一倍。

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5.1%。

這明顯高於全球經濟以及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濟體系的增長率。

同一期間, 本港按人口平均 ... 香港特別行政區處於通 往中國內地大門的有利位置,又位於跨越亞洲與歐洲之間時差的國際時區。

這兩個因素鞏固了香港作為全球貿易、金融、商業和通訊中心的地位。

香港 目前是世界第十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港更是全球最繁忙 的貨櫃港;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的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 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十二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 計算,香港是世界第七大外匯交易市場;以資本市值計算,香港的股票市場 是亞洲第三大市場。

香港 是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具有方便營商的環境、法治體制、自由貿易制度、 自由流通的資訊、公平開放的競爭環境、發展完備的金融網絡、一流的運輸 及通訊基建網絡、先進的支援服務,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勞動人口和高效進取 的企業家。

此外,香港還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可自由兌換且穩定 的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單稅制。

憑藉這些優點,香港成為全球公認最自由 和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系之一。

二零零三年,美國傳統基金會連續第九年把 香港評為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系。

加拿大費雷澤學院、美國卡托研究所及 其他54個國家的獨立研究所,也繼續把香港列為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

駐瑞士的世界經濟論壇則把香港評選為亞洲第四個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系, 全球則位列第十七。

過去 20年,香港經濟增長超過一倍。

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5.1%。

這 明顯高於全球經濟以及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濟體系的增長率。

同一期間, 本港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加一倍,即平均每年實質增長3.8%。

二零零二年的水平達23,800美元,在亞洲位列前茅,僅次於日本(圖 1)。

過去 20年,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分別實質增長八倍和三倍,這與香港經濟日趨 外向型的發展相符。

二零零二年,有形貿易(包括轉口、港產品出口及進口 貨物)的總值達31,640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51%,這個比率明顯 大於一九八二年的138%及一九九二年的235%。

若把服務輸出和服務輸入的 價值也計算在內,比率則更大,二零零二年達295%,而一九八二及一九九二 年的相應數字分別為173%及275%。

圖 1 本地生產總值 (與一年前比較的實質增減率)                 過去20年,本港經濟平均每年實質增長5.1%,超過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濟體系2.8%的整體增長率。

二零零二年,香港 經濟實質增長2.3%,較二零零一年的0.5%為快。

  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總額是顯示經濟高度外向的另一指標;截至二零零一 年年底的市值達32,700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57%。

香港是亞洲外 來直接投資的第二最熱門地方,僅次於內地。

香港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同樣 龐大,相應數字達27,490億元及216%,遠高於亞洲許多其他經濟體系。

香 港是區內主要的金融中心,流經本港的資金相當可觀。

截至二零零一年年底 ,本港的對外金融資產和債務也十分龐大,分別達83,510億元及62,830億 元,相當於二零零一年本地生產總值的658%及495%。

反映香港穩健的國際 投資頭寸,截至二零零一年年底的對外金融資產淨值達20,680億元,相當 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63%。

至於外債總額,即國際投資中非股本債項的總和, 截至二零零二年年底達27,400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17%。

不過, 當中大部分涉及銀行業的日常營運,並無涉及任何政府外債。

二零 零二年,包括本地生產總值和對外要素收益流動淨值的本地居民生產總值, 以價值計算達12,870億元,較相應的本地生產總值高2.2%,原因是對外要 素收益出現持續不斷 的淨流入。

以總值計算,二零零二年對外要素收益的流入及流出額依然龐大 ,分別為3,240億元及2,970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6%及24%,這與本 港的巨額外來投資和對外投資有關。

各個 經濟行業對本港經濟的重要性 第一 級生產行業(包括漁農業、採礦和採石業)目前在本地生產總值及總就業人 數中所佔的比率均微不足道,反映香港經濟體系高度都市化的特性。

第二 級生產行業(包括製造業、建造業和水電煤氣供應)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曾一 度佔重大比重。

這情況一直維持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但之後重要性日漸退 減。

在這個廣泛的界別中,製造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率顯著下降, 由一九八一年的23%跌至一九九一年的15%,二零零一年更跌至僅5%。

這是 因為勞工較密集的生產工序陸續移至內地進行。

此外,轉口、轉運貨物和離 岸貿易、旅遊、運輸、電訊、金融服務,以及其他各種專業和商用支援服務 行業發展蓬勃,令香港服務行業迅速擴展,也是相關因素。

至於建造業,在 本地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率由一九八一年的7%降至一九九一年的5%,其後 一直維持在相若水平。

水電煤氣供應所佔比率相對平穩,過去20年均約為 2%至3%(圖2)。

圖 2 按主要經濟行業 劃分的本地生產總值                 隨着經濟結構顯著轉型,過去20年,第三級服務行業 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 率不斷上升,而第二級生產行業所佔的比率則進一步下降。

內地的經濟改革及開放政策,不僅為本港的製造商提供龐大的生產腹地及 市場,也為各種服務活動創造大量商機,特別是貨運與客運、旅遊、電訊、 銀行、保險、地產,以及金融、法律、會計及顧問等專業服務。

結果,自上 世紀八十年代起,香港經濟日漸朝着以服務業為主導的方向發展。

反映 這個發展趨勢,第三級服務行業(包括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 店業;運輸、倉庫及通訊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社區、社會 及個人服務業;以及樓宇業權)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率劇升,由一九 八一年的67%升至一九九一年的77%,於二零零一年續升至87%。

各行 業就業分布情況出現大致相若的轉變,也同時顯示本港經濟結構的重大轉型 。

在過去20年,服務業在總就業人數中所佔的比率一直處於上升軌,由一 九八二年的51%明顯升至一九九二年的69%,二零零二年首三季進一步升至 84%。

但製造業在總就業人數中所佔的比率卻持續下降,由一九八二年的38% 跌至一九九二年的22%,二零零二年首三季更跌至僅6%(圖 3)。

圖 3 按 主要經濟行業劃分的就業情況                 由於較低技術及增值較小的製造業生產工序陸續移 往內地進行,加上本港的服務業蓬勃發展,第三級服務行業大幅擴展 ,並由一九八一年起取代第二級生產行業,成為本港僱員最多的行業 。

*二零零二年首三季的平均數。

服務業 在經 濟轉型過程中,服務業不但蓬勃發展,活動也趨多元化。

各類與貿易和旅遊 有關的服務業;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金融及商用服務業(例如銀行、 保險、地產及相關的各種專業服務),在過去20年均迅速增長。

近年,隨着 經濟結構朝向知識型經濟邁進,資訊科技業也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與電訊 服務和互聯網應用有關的業務。

服務 貿易方面,服務輸出和服務輸入在過去20年同告上升,平均每年實質增長 7%。

二零零一年,在服務貿易中,佔最大比重的包括民航業、旅遊業、與貿 易有關的服務業,以及各類的金融和銀行服務業。

在服務輸出中,離岸貿易 及採購/商品服務是最重要的一環,佔二零零一年服務輸出總值的33%。

其 次是運輸服務輸出(佔29%)、旅遊服務輸出(20%),以及金融和銀行服務輸 出(7%)。

服務輸入方面,以旅遊服務的比重最大,佔二零零一年服務輸入總 值的50%。

緊隨其後為運輸服務輸入(佔26%)、離岸貿易及採購/商品服務 輸入(6%),以及金融和銀行服務輸入(3%)。

一九 九一至二零零一年間,服務業的淨產值或增值額顯著增加,以價值計算,平 均每年上升8%。

在各個主要服務行業中,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的淨產值 增長最快(平均每年達11%);其次是運輸、倉庫及通訊業,批發、零售、進 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以及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平均每年 各增加7%)。

二零 零一年,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依然最大,佔總增值額的27%。

隨後為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佔 23%),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22%),以及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圖 4)。

圖 4 按 主要服務行業劃分的本地生產總值           以淨產值計算,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在過去20 年的升幅遠超過其他大部分服務行業。

不過,以本地生產總值中所佔 的比率計算,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以及金融、 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是二零零一年最重要的兩個服務行業。

以就業人數計算,批發、零售、 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比重也是最大,佔二零零二年首三季總就業人 數的32%;其次是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 業(佔26%);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15%),以及運輸、倉庫及通 訊業(11%)(圖5)。

圖 5 按 主要服務行業劃分的就業情況           過去20年,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的就 業人數增長最快。

但以總就業人 數計算,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以及社區、社會及 個人服務 業則是二零零二年僱員最多的兩大行業。

*二零零二年首三季的平均數。

製造業 香港 的製造商素以靈活應變見稱。

本港許多小型企業,在本地廣泛的分包合約制 度下互相聯繫,大大有利於生產商應付海外市場不斷轉變的需求。

此外,本 港製造商增加利用內地的外發加工服務,令生產力倍增,從而協助維持產品 價格的競爭力。

香港製造業的產品,絕大部分都是外輸的。

面對 全球貿易一體化帶來的更大衝擊,以及其他出口地區日趨激烈的競爭,本港 製造商除了把勞工較密集的生產工序移至內地進行外,也致力促進產品多元 化和開拓新市場,同時又善用更先進的技術和科技,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產 品質素。

多年 來,儘管紡織和製衣在本地製造業中所佔比重持續下降,但仍舊是最重要的 工業。

其他主要工業包括機器和設備業、電子業、印刷和出版業、食品製造 業及金屬製品業等。

一般來說,目前仍留港經營的製造業,都是較着重知識 、增值能力較高和較倚賴科技元素的工業。

一九九二至二零零二年間本地製 造業勞工生產力,以工業生產指數與製造業就業指數的比率計算,平均每年 顯著上升約8%(圖6)。

圖 6 本 地製造業的僱員平均生產量 (一九九一年三月=100)                 過去十年,本地製造業的勞工生產力顯著上升。

*二零零二年首三季的平均數。

二零零二年,美國和內地是港產品出口的最大市場,同佔總貨值的32%。

其他主要市場包括英國(6%)、台灣(3%)、德國(3%)、荷蘭(3%)和日本(2%)。

近年,本港開拓更多其他出口市場,包括中東、東歐、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 。

香港 特區與內地日益緊密的經濟聯繫 自從 內地在一九七八年實施經濟改革及開放政策以來,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聯 繫不斷加強,為兩地帶來重大經濟利益。

自一 九七八年起,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有形貿易迅速增長,以價值計算,平均每年 達22%。

然而,由於內地日益改善港口設施並簡化海關手續,內地的進出口 貨物漸多直接付運,以致近年兩地往來貿易的增長率明顯放緩。

以價值計算 ,平均按年增幅由一九九二至九七年間的12%,減慢至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二 年間的4%。

儘管如此,在二零零二年,內地仍是香港最大的貿易伙伴,佔香 港貿易總額的42%。

香港轉口貿易中有很大比重與內地有關(具體數字為90%), 而內地同時成為香港轉口貿易的最大市場和最大來源地。

反過來說,在二零 零二年,香港是內地第三大貿易伙伴(在日本和美國之後),佔內地貿易總 額的11%(圖7)。

圖 7 香 港與內地的有形貿易                 自從內地在一九七八年實施經濟改革及開放政策以 來,香港與內地間的商品貿易迅速增長,尤其是在轉口貿易方面。

  近年 ,香港與內地的貿易模式日益由轉口向離岸貿易轉移。

一九九零至九五年間 ,本港與貿易有關的服務輸出平均每年實質上升5%,遠遜於涉及內地 的轉口貿易平均每年達22%的實質增長。

這個增長趨勢在一九九五至二零零 二年間逆轉,與貿易有關的服務輸出平均每年實質躍升14%,較涉及內地的 轉口貿易所錄得平均每年6%的實質增長為快(圖8)。

圖 8 轉 變中的香港與內地貿易模式 (與一年前比較的實質增減率)                 近年,香港與內地的貿易模式日益由轉口貿易向離 岸貿易轉移。

  過去20年,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服 務及投資流量也大幅增長。

目前,本港是內地(尤其是華南地區)的主要服 務中心,提供各種金融及其他商用支援 服務,例如銀行及金融、保險、運輸、會計、推銷等。

此外,香港也是前往 內地營商和旅遊的主要通道。

二零零二年,前往內地的本港居民人次達5 600 萬,較二零零一年增加7%。

經本港前往內地的外國旅客人次也上升9%至300 萬。

香港 素來是內地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者。

截至二零零二年年底,香港在內地的實 際直接投資額,累積估計達2,050億美元,約佔內地外來直接投資總額的一 半。

多年來,香港在內地的直接投資組合有明顯轉變,由工業加工轉為更廣 泛的商業活動,例如酒店、與旅客有關的設施、地產、基建發展等。

香港與 廣東省的經濟聯繫,遠較內地其他地方密切。

截至二零零一年年底,香港在 廣東省的實際直接投資額,累積達790億美元,佔廣東省外來直接投資總額 近四分之三。

據報目前廣東省有超過500萬名工人,甚或遠超這數目的工人 ,受僱於港資工業機構。

這約為香港製造業工人總數的26倍。

另一 方面,近年內地同樣有大量投資資金流入香港。

截至二零零一年年底,內地 在香港合共投資1,230億美元,是本港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

目前, 約有2 000家內地企業在本港經營業務。

這些企業不僅繼續把大量資金投放 在傳統業務上(例如進出口貿易、批發和零售貿易、銀行、運輸與倉庫等), 而且更擴展至其他領域,例如地產、酒店、金融服務及基建發展等。

隨着 兩地的跨界貿易和投資急速增長,以及兩地居民頻密往還,香港與內地的金 融聯繫在過去20年也迅速增強。

然而,較近期這種聯繫明顯轉弱,反映內 地銀行在當地銀根充裕的情況下減少向本港金融機構借貸,以及內地企業減 少在港集資,導致在本港銀行體系的相關港元存款下跌。

二零零二年年底, 香港認可機構對內地機構的負債,較一年前同期下跌14%至2,890億元,而 對內地機構所持的債權則縮減36%至1,270億元。

中國 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是本港第二大銀行集團,僅次於香港滙豐銀行集團。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於二零零一年十月一日正式成立,由原來的中銀 集團內十家成員銀行合併而成,並取代前中銀自一九九四年五月起發行港元 鈔票的重任。

(其餘兩家發鈔銀行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

)另外 的三家國有商業銀行,即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均 於一九九五年獲發銀行牌照在本港經營。

另一方面,香港滙豐銀行集團、東 亞銀行和渣打銀行仍是在內地最具代表性的一批外資銀行。

香港 一直是為內地籌措資金的主要中心。

除直接提供資金外,香港也是為內地發 展項目引進外資的有效渠道。

一直以來,內地在本港籌集的資金,多屬銀團 貸款。

不過,近年愈來愈多內地銀行和企業藉發行可轉讓存款證、債券、股 票等方式籌集資金。

自一九九三年年中起,大型國有企業以H股在香港交易 所上市有上升趨勢。

截至二零零二年年底,共有54家國有企業在香港交易 所的主板市場上市,集得股本合共1,445億元,其中在二零零二年上市的有 四家,共集資169億元。

此外,自一九八六年起,其他71家與內地有關的 企業也於主板市場上市,集得股本合共5,841億元,其中三家在二零零二年 上市,集資512億元。

另有20家國有企業及一家與內地有關的企業則在一 九九九年十一月設立的創業板市場上市,分別集得股本共26億元及四億元 。

除此 以外,本港的股票市場,特別是創業板市場,也為內地民營企業提供籌措資 金的有效渠道。

這些活動有助擴闊本港股票市場的基礎,並進一步鞏固香港 作為內地企業集資中心的地位。

隨着 內地經濟持續改革和更為開放,尤其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預料會 有更多外資流入內地。

香港作為內地服務樞紐的角色,可望進一步加強。

此 外,香港處於有利位置,可以協助海外企業進軍內地市場以及提供各種必需 服務。

另一方面,隨着更多內地企業計劃在適當時機到海外投資,香港也可 發揮積極作用,協助這些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