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基督宗教對醫學教育與醫療之影響(二) @ 陳教授部落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以長老教會的馬偕醫院、天主教耕莘與羅東聖母醫院與為例。

1871年十月,馬偕在家人鄉親歡送下離別故鄉,橫渡新大陸,遂經日本 ... 陳教授部落格-從神經醫學到社會參與這裡記錄了我的點點滴滴!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807261125台灣早期基督宗教對醫學教育與醫療之影響(二)?話醫療史馬雅各醫師的醫療傳道與南台灣的教會醫療        馬醫師生於1836年3月18日在英國蘇格蘭,1860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蘇格蘭的愛登堡大學,繼在柏林、巴黎大學深造後在伯明罕醫院(GeneralHospitalBirmingam)服務,並任教會長老。

1863年8月初馬醫師受派為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教師並隨杜嘉德牧師搭船抵香港,翌年到廈門,積極學習語言。

1864年10月5日馬醫師與杜嘉德牧師搭船到台灣,在打狗上陸,在台灣逗留三禮拜觀察了解,曾到台灣府(台南)、埤頭(鳳山),留下很深的印象回到廈門,積極籌備台灣的醫療傳道事工。

一行八人於28日從旗後上陸。

是日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的記念日,亦是英國母會在台灣宣教的紀念日。

馬醫師、杜牧師在台灣府(台南)租到西門城外看西街的一間民房,做為禮拜堂與醫館,開始台灣府的醫療傳道。

醫療傳道,每日約有50多名的患者,宣教成果不錯,其中得到第一位的傳道弟子高長先生。

       未久在台灣府就謠傳馬醫師挖眼珠、吊人疤來取藥,因而藥力奇效。

如此卻引起人心動搖,就醫者愈來愈少。

怒眾聚集在厝主的屋前,威脅厝主趕走這些外國人,在散步時遭受怒眾投石攻擊,暴民衝進禮拜堂咆哮辱罵,欲拆禮拜堂,幸得縣令解危,關閉禮拜堂,並勸馬醫師遷移台灣府。

7月13日早上關閉禮拜堂,馬醫師、杜牧師及助手們暗然神傷地離開僅27日醫療傳道的台灣府,返到旗後由英國領事館保護。

馬雅各當時有如下的敘述:「談到台灣傳教的起源,各位或多會想到打狗,其實,居民約兩千的海邊小村,並不是傳道部的選擇。

很自然地,島的首都有七萬居民的府城才是真正目標。

但沒經過幾月,得不到府城居民的歡迎,除寄居打狗以外別無他途。

不過回想起來,這也是上主的美意,只要感嘆祂的計劃是何等的賢智及體貼」。

       馬醫師認為來到打狗,醫務不會忙不過來,可以照顧患者的心靈需要,在府城則醫務過分忙碌而磨滅宣教師的精神。

1865年7月中旬馬醫師、杜牧師在旗後租一間三坎店面的樓房,樓下是禮拜堂與醫館,樓上做住家。

  臺南新樓醫院之教會醫療       台灣第一間現代化醫院,係由英國長老教會馬雅各博士所創設,一般稱為"新樓醫院"。

馬雅各醫師在台行醫傳道共達6年半(1865~1871),其足跡走遍中南部,並設立三個醫療傳道區:南區西拉雅族(木柵,左營);中區和雅族(白河,嘉義);北區巴宰族(埔里,豐原,神岡)。

這對往後的醫療傳道具有深遠的影響及貢獻。

1871年馬雅各醫師返國後,由德馬太醫師繼任(Dr.MathewDickson,1871~1878),任院長,成績優良。

1879年安彼得醫生(Dr.PeterAnderson,F.R.C.P.&S.)到臺南,繼德醫師之任。

安醫師在任中,感覺醫院需要擴展,乃積極籌劃,直至1895年十月獲得醫館的建築用地。

此乃1878年八月來一直力求者。

安彼得醫師在教士會中提出建築新樓醫院之預算,並向母會申請補助建築費用為一四OO英磅獲准.後來大興土木建築新樓醫院,於1900年新醫院落成,故命名"新樓"。

院內設有診療所,治療所,藥房及開刀房(開刀房安置於二樓,為此特別設置升降機以接送病患之便,此架是台灣第一台升降機,目前存放於長榮中學史料館內,頗具歷史價值)。

1899年九月上旬馬雅各醫師來函,因新樓醫院將建築完成,故母會也准以舊樓醫院的房屋,交托宋牧師夫人創辦女醫院。

可惜宋忠堅牧師夫人於1901年逝世,故此新計劃便告終止。

       1900年四月臺南醫院的安彼得醫師將醫院由舊樓遷移至新樓。

新任英國母會傳教士馬雅各醫師二世(Dr.J.LaidlawMaxwell,M.D.,Jr.)於1901年二月二十四日來臺到達臺南。

馬雅各二世,偕同護士身份的夫人,繼承父志,接任新樓醫院院長之職,他和護士夫人用心栽培本地年輕的見習生及護士,而且繼續擴充醫療設備,又大力推行戒改鴉片及性病防治,及關懷痲瘋病的防治與治療等,此時新樓醫院已是一所具備現代化醫療儀器的西醫院。

同年三月間在臺灣南部的海關醫師Dr.W.W.Myers(1879年至1901年間),因要離職,將其主持之打狗醫院(MansonMemorialHospital)捐獻教士會為教會醫院,同時馬醫師亦兼任領事及洋行之醫生。

馬雅各醫師二世來臺以後,與安彼得醫師為同事:1901年末安醫師轉赴打狗醫院,馬醫師乃接長新樓醫院。

後來醫院日漸進步,住院患者常常滿床:來醫館入院而信道者甚多,出院後散居各地,因此教會日益興隆。

       1911年國英母會新任皆療宣教師戴仁壽醫師(Dr.GushueTaylor,M.B.,B.S.)偕夫人到達臺南。

他在臺南新樓醫院為馬醫師之同事。

因兩位同心協力,醫院發展甚速,受手術之患者增多。

他口諭著有羅馬拼音的看護學。

而且馬醫師夫人,戴醫師夫人及富姑娘(MissAliceFullerton)皆為有資格之護士,頗能幫助手術,善於訓練管理護士。

護士富姑娘因身體欠佳,1916年辭職回國。

       1911年戴仁壽醫師接任院長,特別著重看護及衛生。

於1917年10月著有"內外科看護學"一書,此為全台第一本以白話文著作的醫學教科書,對訓練臺灣的護士大有助益。

1923年馬雅各醫師二世受聘為上海博醫會執行幹事,由周惠憐醫師接任院長,著手醫院整修及擴建,使之更充實,內有更生院(鴉片戒毒所),痲瘋病治療所,以及設立肺結核病房,此乃台灣肺結核防治的先驅,且加設小兒病房,此時已有本地醫生多人加入醫療陣容如林惠人,石遠生醫生等。

1919年三月初戴仁壽醫師夫婦回英,同年十月馬雅各二世醫師離英回臺,繼任新樓醫院工作。

又新任的周惠憐醫師(Dr.PercivalCheal,M.R.C.S.,F.R.C.P.)偕夫人離開英國經由加拿大來到臺南醫院協助馬雅各醫師工作。

       新樓醫院的全盛時期是1900年至1930年,其間設備完善,如全台第一部升降梯的使用;南部最早X光照射,南部治療肺癆鼻祖,小兒病房開辦,南部治療痲瘋病創始。

  台灣中部教會醫療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五大目標:傳道,醫療,教育,服務,研究;走的是全人關懷的路線。

西元1896年11月29日,蘭大衛醫師(Dr.DavidLandsbrough)和梅監霧牧師為實踐醫療與傳道的信念,利用三天的時間,由台南走到彰化,開始了中部的行醫歷史。

當時正值甲午戰後,台灣割讓日本,資源嚴重缺乏,政局動盪不安;他們克服層層困難,利用彰化教會旁的小屋,作為醫療傳道之處,開始了教會醫院的神聖醫療使命。

為使西方醫療在台紮根,蘭大衛醫師致力培育對西醫有興趣的學生,栽培許多優秀的西醫人才。

       老蘭醫師25歲自世界聞名的愛丁堡醫學院畢業,因此當初他的教授並不同意如此優秀的學生到福爾摩沙,一個無人知曉的地方服務,希望將他培育為頂尖的國際外科醫師,但為了信守對外國宣教會的承諾,他還是來到了這片土地。

安彼得醫師,馬雅各醫師與蘭大衛醫師,在許多西醫記錄上都會被提到。

其中,安彼得醫生為兩人的老師;除了老蘭醫生外,其餘兩人都在台南的新樓醫院。

蘭大衛醫師是蘭大衛三世,蘭大弼醫師則是蘭大衛四世。

而老蘭醫師的祖父及父親在英國都是當牧師,其中蘭大衛二世算是當地的偉人。

老蘭醫師及小蘭醫師來台灣時都沒有提及自己的家族情況,是彰基文物館館長到英國尋根之旅時才發現的。

蘭氏家族在英國既高貴又對地方有很多貢獻。

甚至有一條路的名稱就是以他們的名字取的。

還有一位老蘭醫師的叔叔發現了一塊新大陸,就以他的名字幫那個海灣命名。

       那時,台灣環境衛生相當惡劣,各類病媒引起的傳染病不勝枚舉;在治療病人的同時,老蘭醫師的健康亦遭受極大的威脅。

當時老蘭醫師所經營的彰化醫館,提供的是免費醫療服務;他不僅醫治病患肉體上的痛苦,同時,極力勸勉眾人學習上帝的慈愛與憐憫;他以身作則,鼓勵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辦教會,蓋教堂」,致力於宣揚福音的工作。

老蘭醫師一生捨己為人,就連當時的日本人也非常敬重他,所以『彰化活佛』的封號,在民間不斷傳頌到現在。

老蘭醫師早期對痲瘋病人貢獻良多,因此當時的真明皇太后深受感動,便寫下一首「御歌」送給他,這是當時日本最高榮譽的象徵。

由於是由當時日本官方文字寫成,與現今所學日文不同,內容大意是:我親愛的朋友,很高興與你結識,請代替我去安慰那些痲瘋病人。

       西元1906年,英國宣道會捐款贊助,建蓋一棟兩層樓的院社,即今日的中華院區。

1907年,老蘭醫師將彰化醫館正式命名為英裔彰化基督教醫院。

1910年,台南宣教士會開會決定以彰化作為宣教根據地,因此於南郭購置田地,建立宣教士宿舍,就是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南郭醫療中心的所在地。

彰基第一台手術床是第三代手搖式的。

1899年的病床是像涼椅一般斜躺式的,用木頭做的。

早期彰化出產許多竹子,所以嬰兒床及大人的病床都是竹子做的。

1906年,一位蘇格蘭的修鮑柏醫師,也是老蘭醫師的恩師捐了許多錢送給彰基許多病床,床架是鐵製由國外運進來,而床面則由台灣製造。

1953年以前彰基還沒有設床墊時,病人住院都得自己帶棉被枕頭,蠻辛苦的,1954年之後就設了床墊,是醫療設備的一個紀錄。

       1920年代老蘭醫師的診療情形:來台後,他不只是外科醫師,而是全科的醫師。

當時是相當克難;以煤油燈來照亮開刀房;此外,他們當時已是穿著鞋子開刀了,不過尚未戴手套。

蘭大衛醫師夫婦用了半世紀的青春與愛心,完全奉獻給醫院以及彰化的鄉親。

1928年9月,蘭大衛醫師為周金耀小弟弟嚴重潰爛的右腳進行皮膚移植。

是什麼樣的人願意忍受劇痛去幫助一位陌生的小孩呢?她就是老蘭醫師的妻子,連瑪玉女士;周金耀先生爾後接受他們的幫助,成為一位宣揚福音的牧師。

       外國宣教士在訓練醫學生時,會在他們畢業後親筆寫畢業證書給他們;早期還沒有印刷術,學生人數亦不多,所以他們畢業時會得到這樣的一張證書。

1910年前後,蘭大衛醫師,安彼得醫師與馬雅各醫師他們寫的畢業證書,周瑞先生於不同時期向他們三人習醫。

可以從中看出這四年半中醫學生必須學習的科目,由下面的翻譯更可看出外國宣教士對醫學生品德的重視。

       1936年,年邁的老蘭醫師決定退休,由李約翰醫師接任第二任院長,延續了神愛世人的神聖使命。

1937年,台南教士會將醫院全部的產權轉交基督教長老會南部大會;同時,第三任院長甘饒怡醫師卸任,由陳宗瑞醫師擔任第四任院長,後來,由蘇振輝醫師接任負責人,林朝獻醫師接任第六任院長。

1940年,由阮德茂擔任第七任院長;那時,醫院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空襲的迫害,只好以蘭醫師的樓做診察室,以姑娘樓充當病房。

1951年,第八任院長楊玉璽醫師,醫院轉由台中中會經營與重建。

1952年,老蘭醫師之子蘭大弼醫師(Dr.DavidLandsbroughII)夫婦離開共產黨統治的中國大陸,來到彰化服務,他同時邀請魏克思夫婦來到這兒。

他們兩對夫婦在二十八年中努力不懈,將萬般缺乏的醫院重新建設,並使彰基朝現代化邁進。

他們先後榮獲奉獻台灣特別獎,也先後受頒中華民國醫療奉獻獎。

蘭大弼醫師繼承父志,在台犧牲奉獻的精神令李登輝總統深受感動,在1996年,特別頒發代表國家最高榮譽的紫色大綬星勳章給他。

       在60年代,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於1966年由天主教中華聖母傳教修女會在嘉義創辦,以效法基督愛人之精神為服務宗旨,為生病、貧苦、原住民及需要照顧的人服務,希望他們得到身心靈的完整醫療。

  台灣北部教會醫療         以長老教會的馬偕醫院、天主教耕莘與羅東聖母醫院與為例。

       1871年十月,馬偕在家人鄉親歡送下離別故鄉,橫渡新大陸,遂經日本橫濱、香港。

他為了選擇工作地點,曾前往廣州、汕頭、廈門勘查教區。

最後,搭一艘雙桅縱帆式帆船「金陵號」前來台灣。

       當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抵達台灣打狗(高雄)。

次晨適逢主日,他應邀在英國商行主理禮拜,對船長、水手、商人等證道。

翌年元旦,馬偕前往阿里港訪問英國長老會宣教師李庥(Rev.HughRitchie)牧師,並為李牧師之賓客達兩個月之久。

渡過海峽到台灣來,並非馬偕原先的計劃,不過這一切既成的事,他在自述記錄中說:這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牽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的。

       馬偕在李庥牧師處,獲得了許多台灣的知識,也從李牧師的中國教師那裡學會了台灣話的八音。

由於南部教會已有良好的基礎。

此時他聽說在台灣北部有艋舺等大城市,人口稠密,但是沒有宣教師、沒有教會,他遂決定到北部工作。

一八七二年三月七日,他登上了海龍號輪船,啟程前往台江北部的滬尾(淡水),前往北臺灣發展。

而後建立馬偕醫院成為台灣北部教會醫療的重鎮。

       馬偕紀念醫院是紀念馬偕博士,在豎立馬偕塑像的上方可以看到馬偕所寫的詩,參觀者可充分體會他對這塊土地的愛與認同,塑像下方有他的誓詞,可以體會他對上帝忠心至死的決心及對上帝完全的信靠與交託,後面牆上的經文,在說明一百多年來每一位馬偕人之所以能發揮「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的精神,其力量皆來自於對上帝的信仰及依靠。

過去一百多年以來,許多馬偕人謹守信仰,克服困難來完成拯救生命、安慰靈魂之任務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寧願燒盡,不願銹壞」的最佳教材,每一位馬偕人都勉勵自己能效法這樣的精神,讓這樣的精神繼續發揚,使病人得益處,上帝得榮耀。

       1872~1901年是偕醫館的時期,也就是馬偕博士登陸淡水到過世期間從事醫療的簡單記載。

當時偕醫館是台灣北部醫療重鎮,因此特別將當時協助馬偕博士的外籍醫生記錄下來,以紀念他們對台灣奉獻。

1905~1959年是醫療工作由偕醫館遷移至中山北路現址的早期歷史。

這時期可看到許多外籍宣教師,他們因信仰的緣故,放棄較高的物質生活來到台灣,以真誠、愛心服務病人的記錄,其中早期對痲瘋病人的關懷,特別能體會出醫院對「弱勢關懷」及「身、心、靈全人關懷」的深遠傳統。

       1960~1975年是馬偕醫院邁入現代化的重要過程,許多馬偕醫院在台灣的創舉,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在這些所謂馬偕第一的事蹟中,讓馬偕人感到引以為榮,不是因為「排名第一」而是醫院在物資還不是很寬裕的時期,甚至借錢度日的時期,能本著信仰的精神,堅持別人不願做的事,馬偕人因愛的緣故能不計代價去完成。

       1975~1998年是醫院邁入準教學醫院的過程,也是完全由本地人士經營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由最初危機重重,面臨人才流失,可能倒閉的景況一直到目前三個院區的規模,我們不禁要感謝上帝的保守與帶領。

       另外天主教會在1949年底,將台灣劃分為南北兩教區,1959年,田耕莘樞機主教開始他在台灣的任務。

田樞機特別地強調---台灣婦女的教育和台灣的醫療環境,所以他鼓勵教會設立教育和醫療的機構。

這在當時受到很多修會的支持,許多修會因而開始興建診所、醫院、學校、幼稚園等等有關醫療及教育機構,天主教會在醫療方面支持很多非教友。

不管人們信仰什麼宗教,教會都會支持、幫助他們。

當時的台灣迫切需要醫院,特別是在鄉下地方。

       耕莘醫院醫療獨特的特色以及公開宣布建立的目的,吸引了在台北的一群外國人士,他們在財務上提供協助;天主教耕莘醫院於1968年3月19日開始工作,於同年10月22日正式開幕。

       另外羅東聖母醫院由靈醫會創立。

1946年首批靈醫會會士正式於中國設立會院,1952年2月,因大陸變色離開中國。

1952年4月來到台灣,6月15日在宜蘭縣羅東鎮利用已休診博愛診所為基地,展開行醫濟貧的工作。

  待續 shun-sheng/Xuite日誌/回應(4)/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yahoo_32454's新文章美國牛豬肉外銷輸台亮麗相對威脅台灣食品衛生以作為台灣人的同理心傾聽阿扁總統牙齒負責咀嚼也為了美觀與文化牙痛記-再怎麼保養也抵擋不了歲月的摧殘投筆從戎素人教授醫師柯P從政面對豐富的美麗山海與文化怎忍心去台灣化台灣人新的晚報「民報」成立公司要發行了對不起讀者美哉屏中阿嬤病快好,問診對唱歌仔戲 我的相簿 yahoo_32454'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