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開戰與台灣的未來》:2020解放軍奪島作戰計畫 - 關鍵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中開戰與台灣的未來》:2020解放軍奪島作戰計畫,攻台336小時與72小時的 ... 《可怕的海峽:中共―台灣衝突之軍事層面及美國之政策選擇》研究報告。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2019/07/02,政治Photo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張明睿美國需要絕對優勢的軍力川普執政之後,不但停止了政府部門逐年自動裁減經費法案,並且增加了軍事經費的投入。

2018年美軍的國防預算提高至6,860億美金,2019年所提出的預算是7,160億美金,這是自2010年重返亞洲政策以來的新高點。

依據美國軍事新聞官網估算,「川普第一任期內,將會增加2,500至3,00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加650至750億美金。

」五角大廈主計長諾奎斯特(DavidNorquist)表示:「若不這樣做,美軍對中國與俄國軍力優勢的削弱,將損及我們的能力,難以嚇阻關鍵戰略地區的挑釁與壓迫。

」川普除了給錢也給人,答應增加16萬兵力,陸軍由50萬增加至54萬;海軍水面戰艦由276艘增至350艘;空軍目前約有2,000架各型式的飛機,作戰飛機將由1,113架增至1,200架。

海軍陸戰隊增加8,000至12,000人,總兵力高達36個營,目標是擁有打贏兩場戰爭的實力。

美國的軍力,無庸置疑地仍是處於世界超強地位,面對崛起的中國,以及解放軍以「海陸基」整合打擊能力所建構的「反干涉戰略」(美國稱之A2/AD),美國仍須謹慎對待。

歐巴馬時期,就曾強調要在2030年前將60%的軍事能力,調入西太平洋地區。

美國在軍事戰略調整上,2015年將「空海一體戰」為「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觀念所含括;2016年又以維護航母安全為中心,提出分布式殺傷作戰構想,發展遠距反制能力,研發1,000公里LARSM反艦導彈,希望對解放軍海軍能力進行壓制。

2017年1月提出《水面部隊戰略:回歸制海權》(SurfaceForceStrategy:ReturntoSeaControl)以確保美國海軍在全球公域的行動自由。

足見,美國也意識到中國大陸對美海權挑戰的事實。

美軍在「反介入/區域制止」的海權戰略實施,重點仍在「海空一體」的指導,但美軍兵力的調度,卻受制於海上基地需求,以及全球戰略部署造成力量分散的問題,制定了「全球艦隊基地動態防禦」的新指導。

2017年美國國防部提出了「亞太穩定計畫」(Asia-PacificStabilityInitiative,APSI)主要考慮太平洋司令部作戰的需求而來,計畫投入75億美金,重建亞太基地與強化西太平洋軍事聯盟關係的穩定。

此計畫受到國防部長馬提斯與當時太平洋司令部哈里斯的支持。

2017年12月6日英國獨立電視ITV播出了約翰.皮爾格(JohnPilger)指導的《即將到來的對華戰爭》(TheComingWaronChina)紀錄片,揭露美國針對中國的「願景2020戰略計畫」,除了要求「313艦」的數量建造外,該計畫說明在中國周邊存在著美國基地與後勤基地,構築了包圍圈,驗證了美國亞太穩定計畫的企圖,這證實了美國對中國實施C型戰略海上部分的包圍。

中國是美國最好的敵人2014年,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羅伯特.沃克(RobertO.Work)提出了「第三次抵銷戰略」(thirdoffsetstrategy)的概念與計畫。

核心觀點是「維持美軍在全球力量投送能力,以應對中國、俄羅斯和其他對手正在開發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武器和理論。

」如針對中國企圖占領南沙群島或釣魚島,或者對台灣發動兩棲攻擊,美軍將會做出姿態,開始迅速封鎖解放軍部隊和物資運輸(即「拒止性」威懾)。

第三次抵銷戰略成為美國維持強勢軍事力量,對抗中國大陸、俄羅斯軍事力量發展的路線圖。

2016年,蘭德公司發表了《與中國開戰:想不想之事》(WarwithChina:ThinkingThroughtheUnthinkable)報告書,假設美國已經動用了60%的軍事力量與中國發生戰爭,進行戰損比較。

內容預測了2015與2025年兩個時點與四種衝突模式。

2015年美國先發制人,發生了高強度戰爭,中國大陸依賴A2(反介入)/AD(區域拒止)海陸基能力,評估結果認為大陸戰損嚴重,但仍能對美軍造成部分損傷。

2025年的軍事衝突,則指出了雙方「沒有明確的贏家,雙方都不能取得戰事控制,慘重的損失還會給雙方帶來更多的敵意。

」換句話說,美國若要發動戰爭,最好提早發動,否則,2025年之後,雙方將有難以承受的破壞性後果。

從中美軍事發展戰略目標觀察,中美雙方針鋒相對,已讓中美間進入冷戰時期的氛圍。

在皮爾格的紀錄影片當中,一位受訪的美軍將領表示:「最好的武器需要最好的敵人,現在中國就是美國最好的敵人。

」台灣願意成為一張戰爭牌嗎?上任兩年的川普,具有明顯經濟人性格的作風,「唯我」、「交易」、「想贏」成為操縱權力的特色,透過總統個人情誼與任命「反中」幕僚的雙軌路線,對中實施整體戰略施作。

台灣對中國大陸而言不僅僅是主權問題,也是海洋大國的門戶問題;對美國而言,不但是預防安全的前哨,也是遏制太平洋海權競爭的咽喉,處在兩大之間的台灣,戰略行動的選擇確實是困難的。

但困難不代表無法選擇。

「戰略」是工具理性,論攻防、講利害。

工具理性重手段輕道德,論攻防,強彈性弱規則,講利害,暢收益貶理想。

但從民進黨政府近兩年外交行為觀察,向美國一邊倒的運作模式,例如跟隨美國對中制裁鋼鋁、制裁中興通信,支持美國在中東對敘利亞的飛彈攻擊等。

小國搭大國的戰略便車是常態,但過度傾斜將失去自主性,容易成為大國利益計算的籌碼。

只要稍微理解聯盟戰略的歷史,就能知曉聯盟中的小國,往往在聯盟中最容易被犧牲。

如今,中美正處於激烈交鋒期,台灣卻自主地站上激流浪尖,完全依賴美國,是相當缺乏戰略彈性的做法,易形成美國代理人戰爭的一張牌。

豬羊變色的兩岸兵力以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為背景,蘭德公司在2000年發表了《可怕的海峽:中共―台灣衝突之軍事層面及美國之政策選擇》研究報告。

報告中以「空優」作為建軍的焦點建議,而美國在不派地面部隊,僅以兩個航母戰鬥群(兩個空軍聯隊戰力)協防台灣,以維護台海的軍事安全。

之所以提2000年這個過往的年代,是因為它對國軍具有特別的意義。

2000年是國軍第二次兵力整建完成的時期,與解放軍實力對比,處於優勢高峰時期;2000年也是中國大陸經濟優先政策轉變為「軍經協調」發展,國防經費增長投入的年代;也是國軍軍事建設受到國內政治力干擾的起點,募兵制壓倒徵兵制制度轉變的年代,從此之後,大陸走向強軍之路,而國軍步上了政治凌駕軍事專業的災難階段。

十八年後的今天,回顧《可怕的海峽》以空優建設的建議,已經大大落伍,兩岸軍事發展較量,形成了巨大反差。

純粹防禦的刺蝟戰略2008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副教授威廉.莫瑞(WilliamS.Murray)針對台灣的軍事戰略發表了《刺蝟戰略》(PorcupineStrategy),其觀點是「純粹防禦」,偏向「固守防衛」焦點的論述。

從軍事專業領域評論,是消極防禦的形式,卻符合馬英九「總體和平戰略」建軍的邏輯聯繫。

《刺蝟戰略》在當時軍事能力條件下,確實受到專業者的反對,然國軍一再的削減兵力,以現今國防兵力不足17.5萬的現實來看,《刺蝟戰略》卻不得不重新的被思考。

蔡英文執政之後,將國防戰略「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轉變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

重層嚇阻聯合作戰展現的形式有三:「戰力防護、濱海決戰、灘岸殲敵」。

有別於以往「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岸」的用兵觀念。

這也影響台灣在軍事建設上,重點轉移於戰力保存的優先選項。

2018年嚴德發接手馮世寬擔任國防部長,直接說出戰爭勝利的定義為「迫使敵奪台任務失敗」。

台灣用兵思想的轉變,與美國學者易思安(IanEaston)所提,第一階段動員和力量保存(MobilizationandForcePreservation);第二階段聯合封鎖(JointInterdiction)搗毀敵於彼岸;第三階段本土防禦(HomelandDefense)繼續沿海岸作戰驅逐入侵、保護本土相當雷同。

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國軍軍事作戰想定,實在不必借美國研究員之口來說明。

2020解放軍奪島作戰計畫易思安《中國入侵威脅:台灣防禦與美國的亞洲戰略》(TheChineseInvasionThreat:Taiwan’sDefenseandAmericanStrategyinAsia)新著中,特別提出解放軍「2020聯合奪島作戰計畫」。

將解放軍攻台行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封鎖和轟炸行動;第二個階段是兩棲登陸行動;第三個階段是島上作戰行動。

」我們不曉得易思安所引用的「解放軍聯合奪島行動」是哪個年代的資料,因為這種線性思維與海陸作戰方式,與資訊化戰爭的戰爭行動模式相去甚遠。

解放軍在2020年將基本實現機械化、資訊化建設,戰略能力有較大的提升。

依據王祥山的解釋,解放軍軍事能力發展,到了2020年聯合奪島作戰,應該不是易思安所述的作戰樣式。

易思安在台灣,已經成為台海戰爭的話語專家,對解放軍2020登島作戰的認知,卻不吻合解放軍當前的軍事能力,實在令人遺憾。

但他的話語仍有一項心理戰的重大功能,即示警戰爭,並凝聚人心。

關心台灣的戰事的人,除了易思安外,2017年11月美國教授米切爾.貝克利(MichaelBeckley)在〈為何中國無法武統台灣〉(WhyChinaCan’tConquerTaiwaninaWar)中指出,「沒有理由相信中國能夠以驚人的第一波攻擊消滅台灣所有的防禦」。

他所依據的理由有四點:「一、東亞地區權力平衡已生成;二、美國動用少許力量與鄰國(聯盟)合作,便有可對抗中國的A2/AD能力;三、台灣有強大的防空體系與武器疏散的空間;四、中國兩棲登陸作戰能力有限。

」貝克利的假設,有四點自述上的困擾。

第一,解放軍採兩棲登陸奪島,又將配合大規模導彈攻擊,如何理解這兩者關係?第二,區域權力平衡萌芽,卻又表示中國大陸對區域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實力,既平衡了,又何來不戰而屈人之兵呢?第三,2014年美國啟動「第三次抵銷戰略」的軍事能力發展,含括了反A2/AD的作戰努力,為何又表示需要聯盟協助?第四,既借重聯盟戰略,又想大幅減少兵力投入,其中暗藏離岸平衡思想,與周邊國家期望並吻合。

由此可知,貝克利的文章,不是缺乏專業素養,便是有意鼓勵台灣不必畏懼台海戰爭。

攻台336小時與72小時的爭論依據大陸軍事評論王雲生的說法,2020年大陸將把戰略防禦縱深,推進至第一島鏈海空域,以此制止「台獨」,並維護南海主權。

王雲生的言外之意,是2020年時,解放軍已可將台灣視為防禦前沿,擁有絕對的制空、制海能力。

台灣作為戰爭「代理人」的一張牌,對於台海軍事衝突狀態當然深被關切。

2016年馮世寬被立委詢問,兩岸發生戰爭,台灣能維持多久時間?馮世寬並沒有直接回答,僅說是比李天羽的「兩週」要長。

從唐飛、李傑、高華柱、嚴明至今國防部長口中說出的時間,平均指數約為兩週時間,也就是336小時。

台海戰爭的期程,可依據兵推來進行模擬化。

台灣的兵推模擬,有賴美國情報提供與參數轉換,美國也會派員參與兵推過程。

2017年的兵推,把未來購買的F35置入參數之中,或許這是馮部長所說「比較長」的原因。

但是,這項未來的採購,對目前的兵推,乃至於實戰,應該都毫無助益。

台海戰爭第一周波的「岸岸作戰形式」無法避免,包括了戰術導彈、遠程火箭砲、遠程防空作戰、特種作戰、陸空機降、無人機群、網絡作戰等,針對軍事設施進行非接觸性作戰樣式(民生設施是否成為目標視自限意識而定),同時,海基與陸基攻艦導彈,進行海上圍援打擊,與兩棲登陸作戰接續展開,台海戰爭將脫離單純封鎖與線性作戰方式。

大陸獨立軍事評論員席亞洲的研究假設,「兩個連的遠程火箭砲對新竹空軍基地的毀傷與火力分析」便是遠程火箭打擊的作戰樣式的表露。

或許這是大陸軍事人員王洪光認為台海戰爭應不超過72小時的原因吧。

心理裂解下的虛幻武力不論是336或者是72小時的抵抗期程,都應有「能力與心理」的基礎。

從大陸方來看,台海速決戰爭取決於解放軍技術能力、「設計戰爭」的自由度,以及台灣抗拒心理與鞏固力量的構建。

從台灣方來觀察,持久性作戰應有四個要件:一是有效國防指數;二是強動員能力;三是全民抗擊心理的凝聚;四是美軍的承諾。

但這四項條件,卻面臨現實發展的侵蝕。

台灣目前的17.5萬兵力已臨無效國防底線。

而第一波15萬後備兵力動員,卻面臨戰鬥力偏弱的困境。

若戰爭決定性在灘岸,首先要克服大陸長久以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作戰思想,並要具備引導決戰灘頭的主動能力,方能集中兵力與火力使用,然台灣也要面臨孤注一擲的命運。

島內敵愾同仇心理的凝聚,這是易思安在他的著作中的焦點,欲以「民主政治」意識形態建構台灣的心防。

只可惜新政府上台,並沒有依據易思安的想法去營造,反而朝向相背的道路發展,想以獨立價值取代民主價值,裂解了台灣命運共同體的心理基礎。

至於美國,目前雖然有親台舉措,但在兩岸政治身分的關鍵決斷上,美國仍是採取以戰略模糊大於戰略清晰的政策氛圍。

更何況集中60%兵力於西太平洋,毀傷率卻讓美方無法承受,無法用武力決定性的戰爭,試問美國應如何面對這場沒有結果戰爭的代價?美國介入台海戰爭的承諾實屬不確定。

以上,透過克勞塞維茨戰爭變色龍三位一體模式的評估,便能知道「戰爭」是一種整體性的對抗,軍事能力僅占三分之一的地位,美國深諳此道,在中東運用高技術武器的手段,區分軍民對象,讓百姓對政府向心力瀕臨瓦解。

對台灣而言,目前政府的作為,正為解放軍使用美式戰法做出心理的鋪陳,336小時或是72小時的戰爭進程爭論,對台灣而言除了難民,便是毀傷家園,不具任何意義。

延伸閱讀 Ep.13智庫學者|易思安:中國崛起讓很多台灣人感到悲觀,但我還是很樂觀 專訪《中共攻台大解密》作者易思安:如果解放軍誠實,就會說2020還沒準備好 專訪《中共攻台大解密》作者易思安:解放軍上岸後,弱勢的是誰?書籍介紹本文摘錄自《美中開戰與台灣的未來:為什麼美中開戰,戰場必然在台灣?》,如果出版*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王信力、王崑義、張明睿等台灣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已不再重要,為什麼美國反而更加優惠台灣?當貿易戰、技術戰、金融戰都遏制不了中國崛起時,就是美國希望兩岸發生戰爭的最佳時刻了。

美中關係已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這場對抗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是大國競爭的必然悲劇。

過程中只有現實利害,沒有道德可言。

把台灣推向一場戰爭,是美國牽制中國發展的最後一張王牌,也是引爆修昔底德陷阱的最佳理由。

台灣戰略專家告訴你如何看懂美中對抗、看懂兩岸紛爭,看懂台灣未來! 台灣會成為「戰爭代理人」嗎?過去五百年,有十六起崛起強權挑戰統治強權地位的例子,其中十二起競爭以戰爭告終。

重要的是,他們雙方其實都不想戰爭,但戰爭仍然發生,原因在於第三者的發起事端。

台灣,是美國牽制大陸最有效,也最危險的一張牌,美國捨得不用嗎? 中國崛起,世界勢力洗牌中國大陸提出另一種有別民主政治的崛起方式,並在世界各地擴張經濟與軍事的影響力,包括南海造島、租借印度洋港口、在非洲建立軍事基地等,「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吸引了不少發展中國家靠攏,現在G7中的義大利都已加入一帶一路計畫,美國全球老大的地位已受到威脅,美國建立的全球秩序、經濟規範也已被破壞,這讓美國必須不擇手段抑止中國的崛起。

貿易戰從來不是貿易問題貿易是國家經濟的保障,軍事是為了保障貿易必備的能力。

能制定全球規則者勝,所以美國為什麼一定要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為什麼一定要防堵華為占領全球5G市場?大國之間的戰爭,在直接軍事交鋒之前,早已透過其他方面的鬥爭,開始打得如火如荼了。

2025至2030年間是中美戰略競爭的關鍵期2030年之前,中國在軍事實力及軍事技術上都可能超越美國,2018年5月,美國將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太司令部,2018年8月,中國與東協舉辦首次聯合軍事演習。

雙方的戰備勢力範圍愈來愈大,台灣早已被包圍在戰火之中。

雙方會不會重蹈「修昔底德陷阱」的覆轍?台灣又將如何自保? 台灣是中國最敏感的一根神經為什麼歐巴馬不打台灣牌?為什麼印度和南海都不會是引發美中開戰的導火線?美國要不要打台灣牌?何時打、如何打?在美國的潛台詞已由「不必怕,我會修理它」轉變到「不必怕,我會賣武器給你」時,台灣在這場棋局裡,能如何從棋子變成棋手?PhotoCredit:如果出版責任編輯:潘柏翰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美國民意過半挺台」的民調,有哪些沒說完的眉角?2月前Tags:美中對抗軍事戰略川普代理人戰爭兩岸兵力刺蝟戰略蔡英文易思安解放軍奪島作戰計畫武力攻台美中開戰與台灣的未來張明睿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馬來西亞智能不足者於新加坡運毒案,因確診COVID-19而暫緩死刑1則觀點《寄生獸》:自私的人類,以及人類的最大優點1則觀點長達21個月沒有離開中國,習近平足不出戶的原因是什麼?1則觀點中共百年黨慶「三位一體」新論述,意味著習近平必然會第三次連任1則觀點從越南移民到美國市長:「我和家人作為政治難民來到美國,自由對我們而言真的很重要」2則觀點習近平試圖在六中全會推出「第三個歷史決議」,讓他成為另一個毛澤東11則觀點心理師破解性侵常見迷思:愛上強暴我的人,這是什麼心態?1則觀點藍綠皆有共識的「鄉鎮市長直選改官派」,為何推了30年依然沒下文?1則觀點「女性衣著和性侵被害」有關嗎?研究結果可能讓人跌破眼鏡2則觀點中共歡度百年黨慶,卻藏不住習近平內心的「兩道陰影」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