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的一生@ dth11622002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轉貼) 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前夕出生於台中清水的證嚴法師,俗名王錦雲,是王天送和王沈月桂的長養女,雖是養女,但錦雲事親至孝,小小年紀就總攬家務,照顧弟妹, ...
dth11622002愚夫的心情記事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201301723證嚴法師的一生?未分類(轉貼) 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前夕出生於台中清水的證嚴法師,俗名王錦雲,是王天送和王沈月桂的長養女,雖是養女,但錦雲事親至孝,小小年紀就總攬家務,照顧弟妹,為忙於戲院業務的父母分擔不少。
民國四十一年,王沈月桂因胃穿孔需要開刀,在醫藥不發達的年代,開刀是件生死攸關的事,錦雲十分擔心母親的大手術,當時十五歲的她,想起鄰居大嬸,每次飛機來轟炸,都雙手合十,口中默念「觀世音菩薩」,於是她對天祈願「如果媽媽能好起來,願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並從今天起茹齋吃素,只要媽媽不再生病。
」也許是她的孝心感動了天,母親的病竟奇蹟似地痊癒了。
母親大病後二年,二弟患了腦膜炎,到省立臺中醫院住院,錦雲也跟著住在醫院照顧弟弟,長達八個月時間,錦雲在醫院裡嚐遍人的身心苦痛,看到群醫束手無策,看到生命的無奈,使她對人生有了深刻的感受。
民國四十七年,父親王天送猝逝,更讓錦雲備嚐生離死別的痛苦,喪親之痛,讓她幾乎崩潰,由此,她體會到,在生命終結時,財產、名譽、地位毫無作用,她也思索到人生在世所為何來?若只是為了三餐溫飽而終日忙碌,又有何意義?女人的一生只在擔負一個家嗎?何不將這份心力,將父母的養育之恩,擴大報答芸芸眾生呢? 為思索這些問題,住家附近的慈雲寺是錦雲經常流連之處,有一次,她問住持法師,「那一種女人最幸福?」法師告訴她,「提菜籃的女人最幸福」,她心想,我每天提菜籃,為何心中這麼苦?反覆思索這些問題,和法師談話,同時看經書,使她了解了痛苦的本質,和輪迴三界的原由,更堅定她出家的念頭。
錦雲開始她的求佛之路。
幾次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找不到棲身靜修之所,時而臺中、臺北、臺東掛單,最後到了花蓮秀林鄉的佳民村,正逢佳民村的普明寺落成典禮,她決定在這兒安住,民國五十一年,錦雲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髮,正式開始她修行生涯的第一步。
隔年,她到臺北臨濟寺準備受戒,因為沒有剃度師父而無法報名。
戒場報名截止前一個鐘頭,巧遇印順法師(臺灣比丘界第一位以論文獲得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者),並請求拜印老為師,印順導師對她說:「你我因緣很特別,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啊!」並且為她取了法名—「證嚴」,字「慧璋」,隨後她即時到臨濟寺報名,順利受戒,並受了三十二天比丘尼具足戒後,證嚴法師回到花蓮,就在普明寺後方,搭了一間十尺十二尺見方的小木屋,開始苦修生活。
成立慈濟功德會 民國五十三年,證嚴法師在普明寺地藏殿後方的小屋多了幾位信眾,結伴修行,由於她們堅持「一不趕經懺,二不做法會,三不化緣」的原則,遂以加工打毛衣、改製小紙袋等手工維持自立更生的生活,堅決不接受供養,也遵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規範。
改變獨善其身生活的轉捩點是民國五十五年,證嚴法師體悟佛教那句話「千手千眼觀世音,救苦救難活菩薩」,如果每個人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那麼五百個人散播在社會各處,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救苦救難?於是一個嶄新的,不同於傳統佛家修行的意念,在她心裡紮了根,她要組織一個五百人的團體,成為一尊活的觀世音菩薩,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工作。
不久,證嚴法師有意前往嘉義的妙雲蘭若寺去追隨印順法師,信徒們聽說她要離開,三十位信眾就聯名上書,請求法師留下來。
證嚴法師把她積錢救人的構想提出來,她說:「寺裡每個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每隻可以賣四元,一年可以多出八千元,而三十位信徒,每天節省五毛菜錢,就可以做急難的基金。
」就這樣,「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了。
從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每天節省五毛錢買菜錢開始,慈濟功德會在證嚴法師帶領下,以聚沙成塔的意志,從事濟貧教富、慈善救人的志業。
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 慈濟的腳步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在三十五年間,發展到四百多萬會員的龐大社會福利機構,形成了臺灣愛心奇蹟的「一步八腳印」志業網。
慈濟的慈善志業工作項目為:低收入戶長期濟助,低收入戶白米濟助,義診藥補助,醫療濟助、災害急難濟助、孤貧喪葬濟助等六項,三十多年來,曾接受慈濟長期照顧的總戶數約二萬六千多戶,目前全臺灣還有三千多戶人家接受慈濟長期照顧。
民國八十三年道格颱風來襲,造成南投仁愛鄉山區災情慘重,於是慈濟為整個翠巒部落進行遷村建屋工作;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集集大震,法師徹夜未眠,立即指示各區慈濟志工成立賑災中心,全力投入救災行列。
在這場世紀浩劫中,慈濟總共為災民搭建約一千九百戶組合屋,供災民棲身。
而且擔起協助政府援建受創嚴重的學校共五十六所,使得災區兒童的教育工作不受耽擱。
醫療慈濟功德會在民國六十一年,就開始在花蓮市舉辦每週兩次的義診活動,來服務貧病的人。
民國六十七年,證嚴法師因推動會務負荷過重而罹患了「心絞痛」,這時她才四十二歲,有一天夜裡,法師突然胸口發痛,隨身的藥片又找不到,就在房裡昏過去了,直到大殿早課完畢才甦醒過來。
這時候,她想到功德會沒有基金,彷彿沒有源頭的活水,遲早會枯竭;而且「人命在呼吸間」,這次她醒過來了,但為了功德會能永續慧命,她希望建立一個不需依靠外援能自己運轉的單位。
證嚴法師的構想是辦一座東部最大、最完善、設備最優良的醫院,除了解決問題外,還有幾個好處: 1.花東一帶缺乏一間完善的醫院,東部同胞有重病,只能往臺北送,很多人因時間耽擱而使病情惡化,結果回天乏術。
2.一般貧民都要送到基督教醫院和省立醫院,急病治好後出院又無法休養,這樣功德會只能救一時,不能救到底,因此佛教也需要一間醫院,可以辦理全部濟助作業。
自民國六十八年決定蓋醫院之後,社會各階層,政府各級單位都很支持。
籌辦過程固然艱辛,但證嚴法師慈濟人都勇往直前。
民國七十五年,慈濟醫院正式啟用,首先開創「免保證金制度」,同年十二月衛生署頒發命令,自民國七十六年起全國所有醫院比照辦理;這是慈濟醫院對當時社會的一些影響與貢獻。
對法師而言,花蓮慈濟醫院只是初步奠基的工作,讓全國民眾都能平等享有醫療資源,才是法師的大願。
於是民國八十八年花蓮玉里開設慈濟醫院分院、民國八十九年三月臺東關山開設慈濟醫院分院、同年八月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啟業、同年六月臺北新店慈濟醫院動土,還有規劃中的臺大新田慈濟醫院,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完善的全國醫療網。
證嚴法師說:「人生的生老病死四苦中,以病最苦,醫療就是大悲,所謂同體大悲就是在生死邊緣給予救助。
」有了醫療網之後,教育事業隨即展開,護專、醫學院都是。
證嚴法師說,教育是捨,不斷付出,傾囊而出,把最好的知識傳給別人,這就是「捨」。
文化則是淨化人心、豐富心靈,使每個人心胸寬廣,慈濟從民國五十六年正式發行第一份刊物《慈濟月刊》,這是法師的文化志業的第一步。
民國七十五年成立「慈濟文化志業中心」,和慈濟醫院開幕同時,象徵慈濟精神文化堡壘「靜思堂」正式動土。
然後是《慈濟道侶》半月刊,然後大愛電視臺和《經典雜誌》,目的是希望透過現代人所能接觸到的媒體,吸收佛教、慈濟的精神,達到渡化人間的目的。
民國八十年秋天,證嚴法師回到她離開整整三十年的故鄉──臺中豐原,當時她向鄉親說:「慈濟從我離家的第五年做起,直到現在已是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間成就了四大志業。
」 這些志業並未因告一段落而終止,慈濟還在做,而且腳步跨出臺灣本土,跨出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他們做國際賑災,環境保護,捐贈骨髓,而且培養社區志工。
這些努力,國人看得見,國際上也看得見。
慈濟的榮耀 民國七十八年,李總統登輝先生,特於總統府頒贈「慈悲濟世」的匾額,以肯定法師「深悲大願,慈濟為懷;以孱弱之身,申醫療教育之志業,宏濟世救人之精神。
」獲得這樣的殊榮,然而法師在受獎後,只謙沖表示:「慈濟功德會的成果,不是一個人,而是所有委員,會員的努力、愛心,及全國同胞支持所匯聚的力量,人人以眾生的苦為苦,為天下眾生拔苦予樂。
」 民國八十年,享有「亞洲諾貝爾獎」美譽的菲律賓麥格塞塞基金會,宣佈把當年的麥格塞塞「社區領袖獎」頒給證嚴法師,獲獎的原因是「喚起現代臺灣民眾對古代佛教慈悲為懷教義的重視」。
法師沒有親自去受獎,她在向基金會致感恩與謝忱的信函中,仍表示這不是一人之功:「天下事不是一人做的,而是大家一起成就的;天下事不是一時做的,而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相繼完成的。
」 民國八十二年十月香港中文大學頒給證嚴法師「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國內人士幾次要提名她候選「諾貝爾和平獎」,而她自始至終只認為自己是個平凡的人,三十多年來所做的事,都只不過是一位佛教徒所需做的本分事而已。
他們眼中的慈濟 慈濟的社會福利王國越做越大,到底世人是如何看慈濟的? 為證嚴法師寫傳記的作家丘秀芷讀《慈濟月刊》,看到證嚴法師說,慈濟的事太多,不知從何做起,想起割稻子,只管從眼前的稻子不斷割去,一轉眼就到田的盡頭,丘秀芷用這個故事勉勵自己,「不知道法師當初如何把一區稻禾全割完,也許慈濟這塊福田,誰也割不完,上人領著眾弟子,勤耕勤做,越來越大,誰也割不完,但是誰來田裡,都能豐收。
」 建築商何國慶說:「慈濟功德會只做事不傳教,給大眾看到建設一項項完成,賬目也公布清楚,累積成為公信力,使得慈濟被稱為一個有信譽的管道,使我放心把錢經由慈濟散到社會去。
」 「證嚴的理念與感情相結合,溫柔平和地實現了部份社會主義的理想,但超出政治口號與主義之外。
」文化人高信疆認為。
雖然也有一些社會學家表示,證嚴法師的事業仍不脫傳統佛教濟貧、建醫院、辦學校的模式和貢獻,並且質疑:「辦好一座大學很容易,要改善整個社會風氣才困難。
」也有人從社會學所談「付出和取得」的角度,認為有錢人樂於捐款給慈濟,是隱含了「贖罪」的功利心理,在求賺錢之後的心安,因此而說對慈濟現象不必太過歌頌。
不管外界對證嚴法師的評價如何,她依舊風塵僕僕對著信眾講佛陀所說的「四無量法」——「慈」、「悲」、「喜」、「捨」。
或許證嚴這位宗教家的感想最能說明。
她說:「我在四百多萬會眾身上看到一種無彩色如清水之愛。
」 是的,在慈濟世界愛如清水,證嚴法師的愛如太陽之光,普度眾生。
■John/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dth11622002's新文章人生是每日的早安與晚安~人生路上善待自己的50種態度2013新年新氣象,HappyNewYear!上帝啊,那扇門原來是虛掩著!經典好歌推薦~SometimesLoveJustAin'tEnough《三寸天堂》--步步驚心主题曲無奈~鄧麗君演唱夫妻爭執的文化與體制性原因~彭明輝教授幽默夫妻...(笑笑)親愛的小叮噹,生日快樂!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dth11622002'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延伸文章資訊
- 1釋證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釋證嚴語錄:「從生的那一刻開始,直到死的那一刻,這生死之間能夠將生命宗旨對準、沒有毫釐偏差,人生就能解脫。」「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慈濟宗門中見證無量法門。」 ...
- 2她25歲出家,一生行善,幫助了60多個國家的窮人 - 每日頭條
她就是——釋證嚴佛教慈濟功德會,. 其創始人和領導者是一位女尼,. 人稱「東方德蕾莎」的證嚴法師。 2. 證嚴法師,原名王錦雲,.
- 3逢9就遇大事! 《本來面目》導演親解析「聖嚴法師80年傳奇 ...
《本來面目》以紀實電影的形式,呈現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跌宕起伏的一生,回顧聖嚴法師的一生,其實充滿顛沛流離、考驗與轉折,導演張釗維在 ...
- 4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佛教人物《證嚴法師》
921大地震,證嚴法師抵達中部災區,以悲極無言的心,帶領慈濟人投入救災工作。 ... 有的賣身幫佣,請求雇主預支工資;也有小工模樣的婦人傾盡一生積蓄;更有痲瘋病院的 ...
- 5聖嚴法師:「我早早就立定了這一生的志向,就是做好一個和尚」
第一次觀影,數度流淚,不知所以,匆匆離開放映會,漫行街頭許久。想我的震動,也許因為此生未曾識聖嚴法師,影片中他的一生弘法行誼,故事接著故事,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