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馬爾姆廣場劫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諾馬爾姆廣場劫案(瑞典語:Norrmalmstorgsdramat)發生於1973年的瑞典斯德哥爾摩,是瑞典第一件通過電視現場直播的罪案。

... 本案的主犯讓—艾瑞克·歐森是一名已經定罪,但 ... 諾馬爾姆廣場劫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諾馬爾姆廣場劫案發生劫案的銀行大樓,2005年原文名Norrmalmstorgsdramat位置 瑞典斯德哥爾摩諾馬爾姆廣場座標59°20′00″N18°04′26″E/59.3332°N18.0740°E/59.3332;18.0740座標:59°20′00″N18°04′26″E/59.3332°N18.0740°E/59.3332;18.0740日期1973年8月23日 (1973-08-23)-1973年8月28日 (1973-08-28)目標銀行金庫類型銀行劫案、劫持人質武器衝鋒鎗死亡0受傷4主謀讓—艾瑞克·歐森疑犯克拉克·歐洛弗森 諾馬爾姆廣場劫案(瑞典語:Norrmalmstorgsdramat)發生於1973年的瑞典斯德哥爾摩,是瑞典第一件通過電視現場直播的罪案。

[1]本案的主犯讓—艾瑞克·歐森是一名已經定罪,但向監獄請假外出的罪犯。

他搶劫了一家銀行,劫持了四名人質。

雖然警方最後用催淚彈等武器迫使兇手投降,但被劫持的人質產生了對兇手的同情。

這起劫案中人質態度的戲劇性轉變引發了公眾的興趣,使本案被多次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

目次 1劫案過程 2後續發展 3流行文化 4參考資料 5外部連結 劫案過程[編輯] 讓—艾瑞克·歐森是一名武裝搶劫和暴力慣犯,16歲時就犯下了自己的第一起罪行。

[1]1973年8月23日,歐森告假離開監獄,前往斯德哥爾摩諾馬爾姆廣場(英語:Norrmalmstorg)的一家銀行,並實施搶劫。

[2]當地警方接到報案後趕往現場,兩名警察進入銀行,其中一人的手被歐森開火打傷。

[3]歐森要求另一名警察坐下並唱歌。

[3]之後,歐森劫持了四名人質,要求警方把他的朋友克拉克·歐洛弗森、300萬瑞典克朗、兩把槍、防彈背心、頭盔和車輛送到現場。

[2] 為了方便和歐森談判(英語:Crisisnegotiation),政府批准警方帶歐洛弗森來到案發銀行。

人質之一的克里斯汀·恩馬克稱她和歐森及歐洛弗森在一起「感到安全」,並害怕警方使用武力導致情勢升級。

[4]歐森和歐洛弗森擋住了用來存放人質的金庫。

警方談判專家告訴他們可以駕車離開銀行,但必須把人質留下,不得帶走。

[5] 歐森打電話給時任瑞典首相奧洛夫·帕爾梅,放言將殺害人質。

他抓住一名人質的脖子,人質高聲叫喊起來。

[3]第二天,人質恩馬克打給帕爾梅,稱帕爾梅的態度令她不悅,要求帕爾梅允許劫匪和人質離開。

[3] 歐洛弗森唱著歌在金庫里來回走動。

[3]8月26日,警方從金庫上方的公寓鑽了一個地洞,通過這個地洞拍攝了劫持人質的照片;歐洛弗森也兩次通過這個地洞射擊,後一次射擊擊中了一名警察的手和臉部。

[1] 歐森利用手中的武器威脅警方,若警方使用催淚彈,他將殺死所有人質;[6]然而在8月28日,警方還是動用了催淚武器。

投下半小時後,兩名劫匪投降。

人質沒有受到終身傷害。

[1] 後續發展[編輯] 歐森和歐洛弗森兩人都被起訴定罪並投入監獄,但歐洛弗森辯稱自己只是努力控制事態,並沒有協助歐森犯罪。

之後,上訴法院撤銷了對歐洛弗森的判決。

歐洛弗森和恩馬克後來見過幾面,兩家結為友人。

歐洛弗森後來又實行了其他犯罪行為。

[1] 另一方面,歐森被判處10年監禁,[7]在獄中收到了許多異性「崇拜者」寄來的信(但需注意的是,歐森並未像一些人所認為的那樣和人質訂婚[8])。

出獄後,歐森曾逃避瑞典警察(英語:Swedishpolice)的追捕,後來於2006年重回警方視線。

但那時,警方已經不再追查他的金融犯罪行為。

[9] 本案中被劫持的人質表現出對劫匪的同情,這種情結被瑞典犯罪學家尼爾斯·貝耶洛特(英語:NilsBejerot)取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10]案發時這些人質雖然受到歐森的威脅,但他們並沒對警方或彼此產生敵意。

[1] 1996年,歐森和他的泰國妻子移居至泰國東北部[3][11],2013年回到瑞典。

2009年,他的自傳《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在瑞典出版。

[1] 流行文化[編輯] 2003年瑞典電視電影《諾馬爾姆廣場(瑞典語:Norrmalmstorg(film))》由本案改編而成。

[12] 2018年美國電影《斯德哥爾摩(英語:Stockholm(2018film))》的劇情在本案的基礎上進行了處理。

[13] 參考資料[編輯] 瑞典主題 心理學主題 ^1.01.11.21.31.41.51.640årsedandramatvidNorrmalmstorg|Nyheter|Expressen.ExpressenTV.[2019-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9)(瑞典語).  ^2.02.1NorrmalmstorgRobberyWhichDefinedtheStockholmSyndrome.Trevl-DiscoverPlacesToVisitInStockholm.2018-10-31[2019-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英國英語).  ^3.03.13.23.33.43.5Aftonbladetnyheter:Clark-historienavenbrottsling/del2.wwwc.aftonbladet.se.[2019-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9).  ^Klein,Christopher.StockholmSyndrome:TheTrueStoryofHostagesLoyaltoTheirCaptor.HISTORY.[2019-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1)(英語).  ^NilsBejerot:StrateginisexdagarskrigetvidNorrmalmstorg(PDF).(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6-04-18)(瑞典語).  ^Radio,Sveriges.40årsedanNorrmalmstorgsdramat-Avgörandeögonblick.sverigesradio.se.[2019-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瑞典語).  ^FortyYearsAgo,ASwedishBankRobberGaveUs"StockholmSyndrome".(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1).  ^Annin,Peter.Hostages:LivinginTheAftermath.U.S.News&WorldReport.1985-07-08:34.Twowomenevenbecameengagedtotwoofthehostagetakers.  ^JanneOlssonanmäldesigsjälv|Kvällsposten.www.expressen.se.[2019-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瑞典語).  ^NilsBejerot-Uppslagsverk-NE.se.www.ne.se.[2019-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1).  ^'Inhumanbeast'findshispeace|BangkokPost:news.BangkokPost.BangkokPostPublicCompanyLimited.[2019-06-09]. [永久失效連結] ^Gentele,Jeanette.Norrmalmstorgsdramatblirriktigtspännandetv.SvenskaDagbladet.2003-09-01[2019-06-09].ISSN 1101-24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0)(瑞典語).  ^Grobar,Matt.EthanHawke&NoomiRapaceLearnTrueMeaningOf‘Stockholm’Syndrome—TribecaStudio.Deadline.2018-04-19[2019-06-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8)(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 關於諾馬爾姆廣場劫案的新聞故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斯德哥爾摩六日戰——尼爾斯·貝耶洛特談為何對劫匪使用催淚武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诺马尔姆广场劫案&oldid=69853852」 分類:​瑞典罪案劫持人質事件銀行搶劫案斯德哥爾摩事件1973年罪案隱藏分類:​CS1瑞典語來源(sv)CS1英國英語來源(en-gb)CS1英語來源(en)自2020年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維基數據存在坐標數據的頁面含有瑞典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Català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añolSuomiעבריתÍslenska日本語NederlandsNorskbokmål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hqipSvenskaไทยУкраїнська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