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倫當選台灣國民黨主席,黨內親中反美路線之爭持續 - BBC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邱師儀向BBC中文說,朱立倫代表傳統國民黨路線,政治性格過於保護自己,很難在任何議題上有所突破。

他認為,朱獲勝代表國民黨 ... 朱立倫當選台灣國民黨主席,黨內親中反美路線之爭持續呂嘉鴻BBC中文記者2021年9月25日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朱立倫再次當選台灣國民黨主席台灣百年政黨國民黨9月25日舉行黨主席選舉,周六(25日)晚公布結果,前任黨主席朱立倫當選。

截至台灣當地時間7時半,點票結果顯示,朱立倫得到8萬多票,統派學者張亞中、現任黨主席江啟臣和前彰化縣縣長卓伯源分別約6萬多、3萬多及5千多票落敗。

37萬黨員中,約5成多人投票。

朱立倫發表勝選感言時說,國民黨不會畏懼任何民進黨的標籤,將重建兩岸交流及溝通管道,在黨章的規範下與對岸交流,並將重新開啟國民黨駐美辦公室。

他投票時說,一定會團結國民黨,希望大家槍口對外,真正的對手是民進黨,期望打嬴未來的選戰。

他回應「九二共識」問題時重申,自己一向講得非常清楚,也最遵守黨章規定,意味即會繼續以「九二共識」為基底的兩岸論述路線。

此前他表示,國民黨希望維護兩岸和平,「就不是東怕西躲」,未來會恢復兩岸的聯絡管道和交流平台。

現任黨主席江啟臣傍晚在黨中央發表談話時承認落敗,並恭喜朱立倫當選。

他表示會率領一級黨務主管總辭,並指定副秘書長李彥秀成立交接小組,力求9月底前完成交接,在新任黨主席的領導下向前衝刺。

張亞中表示,代表自己路線和理念沒有被接受,他感到遺憾。

充滿挑戰分析說,朱立倫獲勝後,國民黨未來仍然充滿挑戰,包括能否團結黨內不同的勢力,以及在中美之間找出自己的路線。

朱立倫當選象徵「國民黨主流」路線擊退了以急統路線異軍突起的統派學者張亞中,但後者在黨內挾著許多「韓粉」以及老黨員帶來的壓力,反映出國民黨在2024總統大選前,黨內對於兩岸路線以及與美國關係的路線之爭及分裂繼續加深。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邱師儀向BBC中文說,朱立倫代表傳統國民黨路線,政治性格過於保護自己,很難在任何議題上有所突破。

他認為,朱獲勝代表國民黨改革失敗,將慢慢被台灣政治邊緣化。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Sam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說,國民黨基本的問題是在2016年失去執政權而失去行政資源後,有沒有落實重返執政的決心。

翁履中告訴BBC中文,國民黨身為在野黨,手上失去了許多分配資源能夠培養人才,而國民黨黨產已經被台政府收回,手上財力資源更少,許多黨內年輕菁英,寧願去與國民黨友好的金融企業或對岸擔任高級職位,也不願意去地方政治深耕吃苦。

台灣「外省人」的身世與「國家」認同國民黨主席選舉開始「九二共識」能否贏得台灣年輕人支持引發辯論台灣國民黨黨主席選舉:青年黨員是「天然獨」一代中的另類嗎?國民黨內兩岸路線之爭開始?此次選舉,異軍突起的台大學者張亞中,是長期被台灣輿論稱為「統派」學者,意外獲得許多國民黨內黨員,在中高年齡的老黨員及「韓粉」聲援下,多次在民調拔得頭籌,並猛烈抨擊朱立倫的兩岸立場,再次引發了國民黨內黨內「親中」或「反美」的路線之爭。

張亞中在選舉時公開政見稱,若獲勝將代表中國國民黨,以「台北中國」為稱呼,與北京簽署「兩岸和平備忘錄」。

朱立倫則抨擊他的急統路線,不利於國民黨未來。

確實,朱立倫的獲勝,也讓外界開始關注國民黨未來兩岸路線的走向,包含他能不能抵禦國民黨內親中反美的強烈意見。

外界留意到,朱立倫這一年來不斷強調國民黨與美國的關係,4月初,他說,「中華民國一向堅持自由民主,親美或親民主是我們一定要做的,不光是美國、也包括英國和歐盟等民主陣營國家,這不是我在打親美牌,而是全民的共識。

」圖像來源,EPA在今年8月2日發表的參選聲明中,朱立倫便稱台灣需加強與美日兩國友好關係,並批評稱國民黨這幾年來關閉華府辦公室不明智,他當時說,若自己當選黨主席,會在上任第一天重啟國民黨在美駐點。

現任黨主席江啟臣團隊則向台媒說,國民黨一直沒有跟美國疏離,與美國在台協會(AIT)高層聯繫從未中斷,「反美豬不代表反美」。

朱立倫與美國關係不錯的形象,一直在台灣政壇的焦點之一。

在此次黨主席選舉,張亞中再提朱與美國的友善關係,並質疑他是否為美國「線民」。

這控訴起因在2011年洩露美國外交公文的「維基解密」(Wikileaks)網站中多次提及朱立倫與時任AIT處長甦棣(StephenM.Young)的會面紀錄。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超過六成的台灣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據台媒「民報」整理維基解密資料,從2008年開始,時任桃園縣長的朱立倫多次與美方交換政治意見,以及向美方提及國民黨黨內政治人物意見及內部辯論,被美方稱為友善美國的政壇明星,是美國在國民黨的「insider」。

據台媒聯合報稱,張亞中批評,朱立倫有可能代表國民黨角逐2024總統大位,他對國家的忠誠度當然需要被檢視。

回應抨擊,朱立倫說是網路上有人惡意冠他是「美國線人」或「美國線民」,他說:「台灣是民主社會,網路的惡意攻擊,沒有常識的事情太多了。

而且指控他的理由是AIT處長常常找他還有立委們,全台灣每一個立委每一個縣市長,哪有一個AIT處長沒找過的?」在2009及2012年間擔任AIT處長的司徒文(WilliamA.Stanton),則告訴BBC中文,他同意,在紐約求學多年朱立倫是國民黨內有實力的政治人物中,對美國態度最為友善也最國際化的一員。

BBC無法核實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內容。

圖像來源,EPA圖像加註文字,張亞中以統派論述冒起,意味國民黨內部仍然在兩岸議題上有分歧。

張亞中「親中反美」路線繼續挑戰國民黨事實上,這場國民黨黨內主席選舉,一開始並沒未引起太多關注。

但越接近選舉日,因為張亞中在選舉間的言論,突然爆紅,聲勢上漲,這場選舉也開始成為各界焦點。

各界關注張亞中現象是否象徵國民黨繼續分裂,也就是急統,甚至將「一國兩制」放在政策規劃的張亞中路線,是否將繼續排擠國民黨內本土派及年輕黨員。

張亞中在這次選舉提出,若當選後會帶領國民黨與習近平談判,簽署「兩岸和平備忘錄」,持續開放兩岸交流。

他向台媒說:「中國可能簽署和平備忘錄後毀約,但不能因此就不努力,結婚也有可能離婚,這都是事實」。

「我提倡的『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之後的政治安排』,此刻兩岸尚未統一,怎麼會直接跳到『一國兩制』。

」他補充。

然而,根據2019年底,台灣《天下雜誌》針對1073位台灣公民的民調結果,20到29歲的台灣人有超過80%自認是台灣人,主張「台灣獨立」者首次超越「維持現狀」。

同時有高達90%的人表示,「一國兩制」不適用在台灣,認為適用的人數僅2.8%。

圖像來源,CNA圖像加註文字,2019年6月1日,「庶民韓粉後援會」在台北舉辦的造勢活動。

學者分析,國民黨支持者以中高年齡組成為主。

AIT前處長司徒文之前接受BBC中文採訪稱,國民黨當下處境艱難。

若不斷以「九二共識」為核心政見,難再吸引多數台灣選民:「北京這幾年間已改變了遊戲規則。

在2019年的香港示威中,一國兩制已經被埋葬,從北京布局全球的戰略來看,不可能接受台灣任何執政黨與美國太親近。

」司徒文同意,國民黨希望還如同過去,美中關係和睦時,擔任兩岸的橋樑或左右逢源是水中撈月。

對手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同樣出身外省族群梁文傑說,張亞中並未在意國民黨之後能拿下多少民意代表,能否贏得地方選舉,他念茲在茲的就是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未來張亞中路線若繼續擠壓國民黨,台北市長柯文哲領導的民眾黨可能吸收掉國民黨裏頭的本土派系。

邱師儀則告訴BBC,張亞中如同許多老國民黨黨員等那些在台灣出生的外省世代,對中國有懷舊情懷,但對民主認知不清;對於台灣幾十年得來不易的民主生活方式並不在乎,反而自認為自己可以與北京協商,起因對於中共的本質認識不清,且一廂情願:「最好的例子就是香港。

」邱師儀補充。

相關主題內容台灣政治更多相關內容台灣國民黨主席選舉開跑,朱立倫、江啟臣先拋反美親美議題2021年8月12日台灣「外省人」的身世與「國家」認同2019年10月3日國民黨主席選舉開始「九二共識」能否贏得台灣年輕人支持引發辯論2021年9月7日台灣國民黨黨主席選舉:青年黨員是「天然獨」一代中的另類嗎?2021年9月24日頭條新聞美國「對華鷹派」議員突然訪問台灣北京抨擊民進黨「倚美謀獨」2021年11月10日台積電已「自願」提交給美方資訊請求書有分析稱背後「劍指中國」的意圖明顯2021年11月10日中共召開六中全會,為習近平「個人定制」第三個歷史決議2021年11月9日特別推薦9:30視頻,英國知華專家談中國西方關係緊張中氣候合作可能性,節目全長9,302021年11月6日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的退煤協議與爭議2021年11月5日中共將召開六中全會,「第三個歷史決議」成焦點2021年10月19日COP26的議題、看點和預期2021年10月19日COP26:讀懂氣候變化的關鍵詞2021年10月26日中美印俄等全球排放大戶正在採取什麼行動?2021年11月1日中國和不丹加速邊界談判:印度該擔心嗎2021年11月1日牛津大學教授分析塑造習近平思想的五種歷史元素2021年10月25日疫情下的「通脹怪獸」正如何席捲全球2021年10月27日熱讀1台積電已「自願」提交給美方資訊請求書有分析稱背後「劍指中國」的意圖明顯2英國研究新發現:有益心臟健康的「理想」就寢時間3湖畔隱士的傳奇故事:他在蘇格蘭高地離群索居40年4美國「對華鷹派」議員突然訪問台灣北京抨擊民進黨「倚美謀獨」5面對軍事衝突風險台灣人「冷靜」和「無感」的三個原因6Shein:神秘中國品牌為何在西方年青人中引發熱潮7COP26:氣候峰會在爭議與批評聲中公布協議草案8虞美人與英國國殤紀念日:不同顏色的「罌粟花」代表的不同含義9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冀以「完美」狀態發射10中共召開六中全會,為習近平「個人定制」第三個歷史決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