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薩諾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巴薩諾瓦(Bossa Nova)是一種融合巴西森巴舞曲和美國酷派爵士的一種“新派爵士樂”,承襲choro和samba-canção的部分特色而又自成一格,乍聽簡潔輕快。

巴薩諾瓦結構 ... 巴薩諾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巴薩諾瓦(BossaNova)是一種融合巴西森巴舞曲和美國酷派爵士的一種「新派爵士樂」,承襲choro和samba-canção的部分特色而又自成一格,乍聽簡潔輕快。

巴薩諾瓦結構複雜;樂器的音階或和絃轉換的行進方式變幻莫測,往往乍聽下以為可以掌握旋律的起落和節奏,和絃一轉換後即捕捉不及。

它的旋律可以是行板或中板。

目次 1語源 2風格 3歷史 4著名音樂人 5在亞洲的發展 6參考文獻 7外部連結 語源[編輯] 巴薩諾瓦(BossaNova)是葡萄牙文,「Bossa」原意是演奏森巴時的自然風格與氣質,「Nova」則是新的意思。

結合起來,巴薩諾瓦就是一種融合了傳統巴西森巴(samba)節奏與啼樂(choro)的一種「新派音樂」。

正統的巴薩諾瓦的起源是南美洲巴西土生土長的音樂,之後流傳到北美洲之後廣為爵士樂壇所喜愛,由美國爵士樂手大力推廣。

也因此「巴薩諾瓦是拉丁爵士的一種」的這個印象,已經是後來的事情了。

風格[編輯] 巴薩諾瓦的字面意思是「新節奏」,原來是一種拉丁音樂,聽起來輕鬆柔和、慵懶甜美、浪漫性感。

與傳統南美及拉丁音樂不同的是,巴薩諾瓦不像森巴或倫巴(Rumba)那樣節奏強烈,拋棄了巴西音樂傳統密集的鼓點而採用旋律以表現,故除擁有南美音樂的熱情外,還帶有一份慵懶和輕鬆的感覺。

歷史[編輯] 巴薩諾瓦在1950年代末期的巴西興起。

1959年,由法國導演馬歇爾·卡慕(英語:MarcelCamus)執導的巴西電影《黑人奧菲爾(英語:BlackOrpheus)》勇奪康城電影節、奧斯卡、金球獎三項最佳外語片獎;帶有巴薩諾瓦風格的電影主題曲〈AFelicidade〉和〈Desafinado〉風行一時,人們開始對巴薩諾瓦產生興趣。

1960年代美國更掀起一陣巴薩諾瓦風潮,延燒到世界各地,影響了往後1970、80年代的電影及流行音樂。

著名音樂人[編輯] AntonioCarlosJobim(1927-1994,巴西作曲家,巴薩諾瓦之父) TheGirlFromIpanema Meditation ÁguadeBeber Desafinado Corcovado HowInsensitive一 小野麗莎(LisaOno,小野リサ) AstrudGilberto(英語:AstrudGilberto)(JoãoGilberto前妻) RosaliadeSouza Cibelle StanGetz(1927-1991年) TheGirlFromIpanema 許哲珮(PeggyHsu) 王若琳(JoannaWang) 王儷婷(OliviaOng) clementine橘兒 在亞洲的發展[編輯] 日本在1960年代中期就流行巴薩諾瓦,聞名國際的薩克斯風手渡邊貞夫就是日本推動巴薩諾瓦的先鋒。

[1][2]日本的許多音樂人常表演巴薩諾瓦;除渡邊貞夫外,還有李敬子[3]、小野麗莎[4]、鈴木重子等爵士藝人,都有不少巴薩諾瓦的作品,其中小野麗莎更被定位為巴薩諾瓦歌手。

踏入21世紀,巴薩諾瓦在台灣開始有流行的趨勢,頻頻在電視廣告、咖啡館、書店中出現,可說是歷久彌新的「新節奏」。

參考文獻[編輯] ^渡邊貞夫:流動現場實況終極精選.JVCVICTORENTERTAINMENT.2006-10-15[2009-0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渡邊貞夫.博客來爵士音樂館.[2009-0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3).  ^李敬子.博客來爵士音樂館.[2009-0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巴薩諾瓦代表人物小野麗莎下月開唱.新浪網.2008年12月9日[2009-01-19]. [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編輯] (法文)Transcriptionsnafrancia這就是BossaNov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derbalDuarteBossaNov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規範控制 GND:4271893-4 LCCN:sh92006456 NDL:0099982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巴薩諾瓦&oldid=68444392」 分類:​巴西音樂隱藏分類:​自2017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ългарскиবাংলা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HrvatskiMagyar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한국어LëtzebuergeschBahasaMelayuMirandés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oomaalig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alon吴语Bân-lâm-gú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