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世代的中共領導人 文/林琮盛(旺報記者) - 交流雜誌(文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共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王岐山及大陸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等人,全在人生最青澀、亟需知識養分的時光中,經毛澤東一號召,成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一員 ... 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首頁 資訊公開 出版品 交流雜誌(文章) 字型大小: 小 中 大 回上一頁 友善列印 知青世代的中共領導人■文/林琮盛(旺報記者) 更新日期:109-08-18 大陸兩會於三月十七日閉幕。

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為主的「習李體制」正式成形,中共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也確立分工職位,掌舵未來十年大陸國家發展。

和歷屆中共高層背景不同,七位常委中絕大多數都誕生於中共建政後。

他們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以中共價值觀培養起來的「根正苗紅」領導人。

他們歷經一九四九年以降,貫穿大時代的驚濤駭浪,就在他們精神思想進入社會化階段中,全面進入知青「上山下鄉」的紅色青春。

因此,用「知青治國」來形容「習李體制」,一點都不為過。

兼具務實與開明一九五○年代後半段到一九七○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青總數約一千兩百萬至一千八百萬人之間。

最慘痛的教訓是,許多知青未能獲安排返回城市,知青死亡、精神分裂者為數不少,成為當代人的慘痛記憶。

最歷經風霜的,非「老三屆」莫屬(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的初、高中生)。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學業尚未完成,他們就在時代洪流下,穿上紅衛兵制服,並在上山下鄉運動中,下鄉插隊、入兵團或農場磨練。

香港《東方日報》曾評論稱:「毛澤東那代人生活在混亂的時代,經歷的都是洋人侵略與軍閥腐敗。

他們的性格中往往鬥字當頭,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天不怕地不怕,既反蘇又反美。

他們不斷通過政治鼓動人民,也給人民帶來巨大損失。

反觀知青這一代,年輕時上山下鄉吃過苦,而立之年又遇到改革開放,既有強烈的本土意識,亦有開闊的國際視野。

體驗決定深度,知識決定廣度,能夠脫穎而出的知青,往往兼具務實與開明兩種特質」。

曾是「老三屆」知青的前香港衛視副總裁楊錦麟也形容,老三屆或知青政治世代,大起大伏,大好大壞,大善大惡,大是大非,大俠大奸,從七○年代末八○年代初至今,大陸歷次政治變遷過程中,能發現他們是社會的兩個極端,任何一個社會群體中,都能發現這兩個極端以及這兩個極端的佼佼者。

未來大陸的前途命運走向,及各種舞臺上的主要角色,幾乎都是他們。

掌握政經資源這批知青世代躍上枝頭後,幾乎掌握了大陸政經社會發展的重大命脈。

據大陸媒體統計,去年換屆的三七七個大陸地方省市區常委中,曾經參與過「上山下鄉」年代,當過「知識青年」的官員就有七十五個,接近兩成,最多的甘肅十三個常委中有六人曾是知青,廣西也有五個常委曾當過知青。

當年的下鄉知青,也有幾位成為當今大陸副國級幹部,諸如大陸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大陸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國務委員郭聲琨、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

部級官員方面,如台灣熟悉的大陸外交部長王毅、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前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甚至包含現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等人,都是知青出身。

企業界方面,大陸「娃哈哈」集團老董「宗慶後」則是「知青企業家」頗為出名的一位。

因此,香港《太陽報》就評論,知青一代掌握的政權資源與財富遠遠超過了前四代。

但他們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也大大超過了前四代。

橫亙在他們前面,既擺著貧富分化、地區差別、官民不諧、社會不公、司法不正等一系列現實的矛盾,也有海疆不靖、外寇犯邊、疆獨藏獨等問題,內憂外患齊相逼,使執政舉步維艱。

尤其這十年官商勾結嚴重,權貴集團恃權搶劫、跑馬圈地、野蠻拆遷,地產行業快速崛起的同時,造就一大批寡頭式億萬富翁,以及寄居於其上的各類官僚,使中共的執政基礎不斷受到侵蝕。

艱困的知青下鄉歲月遙望未來,道路艱辛。

但在四十多年前,這群知青世代則體驗另一種艱困。

中共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王岐山及大陸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等人,全在人生最青澀、亟需知識養分的時光中,經毛澤東一號召,成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一員。

習近平一九六九年一月,十六歲的習近平前往陝北插隊。

當年,父親習仲勛是被批鬥官員幹部的其中一個。

時至今日,習近平都難忘那段在延川縣梁家河村度過的歲月,並不時在公開場合提起那段動盪的歲月。

北京市是和陝西省,尤其是延安市對口,所以當時北京市的知青多數下放至延安市。

無論知青的家庭背景為何,下鄉後都一視同仁,不因為家長是高層幹部,而有區別對待。

這些知青住的,不是瓦房農舍,而是兩百多名生產隊社員擠在一起的土窯洞裡。

當時,延安廣大農村仍然是「毛驢馱水,牛耕地;煤油點燈,粗布衣」。

有時,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窯洞裡沒有木板床,只有一盤土炕,很多人擠在一起。

知青抵達農村後,首要任務是勞動。

延安方言中,把勞動叫做「受苦」。

與平原地區不同,黃土高原上山多、地少、缺水,耕作條件分外艱苦。

與黑龍江、內蒙古、雲南等地的兵團知青最大的不同是,陝北的知青基本是「撒」在延安山溝裡的,有的村子四五人,多的十幾人。

在陝北下鄉插隊十年的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方競比喻,「(下鄉)知青接觸到中國最貧窮地區的真實情況,而不像兵團知青那樣始終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整體,與百姓沒有更深切的接觸」。

二○○三年,習近平接受央視《東方之子》專訪時,曾回憶:「一年三六五天,除了生病,幾乎沒有歇著。

下雨颳風在窯洞裡鍘草,晚上跟著看牲口,還要去放羊,什麼活都幹,到後來扛兩百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

二○○五年,時任浙江省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接受延安電視台《我是延安人》採訪時還說,他當年在延川農村插隊,是過了「五關」的歷練: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

出人意料的是,第一關不是勞動、思想,而是小小的跳蚤。

習近平形容:「當時跳蚤搞得我們痛不欲生。

我皮膚過敏,跳蚤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膿包,全身長瘡啊,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呢?嚴重到我們把六六粉(毒性強的農藥)撒到床單上睡覺,否則治不住跳蚤。

三年以後沒事了,硬扛過來了」。

在社會底層洗鍊後,習近平曾多次提及下鄉插隊對他生命的影響:「這段時期就成為人生的轉折,可以說,『陝西是根,延安是魂』。

很多事都歷歷在目,現在有很多思維行動都和那時候有關聯,就像賀敬之那句詩『幾回回夢裡回延安』。

」李克強李克強則是在一九七四年三月,於「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口號下,在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中,乘坐大客車向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進發。

那是李克強第一次離家。

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有「帝王之鄉」之名。

從城市來到這塊偏僻貧窮的地方,李克強可謂歷盡艱辛。

由於水土不服,他曾經一度全身皮膚潰爛。

當時,李克強一年到頭大都用印有「為人民服務」的布袋包裝著乾糧和鹹菜下地勞動。

漸漸地,農村生活習慣了,農活也大多會做了。

那年頭勞動強度大,加之缺少油水和蔬菜,他的食量顯得特別大。

插隊期間,李克強每天從田間披著晚霞歸來,仍會孜孜不倦看著從合肥帶來的書籍。

夜幕降臨之後,還往往挑燈夜讀。

這樣的辛勤,讓他在文革後,開放第一屆大學入學考試後,考取北京大學。

在今年大陸兩會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還感性地回憶:「我曾經是安徽鳳陽的插隊知青,很難忘那一段和鄉親們度過的艱難歲月。

那裡當時是中國農村出了名的窮地方,也是後來中國農村承包制改革的發源地。

我還記得一九七七年高考後,我是在田頭鋤地時得到高考錄取通知消息的」。

張德江新任大陸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則是當年東北知青的一員。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剛自高中畢業的他被下放到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公社。

在生產隊中,鏟地、割莊稼、上山冬採,趕車拉燒柴,耙犁等笨重粗活,張德江都幹過。

因表現出色,他成為那批一百多名下鄉知青中第一個入黨的人,完全的「根正苗紅」。

王岐山同樣在延安插隊的,還有王岐山。

一九六九年初,從北京35中學畢業的王岐山,隨同兩萬名北京學生前往陝西,在延安馮莊公社插隊落戶。

一位王岐山當時的老戰友徐俊富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說:「他的愛好就愛看書,所有的知青裡他最愛唸書。

因為讀一本西方政治學的書,公社官員還批評他,不該閱讀反動書籍」。

回憶起當年,王岐山對生活物質困頓最感印象深刻:「在黑龍江插隊的人,幹活累了至少還吃得飽;但我累了卻吃不飽,終於瞭解飢餓是什麼滋味」。

李源潮與其他曾經插隊知青的政治局委員不同,李源潮是農場知青。

位於江蘇大豐境內的海豐農場最早是上海農場的一個分場。

在李源潮的中學同班同學中,只有他一人到蘇北的大豐農場插隊。

李源潮在農場一幹就是四年,插秧、趕牛、割蘆葦、挖河泥,他全都做過。

四年的知青生活對他一生的影響有多大,李源潮很少公開談起過。

他只簡單地說:「勞動教會了我們做人;勞動讓我們結識了百姓,建立起與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

如今在上海知青紀念館展覽室,館藏資料中就有當年李源潮所在知青點的考核紀錄。

當年,他原名叫「李援朝」,革命味兒十足。

更務實的看世界歷經動盪文革、青春淬煉後,無論是「知青」領導人或底層的小老百姓,有越來越多的人驚醒,當年的熱血澎湃,到頭來只是中共高層的鬥爭工具。

但也因此,有更多知青把世界看得更清晰、更務實、更透徹。

對當今走過上山下鄉歲月的老知青而言,四十六年前的文革是「悲劇」。

現在,他們壓根不希望再出現「鬧劇」。

收合 關於本會 簡介及沿革 董事長 副董事長 董監事 秘書長 副秘書長 組織職掌 組織章程 聯絡我們 文書驗證 訊息公告 本會訊息 參考消息 主題專區 文書驗證 文教專區 臺商服務 旅行專區 陸配關懷 政策專區 兩岸會談 影音專區 資訊公開 業務統計 出版品 常見問答 國會監督 委託研究案 出訪報告 書面之公共工程及採購契約 預算及決算書 辦理政策宣導廣告 支付或接受之補助 年度工作報告 回頁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