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橋改建工程」-計畫簡介 - 戰情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正橋位於臺北市的西南側,跨越新店溪,分別銜接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及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橋寬24.5m,雙向各配設2快車道及1混合車道。

本橋並設有匝道銜接臺北市 ... 戰情室儀表板 戰情室 現地影像 計畫簡介 施工影像 公開資訊 拆橋作業 「中正橋改建工程」-計畫簡介 歷史 改變 挑戰 中正橋的歷史 中正橋被列為二十世紀初期台北城四大名橋,也是目前唯一僅存的台北城名橋。

當年的四大名橋分別為明治橋、台北橋、昭和橋及川端橋,如圖1所示。

圖1台北城四大名橋 中正橋位於臺北市的西南側,跨越新店溪,分別銜接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及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橋寬24.5m,雙向各配設2快車道及1混合車道。

本橋並設有匝道銜接臺北市水源快速道路及新北市環河快速道路,為臺北市與新北市間的重要通道,工程位置與現況照片詳如圖2及圖3。

圖2工程位置圖 圖3中正橋現況照片 由於本橋汽機車交通流量大,部分橋體建造年代久遠,加上梁底防洪高程不足,同時面臨橋梁老舊、耐震與耐洪能力不足及交通動線不良等問題,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乃於民國100年辦理「中正橋改善工程可行性評估工作」,並以橋梁全生命週期研擬包括保留原橋結構補強、局部拆除改建或全橋改建等各種方案進行評估,經評估結果以原橋址全橋改建方案最佳,並為各界接受。

該改善工程可行性評估工作原已於102年結束,並進行本橋改建之後續相關作業。

惟於103年9月22日因民眾陳請,由於部分橋體係於日治時期民國26年興建完成,具有歷史保存價值,要求中正橋改建必須將舊橋保留。

為此,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邀集相關單位召開會議及辦理現場會勘,於104年3月17日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第67次會議,將中正橋登錄為本市歷史建物,並於104年6月23日辦理ideaTaipei創意提案評選會議,依據可執行性、創意性以及優先性等標準,評選出可被落實的創意提案為「舊橋恢復成原貌」及「原址旁新建新橋」,詳如圖4所示。

圖4ideaTaipei創意提案評選會議結果 中正橋的改變 為達成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要求,即日據時代的川端橋必須原址保留,同時在考量中正橋於新北市端之引道及新北環快匝道甫興建完成,避免公帑浪費,本工程橋梁改建範圍至該橋墩處(編號為P15)。

此外,考量施工期間的交通維持需求下,同時滿足河川防洪及深河槽中不落墩需求,依工址環境及匝道交叉條件配置了大跨徑鋼橋,跨越新店溪。

本工程依工址特性可分為二大工區,分為重慶南路的平面段及河中的高架段,興建工程包含三大工項,分別為重慶南路拆除及平面道路舖設、興建新橋及川端橋保存再利用等。

有關本工程的工區分佈及工項示意圖如圖1所示。

本工程完成後之中正橋願景如影片所示。

圖1中正橋改建範圍示意圖 中正橋願景影片 新橋以永和八景-網溪泛月為時空背景,以優雅的弦月形狀做為設計概念,將弦月帶給人的寧靜感來撫平城市的喧囂,設計構想如圖2所示。

同時,為保留原有川端橋,整體景觀以“琴瑟和鳴”作為設計概念主題,透過結合中正橋新橋及川端橋的風華再現、相互呼應,一起彈奏著專屬於雙北城市的生活協奏曲。

圖2中正橋橋型設計構想 在舊橋意象上,以川端橋風華再現、錦瑟華年為出發,重現川端橋日治時期立面風貌為目標,並在橋面上導入植栽綠美化、歷史解說與休憩活動,建構第一座台灣橋梁古董寶盒意象,拉近市民生活與城市文化資產間的距離。

在新橋意象上,以琴舞月光為構想,其造型配合道路線型架構,以畫過天際的柔美弧線拱橋作為此區地景特色,透過自然的涼風吹拂而過鋼索,猶如一條條的琴弦演奏著樂章,重新定義昔日“網溪泛月”的美景。

中正橋的挑戰 最短時程內要完成重慶高架拆除作業:重慶高架橋位於重慶南路上,兩側緊鄰民房,施工空間受限。

考量本路段於平時交通量大,規劃於農曆新年期間進行舊橋拆除。

因此,本工程須於新年期間(預計6天內)完成重慶南路高架橋及自強市場拆除,並於過年後達到平面道路可通車的狀況。

重慶高架橋拆除後將可活化該地區的使用空間,促進該區域繁榮。

全線主梁曲線配置,製作難且精度高:跨河主橋為滿足深河槽中不落墩的河川防洪,及達成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川端橋保留要求,同時須維持現有交通動線及原有車道數下。

因此,在考量橋址環境及橋梁意象下,主梁以曲線線形配置於原橋的下游側,同時橋面寬度配合現有匝道的匯入,全線寬度均為變化值。

深河槽中不落墩,跨度達215公尺:配合深河槽不落墩配置的跨徑配置,跨河主橋採透空拱肋大跨徑鋼拱橋,主跨主梁長為189.5m,而拱肋端點距離為215m,以雙拱合併成單拱方式辦理。

主橋拱肋係採用透空型式,同時雙拱肋間係採鋼管相連接,構成一桁架系統。

主梁採用多室鋼箱型梁,雙向配設有各三車道快車道及機車道外,亦配設各3m淨寬之人行道及自行車道等,橋面寬度為漸變且位於曲線上,寬度由31m變化至44.5m。

有關橋梁平面、立面配置圖詳見圖8。

圖8中正橋平面、立面圖 透空拱肋造型、雙拱肋漸變成單拱肋:本鋼拱橋非屬典型標準拱橋,拱肋結構由雙拱肋漸變成單拱肋,如圖9所示。

拱肋除設有橫梁外,本身亦採用透空造型,使結構更有穿透感。

兩側配置多條鋼纜,將主梁載重傳至拱肋吊,創造琴弦意象造型。

圖9中正橋模型及拱肋造型 本橋整體景觀係以“琴瑟和鳴”作為設計概念主題,透過結合中正橋新橋及川端橋的風華再現、相互呼應,一起彈奏著專屬於雙北城市的生活協奏曲。

因此,本工程採用曲線主梁配置非典型對稱三角拱橋,跨河主橋採用了透空拱肋鋼拱橋,以優雅的弦月形狀做為設計概念,讓弦月帶給人的寧靜感來撫平城市的喧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