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內美術展覽室民眾參觀情形 - 遷臺黃金十年|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政府遷台後開辦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建於1955年12月4日,館藏從無到五萬多件,至今 ... 初期史博館僅是一棟簡單的日式木造建築,位於南海路植物園內。

guideTile.toModdle:::visit481printshareToshareToshareToA+A-政府遷台後開辦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建於1955年12月4日,館藏從無到五萬多件,至今走逾半世紀,舉辦過多次國際性的展覽與交流。

南海學園明珠史博館風華再現國立歷史博物館內美術展覽室民眾參觀情形。

中央社記者鄧秀璧攝。

1959.9.8           政府遷台後開辦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建於1955年12月4日,至今已走過63個年頭,館藏一路從無到有,如今館內有多達五萬多件文物,除了過往舉辦多次開創性展覽及交流,今年並首度展開大整修,館長廖新田表示,未來要打造史博館成為無牆博物館。

第一所公共博物館一步一腳印有感於歷史教育是建立社會文化的根本,民國44年當時擔任教育部長的張其昀在其任內首先推動建設「南海學園」,先成立「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由包遵彭出任首任館長,他任內十四年大力推動各項建設壯大館藏。

不過一直到1957年10月10日,這裡才正式改稱為「國立歷史博物館」。

 第一面飄揚在南極的中華民國國旗陳列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旗角部分經年餘風吹已受損,照片上方橫匾為于右任親題之「國立歷史博物館」7個字。

中央社記者秦炳炎攝。

1960.5.11初期史博館僅是一棟簡單的日式木造建築,位於南海路植物園內。

在日治時期這棟建物原本是做為總督府殖產局的商品陳列館之用。

建館之後,政府開始陸續改建擴大史博館的規模,首先於1958年增建陳列室及畫廊,到1961年增建「國家畫廊」用以展出書畫作品,1971年更進一步將原有木樓改建成醒目的紅牆綠瓦傳統建築樣式的展覽大樓,成為參觀民眾到訪印象最深刻的地標。

國立歷史博物館新建完成之「國家畫廊」,於民國50年6月23日下午舉行落成啟鑰典禮。

中央社記者潘月康攝。

1961.6.23從無到有史博館成文物重地史博館開館之初可說是從無到有,一步步打造出今日的規模。

當初因政府撥交文物尚未到位,也沒有購買文物經費,館藏一度面臨真空窘境,幸好隔年1956年,教育部撥了一批戰後日本歸還的古物以及三千多件原為河南博物館所藏文物,這兩批文物成為史博館開館之初最重要的基礎,往後再逐步擴增。

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慶祝中華民國第三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於民國49年5月20日舉辦「古代陶瓷特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為一件代表2千年前華南地區陶器文化的瑰寶。

這一價值極高的陶奩,是於民國30年在廣州附近的南越武王趙佗墓中所出土,後輾轉由臺灣省仕紳許丙所收藏,於民國49年初捐贈給史博館。

中央社記者陳永魁攝。

1960.5.15後來在經費到位陸續購進館藏、各界捐贈,加上新出土文物等使館藏愈來愈豐富,至今已達五萬多件。

根據史博館統計,目前館內文物分為國畫、書法、西畫、玉石、陶器、瓷器等19類。

文物涵蓋豐富,包括史前彩陶,商周甲骨青銅器、唐三彩、石刻佛雕、玉器、民初家具戲偶及當代書畫等。

大韓民國東南亞友好訪問團團長兼韓國總統特使金東祚一行3人,參觀國立歷史博物館情形。

中央社記者秦炳炎攝。

1960.3.9國際級大展吸引大批人潮不只身負典藏文物之重任,史博館更以活化文物為目標,舉辦各項開創性活動,並積極策辦各類型國際性展覽,讓文物更親近有趣。

回顧過往,許多展覽都成功創造話題及破紀錄民眾前往朝聖。

例如兩岸開放交流後引進重量級兵馬俑來台,「敦煌藝術大展」、「大清盛世-瀋陽故宮文物展」等;此外,也有和中國大陸博物館合作,前往中國展出「張大千繪畫藝術回顧展」、與姊妹館河南博物院舉辦「兩岸唐三彩交流展」等。

身為國家級博物館,史博館也積極引進國際級藝術大家名作,如法國奧塞美術館典藏的米勒畫作海外巡迴特展就來台展出名作「拾穗」與「晚禱」、其他如梵谷展、中非傳統兵器文物展、新疆文物展等都成功創造話題,帶動民眾欣賞藝文的風潮。

國立歷史博物館內美術展覽室民眾參觀情形。

中央社記者鄧秀璧攝。

1959.9.8另方面,宣揚台灣各地文化特色也是史博館推動重點工作,70至80年代曾將台灣地方博物館特色典藏,有計畫地在史博館展出,另一方面也將館藏文物送至各縣市文化中心巡迴展出,讓地方百姓不必到台北也有機會欣賞到國家級文物風采。

爾後為進一步普及文化欣賞,史博館更推動「將博物館文物送到家」的理念,將大型貨櫃車改裝成小型博物館,巡迴各偏遠地區作專題展覽與文化教育活動。

國立歷史博物館導覽人員陪同外賓參觀名畫照片展覽情形。

中央社記者陳永魁攝。

1959.7.14改隸屬文化部推文創業務在傳統豐厚的基礎上,史博館近年來更加碼推動文創產業。

2012年改隸屬於文化部後,史博館以多元方式加值運用典藏圖像,推出禮品、郵票等多種文創商品,也與時俱進規劃電商平台,希望讓更多人能藉著新風貌的文創產品看到台灣的藝術之美。

與時俱進打造無牆博物館一甲子風華,史博館並未停下腳步,2019年首次大整修,要把鐵欄杆、圍牆拆掉,除了象徵空間解嚴,未來也要把台博館、楊英風美術館、工藝中心,史博館、郵政博物館、植物園串連一氣,形成首都博物館廊帶。

廖新田表示,整治工程預計2021年3月完工,範圍包括內裝整修、老舊管線撤換,外觀會以文資方式繼續保存,綠瓦紅牆不變,而左側前廣場會開挖地下室,把原有地下室空間再擴大,作為教育、圖書館、國際會議功能。

另外為了增加典藏空間,在中和將新建7層樓建物作為庫房,工程與史博館整修同步進行。

廖新田說,未來史博館把圍牆拆除,打造無牆博物館,也透過這次的空間革命,讓博物館與鄰近的學校、居民、社區更為接近。

他認為,歷史博物館不是一個建築,而是一個概念,「它是台灣戰後30年的文化櫥窗,是台灣歷史記憶的鏡子、窗子,也是盒子。

」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舉辦之「溥心畬書畫特展」,溥心畬在預展的記者招待會上,提及他學書畫的心路歷程與治學之道。

中央社記者陳永魁攝。

1959.5.6美國駐華大使莊萊德(EverettDrumright)於民國48年4月24日下午4時,代表美國政府將3件玻璃鐫刻的美國藝術品贈送給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央社記者秦炳炎攝。

1959.4.24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