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中國古代兵法 · 2 近代中國最要戰術 · 3 戰術原理 · 4 參見 · 5 延伸閱讀 · 6 外部連結 ... 兵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與「兵法」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策略(消歧義)」。

兵法是中國古代兵家的用兵之法。

簡言之,兵法就是帶兵打仗的方法。

目次 1中國古代兵法 2近代中國最要戰術 3戰術原理 4參見 5延伸閱讀 6外部連結 中國古代兵法[編輯]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

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

它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傳說是由姜太公所著,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六韜》亦是張良的愛書之一。

《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三十六計》 近代中國最要戰術[編輯] 超限戰是現代中國兵法最引人注目和最被廣泛使用。

現今世界上軍事角力之中,美國處於頂尖地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名空軍上校於1999年合著《超限戰》,隨即引起專家的關注並引發了不少討論。

超限戰一詞指利用非常規手段突破傳統戰爭的局限,對敵人造成嚴重打擊的一種準戰爭行為,一般是由在軍事上總體較弱或處於劣勢的一方對比較強大的一方發動。

「超限戰」可能的手段包括恐怖主義活動、對電腦網路實施破壞等行為,因此可以稱為國家恐怖主義。

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很早便意識到和美國戰鬥不能用最常規的方法取勝。

游擊戰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

公元前512年的吳楚之戰中,就有游擊性質的作戰行動。

相傳為黃帝風后撰寫的《握奇經》認為:「游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結陳趨地,斷繞四經。

」對游擊部隊的作戰行動,作了生動的描述。

在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鬥爭中游擊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並總結出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廣泛在敵後戰場開展游擊戰,發展出多種游擊戰戰法,如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地道戰、圍困戰等,但是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難獨立地進行長時間作戰,只有積極創造條件,以機動力、主動出擊化整為零,消耗敵人戰力、拖延敵人行動、誤導敵人方向,形成敵人心理壓力才可能致勝 戰術原理[編輯] 用通俗的理論來解釋,就是新的「木桶理論」(或曰「系統論」)。

敵方的軍隊布陣是一個系統(木桶),其中各個環節相互依存,但由於其防備有限,加之我方用聲東擊西類似的方法,引誘其關注某些環節而忽視了其他環節,於是我方大力暗度陳倉去攻擊其防備鬆懈的地方,於是整個系統(木桶)就被打亂、打破了,乘勝追擊,整個系統(木桶)就會陷入瓦解狀態。

這裡就有一個關鍵點了,即我方所攻擊的「虛」是否是我方想要攻破的系統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環節,如果不是,那麼怎麼攻擊都是沒用的。

就好比我方要攻城池,對方的郊區自然是「虛」,但是攻擊此處對於敵方是沒有什麼威脅的,因為一般來說,對方不會看重郊區對成敗的影響(特殊情況除外)。

參見[編輯] 孫子兵法 毛語錄 論持久戰 游擊戰 超限戰 六韜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編輯]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兵法部》,出自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編輯] 中國兵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超限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天策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規範控制 BNE:XX5403875 BNF:cb133183002(data) LCCN:sh85085132 LNB:000053420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兵法&oldid=63334171」 分類:​軍事學說中國古代軍事學隱藏分類:​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DeutschEnglishفارسیSuomiFrançaisMagyarՀայերենItaliano日本語NorskbokmålPolskiРусский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