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美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變化及其原因分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美國共產黨(以下簡稱“美共”)自1919年成立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
在近百年的歷史發展中,美共歷經種種曲折。
作為單一的共產黨組織,美共在本國的影響雖然很小,但作為 ...
理論中國網 |
"黨的文獻"公眾號
"黃城根下"公眾號
"黨的歷史"公眾號
(微博)黨史網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理論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世界社會主義和政黨
近百年來美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變化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王軍 梁丹
發布時間:2015-06-18
分享到:
美國共產黨(以下簡稱“美共”)[1]自1919年成立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
在近百年的歷史發展中,美共歷經種種曲折。
作為單一的共產黨組織,美共在本國的影響雖然很小,但作為整個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也曾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貢獻過自己的力量。
目前,國外文獻更多集中於對美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分析,典型的代表文獻有沃納·桑巴特(WernerSombart)的《為什麼美國沒有社會主義》、西摩·馬丁·李普塞特(SeymourMartinLipset)與加裡·馬克斯(GaryMarx)合著的《這裡沒有發生:為什麼社會主義在美國失敗了》等。
對美國共產黨進行最為系統研究的是威廉·Z.福斯特(WilliamZ.Foster)所著《美國共產黨史》一書,但其歷史跨度較短,對美共的描述僅延續到二戰結束。
較為全面的是哈維·克萊爾(HarveyKlehr)和約翰·厄爾·海因斯(JohnEarlHaynes)的《美國共產主義運動》,內容涵蓋了美共長達70年的發展歷史。
此外,哈維·克萊爾所著《美國共產主義歷程——政治和社會史》一書中,雖涉及少量的量化分析,但其側重對美共黨員中移民成員的數量佔總量的比例變化進行分析。
與國外學者相比,國內學者則較多側重於研究美國工人運動的發展,雖有少數學者對美國共產黨和美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2]內容上卻更多地關注歷史脈絡的梳理,部分文獻雖涉及重要年份的數據,但在黨員人數變化與選舉業績的相關性研究方面,並未進行系統的量化分析。
本文嘗試通過定量分析方法,對美國共產黨近百年歷史發展中黨員人數的變化進行數值化處理,據此對美共近百年的歷史發展階段進行梳理,對美共近百年黨員人數變化的原因以及黨員人數變化與選舉業績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剖析,從而揭示美共在美國政治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近百年來美共黨員人數變化的基本數據與發展階段劃分
本文篩選了美共自成立之日起至今近百年歷史中39個年份的黨員人數數據(見表1)。
總體來看,在各年代數據中,1960年以前的數據較完整,最為完整的是20世紀20、30和80年代的數據,60年代和90年代的數據缺失較為嚴重。
從表1中不難看出,美共的黨員人數在建黨初期為5.8萬人,經歷帕麥爾大搜捕[3]后下降至1萬人,二戰時期曾達到8萬人。
隨后由於國際、國內以及黨自身原因的影響,美共的黨員人數再次下落,至1957年跌至5000人,而后雖幾經努力慢慢走出陰霾,但至今為止,再未恢復到二戰時期的歷史最高水平。
總體上看,數據雖有缺失,但已形成連續的數據鏈條,因而並不影響我們從黨員人數變化的角度來進行探討。
圖1近百年來美共黨員人數變化折線圖
第一階段:1919年末至1939年,美共黨員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
1919年隨著美國社會黨的分裂,產生了當時影響力較大的兩個共產主義政黨:共產主義勞工黨和美國共產黨。
1920年1月,經歷過帕麥爾大搜捕后,美共黨員人數直線下降至1萬人左右。
此后,兩個共產主義政黨於1921年實現合並,且於1923年與工人黨實現聯合,使美共的人數持續平穩增長。
隨后經濟危機爆發,對美共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給美共黨員人數的平穩發展帶來波動,1930年美共黨員人數跌至7500人。
此后,美共逐漸走出低谷,至1939年,黨員人數發展至歷史最高點。
第二階段:1940年至1957年,美共黨員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
這一階段美共的黨員人數雖未延續1939年的形勢持續攀升,但在二戰結束前美共的力量仍不可小覷,1944年的黨員人數為8萬人。
二戰結束后,由於對當時國內形勢判斷的失誤,美共遭受嚴重打擊,黨員人數持續下降,1946年跌至52824人。
此后雖有短暫的回升,但從1948年開始,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以及美共自身的原因,美共黨員人數急劇下降,至1957年降至5000人。
第三階段:1958年至1989年蘇東劇變前。
美共黨員人數由逐步增長到平穩發展。
在經歷上一個階段的挫折后,美共為恢復合法權利而斗爭,黨員人數一度有所恢復。
自1958年黨員人數由7000人增至1969年的1.2萬人后,美共的發展較為平穩,黨員人數的起伏波動不明顯。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至80年代末,黨員人數基本在1.5萬人左右浮動。
這一發展趨勢與當時美共的政策合理性與斗爭的積極性是分不開的。
總體來看,這一階段的美共發展較為平穩,實力有所恢復,處於穩步發展時期,但遠未達到二戰時期的水平。
第四階段:蘇東劇變后至今,黨員人數迅速下降,一直在低位徘徊。
蘇東劇變使世界各國共產黨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美共也不例外。
在認識到長期依賴蘇共的嚴重后果后,美共對方針、政策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並修改了黨綱,使之適應美國的現狀。
但是,從美共近兩年的黨員人數可見,美共的力量仍很薄弱。
雖然黨員人數的多少不能完全代表美共的實力和影響力,但擴大黨員數量仍是美共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因此,美共在以產業工人為主體的同時,還積極發展科教文衛工作者,並在青年學生中建立自己的組織。
二、近百年來美共黨員人數變化的原因
縱觀美共近百年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外重大歷史事件、美國國內政策導向以及美共自身政策調整和內部的派系斗爭等因素,均對美共近百年的黨員人數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方面,在美共近百年的歷史發展中,世界性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美共自身政策和策略的調整,均為美共黨員人數的增長提供了機遇。
首先,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導致了美國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
美共緊握這一時機,全身心投入到了反對失業、反對削減工資、維護工人階級經濟權益的斗爭中去,其實力得以不斷擴大。
二戰爆發后,美共借此機會建立並發展反法西斯統一陣線,不僅推動了美國勞工運動的發展,還使美共的黨員人數迅速增加。
1941年,隨著美國的參戰,美共擺脫之前的被動局面又投入到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工作中,依然保持了較強的實力。
除了國際事務的影響外,美國國內民權運動和反越戰運動的高漲,迫使美國統治階級放棄對美共的迫害,為美共贏得了相對寬鬆的爭取合法權利的環境。
美共借此機會投入到民權運動和反越戰運動中,黨員人數平穩增長。
其次,美共自身戰略政策的適時定位和調整,是美共黨員人數增長的重要原因。
例如,放棄“雙重工會政策”﹔轉移工作重心,發展黑人黨員﹔重視發展與工會的關系,契合工人階級權力的目標。
1921年5月,美共通過了《美國共產黨章程和綱領》,其中明確規定的放棄雙重工會政策,使美共不再孤立,改善了美共與工會組織的緊張關系以及與外界封閉的局面。
這一舉動不僅使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工會領導加入共產黨,而且還使美共大批黨員加入工會,從而擴大了黨的影響力和實力。
隨后,美共在發展黑人力量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在1930年3月6日展開吸收黨員運動中,共吸收了6167名新黨員,其中至少有1300名是黑人”[4]。
此外,美共為了自身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改善與工會關系的政策。
1935年11月,美共總書記白勞德在美共中央全會的報告中指出“建立統一戰線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平政策的主要條件”,“他要求各級黨組織大力支持和組織無組織的工人,一切有條件的黨員都應參加工會,黨要大規模地吸引黨員”。
[5]在建立統一戰線的過程中美共十分重視發展與工會的關系,且積極與勞聯中的中間力量建立聯盟。
此外,在1969年召開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新黨綱以及所提出的契合工人階級權利的目標,為美共擴大其實力和影響力奠定了基礎。
而1970-1989年間,美共注重發展與工會的關系,主要體現在1970、1975以及1981年新的黨綱中。
其中提出“以工業為重點”和“爭取基礎會員”的工作方針,[6]並且於1970年成立了“爭取工會行動和民主全國協調委員會”,推動在工會中發展力量。
通過上述一系列活動,美共不斷地恢復自身的實力和地位。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難看到,美國統治階級的殘酷迫害、黨的路線多變和黨內派系斗爭以及蘇東劇變等因素嚴重削弱了美共的力量,導致美共黨員人數的下降。
首先,黨內紛爭導致派系林立,嚴重削弱了美共的組織力量。
在建黨初期,黨內在第三黨建立的戰略和策略問題上分為兩大派:以盧登堡、佩帕爾、萬斯東、洛夫斯通為首的少數派與以福斯特、畢特爾曼、坎農為首的多數派就是否發展勞工黨進行了激勵的斗爭。
[7]隨后共產國際一聲令下,少數派獲勝,紛爭暫時緩解但未得到根治。
在此次紛爭將要平息時,關於“美國例外論”的紛爭又爆發了,此時作為黨內少數派的畢特爾曼和福斯特批評了以洛夫斯通為首的多數派所持的“美國例外論”的觀點,並將多數派的四位領導及其200名追隨者開除出黨。
[8]二戰后,白勞德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使美共解散。
福斯特對此展開了堅決的斗爭並最終獲勝,但美共損失了1.5萬名黨員。
隨后的蘇共二十大以及波匈事件,使黨內矛盾異常尖銳並且在美共內部形成了以丹尼斯為代表的“穩健反思派”、以蓋茨為代表的“激進反思派”和以福斯特為代表的“有限反思派”。
[9]三派圍繞斯大林問題和波匈事件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由於在美共十六大上未通過有效舉措,而未獲得全黨的一致認同。
黨內因此出現嚴重的退黨高潮,“在50年代最后幾年裡,黨內的斗爭使美共遭受了空前嚴重的損失,它從1956年初的2萬人直落到1957年初的近萬人,到1958年初隻剩下大約7000人左右”[10]。
此后的蘇東劇變又使美共黨內矛盾惡化,部分成員從事分裂活動。
面對這一危機,黨召開了第二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此次大會“以壓倒性多數的投票通過的結束分裂主義的決議,是黨作出的最根本的決議”[11]。
然而,大會在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維護馬克思列寧主義傳統思想、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等問題上產生了分歧,美共的領導層分成了兩派,兩派的紛爭導致美共的力量遭遇嚴重的削弱。
由此可見,在美共成立的近百年歷史進程中,紛擾不斷的黨爭作為內部原因使美共的實力一再削減,是造成美共黨員人數減少的重要原因,給美共的發展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其次,美國國內掀起的一輪又一輪反共浪潮,使美共黨員遭受慘重損失。
除內部斗爭外,外來的政治迫害在美共發展的近百年歷史長河中也從未間斷過。
除前文所提及的美共在成立之初遭遇的帕麥爾大搜捕外,對美共的迫害行動更多地則訴諸法律手段來進行。
例如,1940年國會通過《史密斯法》和《沃裡斯法》來限制美共的活動和對外聯系﹔1947年頒布的《忠誠調查法令》旨在打擊以美共為主的民主進步團體﹔在1950年麥卡錫主義盛行時,國會通過了《麥卡倫法》,將美共的活動視為犯罪行為﹔[12]三年后的《共產黨管制法》在前者的基礎上宣布,美共及其繼承者“都不得享有根據美國法律成立的合法團體所應享有的任何權利、特權和豁免權”[13]。
與之相配套的是,各地方法院以各種罪名對美共骨干分子進行起訴和審訊迫害,給美共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第三,在對國內形勢的分析和政策的制定上過於依賴蘇共。
無論是二戰時期還是戰后,在美共的思想中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左”傾教條主義。
特別是在戰后出現的戰爭和法西斯主義危險的問題上,受蘇共的影響作出了與實際不符的“左”的結論。
這種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蘇共理論和經驗的結果是使美共的理論同美國的具體國情相脫離,進而使黨與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疏離。
“美共領袖順從地遵循莫斯科發出的指示,這些指示往往包含令人為難的方向上的改變,許多黨員認識到自己正在成為受外面大國愚弄的人,因而失去了對社會主義的信心。
”[14]這也致使美共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關於這一點,左翼史學家哈維-克萊爾也指出:“美國共產主義力量的強弱都來自同蘇聯關系的變化,為蘇聯利益服務的政策經常要求犧牲自己的利益,放棄自己的宏偉目標去滿足蘇聯的外交政策。
”[15]過多地依賴蘇共以及未結合本國實際國情使美共走了許多彎路,也使美共的發展一波三折,不僅使其自身實力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也是致使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近百年來美共的黨員人數變化與選舉業績的相關性
從美共成立至今,美國共計舉行了24次總統大選,美共參加了其中12次,甚至還有10次推出了自己的候選人。
從1988年大選開始,由於不少州通過了不利於小黨候選人參選的條款,美共“決定不再推選本黨候選人參加總統選舉,以示抗議”[16]。
從美共參加總統大選的結果來看(見表2),1932年大選得票率最高,選票總數超過10萬,佔比0.26%,其次為1936年,得票總數近8萬張,佔比0.17%,選舉業績最差的是1968年,選票總數1077張,幾乎可忽略不計。
圖2近百年來美共黨員人數變化與美共參加歷屆選舉所得選票折線圖
本文通過對近百年來美國共產黨黨員人數變化及其原因的分析,揭示了美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軌跡。
同時,通過美共參加歷屆大選的選舉業績與黨員人數變化的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到黨員人數變化對美共選舉業績及其在美國國內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呈現了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發展狀況的一個縮影。
如今,美共仍通過在國內外重大事件中積極地作出回應而不斷地發揮著自身的力量。
作為一支在世界發達國家生存的共產主義政黨,美共憑借其對馬列主義的堅定信念,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方針、政策以適應本國的國情,以期充實自身的力量。
美共2005年通過的黨綱表明,它已將觸角伸至社會各階層中,不僅致力於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問題,同時也提出反對種族歧視、保護女性和青年學生的權利、完善退休人員醫療保障以及建立反壟斷聯盟等主張。
[19]在選舉方面,美共秉承了1988年后的一貫作風,新黨綱明確提出聯合一切力量反對極右勢力,支持民主黨競選的策略,通過這一舉措來實現宣傳本黨和擴大自身實力的目的。
[20]同時,美共通過其中央機關報《人民世界周報》和理論刊物《政治月刊》來宣傳自己的理論主張及動向。
此外,美共還在自己的網站對時事熱點問題及時作出回應:就敘利亞問題,美共呼吁美國民眾阻止美國政府干預他國內政,希望借助國際法和聯合國的力量在考量敘利亞民眾意願的基礎上以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21]就美國政府監控民眾電話事件,美共希望廢除《愛國者法案》[22],等等。
當然,單純的黨員人數變化,並不能反映問題的全部。
美共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對美共的研究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它仍然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
而整個世界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近170年發展變化的壯麗篇章,正是由無數個像美共這樣的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共同譜寫的。
注釋:
[1]美國共產黨(theCommunistParty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CPUSA),1919年9月1日在芝加哥成立,創始人為社會黨左翼領袖查爾斯·魯登堡。
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munist_Party_USA。
[2]例如,王堅紅《冷戰后的世界共產黨》(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版)、帥應能《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的歷史與現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丁淑杰《美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等。
[3]帕麥爾大搜捕,指的是1920年1月2日夜,美國司法部突然對全國70個城市的工人同時展開搜捕。
其中執行者為時任司法部部長阿·米契爾·帕麥爾。
參見[美]威廉·福斯特《美國共產黨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184頁。
[4][美]威廉·福斯特《美國共產黨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286頁。
[5][16]帥應能《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的歷史與現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53頁,第267頁。
[6][14]丁淑杰《美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2頁,第57頁。
[7][8]SeeFraserM.Ottanelli,TheCommunistPartyoftheUnitedStates:FromtheDepressiontoWorldWarTwo,BurgersUniversityPress,1991.
[9]趙建山《科學社會主義百科全書》知識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頁。
[10]SeeNewYorkTimes,Jan.11,1958.
[11]SeePoliticalAffairs,Jan.1992,p.16.
[12]王堅紅《冷戰后的世界共產黨》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頁。
[13][蘇]格洛馬科夫《美國反民主立法簡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62年版第206頁。
[14]HarveyKlehr,TheAmericanCommunistMovement,TwaynePublishers,1992,pp.177-182.
[18]參見[德]維爾納·桑巴特《為什麼美國沒有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19][20]"TheRoadtoSocialismUSA:UnityforPeace,Democracy,JobsandEquality",seefromhttp://www.cpusa.org/party-program/.
[21]"EleventhHourtoPreventCatastropheinSyria",seefromhttp://cpusa.org/eleventh-hour-to-prevent-catastrophe-in-syria/.
[22]"CommunistParty:StopSpying-RepealPatriotAct",seefromhttp://cpusa.org/stop-spying-repeal-patriot-act/.
(作者單位:王軍,河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處﹔梁丹,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延伸文章資訊
- 1黨員哭了!美國移民局正式禁止共產黨員移民、中國網民
(台灣英文新聞/ 國際組綜合報導)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10月2日發佈正式通知,除非特別允許,禁止中國共產黨員、極權政黨成員及其隨附組織成員 ...
- 2美國共產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美國共產黨建立於1919年。美國共產黨在二戰前曾利用國內外反法西斯的時機,建立廣泛的人民陣線,把國內的反戰和平運動推向高潮 ...
- 3美國共產黨
獨家:震撼紀錄片《蠶食美國1:碾碎美國的圖謀》|Agenda: Grinding America Down|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NTDAPTV.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NTDAPTV.
- 4美國限制中共黨員及家屬赴美旅行
一項新政策大幅限制了某些中國公民在美國的停留時間。 Eduardo Munoz/Reuters. 川普政府週三發布新規,限制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其直系親屬赴美旅行,此舉 ...
- 5近百年來美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變化及其原因分析
美國共產黨(以下簡稱“美共”)自1919年成立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在近百年的歷史發展中,美共歷經種種曲折。作為單一的共產黨組織,美共在本國的影響雖然很小,但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