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才是承擔– 淨業歸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就是說他還沒有真正明白什麼叫放下,什麼叫提起,沒有這種勇氣去承擔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口中還知道心裡也知道什麼叫善事、善念,但是就是沒有這個承擔的力量,去承擔真的 ...
跳至主要內容
搜尋
覺有情篇
放下才是承擔
文章作者:波士頓行願多元文化教育協會日期:2013年04月07日
相關內容→
有一個沙彌為他的師父煮飯,不小心發生了火災,被火燒死變成了鬼。
沙彌不甘心,天天跟着他師父吵,有一天他的師父很不耐煩地就問:“你是誰?”沙彌回答:“我是你的徒弟呀,給你煮飯被火燒死了,我不甘心來吵你。
”他的師父說:“你不是死了嗎?”沙彌一聽馬上開悟了。
這個沙彌根基很好,從他的師父這句話體會到當人的我已經死了,現在當鬼的我是誰呢?他明白了原來生滅的生死輪轉中,這個佛性是不生不滅的在起作用。
這個沙彌鬼現在才知道,當他迷的時候就有六道,有鬼、天、人、地獄、餓鬼、畜生。
但是他醒來覺悟之後,根本就是空空無大千,生死涅槃都是如夢如幻。
以後沙彌不再跟他師父了。
他也明白了,他死了他還以為沒死,還是不甘心做鬼,就是因為他要跟著他的師父。
這件事讓我們知道,我們必須要放下,放下自己的知見,不要以為自己懂了佛法,這個懂反而為束縛,不得自在。
龍樹菩薩說:「若人見般若,是人被法縛。
若不見般若,使亦被法縛。
若人見般若,是人得解脫。
若不見般若,使亦難解脫」。
主要是心無所得,無所得就有菩提,如果是心無所得就能得到究竟的涅槃。
有所得就是放不下,無所得就是放下,放下就是一種承擔。
你承擔的起就可以放下。
有很多人不能放下,以為放下就是什麼都沒有了,其實放下就是承擔的開始。
比如你對人家不住,你肯不肯向人家道歉?如果你能放下自己的我慢我執,向人家去道謙,那你就放下了。
如果這些事情你不去做,你就永遠不會做,做任何事情都從決心開始。
比如你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怎麼去發願呢?你要敢修,敢發願,才有機會乘願往生極樂世界。
你不敢發願不敢去修,你放下也沒用。
現在的人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殺、盜、淫都敢做,有些人連父母都敢殺,殺畜生已經很殘忍了,連自己最親的人都敢殺。
什麼都敢。
講佛法也是一樣,你叫他去講佛法做善事,他做不到,其實這個很容易明白的。
現在我們日行一善的活動已經一個月了,最開始的一個星期也鼓勵了都有十來二十幾個人來發表,來為這個活動注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
把這個善念常常放在心中,用行動表示出來。
但是到第二周和第三周越來越少人了,甚至有人發表說我們只要能做到就行了,不用發表出來的。
就是不想用言語標榜自己,其實我們不應該這樣想。
我們如果能夠學佛,想做一個好人,我們應該能夠承擔做好人,表示好人的機會,把它做出來。
還有人說力行比語言力量大,那我打趣地問他:“是嗎?”這是因為他只是能夠說出來,說行動比語言重要。
就是說我們現身說法,我們自己做出來比我們說的好多了,但是他沒有想到他所做的一切,這一切是可以幫人家助人家,一切善念是應該可以把它用語言表露出來,來鼓勵大家,作大家的座右銘,為大家的一個培訓的課程。
但是他反而不敢,怕羞吧。
這就是說他還沒有真正明白什麼叫放下,什麼叫提起,沒有這種勇氣去承擔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口中還知道心裡也知道什麼叫善事、善念,但是就是沒有這個承擔的力量,去承擔真的是人家發動的,,給大家能夠分亨,給大家能夠同時享這個福報,享受這個成果。
佛法講的放下,不是壓抑,要有積極的態度,沒有消極的,我們才叫做放下。
以這種觀念行動,都不會見得多好,因為都有自私自利的念頭。
雖然你說我不想標榜我做善事,但這不是標榜呀,這是一個隱惡揚善的活動,聽經教不夠故而沒有這種的認知。
比如說你要孝順,那怎麼樣做才是孝順呢?你要做到不要不孝順,那你放下了。
你放下了不孝順,你就會孝順。
你放下了慳貪,你就可以布施。
你放下了去違反人家的權利,違反一切社會的規矩,你就是一個持戒的人。
那你放下你去爭奪、去爭求就會忍辱。
如果你放下我不要在床上睡了要起來了,那你就是精進。
今天你能夠放下自己的自我,自以為是,不要以為自己學佛學法學的很好了,以為自己對這個善的觀念認的很清楚了,你就應該可以付於行動,把自己做的善事來跟大家分亨,來鼓勵大家互相幫助。
所以這個放下是個智慧,也可以說放下也是個緣起,無量的功德。
要知道,我們不容易發現我們是沒有放下。
口裡會說很難放下,但是你不懂哪個地方要放下,當然是很難。
所以必須要知道自己從哪個地方放不下,哪個地方要加油,哪個地方要把我執、我愛、我見,種種的惡習去除掉,這樣你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要放下。
菩薩的放下就是要成就別人的慧命。
其實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就是放下了自我。
菩薩心中沒有我,所有的眾生都是他自己,沒有說有眾生的念頭。
比如我們一個親人病了,我們很着急。
但是另外一個朋友的親人也病了,同時病了,你去着急你親人呢,還是着急朋友的親人呢?我看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在親人。
菩薩的心是平等的,他不會因為是親人就賣命,不會因為親人有病了他就想盡辦法給親人做一些事情。
朋友呢,兩個比下來,他就沒有這麼著力了。
這個就是菩薩的心。
分別的心,放下的心有差別。
利益眾生,利益別人,就可以究竟的放下自己。
因為護持人家就是像護持自己一樣。
沒有說我的親人或對自己的事情就比較用心。
比如一篇文章,你自己的文章就會寫的很好,做一件事你會做得很好。
你想要表現你自己的時候,你會表現的很好。
不能夠表現你自己的時候,或者是人家的東西你就馬馬虎虎去完成。
這就是你的心量不夠,心量不夠是因為你放不下自己去成就別人。
我們打個比方,一包垃圾扔到海中,這個海就被垃圾弄髒了,近來上海有很多豬發瘟死掉了,都被扔在水中,太自私了,把這個海水弄髒了。
相反,一個海浪中,有一個明礬在這個澄清的海水中,其它的浪也隨着這個明礬,把這個水都變成澄清了。
換句話說,我們要成就自己的慧命,就必須要成就別人,不讓別人起煩惱,不要傷害別人。
這樣自己的慧命自然就不會被損害。
明白這個道理就要用心,因為我們隨心隨力去讓周圍的人歡喜,要有一種影響力。
所以在日行一善活動中,就是給大家帶來互相影響,明白自己擔任的角色在這個社會和群體都是有影響力的,不要疏忽了自己的重要性。
最重要是鼓舞大家行善,能夠有好念,做好人,說好話,做好事,而且不斷的提升我們學佛的境界。
我們究竟為什麼要學佛,這是非常重要。
我們從這裡就想到,幾個月前就是去年12月的時候,大家傳說地球有危險。
其實我們世界上如果只要有一個人有善念,有許多人在念佛,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地球不會走向末日。
我們常常講正法與末法,我們現在是末法,是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東西都是墮落的。
如果我們現在人心轉變,社會轉好,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正法,不會再是末法時代了。
所以現前的一念,心性的妙用,也就是我們諸佛菩薩的念頭。
而凡夫以情見重故,常六道。
所謂一念覺心,感應一切都是歸於清凈。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所以念佛的當下,全體就是法界了。
我們念念善,念念都是好,念念相應的話,心心就相續。
如果佛念不相續,善心不夠,這個無明罪惡的心妄起,我們就淪落到這個生死流中。
佛心沒有高低,而我們的心不清凈,沒有慈悲心,每一個人都是顧着自己,不想做一點小事,舉手之勞的事,其實師父是想讓你們提起善念,多提起我們去想好的事情,注意到自己的小念頭,難道你們到現在還不明白嗎?
師父再跟你們講一個故事。
有一個很健康的人捨不得布施,連講布施這兩個字也很困難。
就好像你們連寫幾句好話,連動動手寫一兩個字都不想,最多還是用一個微笑,點點頭,打打招呼就算了,那已經是好了,我也很讚歎。
比那些不出來在旁邊袖手旁觀的同學就好多了。
佛陀很慈悲的,把一根草交給他的左手,叫他把這根草布施給他的右手。
剛開始的時候他很猶豫,想到底要不要給,後然想到左手右手都是自己的手,那沒關係,所以就交給自己的右手了。
然後佛又叫他把右手的草交給左手,剛開始他也是猶豫了下,後然又想到剛才不是想了嗎?左手跟右手不是自己的嗎?最後他還是交給了左手。
這樣反覆了幾次。
佛陀就跟他講:“你布施東西給別人吧!”他終於做的到了,漸漸不用聽佛陀的指示,自己也能做布施。
而且很喜歡很自然。
那為什麼呢?就是說,我們應該要體會到左手右手都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沒有分別,而我們因為分別,有你我他,這個都是凡夫心作怪。
其實一切眾生是同一體沒有分別的。
沒有分別我們就可以布施。
那麼你今天做好事,你也是在這個活動裡面用好事來布施給別人,同一個身體其實沒有少了你什麼呀。
你根本不用怕。
所以這個布施也是我們日行一善這個活動的目的,讓大家都能夠不吝嗇去布施。
所以我們叫一個人布施不難,難的是叫一個人由布施進入法性,看見自己的本性,能夠自覺自動的,很歡喜自在的去做布施。
用行動來表示自己的心態,來表示自己的語言。
美國有一個總統叫林肯。
他在南北戰爭的時候,他曾經祈禱說:“如果我的決定是對美國前途有利的,就讓我得勝。
如果我的決定是對美國前途有害,就讓我失敗吧。
”你看他這樣的發言是沒有個人的得失,他不怕失敗,他也沒有在意他要勝利,只要對國民都有利的就要勝利,對國民沒有利就讓他失敗,只是一心為了眾生為了國家,沒有他自己林肯這一個人,所以徹底來承擔的人是沒有自己的,是全心全意的奉獻犧牲。
佛教里若有很多這種人的話,我們可以說沒有學佛的人也會對佛教生起信仰了。
波士頓行願多元文化教育協會
相關內容→
行願多元文化教育基金協會主頁
行願蓮海心燈論壇
波士頓行願多元文化教育基金協會
緣起與宗旨
行願蓮海月刊
淨宗導師
联系方式
歡迎參與
分類傳奇見證歷代祖師,高僧修證事績善因善果念佛開示法師對同修們念佛的開示攝律儀戒關於戒律和規儀方面的介紹改往修來放下集法師敦勸,放下是功夫專題禪心見性自覺自度分享同修們在修行中的收穫般若融通開啟智慧的文字行願法訊覺有情篇修行生活的指導彙整 彙整
選取月份
2021年11月 (2)
2021年10月 (4)
2021年9月 (1)
2021年7月 (4)
2021年6月 (5)
2021年5月 (11)
2021年4月 (4)
2021年3月 (6)
2020年9月 (2)
2020年8月 (2)
2020年7月 (2)
2020年6月 (4)
2020年5月 (3)
2020年4月 (2)
2020年3月 (4)
2020年2月 (1)
2020年1月 (2)
2019年10月 (1)
2018年3月 (1)
2018年2月 (6)
2017年10月 (1)
2017年8月 (3)
2017年7月 (6)
2017年6月 (3)
2017年5月 (12)
2017年4月 (2)
2017年2月 (1)
2017年1月 (2)
2016年11月 (6)
2016年10月 (1)
2016年9月 (2)
2016年8月 (5)
2016年7月 (2)
2016年6月 (2)
2016年5月 (3)
2016年4月 (2)
2016年2月 (4)
2016年1月 (2)
2015年12月 (2)
2015年11月 (1)
2015年10月 (2)
2015年9月 (5)
2015年8月 (2)
2015年7月 (6)
2015年6月 (4)
2015年5月 (1)
2015年4月 (2)
2015年3月 (7)
2015年2月 (5)
2015年1月 (8)
2014年12月 (26)
2014年11月 (8)
2014年10月 (8)
2013年10月 (3)
2013年7月 (1)
2013年6月 (1)
2013年5月 (3)
2013年4月 (10)
2013年3月 (11)
2013年2月 (15)
2013年1月 (14)
學佛資源鏈接其他操作
登入
訂閱網站內容的資訊提供
訂閱留言的資訊提供
WordPress.org台灣繁體中文
延伸文章資訊
- 1放下才是承擔– 淨業歸處
這就是說他還沒有真正明白什麼叫放下,什麼叫提起,沒有這種勇氣去承擔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口中還知道心裡也知道什麼叫善事、善念,但是就是沒有這個承擔的力量,去承擔真的 ...
- 2承擔與放下 - 法鼓文化
- 3心語承擔就是放下 - 每日頭條
何謂「放下」?放下並不意味著「放棄」,放下是捨棄不必要的執著,放棄卻是一種面對困難的逃避。就好比參加一場比賽,懷著盡力而為的心,不計較名次結果, ...
- 4【轉載】放下與承擔@ 簡簡單單 - 隨意窩
201103062203【轉載】放下與承擔 ?心靈饗宴. 有一位心地非常謙虛的主管跑來向我遞辭呈,我大. 吃一驚,因為這位他是一位完全以部屬為重的人,.
- 5放下是一種智慧,承擔是一種成熟 - 日間新聞
只有努力堅持,拼搏向前,人生長路,學會放下是一種智慧,但懂得承擔則是一種成熟。 人生每一個驛站,或酸,或苦,或辣,或甜,每一個人都經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