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國片票房】全球影視寒冬,2020 臺灣電影如何逆勢崛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武漢肺炎重創全球影視產業,臺灣電影卻在這樣的危機下表現絕佳。

相較於外國片票房直接減少了33 億,國片居然有機會打平,甚至超越去年票房! 【數讀國片票房】全球影視寒冬,2020臺灣電影如何逆勢崛起時事文化【數讀國片票房】全球影視寒冬,2020臺灣電影如何逆勢崛起2020/11/20閱讀時間13分鐘 記者 李又如 報導重點摘要疫情底下,臺灣電影表現絕佳,甚至有機會超越去年票房今年無論是國片上映數量、電影放映數量、電影重映數量都是歷年最高臺灣電影長期以來受到美國與中國兩大市場的劇烈衝擊,今年這些影響突然「消失了」今年國片表現好,有賴片商與戲院的相互合作,可望在觀眾心中改頭換面2019年,在影音串流平台興起、影視習慣逐漸改變趨勢下,全球電影業仍創下最高票房紀錄:425億美元。

但年底,中國迎來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成為全世界的惡夢。

根據全球最大電影資料庫IMDB的記錄,今年上映的電影票房金額只不過是去年的十分之一。

過往在臺灣佔年度票房9成的「國外電影」自然沒有倖免於難,統計至11月15日,今年總票房僅有去年的4成。

意外的是,這場席捲全球的災難,卻為臺灣電影帶來了空間。

今年國片票房佔比從去年的 8.2%提高到17.8%,且今年還沒過完,多部國片仍在或等待上映,說不定有機會創下超越以往票房的紀錄。

剖析今年的電影票房,除了國片表現亮眼,今年無論是國片上映數量、整體電影放映數量、電影重映數量都是歷年最高。

READr分析自2017年文化部開始公布相對透明的票房數字資料,並訪問多位電影工作者,討論這幾年國片遇上的機會和挑戰。

疫情衝擊?今年上映的電影其實比去年多今年2月開始,因為疫情的關係,電影市場非常低迷。

雖然5月政府解除了室內人數上限100人的限制,並在6月取消「梅花座」,民眾只要配戴口罩就能進戲院看電影,但電影票房是在 7月底韓國《屍速列車》上映才有明顯變化。

但反常的是,今年上映的電影數量,還比去年多。

主責行銷票房高達2.6億、去年國片票房第一名電影《返校》的「牽猴子」行銷總監王師提到,今年上半年,幾乎所有的片商都不太敢發行新片,所以有很多數位修復或舊片。

據統計,今年的舊片高達105部,是去年的7倍。

「過去片商排片都要看好萊塢片的臉色。

今年沒有好萊塢片,戲院還是要營業,就會鼓勵其他片商放片。

」王師提到,「片商的空間變大了,影廳跟場次都變多,但消費者還是會看商品本身好不好。

」全臺第二大國片投資者「樂到家」總監莊啟祥也提到,上半年有點「清庫存」的傾向。

這幾年臺灣片商爆炸性成長,目前發行商手上的片量,在不買英語發音新片的情況下,可以持續放映一年半。

而受國際影響,大多數「大片」都不願意在此時上映,「比較小眾的片子就多上一點,就算票房少,也是積沙成塔。

」國片受到的影響比較小臺灣電影卻在這樣的危機下表現絕佳。

相較於外國片票房直接減少了33億,國片居然有機會打平,甚至超越去年票房!「今年因為疫情,發行商跟戲院的共生關係比以前更緊密。

」王師指出,今年7月,多家發行商和戲院組成「國片起飛大聯盟」,直到明年4月,每個月會上4至5部國片。

「就成果來講蠻成功的,國片彼此之間協調了檔期,沒有電影跟電影互撞的問題,也是這兩、三年少見。

不但上映廳數比以往來得多,戲院也比較願意多撥一點時間給電影主創團隊舉辦映後座談,跟影迷有更深刻的互動。

」王師笑道,「不然每次電影credit(註:電影片尾的演職員表)還沒跑完,戲院就亮燈,清潔人員虎視眈眈地看著你什麼時候要出去,趕著放下一場。

」除了戲院協助,王師也認為這半年來的國片「量跟質都非常的整齊,商業性都還算夠,動人故事也有」,「我覺得有挽回臺灣觀眾對國片的信心。

」統計自票房透明以來,臺灣每年前20名賣座電影,2017年沒有任何一部國片排得上榜,2018、2019各有一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及《返校》),今年因為好萊塢電影的缺席,統計至11月中,已有5部上榜,算是熱賣榜「曝光率」極高的一年。

「其實臺灣電影發行市場已經進入成熟階段,每年票房都是正負5至10%,市場的餅就是這麼大,除非有非常嚴重的事件發生,否則不會有太大影響。

」莊啟祥解釋,2019年有比較大的降幅,是因為在熱門檔期如農曆春節、暑假、年末聖誕跨年檔期,外片和國片票房表現都不盡理想。

而今年國片的表現,也再次說明了臺灣市場非常依賴美國好萊塢電影。

莊啟祥提到,「當好萊塢缺席,戲院就空了一大半;當戲院排了比較多國片,觀眾也會有比較高機率看到國片;當好萊塢電影持續缺席時,無論是媒體版面或是宣傳資源都會比以前多很多,這些都是相對排擠現象。

」的確,若將時間拉長到票房透明的2017年迄今,票房榜要到第33名才能見到國片的身影。

其餘都是好萊塢片、南韓片的天下。

當國片沒有對手也沒有藉口 有電影製作、行銷、影展等20年相關經驗的資深電影工作者許言(化名)指出,這兩年對於臺灣電影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時空,「突然把過去對臺灣電影影響非常巨大的兩大威脅都抽空了。

」許言認為,臺灣電影一直受到美國、中國的影響,難以壯大,但臺灣有自己的聲音是重要的。

「本土產生的戲劇與電影就像一面鏡子,你每天出門時照一下,整理你的服裝,知道你的優點和缺點在哪裡,就可以安心地出門。

如果你沒有這面鏡子,走出家門,就只能靠別人告訴你,你是誰、長得怎麼樣。

就像好萊塢電影給我們的文化衝擊;當你一直在看別人的生活時,就會覺得我也要長成這樣。

」「臺灣因為WTO的影響,必須全面開放,也因此政府提供電影輔導金來保護國片。

但也因為有了補助,當我們要進一步爭取銀幕保護政策(註:由政府要求戲院放映一定比例的國片)或其他保護政策時,就很困難。

畢竟戲院就是覺得外片賺得比較多。

」許言指出。

許言也提到,「中國的影響相對隱性。

在臺灣上映的電影數量有限制、要抽籤,但它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吸引力,不管是人才的吸納,還是為了賣到中國市場的『潛規則』,都是很大的打擊。

」但這兩年,因為兩岸關係的變化,加上中國政府宣布中國電影不再報名金馬獎,中國的影響愈來愈小;而年初的疫情,更讓全世界受到很大的影響。

對手突然都不見了,剩下國片孤零零地待在舞台上。

「過去,當我們在講好萊塢電影讓國片發展不好時,總是會遇到很多挑戰。

說國片不好看啊、特效不夠炫、明星不夠有名,總有很多理由。

但這次突然沒有對手,也沒有藉口了。

今年,國片的成績就是要證明,沒有美國跟中國的影響時,臺灣電影會怎樣?」許言笑道,「雖然沒想到最後一刻日本殺來了一把鬼滅之刃⋯⋯但我覺得今年的國片表現得很好。

」政府要推映演保護制是扼殺還是成長?許言以最新的熱賣動畫電影《鬼滅之刃》為例,「你看《鬼滅之刃》放映場次多的跟公車班表一樣。

今年大概只有這一班,以前是每一週好幾班公車。

」基於商業因素,戲院比較傾向排片給好萊塢片。

從資料來看,國片放映院數中位數硬生生比美國片少了20家(2017年迄今,美國片放映院數中位數是37家、國片是17家)。

政府的因應方式,是在2018年開始提供戲院「國片映演獎勵」。

該年,上映院數大幅提升,但這兩年就沒有太大的改變。

王師提到,映演補助的效用還是要看淡、旺季。

對戲院來講,任何收入都是重要的。

今年因為疫情,戲院會更努力爭取;但若是旺季,精算之下,戲院還是會把握時間多排賣座的片子。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在今年5月與業者協調「藝文紓困」時,達成了建立「國片映演協商機制」的共識。

希望疫情趨緩後,在3年內將國片排片率從6%提升至20%,不過此消息僅在鄭麗君的臉書曝光過,目前暫無下文。

反對方認為,目前雖然僅有6%至10%,卻已經供過於求。

除非能大幅提高國片質量,否則只會有反效果。

如王師就認為,「現在內容的選擇很多,觀眾沒有一定要看電影,更沒有一定要看臺灣電影。

當你強迫戲院要給臺灣電影這麼多天數,最後品質不好,戲院關門,大家都會很慘。

」王師也提到,臺灣對創作者的補助是「從出生到往生」都包辦。

從劇本補助、電影製作、發行、映演都有對應的補助,「我不會說臺灣對新導演很友善,但在制度上來講,並沒有不友善。

」許言則認為,輔導金固然很重要,沒有輔導金,臺灣電影會更脆弱,但必須再加上映演保護,「因為顯然目前有了輔導金,戲院廳數還是守不住,有點白費力氣。

就像有個大水庫,大家費盡力氣儲了很多水,但柵門沒打開。

」「輔導金的另個問題是菁英決定制。

這沒有不好,但更好的狀況是有各式各樣產出電影的方法。

有菁英的、有大眾題材的、有國際題材的,當各種多元的可能性都被挹注,電影就不會只偏向菁英、或只偏向普羅大眾。

」許言說。

「我不是要批評大眾的口味。

」許言提到自己製片的經驗,「我是希望我所創造的電影,能找到我可以服務的觀眾,我覺得每一種觀眾都值得被服務。

」許言表示,文化部成立文化產業策進院後,就帶來新的氣氛,未來會由文策院評估,再以國發基金促進市場的投資,「我還在觀察,但或許這有機會讓電影投資達到一種(口味)的平衡。

」許言認為,只交給市場決定太片面了,「當然也有不叫好也不叫座的電影。

但也有一些電影,也許在20年以後,大家才會覺得它好。

」從近年熱賣的電影來看票房與創作之間的平衡,王師覺得,比較取得成功的類型,還是不脫鬼片、愛情片、黑道電影,「這幾個類型都有個特色,容易把類型本土化,也不需要太過複雜跟昂貴的特效。

」「臺灣的觀眾很幸福。

雖然人口不多,但歡迎來自全世界——除了中國,因為政治性因素有抽籤制——的電影,每年上映的片數非常多,所以競爭很大。

」王師指出,好萊塢作為電影工業重鎮,市場面向全球,他可以花大錢去投資,迎合市場;但當臺灣想要嘗試不同的電影類型時,馬上就會面臨到挑戰:拍片的成本大到連本土市場都不一定可以回收,更不用説外片市場。

「其實只有一個好故事是無法回本的。

」有超過20年相關電影從業經驗的徐富瑜(化名)提到,市場的現實就是,觀眾比較喜歡有議題的類型片、或聲光效果好的電影。

「我們(業者)做的調查中,國片觀眾跟好萊塢觀眾雖有重疊,但重疊率沒有那麼高,不到五成。

證明有一半的好萊塢觀眾是不看國片的。

」徐富瑜說,好萊塢片的觀眾,比較傾向「重度使用者」,一年看個5、6次電影,算是常態觀眾,電影專業知識較多,會主動搜尋相關知識,看電影的目的也比較多元,例如追求自我成長。

徐富瑜提到,「而國片或商業片的觀眾,都比較屬於輕度使用者:平常吸收的資訊比較雜食,可能會從議題、娛樂新聞、不同的版面關注到國片,更在意電影票的CP值,所以比較常選擇商業片。

觀影頻率比較低,一年只看2、3次電影。

」徐富瑜笑道,「像我們這種每個月進電影院很多次,常常支持國片的觀眾,是比重度使用者還要重度的觀眾。

我們絕對不是市場的主力。

」正因為國片的大宗觀眾觀影頻率低,選擇又偏向商業片,徐富瑜認為,在市場還沒壯大之前,去談鼓勵多元片型,都有點太早,「現在臺灣電影還是手工業。

不但市場不夠大,分工也不夠細,沒有產業化。

當產業成熟了,自然各種片型都會需要。

」疫情之後:危機還是轉機?武漢肺炎陰錯陽差地為臺灣電影帶來了空間,但疫情之後呢?王師認為,串流平台對於國際的影響非常巨大,除了引發「串流平台拍的電影到底是不是電影」的討論,也在搶人才。

如果國外疫情緩和,明年可能會是好萊塢電影大爆炸的一年;如果疫情持續,只要公司撐不下去,它就可能把片子賣給串流平台,那麼明年在戲院放映的好萊塢電影變少,搞不好就會成為臺灣電影的機會。

王師提到,臺灣的串流平台投資類型還沒放到電影上,「不過這一天會不會到來,我也不敢說。

」莊啟祥也認為,目前串流對臺灣電影的影響還算小。

畢竟劇的成本比較小,光賣版權就可以打平製作成本,「但臺灣應該不會有平台願意出3000萬買一部國片影音平台版權。

」莊啟祥提到,這一波國片比較貼近觀眾,希望可以讓大家改變對國片的印象,大家都在觀望,看有沒有機會培養國片觀眾、或提高觀眾對於國片的滿意度和信心。

票房數字告訴我們,臺灣電影在好萊塢電影缺席的疫情時代打了漂亮的一仗。

但當好萊塢捲土重來,觀眾還會不會繼續埋單,國片是否能成功在觀眾心中「改頭換面」?留待明年的票房揭曉。

如果你也關心這個議題,你可以⋯⋯轉貼分享這篇報導,跟更多愛電影的人分享!去電影院支持國片吧!在此報導刊登時,還在院線上映的國片有:《同學麥娜絲》、《孤味》、《親愛的房客》、《無聲》、《千年一問》、《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消失的情人節》、《家在蘭若寺》、《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怪胎》;到年底,還會上映的國片有《卡卡囌卡卡衝》、《親愛的殺手》、《腿》。

持續關注「電影票房透明公開」及「映演保護制度」議題。

幕後花絮:臺灣票房為什麼只是「相對透明」?很難想像,在這個積極發展成產業的電影業裡,在3年前才有相對透明的票房數字公開給大眾。

在2017年以前,臺灣僅有戲院公會(臺北市電影戲劇商業同業公會)統計的票房,且是由戲院向公會「報票數」,並非直接從售票機器連線。

歷年來,要去統計電影到底在臺灣賣了多少,都是直接將臺北市的票房乘以二,當作全國票房;比較小眾的片子,就會直接以臺北市的票房當作總票房。

2016年底,文化部開始每月在國家電影中心的網頁上公佈票房;2017年底,票房公布的頻率變成每週一次,而電影從業工作者可以透過申請會員的方式來查到每日票房。

但這樣的票房還不算真正的「透明」,因為現在仍是戲院自行報票,並沒有直接跟售票機器連線。

由於戲院會向電影發行商分潤,少報幾票,就是巨大的收入與支出的差異。

今年5月,臺灣最大片商車庫娛樂就一狀告上法院,認為國賓戲院提供票數與他們暗中監票數據有著「驚人」差異。

王師認為,目前票房公布的速度太慢,且不夠透明,也認為既然會員可以查詢每日票房,為什麼不直接公諸大眾?「一個產業愈透明、機制愈公平、愈有充分的資料可以查詢,投資者才會更放心。

」這個報導使用到的資料國家電影中心公布之2017年至2020年11月15日的電影票房資料,已經整理好放在READrGithub,歡迎使用!記者:李又如圖表製作:李又如封面圖片:陳怡 贊助READr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訂閱電子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