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丽·褒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英格麗·褒曼這個名字是她的父母以瑞典的英格丽德公主(Ingrid of Sweden)命名的,她於1915年8月29日出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父親尤斯圖斯·薩繆爾·褒曼為瑞典人,母親弗 ... 英格麗·褒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IngridBergman英格麗·褒曼女演員國籍 瑞典出生(1915-08-29)1915年8月29日 瑞典斯德哥爾摩逝世1982年8月29日(1982歲-08-29)(67歲) 英國倫敦語言瑞典語、德語、英語、法語、義大利語母校瑞典皇家劇院配偶 佩特·林德斯特羅姆(1937-1950,一女) 羅伯托·羅塞里尼(1950-1957,三子女) 拉爾斯·施密特(1958-1975) 兒女 皮亞·林德斯特倫(英語:PiaLindström) 羅伯托·羅塞里尼 伊莎貝拉·羅塞里尼(雙胞胎) IsottaRossellini(雙胞胎) 父母尤斯圖斯·薩繆爾·褒曼弗里德爾·褒曼出道作品《間奏曲》著名角色 《北非諜影》飾Ilsa 《煤氣燈下》飾Paula 《真假公主》飾AnnaKoreff 《東方快車謀殺案》飾Greta 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44年《煤氣燈下》1956年《真假公主》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1974年《東方快車謀殺案》英國電影學院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1974年《東方快車謀殺案》凱撒電影獎凱撒榮譽獎1976年終身成就獎艾美獎連續短劇及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1960年《TurnoftheScrew》1982年《AWomanCalledGolda》金球獎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1944年《煤氣燈下》1945年《戰地鐘聲》1956年《真假公主》連續短劇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1982年《AWomanCalledGolda》東尼獎最佳舞台劇女主角1947年《瓊·洛林》其他獎項威尼斯影展最佳演員獎(威尼斯影展)1952年《歐洲51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1945年《聖瑪麗的鐘聲》;《意亂情迷》1956年《真假公主》1978年《秋光奏鳴曲》 英格麗·褒曼(瑞典語:IngridBergman,瑞典语:[ˈɪ̌ŋːrɪdˈbæ̌rjman]( 聆聽),1915年8月29日-1982年8月29日),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瑞典國寶級演員[1],曾獲得3項奧斯卡金像獎(兩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及一座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並主演影史經典影片《北非諜影》。

1999年,美國電影學會選她為AFI百年百大明星第4名。

2015年在她百歲冥誕之際,第68屆坎城影展海報主視覺,是以她的的清爽笑容作為緬懷[2]。

康城影展表示,她是摩登偶像,自由女性,也是大膽的演員。

是好萊塢明星,也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要角,飾演於多種角色,落腳於各個國家,但從未失去她的優雅和單純。

自由、無畏與現代主義是影展年復一年透過獲獎藝術家和電影所強調的價值,也曾於1973年擔任1973年戛納電影節(英語:1973CannesFilmFestival)評審團主席的英格麗·褒曼也鼓勵著電影節朝這一價值方向行進。

影展期間播放了紀錄片《英格麗·褒曼》,伴隨著兒女們的回憶回顧了英格麗·褒曼的一生。

[3] 目次 1生平 1.1早年:1915年-1938年 1.2好萊塢時期:1938年-1949年 1.3義大利時期:1949年-1957年 1.4晚期:1957年-1982年 2去世 3自傳 4遺產 5電影作品 6獲獎 7注釋 8參考資料 9外部連結 9.1個人資料 9.2官方網站 9.3訪談 9.4相關影音資訊 9.5其他 生平[編輯] 早年:1915年-1938年[編輯] 英格麗·褒曼這個名字是她的父母以瑞典的英格麗德公主(IngridofSweden)命名的[4],她於1915年8月29日出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父親尤斯圖斯·薩繆爾·褒曼為瑞典人,母親弗里德爾·褒曼則為德國人。

英格麗·褒曼的父親與母親分別在她13歲及3歲時去世。

英格麗·褒曼於是被送到一位叔叔身邊與他一起生活,不過他也在6個月後死於心臟併發症。

所以英格麗·褒曼後來是由另一位叔叔與嬸嬸扶養長大,當時他們已經擁有4個孩子。

15歳的英格麗·褒曼 英格麗·褒曼在17歲時進入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劇院學習過表演,她在夏季首次休息期間被瑞典電影製片廠所僱用,因此也導致英格麗·褒曼在1年後離開皇家劇院,全心投入電影演出。

她離開皇家劇院後的第一次演出是1935年的《Munkbrogreven》(雖然之前英格麗·褒曼曾在《Landskamp》中扮演過臨時演員)。

21歲的英格麗·褒曼在1937年7月10日與牙醫佩特·林德斯特羅姆(他後來成為一位神經外科醫生)結為夫妻,他們的女兒皮亞·林德斯特倫則於1938年9月20日出生。

在瑞典與德國分別演出12部(包括《Enkvinnasansikte》,這部電影後來被翻拍成《女人的面孔》,由瓊·克勞馥所主演)及1部電影後,英格麗‧褒曼受到好萊塢製作人大衛·O·塞爾茲尼克的邀請,主演了她於1936年演出的瑞典語電影《間奏曲》(Intermezzo)的1939年英語翻拍版。

這部片得到巨大的成功,英格麗·褒曼也因此成為明星,被形容成「瑞典送給好萊塢一個燦爛的禮物」。

在這時期她與其他好萊塢的女明星相異的是︰她未曾改變她的名字、她完全自然、沒有任何化妝的演出,英格麗·褒曼也是身材最高挑的女主角之一。

好萊塢時期:1938年-1949年[編輯] 《美人記》中的英格麗·褒曼與卡萊·葛倫 在瑞典完成最後1部電影後,並在美國演出3部成功的作品後,英格麗·褒曼與亨弗萊·鮑嘉共同主演了1942年的經典《北非諜影》。

她在《北非諜影》中的演出也許是她的演員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次。

英格麗·褒曼並不認為她在《北非諜影》的演出是她的最愛:「我演出許多更重要的電影,但這是人們會想去談論的唯一一部關於亨弗萊·鮑嘉的電影。

」關於亨弗萊·鮑嘉,她則是說:「我不曾真正了解他,我親了他,但我不了解他。

[5]」 在1943年中,英格麗·褒曼以《戰地鐘聲(電影)》(ForWhomtheBellTolls)首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也是她主演的第一部彩色電影。

隔年她則以《煤氣燈下》贏得1944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芭芭拉·史坦華(BarbaraStanwyck)於1944年在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輸給英格麗·褒曼之後,她說她是「英格麗·褒曼影迷俱樂部成員之一」、「我對於沒有獲獎並不全然感到難過,因為我最愛的演員贏得這座獎,她憑著演技來獲得它[6]。

」褒曼在1945年再度以《聖瑪麗的鐘聲》(TheBellsofSt.Mary's)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這是她連續3年入圍這座獎項。

英格麗·褒曼曾經考慮在1944年的《王國的鑰匙》(TheKeysoftheKingdom)中飾演聖母瑪利亞-維羅妮卡牧師(Maria-Veronica)修道院院長的角色,不過最終是由蘿絲·斯特拉德納來演出,她也是電影製作人約瑟夫·孟威茲的第2任妻子。

後來,英格麗·褒曼以《聖女貞德(1948年電影)》(JoanofArc)再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這是一部維克托·弗萊明(WalterWanger)獨立製作的影片,最初是由雷電華電影上映。

自從英格麗·褒曼來到好萊塢之後,她對於這次演出詮釋的相當好。

其中一個原因是英格麗·褒曼曾在馬克斯韋爾·安德森(MaxwellL.Anderson)的百老匯舞台劇《聖女貞德》(JoanofLorraine)中演出。

部分因為與羅伯托·羅塞里尼的醜聞,這部電影並沒有造成廣泛的回響,並且得到嚴厲的批評。

它後來被修剪掉45分鐘,直到1998年才修復成完整的版本,並在2004年發行DVD,所以後來的觀眾可以觀賞到導演想要呈現的內容。

英格麗·褒曼也主演了亞佛烈德·希區考克執導的《意亂情迷》、《美人記》與《風流夜合花》。

在拍攝《風流夜合花》的這一年中,英格麗·褒曼認識了義大利導演羅伯托·羅塞里尼,也是他們後來遭受到社會大眾負面批評的開端。

英格麗·褒曼在1940年代時也是演技指導麥可·契訶夫(MichaelChekhov)的學生。

巧合的是,麥可·契訶夫也在《意亂情迷》中演出,並且因此入圍生涯唯一一次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7]。

英格麗·褒曼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往阿拉斯加州勞軍,並且在戰爭結束不久也為了相同的目地前往歐洲,並目睹了戰爭造成的破壞。

也是在這段時期,她結識了攝影記者勞勃·卡帕。

英格麗·褒曼在1948年的《凱旋門》(ArchofTriumph)中扮演一位吸菸者,因此她後來也開始吸菸[8]。

義大利時期:1949年-1957年[編輯] 英格麗·褒曼與義大利導演羅伯托·羅塞里尼為了拍攝《火山邊緣之戀》(Stromboli)而互相認識,當時英格麗·褒曼已經在美國觀賞過他前兩部作品,並且為他著迷。

在拍攝這部電影期間,英格麗·褒曼與羅伯托·羅塞里尼展開了外遇,並在1950年2月7日生下他們第一個孩子羅伯托·羅塞里尼。

因為英格麗·褒曼當時是全美國的偶像明星,所以這個事件在美國演變成一大醜聞。

後來甚至導致她被民主黨參議員(EdwinC.Johnson)在美國參議院中所譴責,並稱她為「女人之中一個糟糕的範例並受到邪惡巨大的影響」。

除此之外,英格麗·褒曼也被選為不受歡迎人物(personanongrata)。

因為這次事件,英格麗·褒曼將自己放逐到義大利,離開美國的丈夫及女兒。

最後她的丈夫佩特·林德斯特羅姆對於英格麗·褒曼的離棄提出控告,並因此贏得他們女兒的監護權。

英格麗·褒曼與羅伯托·羅塞里尼在1950年5月24日舉行婚禮,1952年再度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伊莎貝拉·羅塞里尼(IsabellaRossellini)與IsottaIngridRossellin(IsottaIngridRossellini),其中伊莎貝拉·羅塞里尼現在是一位知名的模特兒和演員。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英格麗·褒曼演出幾部羅伯托·羅塞里尼執導的電影。

英格麗·褒曼與羅伯托·羅塞里尼在1957年11月7日結束婚姻關係。

與羅伯托·羅塞里尼分手之後,英格麗·褒曼主演了尚·雷諾阿(JeanRenoir)執導的電影《真假公主》(ElenaandHerMen)這是一部浪漫的喜劇,英格麗·褒曼在劇中扮演一位波蘭公主。

雖然這部電影並不成功,然而英格麗·褒曼的演出被認為是她最佳的表現之一。

英格麗·褒曼住在義大利的這段時期中,美國人對於她在私生活方面的不滿仍然沒有消失。

在(EdSullivan)的電視節目中,英格麗·褒曼成為觀眾民調是否應該被原諒的對象之一。

晚期:1957年-1982年[編輯] 英格麗·褒曼與尤·伯連納,她也以該片的演出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英格麗·褒曼在1956年於《真假公主》中演出,並成功在美國電影圈中復出。

她也因此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不過英格麗·褒曼沒有親自領取獎座,後來是由好友卡萊·葛倫來替她領獎[9]。

她直到1958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才首次在好萊塢公開亮相,當時她頒發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10]。

除此之外,在卡萊·葛倫介紹英格麗·褒曼出場後,她走上舞台並受到其他來賓起立熱烈的鼓掌。

英格麗·褒曼在生涯的剩餘時間繼續在美國與歐洲電影中演出,並偶爾在電視劇中出現,包括《TheTurnoftheScrew》,並以這次演出而奪得艾美獎最佳女主角獎的肯定。

在這期間,英格麗·褒曼也在幾部舞台劇中演出。

除此之外,43歲的她與40歲的瑞典裔的製作人拉爾斯·施密特(LarsSchmidt)在1958年12月21日結婚,這次婚姻直到1975年拉爾斯·施密特去世後才結束。

美國參議院於1972年為了22年前在國會上攻擊她的行為對英格麗·褒曼表達歉意。

英格麗·褒曼也在1973年成為當年康城影展評審團的主席[11]。

英格麗·褒曼以《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年電影)》中的演出而獲得第3座奧斯卡金像獎的肯定(也是首座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不過她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中公開的宣稱這座獎項應該頒給義大利演員瓦倫蒂娜·科爾泰塞(ValentinaCortese,以《日以作夜》入圍這個獎項),當時英格麗·褒曼曾說「原諒我,瓦倫蒂娜·科爾泰塞。

這並不是我願意的」[12]。

除了瑞典語和英語(在抵達美國之後才學的),英格麗·褒曼還能說流利的法語、德語和義大利語。

而且英格麗·褒曼也曾經使用以上各種語言來演出。

英格麗·褒曼在1978年演出瑞典名導英格瑪·柏格曼的《秋光奏鳴曲》(AutumnSonata),並以此片第7次入圍奧斯卡獎,這也是她最後一次在電影中出現。

這部電影是在挪威拍攝的,在片中英格麗·褒曼飾演一位著名的鋼琴家與女兒之間的故事,被認為是英格麗·褒曼生涯最出色的演出之一。

英格麗·褒曼並在1979年頒給亞佛烈德·希區考克美國電影學院的終生成就獎[13]。

英格麗·褒曼後來以迷你電視劇《AWomanCalledGolda》入圍艾美獎,並在劇中扮演以色列總理果爾達·梅厄的角色。

這也是英格麗·褒曼最後一次演出。

去世[編輯] 英格麗·褒曼在斯德哥爾摩的公墓 英格麗·褒曼在67歲生日當天(1982年8月29日)於英國倫敦去世,當時她已經罹患乳癌許久。

精確的死因則是乳癌外科學後產生的淋巴瘤併發症。

她的遺體在瑞典火葬,大部分的骨灰被灑向大海,其餘的骨灰則同她的雙親一道埋在斯德哥爾摩的公墓。

當時並有小提琴演奏著《北非諜影》的主旋律《AsTimeGoesBy》來緬懷英格麗·褒曼在《北非諜影》中的演出。

自傳[編輯] 英格麗·褒曼的自傳IngridBergman:MyStory於1980年出版,內容包括她的童年、早期、好萊塢時期與羅伯托·羅塞里尼之間的關係等。

這本自傳的出現是因為英格麗·褒曼的子女警告她:如果她不談論她的人生,人們將只能從傳言與訪談來認識她。

遺產[編輯] 為了表揚英格麗·褒曼對電影產業的貢獻,她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被贈予一顆星星。

英格麗·褒曼也成為一位文化偶像,不只是因為在《北非諜影》中的角色,而是演員生涯的全部。

除此之外,英格麗·褒曼也被許多人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女演員之一。

一種混種的玫瑰也以英格麗·褒曼命名(英語:Rosa'IngridBergman')[14]。

電影作品[編輯] 年份 片名 角色 備註 1932 國際 GirlWaitinginLine 1935 門克布洛的伯爵 ElsaEdlund 海浪(英語:OceanBreakers) KarinIngman 斯威登海姆一家 Astrid 沃普爾吉斯之夜 LenaBergström 1936 太陽那邊 EvaBergh 寒夜琴挑(英語:Intermezzo(1936film)) AnitaHoffman 1938 金元 JuliaBalzar 四位女伴 MarianneKruge 女人的面孔 AnnaHolm,akaAnnaPaulsson 1939 僅有的一夜 EvaBeckman 寒夜琴挑(英語:Intermezzo(1939film)) AnitaHoffman 1940 六月之夜 KerstinNorbäc—akaSaraNordanå 1941 亞當有四子 EmilieGallatin 情海妒潮 StellaBergenMonrell 化身博士(英語:Dr.JekyllandMr.Hyde(1941film)) IvyPeterson 1942 北非諜影 IlsaLund 1943 戰地鐘聲 María 提名-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44 煤氣燈下 PaulaAlquistAnton 獲得-第1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45 愛德華大夫 Dr.ConstancePetersen 風塵雙俠 ClioDulaine 聖瑪麗的鐘聲 SisterMaryBenedict 提名-第1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46 美人計(英語:Notorious(1946film)) AliciaHuberman 1948 凱旋門(英語:ArchofTriumph(1948film)) JoanMadou 聖女貞德(英語:JoanofArc(1948film)) JoanofArc 提名-第2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49 風流夜合花 LadyHenriettaFlusky 1950 火山邊緣之戀 Karen 1952 1951年的歐洲 IreneGirard 1953 我們女人 Herself 1954 義大利的旅行 KatherineJoyce 恐懼(英語:Fear(1954film)) IreneWagner 火刑柱上的貞德 Giovannad'Arco(JoanofArc) 1956 艾琳娜和她的男人們 PrincessElenaSokorowska 真假公主 AnnaKoreff/Anastasia 獲得-第2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1958 釣金龜(英語:Indiscreet(1958film)) AnnaKalman 六福客棧 GladysAylward 1961 何日君再來(英語:GoodbyeAgain(1961film)) PaulaTessier 八月(英語:Auguste(film)) Cameo 1964 貴婦怨 KarlaZachanassian 黃色香車 GerdaMillett 1967 刺激(英語:Stimulantia) MathildeHartman 1969 仙人掌花 StephanieDickinson 1970 春雨漫步 LibbyMeredith 1973 巴茲爾弗蘭維勒太太的混亂檔案 Mrs.Frankweiler 1974 東方快車謀殺案 GretaOhlsson 獲得-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1976 花開花落(英語:AMatterofTime(film)) CountessSanziani 1978 秋日奏鳴曲 CharlotteAndergast 提名-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獲獎[編輯] 1960年,在獲得艾美獎之後,她成為第二位完成美國表演獎大滿貫的女演員。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1943年)-《戰地鐘聲》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44年)-《煤氣燈下》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1945年)-《聖瑪麗的鐘聲》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1948年)-《聖女貞德》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56年)-《真假公主》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1974年)-《東方快車謀殺案》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1978年)-《秋光奏鳴曲》 注釋[編輯] ^AFI's100Years...100Stars.AmericanFilmInstitute.[2006-10-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2).  ^英格麗褒曼百歲冥誕登坎城主視覺海報.自由時報.2015-03-24[2015-03-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坎城影展海報緬懷英格麗褒曼.中央社.2015-03-24[2015-03-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Chandler,Charlotte.Ingrid:IngridBergman,APersonalBiography.NewYork:Simon&Schuster.2007:p.21.ISBN 0-7432-9421-1.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link) ^TheOfficialIngridBergmanWeb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aryMoody.AlltheOscars:1944.theOscarSite.com-AcelebrationofallthingsOscar.[2006-12-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20).  ^AdamJ.Ledger.MichaelChekhov.LiteraryEncyclopedia.TheLiteraryDictionaryCompanyLimited.[2007-03-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8).  ^FemaleCelebritySmokingList-IngridBergman.SmokingfromAllSides.[2006-10-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28).  ^1957AcademyAwards.InternetMovieDatabase.[2006-10-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6).  ^GaryMoody.AlltheOscars:1958.theOscarSite.com-AcelebrationofallthingsOscar.[2006-12-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20).  ^IngridBergmanProfile.坎城影展.[2006-10-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12).  ^GaryMoody.AlltheOscars:1974.theOscarSite.com-AcelebrationofallthingsOscar.[2006-12-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20).  ^TheAmericanFilmInstituteSalutetoAlfredHitchcock.InternetMovieDatabase.[2006-10-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6).  ^ IngridBergmanRoseAwardsPage.WorldFederationofRoseSocieties.[2006-10-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23).  參考資料[編輯] Bergman,IngridandBurgess,Alan.IngridBergman:MyStory.NewYork:DelacortePress.1980.ISBN 0-440032-99-7.  Chandler,Charlotte.Ingrid:IngridBergman,APersonalBiography.NewYork:Simon&Schuster.2007.ISBN 0-7432-9421-1.  Leamer,Laurence.AsTimeGoesBy:TheLifeofIngridBergman.NewYork:Harper&Row.1986.ISBN 0-060154-85-3.  Dagrada,Elena.LeVariantiTrasparenti.IFilmconIngridBergmandiRobertoRossellini.Milano:LEDEdizioniUniversitarie.2008.ISBN 978-88-7916-410-8.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英格麗·褒曼 維基語錄上的英格麗·褒曼語錄 個人資料[編輯] 英格麗·褒曼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TCM電影資料庫[永久失效連結] 網際網路百老匯資料庫(IBDB)上英格麗·褒曼的資料(英文) TCMConfidential:IngridBergman IngridBergman在TV.com 在FindAGrave上的英格麗·褒曼 官方網站[編輯] IngridBergmanwebsitebyherfamily[永久失效連結] IngridBergmansiterunbyCM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衛斯連大學中有關英格麗·褒曼的資料 訪談[編輯] 1943NewYorkTimesInterview LarryKingtranscript與英格麗·褒曼的女兒在《北非諜影》60週年時的訪談 ExcerptfromIsabellaRossellini'sSomeofMethatdescribesIngridBergman'spassionforclean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相關影音資訊[編輯] (法文)Televisioninterview加拿大廣播公司記者JudithJasmin於1957年7月15日 (法文)Televisioninterview1959年2月12日在JT20H (法文)Televisioninterview1960年11月19日 IngridBergman'sSpokenWordVersionofThePiedPiperofHamelin AudioRecordingofIngridBergmanintheNYProductionofMoreStatelyMansions(1967)(AdobeFlash) 其他[編輯] ImmortalIngrid TheCompleteIngridBergmanPage-AFansite IngridBergmanMemorialPage Photographsandbibliography 獎項 上一屆:珍妮佛·瓊斯《聖女之歌》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1944年 下一屆:瓊·克勞馥《慾海情魔》 上一屆:珍妮佛·瓊斯《聖女之歌》 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1944年 下一屆:英格麗·褒曼《聖瑪麗的鐘聲》 上一屆:英格麗·褒曼《煤氣燈下》 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1945年 下一屆:羅莎琳德·拉塞爾《SisterKenny》 上一屆:安娜·麥蘭妮《玫瑰夢》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1956年 下一屆:喬安·伍德沃德《三面夏娃》 上一屆:安娜·麥蘭妮《玫瑰夢》 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1956年 下一屆:喬安·伍德沃德《三面夏娃》 上一屆:塔圖姆·歐尼爾《紙月亮》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1974年 下一屆:李·格蘭特《洗髮精》 上一屆:瓦倫蒂娜·科蒂斯《日以作夜》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1974年 下一屆:黛安·拉德《愛莉斯不住在這裡》  英格麗·褒曼所獲榮譽閱論編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28–1940 珍妮·蓋諾(1928) 瑪麗·畢克馥(1929) 瑙瑪·希拉(1930) 瑪麗·杜絲勒(1931) 海倫·海絲(1932) 凱瑟琳·赫本(1933) 克勞黛·考爾白(1934) 貝蒂·戴維斯(1935) 露薏絲·蕾娜(1936) 露薏絲·蕾娜(1937) 貝蒂·戴維斯(1938) 費雯·麗(1939) 琴吉·羅傑斯(1940) 1941–1960 瓊·芳登(1941) 葛麗亞·嘉遜(1942) 珍妮佛·瓊絲(1943) 英格麗·褒曼(1944) 瓊·克勞馥(1945) 奧麗維亞·德哈維蘭(1946) 洛麗泰·楊(1947) 珍·惠曼(1948) 奧麗維亞·德哈維蘭(1949) 茱蒂·哈勒戴(1950) 費雯·麗(1951) 雪莉·布思(1952) 奧黛麗·赫本(1953) 葛麗絲·凱莉(1954) 安娜·馬尼亞尼(1955) 英格麗·褒曼(1956) 瓊安·伍華德(1957) 蘇珊·海華(1958) 西蒙·仙諾(1959) 伊莉莎白·泰勒(1960) 1961–1980 蘇菲亞·羅蘭(1961) 安妮·班克羅夫特(1962) 帕翠夏·尼爾(1963) 茱莉·安德魯絲(1964) 茱莉·克莉絲蒂(1965) 伊莉莎白·泰勒(1966) 凱瑟琳·赫本(1967) 凱瑟琳·赫本/芭芭拉·史翠珊(1968) 瑪姬·史密斯(1969) 格蘭達·傑克遜(1970) 珍·芳達(1971) 麗莎·明尼利(1972) 格蘭達·傑克遜(1973) 艾倫·鮑絲汀(1974) 露易絲·弗萊徹(1975) 費·唐娜薇(1976) 黛安·基頓(1977) 珍·芳達(1978) 莎莉·菲爾德(1979) 茜茜·斯派塞克(1980) 1981–2000 凱瑟琳·赫本(1981) 梅莉·史翠普(1982) 莎莉·麥克琳(1983) 莎莉·菲爾德(1984) 傑拉丁·佩之(1985) 瑪麗·麥特琳(1986) 雪兒(1987) 茱蒂·福斯特(1988) 潔西卡·坦迪(1989) 凱西·貝茲(1990) 茱蒂·福斯特(1991) 艾瑪·湯普遜(1992) 荷莉·杭特(1993) 潔西卡·蘭芝(1994) 蘇珊·莎蘭登(1995) 法蘭西絲·麥朵曼(1996) 海倫·杭特(1997) 葛妮絲·派特洛(1998) 希拉蕊·史璜(1999) 茱莉亞·羅勃茲(2000) 2001–2020 荷莉·貝瑞(2001) 妮可·基嫚(2002) 莎莉·賽隆(2003) 希拉蕊·史璜(2004) 瑞絲·薇斯朋(2005) 海倫·米蘭(2006) 瑪莉詠·柯蒂亞(2007) 凱特·溫斯蕾(2008) 珊卓·布拉克(2009) 娜塔莉·波曼(2010) 梅莉·史翠普(2011) 珍妮佛·勞倫斯(2012) 凱特·布蘭琪(2013) 茱莉安·摩爾(2014) 布麗·拉爾森(2015) 艾瑪·史東(2016) 法蘭西絲·麥朵曼(2017) 奧莉薇亞·柯爾曼(2018) 芮妮·齊薇格(2019) 法蘭西絲·麥朵曼(2020) 2021至今 潔西卡·雀絲坦(2021) 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改編劇本 最佳動畫長片 最佳動畫短片 最佳紀錄長片 最佳紀錄短片 最佳原創音樂 最佳原創歌曲 最佳音響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攝影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 最佳服裝設計 閱論編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1961–1980) 麗塔·莫瑞諾(1961) 佩蒂·杜克(1962) 瑪格麗特·魯斯福德(1963) 麗拉·柯卓娃(1964) 雪莉·溫特斯(1965) 桑迪·丹尼斯(1966) 艾絲提·柏遜絲(1967) 露絲·高登‎(1968) 歌蒂·韓(1969) 海倫·海絲(1970) 克蘿麗絲·利奇曼(1971) 艾蓮·赫格(1972) 塔特姆·奧尼爾(1973) 英格麗·褒曼(1974) 李·格蘭特(1975) 碧翠絲·史翠(1976) 凡妮莎·蕾格烈芙(1977) 瑪姬·史密斯(1978) 梅莉·史翠普(1979) 瑪麗·斯汀伯根(1980) 完整列表 (1936–1940) (1941–1960) (1961–1980) (1981–2000) (2001–2020) (2021–至今) 閱論編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1943–19601943:珍妮佛·瓊絲 ·1944:英格麗·褒曼 ·1945:英格麗·褒曼 ·1946:羅莎琳德·拉塞爾 ·1947:羅莎琳德·拉塞爾 ·1948:珍·惠曼 ·1949:奧麗維亞·德哈維蘭 ·1950:格洛麗亞·斯旺森 ·1951:珍·惠曼 ·1952:雪莉·布思 ·1953:奧黛麗·赫本 ·1954:葛麗絲·凱莉 ·1955:安娜·馬尼亞尼 ·1956:英格麗·褒曼 ·1957:瓊安·伍華德 ·1958:蘇珊·海華 ·1959:伊莉莎白·泰勒 ·1960:葛麗·嘉遜1961–19801961:傑拉丁·佩之 ·1962:傑拉丁·佩之 ·1963:李絲麗·卡儂 ·1964:安妮·班克勞馥 ·1965:薩曼莎·艾加 ·1966:阿努克·艾梅 ·1967:伊蒂絲·埃文斯 ·1968:瓊安·伍華德 ·1969:詹妮薇芙·布卓 ·1970:艾莉·麥克勞 ·1971:珍·芳達 ·1972:麗芙·烏曼 ·1973:瑪莎·曼森 ·1974:吉娜·羅蘭茲 ·1975:露易絲·弗萊徹 ·1976:費·唐娜薇 ·1977:珍·芳達 ·1978:珍·芳達 ·1979:莎莉·菲爾德 ·1980:瑪莉·泰勒·摩爾1981–20001981:梅莉·史翠普 ·1982:梅莉·史翠普 ·1983:莎莉·麥克琳 ·1984:莎莉·菲爾德 ·1985:琥碧·戈柏 ·1986:瑪麗·麥特琳 ·1987:莎莉·柯蘭 ·1988:莎莉·麥克琳/茱蒂·佛斯特/雪歌妮·薇佛 ·1989:蜜雪兒·菲佛 ·1990:凱西·貝茲 ·1991:茱蒂·佛斯特 ·1992:艾瑪·湯普遜 ·1993:荷莉·杭特 ·1994:潔西卡·蘭芝 ·1995:莎朗·史東 ·1996:布蘭達·布蕾辛 ·1997:茱蒂·丹契 ·1998:凱特·布蘭琪 ·1999:希拉蕊·史璜 ·2000:茱莉亞·羅勃茲2001–20202001:西西·史派克 ·2002:妮可·基嫚 ·2003:莎莉·賽隆 ·2004:希拉蕊·史璜 ·2005:費麗西蒂·荷夫曼 ·2006:海倫·米蘭 ·2007:茱莉·克莉絲蒂 ·2008:凱特·溫斯蕾 ·2009:珊卓·布拉克 ·2010:娜塔莉·波曼 ·2011:梅莉·史翠普 ·2012:潔西卡·崔絲坦 ·2013:凱特·布蘭琪 ·2014:茱莉安·摩爾 ·2015:布麗·拉森 ·2016:伊莎貝·雨蓓 ·2017:法蘭西絲·麥朵曼 ·2018:葛倫·克蘿絲 ·2019:芮妮·齊薇格 ·2020:安德拉·戴2021–20402021:妮可·基嫚註:1943年-1950年不區分「戲劇類」與「音樂及喜劇類」。

1951年起,獨立出此兩種獎項,分開頒獎。

閱論編金球獎限定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珍·西摩兒(1981) 英格麗·褒曼(1982) 安-瑪格麗特(1983) 安-瑪格麗特(1984) 麗莎·明內利(1985) 洛麗泰·楊(1986) 吉娜·羅蘭茲(1987) 安·吉莉恩(1988) 克里斯蒂娜·拉赫蒂(1989) 芭芭拉·赫爾希(1990) 茱蒂·戴維斯(1991) 蘿拉·鄧恩(1992) 貝特·米德勒(1993) 瓊安·伍華德(1994) 潔西卡·蘭芝(1995) 海倫·米蘭(1996) 艾爾弗麗·伍達德(1997) 安潔莉娜·裘莉(1998) 荷莉·貝瑞(1999) 茱蒂·丹契(2000) 茱蒂·戴維斯(2001) 鄔瑪·舒曼(2002) 梅莉·史翠普(2003) 葛倫·克蘿絲(2004) S·伊佩瑟·默克森(2005) 海倫·米蘭(2006) 皇后·拉蒂法(2007) 蘿拉·琳妮(2008) 茱兒·芭莉摩(2009) 克萊兒·丹妮絲(2010) 凱特·溫斯蕾(2011) 茱莉安·摩爾(2012) 伊莉莎白·莫斯(2013) 瑪姬·葛倫霍(2014) 女神卡卡(2015) 莎拉·保羅森(2016) 妮可·基嫚(2017) 派翠西亞·艾奎特(2018) 蜜雪兒·威廉絲(2019) 安雅·泰勒-喬伊(2020) 凱特·溫斯蕾(2021) 閱論編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1968年-1980年1968:比利·懷特勞 ·1969:西莉亞·詹森 ·1970:蘇珊娜·約克 ·1971:瑪格麗特·萊頓 ·1972:克蘿麗絲·莉姬曼 ·1973:瓦倫蒂娜·科爾泰塞 ·1974:英格麗·褒曼 ·1975:黛安·拉德 ·1976:茱蒂·福斯特 ·1977:珍妮·艾格特 ·1978:傑拉丁·佩之 ·1979:蕾切爾·羅伯茨 ·1980:無1981年-2000年1981:無 ·1982:瑪琳·史坦普頓、羅希妮·哈坦格迪 ·1983:潔美·李·寇蒂斯 ·1984:莉茲·史密斯 ·1985:羅珊娜·艾奎特 ·1986:茱蒂·丹契 ·1987:蘇姍·伍爾德里奇 ·1988:茱蒂·丹契 ·1989:蜜雪兒·菲佛 ·1990:琥碧·戈柏 ·1991:凱特·內利根 ·1992:米蘭達·李察遜 ·1993:米瑞安·瑪格萊斯 ·1994:克莉斯汀·史考特·湯瑪斯 ·1995:凱特·溫斯蕾 ·1996:茱麗葉·畢諾許 ·1997:雪歌妮·薇佛 ·1998:茱蒂·丹契 ·1999:瑪姬·史密斯 ·2000:茱莉·華特絲2001年-2020年2001:珍妮佛·康納莉 ·2002:凱薩琳·麗塔-瓊絲 ·2003:芮妮·齊薇格 ·2004:凱特·布蘭琪 ·2005:譚蒂·紐頓 ·2006:珍妮佛·哈德森 ·2007:蒂妲·絲雲頓 ·2008:潘妮洛普·克魯茲 ·2009:莫妮卡 ·2010:海倫娜·寶漢·卡特 ·2011:奧塔薇亞·史班森 ·2012:安·海瑟薇 ·2013:珍妮佛·勞倫斯 ·2014:派翠西亞·艾奎特 ·2015:凱特·溫斯蕾 ·2016:薇拉·戴維絲 ·2017:艾莉森·珍妮 ·2018:瑞秋·懷茲 ·2019:蘿拉·鄧恩 ·2020:尹汝貞2021年-2040年2021:亞莉安娜·黛博塞 閱論編沃爾庇杯最佳女演員獎1932年-1959年 海倫·海絲(1932) 凱瑟琳·赫本(1934) 寶拉·威絲莉(1935) 安娜貝拉(1936) 貝蒂·戴維斯(1937) 瑙瑪·希拉(1938) 露薏絲·烏瑞琪(1941) 克莉絲汀娜·索特伯姆(1942) 安娜·麥蘭妮(1947) 珍·西蒙絲(1948) 奧莉薇亞·德·哈維蘭(1949) 愛蓮娜·帕克(1950) 費雯·麗(1951) 英格麗·褒曼(1952) 莉莉·巴露瑪(1953) 瑪麗亞·雪兒(1956) 迪卓雅·瑞登伯格(1957) 蘇菲亞·羅蘭(1958) 梅德琳·羅賓森(1959) 1960年-1979年 莎莉·麥克琳(1960) 蘇珊娜·弗龍(1961) 艾曼紐·麗娃(1962) 黛芬·賽赫意(1963) 哈莉葉·安德森(1964) 安妮·姬拉鐸(1965) 納塔利婭·阿瑞巴莎諾瓦(1966) 雪莉·奈特(1967) 蘿拉·貝蒂(1968) 1980年-1999年 路易斯·德·莉瑪(1983) 帕斯卡·歐吉爾(1984) 薇拉莉·葛琳諾(1986) 姜受延(1987) 伊莎貝·雨蓓/莎莉·麥克琳(1988) 佩吉·阿什克羅福特/潔拉汀·詹姆斯(1989) 葛洛莉亞·蒙奇梅爾(1990) 蒂妲·絲雲頓(1991) 鞏俐(1992) 茱麗葉·畢諾許(1993) 瑪麗亞·德·梅黛洛(1994) 桑德琳·波奈兒/伊莎貝·雨蓓(1995) 維克托埃爾·基維索爾(1996) 羅賓·東尼(1997) 凱撒琳·丹尼芙(1998) 娜塔莉·貝伊(1999) 2000年至今 蘿絲·伯恩(2000) 珊卓·希凱蕾麗(2001) 茱莉安·摩爾(2002) 卡嘉·瑞曼(2003) 伊美黛·史道頓(2004) 喬凡娜·梅諾茲歐娜(2005) 海倫·米蘭(2006) 凱特·布蘭琪(2007) 多明妮克·布蘭(2008) 柯塞妮亞·拉帕波特(2009) 阿麗安·拉蓓(2010) 葉德嫻(2011) 哈妲絲·亞容(2012) 伊蓮娜·寇塔(2013) 艾芭·羅爾瓦雀(2014) 薇拉莉·葛琳諾(2015) 艾瑪·史東(2016) 夏綠蒂·蘭普琳(2017) 奧莉薇雅·柯爾曼(2018) 亞希安·阿斯卡希德(2019) 凡妮莎·寇比(2020) 潘妮洛普·克魯茲(2021) 閱論編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英語:NationalSocietyofFilmCriticsAwardforBestActress) 希爾薇(法語:Sylvie(actrice))(1966) 碧比·安德松(1967) 麗芙·烏曼(1968) 凡妮莎·蕾格烈芙(1969) 格蘭達·傑克遜(1970) 珍·芳達(1971) 西西莉·泰森(1972) 麗芙·烏曼(1973) 麗芙·烏曼(1974) 伊莎貝·艾珍妮(1975) 西西·史派克(1976) 黛安·基頓(1977) 英格麗·褒曼(1978) 莎莉·菲爾德(1979) 西西·史派克(1980) 馬里莉亞·佩拉(葡萄牙語:MaríliaPêra)(1981) 梅莉·史翠普(1982) 黛博拉·溫姬(1983) 凡妮莎·蕾格烈芙(1984) 凡妮莎·蕾格烈芙(1985) 柯洛·韋柏(英語:ChloeWebb)(1986) 艾蜜莉·洛伊德(英語:EmilyLloyd)(1987) 茱蒂·戴維斯(1988) 蜜雪兒·菲佛(1989) 安傑麗卡·休斯頓(1990) 艾莉森·斯戴曼(英語:AlisonSteadman)(1991) 艾瑪·湯普遜(1992) 荷莉·杭特(1993) 珍妮佛·傑森·李(1994) 伊麗莎白·蘇(1995) 艾蜜莉·華森(1996) 茱莉·克莉絲蒂(1997) 艾莉·西蒂(英語:AllySheedy)(1998) 瑞絲·薇斯朋(1999) 蘿拉·琳妮(2000) 娜歐蜜·華茲(2001) 黛安·蓮恩(2002) 莎莉·賽隆(2003) 伊美黛·史道頓/希拉蕊·史璜(2004) 瑞絲·薇斯朋(2005) 海倫·米蘭(2006) 茱莉·克莉絲蒂(2007) 莎莉·霍金斯(2008) 友蘭達·夢露(2009) 喬凡娜·梅諾茲歐娜(義大利語:GiovannaMezzogiorno)(2010) 克絲汀·鄧斯特(2011) 艾曼紐·麗娃(2012) 凱特·布蘭琪(2013) 瑪莉詠·柯蒂亞(2014) 夏綠蒂·蘭普琳(2015) 伊莎貝·雨蓓(2016) 莎莉·霍金斯(2017) 奧莉薇亞·柯爾曼(2018) 瑪麗·凱·普萊斯(2019) 法蘭西絲·麥朵曼(2020) 潘妮洛普·克魯茲(2021) 閱論編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1935年-1940年 葛麗泰·嘉寶(1935) 露薏絲·蕾娜(1936) 葛麗泰·嘉寶(1937) 瑪格麗特·蘇利文(1938) 費雯·麗(1939) 凱瑟琳·赫本(1940) 1941年-1960年 瓊·芳登(1941) 阿格妮絲·摩爾海德(1942) 艾達·盧皮諾(1943) 塔盧拉·班克黑德(1944) 英格麗·褒曼(1945) 西莉亞·詹森(1946) 黛博拉·寇兒(1947) 奧莉薇亞·德哈維蘭(1948) 奧莉薇亞·德哈維蘭(1949) 貝蒂·戴維斯(1950) 費雯·麗(1951) 雪莉·布思(1952) 奧黛麗·赫本(1953) 葛麗絲·凱莉(1954) 安娜·馬尼亞尼(1955) 英格麗·褒曼(1956) 黛博拉·寇兒(1957) 蘇珊·海華(1958) 奧黛麗·赫本(1959) 黛博拉·寇兒(1960) 1961年-1980年 蘇菲亞·羅蘭(1961) 帕翠夏·尼爾(1963) 金·斯坦利(1964) 茱莉·克莉絲蒂(1965) 伊莉莎白·泰勒/琳恩·雷德格雷夫(1966) 伊蒂絲·埃文斯(1967) 瓊安·伍華德(1968) 珍·芳達(1969) 格蘭達·傑克遜(1970) 珍·芳達(1971) 麗芙·烏曼(1972) 瓊安·伍華德(1973) 麗芙·烏曼(1974) 伊莎貝·艾珍妮(1975) 麗芙·烏曼(1976) 黛安·基頓(1977) 英格麗·褒曼(1978) 莎莉·菲爾德(1979) 西西·史派克(1980) 1981年-2000年 格蘭達·傑克遜(1981) 梅莉·史翠普(1982) 莎莉·麥克琳(1983) 佩吉·阿什克羅福特(1984) 諾爾瑪·阿萊安德羅(1985) 西西·史派克(1986) 荷莉·杭特(1987) 梅莉·史翠普(1988) 蜜雪兒·菲佛(1989) 瓊安·伍華德(1990) 茱蒂·佛斯特(1991) 艾瑪·湯普遜(1992) 荷莉·杭特(1993) 琳達·菲奧倫蒂諾(1994) 珍妮佛·傑森·李(1995) 艾蜜莉·華森(1996) 茱莉·克莉絲蒂(1997) 卡麥蓉·狄亞茲(1998) 希拉蕊·史璜(1999) 蘿拉·琳妮(2000) 2001年-2020年 西西·史派克(2001) 黛安·蓮恩(2002) 琥珀·戴維絲(2003) 伊美黛·史道頓(2004) 瑞絲·薇斯朋(2005) 海倫·米蘭(2006) 茱莉·克莉絲蒂(2007) 莎莉·霍金斯(2008) 梅莉·史翠普(2009) 安妮特·班寧(2010) 梅莉·史翠普(2011) 瑞秋·懷茲(2012) 凱特·布蘭琪(2013) 瑪莉詠·柯蒂亞(2014) 瑟夏·羅南(2015) 伊莎貝·雨蓓(2016) 瑟夏·羅南(2017) 瑞吉娜·霍爾(2018) 露琵塔·尼詠歐(2019) 西德尼·弗拉尼根(2020) 2021年-2040年 女神卡卡(2021) 閱論編榮譽凱薩獎(英語:HonoraryCésar)1976年-2000年 英格麗·褒曼(1976) 黛安娜·羅斯(1976) 亨利·朗格盧瓦(法語:HenriLanglois)(1977) 賈克·大地(1977) 羅貝爾·多夫曼(法語:RobertDorfmann)(1978) 勒內·戈西尼(1978) 馬賽爾·卡爾內(1979) 夏爾·瓦內爾(法語:CharlesVanel)(1979) 華特·迪士尼(1979) 皮埃爾·布朗貝熱(法語:PierreBraunberger)(1980) 路易·德菲內斯(1980) 寇克·道格拉斯(1980) 馬瑟·巴紐(1981) 亞倫·雷奈(1981) 喬治·當西熱(法語:GeorgesDancigers)(1982) 亞歷山大·莫虛金(法語:AlexandreMnouchkine)(1982) JeanNény(1982) 安德烈·華依達(1982) 雷米(法語:Raimu)(1983) 雷奈·克萊門特(1984) 喬治·德·博勒加爾(法語:GeorgesdeBeauregard)(1984) 埃德維熱·弗耶爾(法語:EdwigeFeuillère)(1984) 克里斯蒂安-雅克(1985) 達妮葉·達麗尤(1985) 克里斯蒂娜·古茲-雷納爾(法語:ChristineGouze-Rénal)(1985) 阿蘭·普瓦雷(法語:AlainPoiré)(1985) 莫里斯·賈爾(1986) 貝蒂·戴維斯(1986) 讓·德拉努瓦(法語:JeanDelannoy)(1986) 勒內·費拉齊(法語:RenéFerracci)(1986) 克勞德·朗玆曼(1986) 尚盧·高達(1987) 塞爾日·西爾伯曼(法語:SergeSilberman)(1988) 貝爾納·布利耶(法語:BernardBlier)(1989) 保羅·格里莫(法語:PaulGrimault)(1989) 傑哈·菲利普(1990) 讓-皮埃爾·奧蒙(法語:Jean-PierreAumont)(1991) 蘇菲亞·羅蘭(1991) 蜜雪兒·摩根(1992) 席維斯·史特龍(1992) 讓·馬萊(1993) 馬切洛·馬斯楚安尼(1993) 熱拉爾·烏里(法語:GérardOury)(1993) 讓·卡爾梅(法語:JeanCarmet)(1994) 珍妮·摩露(1995) 葛雷哥萊·畢克(1995) 史蒂芬·史匹柏(1995) 洛琳·白考兒(1996) 亨利·韋納伊(法語:HenriVerneuil)(1996) 夏爾·阿茲納武爾(1997) 安迪·麥杜維(1997) 邁克爾·道格拉斯(1998) 克林·伊斯威特(1998) 尚盧·高達(1998) 佩卓·阿莫多瓦(1999) 強尼·戴普(1999) 讓·羅什福爾(法語:JeanRochefort)(1999) 若西亞娜·巴拉斯科(法語:JosianeBalasko)(2000) 喬治·克拉韋納(法語:GeorgesCravenne)(2000) 讓-皮埃爾·里奧(2000) 馬丁·史柯西斯(2000) 2001年至今 達里·考爾(法語:DarryCowl)(2001) 夏綠蒂·蘭普琳(2001) 安妮·華達(2001) 阿努克·艾梅(2002) 傑瑞米·艾恩斯(2002) 克蘿兒·里什(法語:ClaudeRich)(2002) 貝爾納黛特·拉豐(法語:BernadetteLafont)(2003) 史派克·李(2003) 梅莉·史翠普(2003) 米舍利娜·普雷勒(法語:MichelinePresle)(2004) 雅克·迪特龍(法語:JacquesDutronc)(2005) 威爾·史密斯(2005) 休·葛蘭(2006) 皮埃爾·里夏爾(法語:PierreRichard)(2006) 瑪萊娜·若貝爾(法語:MarlèneJobert)(2007) 裘德·洛(2007) 珍妮·摩露(2008) 羅貝托·貝尼尼(2008) 達斯汀·霍夫曼(2009) 哈里遜·福特(2010) 昆汀·塔倫提諾(2011) 凱特·溫斯蕾(2012) 凱文·科斯納(2013) 史嘉蕾·喬韓森(2014) 西恩·潘(2015) 邁克爾·道格拉斯(2016) 喬治·克隆尼(2017) 潘妮洛普·克魯茲(2018) 勞勃·瑞福(2019) 閱論編黃金時段艾美獎迷你劇集、有限劇集、選集劇集或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英語:PrimetimeEmmyAwardforOutstandingLeadActressinaLimitedorAnthologySeriesorMovie) 朱迪絲·安德森(1954) 瑪麗·馬丁(1955) 嘉麗·杜莉華(1956) 波莉·伯根(1957) 朱莉·哈里斯(1959) 英格麗·褒曼(1960) 朱迪絲·安德森(1961) 朱莉·哈里斯(1962) 金·斯坦利(1963) 雪莉·溫特斯(1964) 琳恩·方坦(1965) 茜蒙·仙諾(1966) 傑拉丁·佩之(1967) 瑪倫·斯塔普萊頓(1968) 傑拉丁·佩之(1969) 佩蒂·杜克(1970) 李·格蘭特(1971) 格蘭達·傑克遜(1972) 蘇姍·漢普希爾、克蘿麗絲·利奇曼(1973) 西西莉·泰森、米爾德麗德·納特威克(1974) 凱瑟琳·赫本、傑茜卡·沃爾特(1975) 蘇珊·克拉克、羅斯瑪麗·哈里斯(1976) 莎莉·菲爾德、佩蒂·杜克(1977) 瓊安·伍華德、梅莉·史翠普(1978) 貝蒂·戴維斯(1979) 佩蒂·杜克(1980) 凡妮莎·蕾格烈芙(1981) 英格麗·褒曼(1982) 芭芭拉·史坦威(1983) 珍·芳達(1984) 瓊安·伍華德(1985) 瑪洛·托馬斯(1986) 吉娜·羅蘭茲(1987) 潔西卡·坦迪(1988) 荷莉·杭特(1989) 芭芭拉·赫爾希(1990) 琳恩·惠特菲爾德(1991) 吉娜·羅蘭茲(1992) 荷莉·杭特(1993) 克絲汀·艾莉(1994) 葛倫·克蘿絲(1995) 海倫·米蘭(1996) 艾爾弗麗·伍達德(1997) 埃倫·巴爾金(1998) 海倫·米蘭(1999) 荷莉·貝瑞(2000) 茱蒂·戴維斯(2001) 蘿拉·琳妮(2002) 瑪姬·史密斯(2003) 梅莉·史翠普(2004) S·伊佩瑟·默克森(2005) 海倫·米蘭(2006) 海倫·米蘭(2007) 蘿拉·琳妮(2008) 潔西卡·蘭芝(2009) 克萊兒·丹妮絲(2010) 凱特·溫斯蕾(2011) 茱莉安·摩爾(2012) 蘿拉·琳妮(2013) 潔西卡·蘭芝(2014) 法蘭西絲·麥朵曼(2015) 莎拉·保羅森(2016) 妮可·基嫚(2017) 蕾吉娜·金恩(2018) 蜜雪兒·威廉絲(2019) 蕾吉娜·金恩(2020) 凱特·溫斯蕾(2021) 閱論編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外國女演員 英格麗·褒曼(1957) 黛博拉·寇兒(1959) 奧黛麗·赫本(1960) 碧姬·芭杜(1961) 奧黛麗·赫本(1962) 傑拉丁·佩之(1963) 莎莉·麥克琳(1964) 奧黛麗·赫本(1965) 茱莉·安德魯絲(1966) 茱莉·克莉絲蒂/伊莉莎白·泰勒(1967) 費·唐娜薇/凱瑟琳·赫本(1968) 米亞·法羅/芭芭拉·史翠珊(1969) 麗莎·明內利(1970) 艾莉·麥克勞(1971) 伊莉莎白·泰勒(1972) 麗莎·明內利(1973) 芭芭拉·史翠珊/塔特姆·奧尼爾(1974) 麗芙·烏曼(1975) 伊莎貝爾·阿佳妮/格蘭達·傑克遜(1976) 費·唐娜薇/安妮·姬拉鐸(1977) 珍·芳達/茜蒙·仙諾(1978) 英格麗·褒曼/麗芙·烏曼(1979) 伊莎貝·雨蓓(1980) 凱撒琳·丹尼芙(1981) 黛安·基頓(1982) 茱莉·安德魯絲(1983) 莎莉·麥克琳(1984) 梅莉·史翠普(1985) 梅莉·史翠普(1986) 諾爾瑪·阿萊安德羅(1987) 雪兒(1988) 茱蒂·佛斯特(1989) 潔西卡·坦迪(1990) 安娜·芭麗瑤(1991) 吉娜·戴維斯/蘇珊·莎蘭登(1992) 艾曼紐·琵雅/蒂妲·絲雲頓/艾瑪·湯普遜(1993) 艾瑪·湯普遜(1994) 茱蒂·佛斯特(1995) 蘇珊·莎蘭登(1996) 閱論編托尼獎最佳話劇女主角 英格麗·褒曼/海倫·海絲(1947) 朱迪絲·安德森/凱薩琳·康奈爾/潔西卡·坦迪(1948) 瑪蒂塔·亨特(1949) 雪莉·布思(1950) 烏塔·哈根(1951) 朱莉·哈里斯(1952) 雪莉·布思(1953) 奧黛麗·赫本(1954) 南希·凱利(1955) 朱莉·哈里斯(1956) 瑪格麗特·萊頓(1957) 海倫·海絲(1958) 格特魯德·伯格(1959) 安妮·班克羅夫特(1960) 瓊·普洛賴特(1961) 瑪格麗特·萊頓(1962) 烏塔·哈根(1963) 桑迪·丹尼斯(1964) 伊雷妮·沃思(1965) 羅斯瑪麗·哈里斯(1966) 貝麗爾·里德(1967) 佐伊·考德威爾(1968) 朱莉·哈里斯(1969) 塔米·格蘭姆斯(1970) 瑪倫·斯塔普萊頓(1971) 薩達·湯普森(1972) 朱莉·哈里斯(1973) 科琳·杜赫斯特(1974) 艾倫·鮑絲汀(1975) 伊雷妮·沃思(1976) 朱莉·哈里斯(1977) 潔西卡·坦迪(1978) 康斯坦絲·卡明斯/卡蘿爾·謝利(1979) 菲莉絲·弗雷利克(1980) 簡·拉波泰爾(1981) 佐伊·考德威爾(1982) 潔西卡·坦迪(1983) 葛倫·克蘿絲(1984) 斯托克德·錢寧(1985) 莉莉·湯姆琳(1986) 琳達·拉文(1987) 瓊·愛倫(1988) 保利娜·科林斯(1989) 瑪姬·史密斯(1990) 瑪西蒂·芮爾(1991) 葛倫·克蘿絲(1992) 馬德琳·卡恩(1993) 黛安娜·瑞格(1994) 崔莉·瓊斯(1995) 佐伊·考德威爾(1996) 珍妮特·麥克蒂爾(1997) 瑪麗·馬倫(1998) 茱蒂·丹契(1999) 詹妮弗·艾莉(2000) 瑪麗-露易絲·派克(2001) 琳賽·鄧肯(2002) 凡妮莎·蕾格烈芙(2003) 菲莉西亞·拉沙德(2004) 崔莉·瓊斯(2005) 辛西雅·尼克森(2006) 朱莉·懷特(2007) 迪安娜·杜納根(2008) 馬西雅·蓋·哈登(2009) 薇拉·戴維絲(2010) 法蘭西絲·麥朵曼(2011) 妮娜·阿里安達(2012) 西西莉·泰森(2013) 奧黛莉·麥唐娜(2014) 海倫·米蘭(2015) 潔西卡·蘭芝(2016) 蘿莉·麥卡佛(2017) 格蘭達·傑克遜(2018) 伊萊恩·梅(2019) 閱論編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主角 瓊·克勞馥(1945) 安娜·馬尼亞尼(1946) 西莉亞·詹森(1947) 奧麗維亞·德哈維蘭(1948) 格洛麗亞·斯旺森(1950) 簡·斯特林(1951) 雪莉·布思(1952) 珍·西蒙絲(1953) 格蕾絲·凱利(1954) 安娜·馬尼亞尼(1955) 多蘿西·麥圭爾(1956) 瓊安·伍華德(1957) 英格麗·褒曼(1958) 茜蒙·仙諾(1959) 葛麗·嘉遜(1960) 傑拉丁·佩之(1961) 安妮·班克羅夫特(1962) 帕翠夏·尼爾(1963) 金·斯坦利(1964) 茱莉·克莉絲蒂(1965) 伊莉莎白·泰勒(1966) 伊蒂絲·埃文斯(1967) 麗芙·烏曼(1968) 傑拉丁·佩之(1969) 格蘭達·傑克遜(1970) 艾琳·帕帕斯(1971) 西西莉·泰森(1972) 麗芙·烏曼(1973) 吉娜·羅蘭茲(1974) 伊莎貝爾·阿佳妮(1975) 麗芙·烏曼(1976) 安妮·班克羅夫特(1977) 英格麗·褒曼(1978) 莎莉·菲爾德(1979) 西席·斯貝西克(1980) 格蘭達·傑克遜(1981) 梅莉·史翠普(1982) 莎莉·麥克琳(1983) 佩吉·阿什克羅福特(1984) 琥碧·戈柏(1985) 凱薩琳·特納(1986) 莉蓮·吉許/荷莉·杭特(1987) 茱蒂·佛斯特(1988) 蜜雪兒·菲佛(1989) 米亞·法羅(1990) 吉娜·戴維斯/蘇珊·莎蘭登(1991) 艾瑪·湯普遜(1992) 荷莉·杭特(1993) 米蘭達·理查森(1994) 艾瑪·湯普遜(1995) 法蘭西絲·麥朵曼(1996) 海倫娜·寶漢·卡特(1997) 費爾蘭德·蒙特納哥(1998) 珍妮特·麥克蒂爾(1999) 茱莉亞·羅勃茲(2000) 荷莉·貝瑞(2001) 茱莉安·摩爾(2002) 黛安·基頓(2003) 安妮特·班寧(2004) 費莉希蒂·霍夫曼(2005) 海倫·米蘭(2006) 茱莉·克莉絲蒂(2007) 安·海瑟薇(2008) 凱莉·墨里根(2009) 萊斯莉·曼維爾(2010) 蒂妲·絲雲頓(2011) 潔西卡·雀絲坦(2012) 艾瑪·湯普遜(2013) 茱莉安·摩爾(2014) 布麗·拉森(2015) 艾美·亞當斯(2016) 梅莉·史翠普(2017) 女神卡卡(2018) 芮妮·齊薇格(2019) 凱莉·墨里根(2020) 瑞秋·曾格勒(2021) 閱論編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1946–1975 GeorgesHuisman(1946、1947、1949) 安德烈·莫洛亞(1951) MauriceGenevoix(英語:MauriceGenevoix)(1952) 讓·谷克多(1953、1954) 馬瑟·巴紐(1955) MauriceLehmann(英語:MauriceLehmann)(1956) 安德烈·莫洛亞(1957) MarcelAchard(英語:MarcelAchard)(1958、1959) 喬治·西默農(1960) JeanGiono(英語:JeanGiono)(1961) 古垣鉄郎(日語:古垣鉄郎)(1962) ArmandSalacrou(英語:ArmandSalacrou)(1963) 弗里茨·朗(1964) 奧麗維亞·德哈維蘭(1965) 蘇菲亞·羅蘭(1966) AlessandroBlasetti(英語:AlessandroBlasetti)(1967) AndréChamson(英語:AndréChamson)(1968) 盧奇諾·維斯孔蒂(1969)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970) 蜜雪兒·摩根(1971) JosephLosey(英語:JosephLosey)(1972) 英格麗·褒曼(1973) RenéClair(英語:RenéClair)(1974) 珍妮·摩露(1975) 1975–2000 田納西·威廉斯(1976) 羅伯托·羅塞里尼(1977) 艾倫·帕庫拉(1978) 佛蘭西絲·莎崗(1979) 寇克·道格拉斯(1980) JacquesDeray(英語:JacquesDeray)(1981) GiorgioStrehler(英語:GiorgioStrehler)(1982) WilliamStyron(英語:WilliamStyron)(1983) 狄·保加第(1984) 米洛斯·福曼(1985) 薛尼·波勒(1986) 伊夫·蒙當(1987) EttoreScola(英語:EttoreScola)(1988) 溫·韋德斯(1989) 貝納多·貝托魯奇(1990) 羅曼·波蘭斯基(1991) 傑哈·德巴狄厄(1992) 路易·馬盧(1993) 克林·伊斯威特(1994) 珍妮·摩露(1995) 法蘭西斯·科波拉(1996) 伊莎貝爾·阿佳妮(1997) 馬丁·史柯西斯(1998) 大衛·柯能堡(1999) 盧·貝松(2000) 2001年至今 麗芙·烏曼(2001) 大衛·林區(2002) 巴提斯·謝侯(2003) 昆汀·塔倫提諾(2004) 艾米爾·庫斯圖里察(2005) 王家衛(2006) 史蒂芬·佛瑞爾斯(2007) 西恩·潘(2008) 伊莎貝·雨蓓(2009) 提姆·波頓(2010) 勞勃·狄尼洛(2011) 南尼·莫萊蒂(2012) 史蒂芬·史匹柏(2013) 珍·康萍(2014) 喬爾·柯恩、伊森·柯恩(2015) 喬治·米勒(2016) 佩卓·阿莫多瓦(2017) 凱特·布蘭琪(2018)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2019) 史派克·李(2020/2021) 閱論編表演獎大滿貫 傑克·艾伯森 安妮·班克羅夫特 英格麗·褒曼 雪莉·布思 艾倫·鮑絲汀 薇拉·戴維絲 茂文·道格拉斯 海倫·海絲 傑瑞米·艾恩斯 格蘭達·傑克遜 潔西卡·蘭芝 法蘭西絲·麥朵曼 海倫·米蘭 托馬斯·米切爾 麗塔·莫瑞諾 艾爾·帕西諾 克里斯多夫·柏麥 凡妮莎·蕾格烈芙 賈森·羅巴茲 傑佛瑞·洛許 保羅·史高菲 瑪姬·史密斯 瑪倫·斯塔普萊頓 潔西卡·坦迪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063742 BNE:XX905978 BNF:cb11891426k(data) CiNii:DA02637166 CONOR:47032419 FAST:2063 GND:118509527 ISNI:0000000110287904 LAC:0011B6171 LCCN:n50007485 LNB:000067956 MusicBrainz:669c349d-ba44-48e8-8649-2fc8d1769eaf NARA:10583107 NDL:00433022 NKC:jn20000700155 NLA:35190198 NLP:A11855241 NTA:068851952 ICCU:CFIV002132 SELIBR:177820 SNAC:w6j7860q SUDOC:026720906 VIAF:68925401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英格丽·褒曼&oldid=71016213」 分類:​1915年出生1982年逝世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獲獎演員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獲得者沃爾庇杯最佳女演員獎獲獎者瑞典女演員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獲獎演員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凱撒電影獎獲得者艾美獎獲獎者東尼獎得主亞弗列德·希區考克電影好萊塢星光大道罹患淋巴癌逝世者斯德哥爾摩人德國裔瑞典人威尼斯影展獲獎者20世紀美國女演員坎城電影節評審團主席瑞典電影演員生死同日者黃金時段艾美獎迷你影集或電影最佳女主角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有藍鏈卻未移除內部連結助手模板的頁面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條目含有瑞典語的條目自2018年4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與維基數據相同的IBDB人物索引碼含有IBDb連結的條目自2019年1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A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MusicBrainz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23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FryskGaeilgeGàidhligGalegoעברית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LatinaLëtzebuergesch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MelayuPlattdüütsch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Русский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Yorùbá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