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國家列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主權國家,指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是國際社會的最基本成員,在國際法中,主權國家是一個非物質的法律實體,並由一個法定政權做為代表行使國家主權,其統治和管理的權力 ... 主權國家列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主權國家,指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是國際社會的最基本成員,在國際法中,主權國家是一個非物質的法律實體,並由一個法定政權做為代表行使國家主權[1][2],其統治和管理的權力由該國家或組織的人持有,不受他方影響。

目次 1主權國家的要件 2主權國家與承認 3國際法與主權國家的關係 4脫離他國而獨立的主權國家列表 4.11990年後脫離原屬國獨立的主權國家及政權列表 5現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6現存有限承認國家或政權一覽表 7注釋 8參考文獻 8.1引用 8.2來源 9參見 主權國家的要件[編輯] 根據1933年《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國家做為國際法人應具備下列資格: 固定的居民 一定界限的領土 有效的政府 與他國交往的能力 國家在國際法上所具有的權利,相對的即是國家所應承擔的義務,主要得以獨立(Independence)、平等(Equity)與和平共存(Peacefulco-existence)等三個方面來加以展現。

主權國家與承認[編輯] 國際法上對於主權國家是否一定要它國承認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宣告說(英語:declarativetheory)主張它國是否承認不影響主權國家的存在,《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就採用此種主張;構成說(英語:constitutivetheory)則主張它國承認是主權國家的必要條件。

[3][4] 國際法與主權國家的關係[編輯] 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是國際法權利和義務的承擔者。

1946年12月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國家權利義務宣言草案》第一條規定:「各國有獨立權,因而有權自由行使一切合法權力,包括其政體之選擇,不接受其他任何國家之命令。

」 1970年10月2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係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指出:各國一律享有主權平等,包括各國法律地位平等、每一國均享有充分主權之應有權利、國家之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不得侵犯、每一國均有權利自由選擇並發展其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制度等。

脫離他國而獨立的主權國家列表[編輯] 主權國家或政治實體 原屬宗主、殖民國家和地區 是否主權政治實體 聯合國會員及觀察員國家  阿富汗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阿爾巴尼亞 脫離 奧匈帝國獨立 是  阿爾及利亞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阿根廷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安道爾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安哥拉 脫離 葡萄牙獨立 是  安地卡及巴布達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亞美尼亞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澳洲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亞塞拜然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孟加拉 脫離 巴基斯坦獨立 是  白俄羅斯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比利時 脫離 荷蘭獨立 是  貝里斯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貝南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不丹 脫離 英屬印度獨立 是  玻利維亞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奧地利 脫離 奧匈帝國及 納粹德國獨立 是  巴哈馬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巴林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巴貝多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脫離 南斯拉夫獨立 是  波札那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巴西 脫離 葡萄牙獨立 是  汶萊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保加利亞 脫離 鄂圖曼帝國獨立 是  布吉納法索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蒲隆地 脫離 比利時獨立 是  柬埔寨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喀麥隆 脫離 英國及 法國獨立 是  加拿大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維德角 脫離 葡萄牙獨立 是  中非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查德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智利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哥倫比亞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葛摩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剛果共和國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剛果民主共和國 脫離 比利時獨立 是  哥斯大黎加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象牙海岸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克羅埃西亞 脫離 克羅埃西亞獨立 是  古巴 脫離 美國獨立 是  賽普勒斯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捷克 脫離 捷克斯洛伐克獨立 是  吉布地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多米尼克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多明尼加 脫離 西班牙及 海地獨立 是  厄瓜多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埃及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薩爾瓦多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赤道幾內亞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厄利垂亞 脫離 衣索比亞獨立 是  愛沙尼亞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衣索比亞 脫離 義大利獨立 是  斐濟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芬蘭 脫離 俄羅斯帝國獨立 是  加彭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甘比亞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喬治亞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迦納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希臘 脫離 鄂圖曼帝國獨立 是  格瑞那達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瓜地馬拉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幾內亞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幾內亞比索 脫離 葡萄牙獨立 是  蓋亞那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海地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印度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冰島 脫離 丹麥獨立 是  印尼 脫離 荷蘭獨立 是  伊朗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伊拉克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愛爾蘭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以色列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牙買加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約旦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哈薩克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肯亞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吉里巴斯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南韓 脫離 大日本帝國獨立 是  科威特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吉爾吉斯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寮國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拉脫維亞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黎巴嫩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賴索托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利比亞 脫離 義大利獨立 是  列支敦斯登 脫離 納粹德國獨立 是  立陶宛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盧森堡 脫離 德意志帝國及 納粹德國獨立 是  馬其頓 脫離 南斯拉夫獨立 是  馬達加斯加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馬拉威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馬來西亞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馬爾地夫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馬利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馬爾他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馬紹爾群島 脫離 美國獨立 是  茅利塔尼亞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模里西斯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墨西哥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脫離 美國獨立 是  摩爾多瓦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摩納哥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蒙古 脫離 中華民國獨立 是  蒙特內哥羅 脫離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獨立 是  摩洛哥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莫三比克 脫離 葡萄牙獨立 是  緬甸 脫離 英屬印度獨立 是  納米比亞 脫離 南非獨立 是  諾魯 脫離 澳洲及 紐西蘭及 英國獨立 是  尼泊爾 脫離 英屬印度獨立 是  荷蘭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紐西蘭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尼加拉瓜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尼日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奈及利亞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挪威 脫離 丹麥獨立 是  阿曼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巴基斯坦 脫離 英國及 英屬印度獨立 是  帛琉 脫離 美國獨立 是  巴拿馬 脫離 哥倫比亞獨立 是  巴布亞紐幾內亞 脫離 澳洲獨立 是  巴拉圭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北韓 脫離 大日本帝國獨立 是  秘魯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菲律賓 脫離 西班牙及 美國獨立 是  波蘭 脫離 俄羅斯帝國及 德意志帝國以及 奧匈帝國獨立 是  葡萄牙 脫離 西班牙獨立 是  卡達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羅馬尼亞 脫離 土耳其獨立 是  俄羅斯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盧安達 脫離 比利時獨立 是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脫離 英國及 西印度群島聯邦獨立 是  聖露西亞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聖馬利諾 脫離 納粹德國獨立 是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脫離 英國及 西印度群島聯邦獨立 是  薩摩亞 脫離 紐西蘭獨立 是  聖多美普林西比 脫離 葡萄牙獨立 是  沙烏地阿拉伯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塞內加爾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塞爾維亞 脫離 南斯拉夫及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事實獨立 是  塞席爾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獅子山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新加坡 脫離 馬來西亞獨立 是  斯洛伐克 脫離 捷克斯洛伐克獨立 是  斯洛維尼亞 脫離 南斯拉夫獨立 是  索羅門群島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索馬利亞 脫離 義大利及 英國獨立 是  南非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南蘇丹 脫離 蘇丹獨立 是  斯里蘭卡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蘇丹 脫離 英國及 埃及王國獨立 是  蘇利南 脫離 荷蘭獨立 是  史瓦帝尼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瑞典 脫離 丹麥及 挪威獨立 是  瑞士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敘利亞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塔吉克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坦尚尼亞 脫離 英國獨立;(包括 坦噶尼喀和 桑給巴爾) 是  東帝汶 脫離 葡萄牙及 印尼獨立 是  多哥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東加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千里達及托巴哥 脫離 英國及 西印度群島聯邦獨立 是  突尼西亞 脫離 法國獨立 是  土耳其 脫離 英國及 鄂圖曼帝國事實獨立 是  土庫曼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吐瓦魯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烏干達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烏克蘭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阿聯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烏拉圭 脫離 巴西獨立 是  烏茲別克 脫離 蘇聯獨立 是  美國 北美十三州脫離 大不列顛王國獨立;(此外其他州還包括脫離 西班牙、 法國、 俄羅斯帝國、 墨西哥獨立) 是  萬那杜 脫離 大不列顛王國及 法國獨立 是  梵蒂岡 脫離 義大利事實獨立 是  巴勒斯坦 脫離 英國獨立 是  委內瑞拉 脫離 西班牙及 哥倫比亞獨立 是  越南 脫離 法國獨立(包括 越南民主共和國以及 越南共和國) 是  葉門 脫離 英國及 鄂圖曼帝國獨立;(包括 北葉門和 南葉門) 是  尚比亞 脫離 英國獨立;(原名 北羅德西亞) 是  辛巴威 脫離 英國獨立;(原名 羅德西亞、 南羅德西亞) 是 曾短暫被他國佔領後獨立  法國 脫離 納粹德國占領後獨立 是  奧地利 脫離 納粹德國和 蘇聯, 法國, 英國, 美國軍事佔領後獨立 是  西德 脫離 盟軍占領下的德國和 法國、 美國、 英國軍事佔領後獨立 是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脫離 盟軍占領下的德國和 蘇聯軍事佔領後獨立 是  大韓民國(南韓) 脫離 美國軍事佔領後獨立 是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 脫離 蘇聯軍事佔領後獨立 是  日本 脫離 美國軍事佔領後獨立 是  多明尼加 脫離 海地占領後獨立 是  東帝汶 脫離 印尼占領短暫獨立;後脫離 聯合國託管獨立 是  南斯拉夫王國 脫離 納粹德國佔領而獨立戰後改為 民主聯邦南斯拉夫,後改名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是  科威特 入侵科威特當中受到 伊拉克占領,後 科威特獨立 是  希臘 軸心國占領希臘當中受到 納粹德國占領後, 納粹德國扶植軸心國占領時期合作政府獨立;1945年復國 是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意占時期當中受到 義大利王國短暫占領後,又受到 納粹德國扶植阿爾巴尼亞德占時期獨立;1944年復國 是  西撒哈拉 綠色進軍當中受到 摩洛哥占領,後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獨立 否  巴勒斯坦  約旦河西岸及 加薩走廊 在中東戰爭當中受到 以色列占領,後 巴勒斯坦國獨立 否  賽普勒斯 土耳其入侵賽普勒斯當中受到 土耳其占領後, 土耳其扶植 北賽普勒斯獨立 是 非聯合國會員及觀察員國家  巴勒斯坦 脫離 巴勒斯坦託管地及 以色列獨立 否  阿布哈茲 脫離 喬治亞獨立 否  南奧塞提亞 脫離 喬治亞獨立 否  阿爾察赫 脫離 亞塞拜然獨立 否  聶斯特河沿岸 脫離 摩爾多瓦獨立 否  科索沃 脫離 塞爾維亞獨立 否  索馬利蘭 脫離 索馬利亞獨立 否  庫克群島 脫離 英國及 紐西蘭獨立 否  紐埃 脫離 英國及 紐西蘭獨立 否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脫離 西班牙獨立 否  北賽普勒斯 脫離 賽普勒斯獨立 否  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 脫離 烏克蘭獨立 否  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 脫離 烏克蘭獨立 否 脫離原主權國獨立後加入(被併入)他國的政治實體  克里米亞共和國 脫離 烏克蘭獨立,2014年經過公投加入 俄羅斯 是;今 克里米亞共和國  錫金王國 脫離 大英帝國,公投加入 印度 是;今錫金邦  桑給巴爾 脫離 大英帝國獨立,後和 坦噶尼喀統一為 坦尚尼亞 是;今 桑給巴爾  塞族共和國 脫離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獨立,後和波赫聯邦統一為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是;今 塞族共和國  德克薩斯 脫離 墨西哥獨立,後加入 美國 是;今 德克薩斯州  安圭拉 脫離 西印度群島聯邦及 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安圭拉獨立後加入 英國 是;今 安圭拉  美利堅聯盟國 脫離 美國獨立,南北戰爭後被併入 美國 是;今屬 美國 但澤 脫離 德意志帝國獨立,並受到 波蘭和國聯保護,後加入 納粹德國。

是;今屬於 波蘭,即格但斯克  薩爾保護領 脫離 納粹德國獨立,並受到 法國保護,後加入 西德。

是;今屬於 德國,即 薩爾蘭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脫離 俄羅斯聯邦獨立,第二次車臣戰爭後被併入 俄羅斯聯邦 是;今屬 車臣共和國  圖瓦人民共和國 脫離 中華民國獨立,並受到 蘇聯保護,後加入 蘇聯。

是;今屬於 俄羅斯聯邦,即 圖瓦共和國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脫離 義大利王國獨立,並受到 納粹德國保護,後被併入 義大利王國。

是;今屬於 義大利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脫離 南斯拉夫王國獨立,並受到 納粹德國保護,後被併入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是;今屬於 克羅埃西亞及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斯洛伐克國 脫離 捷克斯洛伐克獨立,並受到 納粹德國保護,後被併入 捷克斯洛伐克。

是;今屬 斯洛伐克  邦特蘭 脫離 索馬利亞自治,2012年經過公投回歸 索馬利亞 是;今 邦特蘭 撣邦共和國 1993年脫離 緬甸獨立,1996年後復歸 緬甸 是;今 緬甸撣邦 加泰隆尼亞共和國 2017年經過公投獨立,後復歸 西班牙 是;今 西班牙 加泰隆尼亞 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 脫離 英國獨立,葉門內戰後與阿拉伯葉門共和國統一 是;今 葉門  比亞法拉共和國 脫離 奈及利亞獨立,奈及利亞內戰後被併入 奈及利亞 是;今屬 奈及利亞  阿扎瓦德 阿扎瓦德民族解放運動宣告脫離 馬利獨立,後被併入 馬利 是;今屬 馬利 加告茲共和國 脫離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獨立,聶斯特河沿岸戰爭後加入 摩爾多瓦 是;今屬 摩爾多瓦  荷屬新幾內亞 脫離 荷蘭獨立,印尼獨立戰爭後被併入 印尼 是;今屬 印尼 南摩鹿加共和國 脫離 荷蘭獨立,後被併入 印尼 是;今屬 印尼 北所羅門共和國 1975年單方面脫離 澳洲控制下的新幾內亞領地獨立,後被併入 巴布亞紐幾內亞 是;今屬 巴布亞紐幾內亞 布干維爾 哈塔伊 脫離 法國獨立,後被併入土耳其。

是;今屬 土耳其,即哈塔伊省  新俄羅斯 原為 烏克蘭頓巴斯地區盧干斯克州和頓內次克州;後分別建立 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和 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組成了新俄羅斯聯邦;2015年解散。

是;今屬 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和 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 一戰和二戰後變更政體成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國家的政治實體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前身原為 俄羅斯帝國;二月革命後組建俄國臨時政府,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

即 蘇聯的前身。

是;1990年到1991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改國名為 俄羅斯聯邦  捷克斯洛伐克 原為 奧匈帝國的一部分,1918年獨立為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天鵝絨分離後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解體。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原匈牙利第二共和國,1949年8月20日,原(第二)共和國透過憲法修訂程序,改名為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改國名為 匈牙利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原殖民時代日治朝鮮的一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戰結束。

日本也因而失去了對朝鮮半島的統治權。

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兩國共同託管,並在三八線劃地而治。

1948年先後創立人民最高會議及通過《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

1948年9月9日,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隨之成立。

是;1948年,在朝鮮半島北半部蘇占區成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92年,朝鮮修改憲法,放棄馬列主義意識形態,改奉主體思想(後擴展為金日成金正日主義),共產主義政權宣告結束。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二戰前為 羅馬尼亞王國,戰後改為社會主義政權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後改國名為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二戰前為 保加利亞王國,戰後改為社會主義政權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改國名為 保加利亞共和國  東德 二戰前為 納粹德國;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成為盟軍占領下的德國,1949年四國占領區被分別成立 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兩德統一為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前身為二戰前的阿爾巴尼亞王國,二戰後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執政改為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1976年改國號為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改國名為 阿爾巴尼亞 安哥拉人民共和國 1975年脫離 葡萄牙獨立之後,在蘇聯、古巴和莫三比克人民共和國的支持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改國名為 安哥拉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前身為二戰前的 南斯拉夫王國,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南斯拉夫民主聯盟;二戰後南斯拉夫共產黨執政改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國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南斯拉夫解體,改國名為 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蒙古人民共和國 1921年蒙古人民黨在蘇維埃俄國的支持下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1946年外蒙古獨立公民投票後正式獨立。

是;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蒙古人民共和國宣告結束。

並實行多黨制。

改國名為 蒙古  圖瓦人民共和國 1914年沙俄將中國外蒙古的唐努烏梁海吞併,1917年曾被中國收復,1920年又被蘇俄占領,1921年建立獨立的國家,1941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1944年加入蘇聯並成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下轄的自治州後來又成為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成為俄羅斯下轄的自治共和國。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改國名為 圖瓦共和國  南葉門 1967年南葉門人民共和國宣告脫離 英國獨立,1970年改國名為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

是;1990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及葉門內戰後,葉門統一改國名為 葉門 民主柬埔寨 1975年柬埔寨共產黨宣布成立民主柬埔寨,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改國名為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柬埔寨國改國名為 柬埔寨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1978年建立。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扶植親蘇政權。

1987年改國名為阿富汗共和國。

1989年蘇聯撤軍。

1992年阿富汗共和國被聖戰者推翻。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改國名為 阿富汗 索馬利亞民主共和國 是一個存在於1969年到1991年的索馬利亞社會主義政權。

由索馬利亞革命社會主義黨統治21年。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改國名為 索馬利亞 貝南人民共和國 是非洲國家貝南在1975年11月30日至1990年3月1日期間的國家名稱,總統為政治強人馬蒂厄·克雷庫。

執政黨為貝南人民革命黨。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恢復國名為 貝南  剛果人民共和國 為剛果共和國於1970年至1991年的國名,是非洲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剛果人民共和國於1970年剛果共和國八月革命後成立,由剛果勞動黨(Particongolaisdutravail)領導。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恢復國名為 剛果共和國 衣索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德爾格政權於1974年建立,並於1987年正式的改國名為衣索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改國名為 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越南民主共和國 1945年八月革命後建立;由胡志明領導下的越南勞動黨執政。

1976年和越南南方共和國恢復統一。

是;1976年實現統一,更名為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越南南方共和國 1969年由越南南方人民革命黨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西寧省祿寧縣建立的社會主義政權;1975年西貢解放後取代越南共和國成為南方唯一政權;由阮友壽領導下的越南南方人民革命黨(越南勞動黨南方局)執政。

1976年和越南民主共和國恢復統一。

是;1976年實現統一,更名為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波蘭人民共和國 1944年在蘇聯支持下建立社會主義政權的波蘭共和國。

1952年更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

由波蘭統一工人黨執政。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改國名為 波蘭 莫三比克人民共和國 是莫三比克於1975年6月25日脫離葡萄牙獨立後,至1990年12月1日間的國號,是一個一黨制的社會主義國家。

執政黨是莫三比克解放陣線黨。

是;1990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改國名為 莫三比克 1990年後脫離原屬國獨立的主權國家及政權列表[編輯] 主權國家 原屬國家和地區 是否聯合國成員國 獨立時間 備註 1990年代  納米比亞  南非 是 1990年4月2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俄羅斯  蘇聯 是 1990年6月12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愛沙尼亞  蘇聯 是 1991年8月20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拉脫維亞  蘇聯 是 1991年8月2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立陶宛  蘇聯 是 1990年3月1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摩爾多瓦  蘇聯 是 1991年8月27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烏克蘭  蘇聯 是 1991年8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白俄羅斯  蘇聯 是 1991年8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哈薩克  蘇聯 是 1991年12月16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吉爾吉斯  蘇聯 是 1991年8月3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烏茲別克  蘇聯 是 1991年8月3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塔吉克  蘇聯 是 1991年9月9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土庫曼  蘇聯 是 1991年10月27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喬治亞  蘇聯 是 1991年4月9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亞美尼亞  蘇聯 是 1991年8月2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亞塞拜然  蘇聯 是 1991年8月30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聶斯特河沿岸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否 1990年9月2日 今屬 摩爾多瓦,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阿布哈茲  喬治亞 否 1992年7月23日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茲宣布獨立。

成立阿布哈茲共和國。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俄羅斯 否 1991年10月27日 1991年10月27日,車臣自1991年至2007年期間由高加索穆斯林在車臣建立的伊斯蘭共和國,首都格羅茲尼,其政府自稱為車臣伊斯蘭政府。

該共和國在其存在期間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政治上勢單力孤,後被普京主導的俄羅斯聯邦政府擊敗而結束。

 南奧塞提亞  喬治亞 否 1991年11月28日 1991年11月28日,南奧塞提亞自治州政府宣布獨立自喬治亞,成立南奧塞提亞共和國。

 阿爾察赫  亞塞拜然 否 1991年12月10日 1991年在蘇聯瓦解前,納卡地區舉辦公民投票,結果納卡地區以99.89%壓倒性贊成宣布獨立,成立納哥諾卡拉巴克共和國。

 塞族共和國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否 1992年2月9日 在1992年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獨立公投之後,波赫境內的塞族也發表獨立宣言;建立塞族共和國。

1995年內戰結束後代頓協議重建維持至今。

 帛琉  美國 是 1994年5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馬紹爾群島  美國 是 1991年9月17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美國 是 1990年12月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厄利垂亞  衣索比亞 是 1993年5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索馬利蘭  索馬利亞 否 1991年5月18日 1991年5月,索馬利亞北部宣布獨立,成立索馬利蘭共和國,簡稱索馬利蘭。

該國實際控制原索馬利亞十八個州份中的五個,但未曾獲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承認。

 斯洛維尼亞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是 1991年6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克羅埃西亞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是 1991年6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是 1992年3月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馬其頓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是 1991年9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捷克  捷克斯洛伐克 是 1993年1月1日 天鵝絨分離後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是 1993年1月1日 天鵝絨分離後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2000年代  東帝汶  印尼 是 2002年5月20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蒙特內哥羅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是 2006年6月3日 2006年蒙特內哥羅獨立公投獨立成功;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是 2006年6月3日 2006年蒙特內哥羅獨立公投獨立成功後,塞爾維亞自動轉化為主權國家,繼承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聯合國席位  科索沃  塞爾維亞 否 2008年2月17日 2008年科索沃獨立公投獨立成功;未能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2010年代  南蘇丹  蘇丹 是 2011年7月9日 2011年7月14日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  烏克蘭 否 2014年4月7日 烏克蘭危機  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  烏克蘭 否 2014年4月27日 烏克蘭危機  克里米亞共和國  烏克蘭 否 2014年3月11日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同年加入 俄羅斯聯邦;今 克里米亞共和國。

 加泰隆尼亞  西班牙 否 2017年10月27日 2017年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成立加泰隆尼亞共和國,但最終獨立失敗。

現聯合國會員國列表[編輯] 單元格底色為天藍色且席位名稱加粗者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

會員國 席位名稱 加入日期 備註 國旗 國徽  阿富汗 Afghanistan 1946年11月19日 截至2021年9月,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駐聯合國代表團仍代表舊政府,不代表塔利班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5][6]  阿爾巴尼亞 Albania 1955年12月14日  阿爾及利亞 Algeria 1962年10月8日  安道爾 Andorra 1993年7月28日  安哥拉 Angola 1976年12月1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 AntiguaandBarbuda 1981年11月1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45年10月24日  亞美尼亞 Armenia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  澳洲 Australia 1945年11月1日  奧地利 Austria 1955年12月14日  亞塞拜然 Azerbaij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  巴哈馬 Bahamas 1973年9月18日  巴林 Bahrain 1971年9月21日  孟加拉 Bangladesh 1974年9月17日  巴貝多 Barbados 1966年12月9日  白俄羅斯 Belarus 1945年10月24日 前成員國: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比利時 Belgium 1945年12月27日  貝里斯 Belize 1981年9月25日  貝南[註1] Benin 1960年9月20日  不丹 Bhutan 1971年9月21日  玻利維亞[註2] Bolivia(PlurinationalStateof) 1945年11月14日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註3] BosniaandHerzegovina 1992年5月22日 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  波札那 Botswana 1966年10月17日  巴西 Brazil 1945年10月24日  汶萊[註4] BruneiDarussalam 1984年9月21日  保加利亞 Bulgaria 1955年12月14日  布吉納法索[註5] BurkinaFaso 1960年9月20日  蒲隆地 Burundi 1962年9月18日  維德角[註6] CaboVerde 1975年9月16日  柬埔寨[註7] Cambodia 1955年12月14日  喀麥隆[註8] Cameroon 1960年9月20日  加拿大 Canada 1945年11月9日  中非[註9] CentralAfricanRepublic 1960年9月20日  查德 Chad 1960年9月20日  智利 Chile 1945年10月24日  中國 China 1945年10月24日 1945年-1971年由 中華民國代表「中國」  哥倫比亞 Colombia 1945年11月5日  葛摩 Comoros 1975年11月12日  剛果共和國[註10] Congo 1960年9月20日  哥斯大黎加 CostaRica 1945年11月2日  象牙海岸[註11] Côted'Ivoire 1960年9月20日  克羅埃西亞 Croatia 1992年5月22日 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  古巴 Cuba 1945年10月24日  賽普勒斯 Cyprus 1960年9月20日  捷克 CzechRepublic 1993年1月19日 前成員國: 捷克斯洛伐克[註12]  北韓[註13] DemocraticPeople'sRepublicofKorea 1991年9月17日  剛果民主共和國[註14] DemocraticRepublicoftheCongo 1960年9月20日  丹麥 Denmark 1945年10月24日  吉布地 Djibouti 1977年9月20日  多米尼克 Dominica 1978年12月18日  多明尼加 DominicanRepublic 1945年10月24日  厄瓜多 Ecuador 1945年12月21日  埃及[註15] Egypt 1945年10月24日  薩爾瓦多 ElSalvador 1945年10月24日  赤道幾內亞 EquatorialGuinea 1968年11月12日  厄利垂亞 Eritrea 1993年5月28日  愛沙尼亞 Estonia 1991年9月17日 前成員國: 蘇聯  衣索比亞 Ethiopia 1945年11月13日  斐濟 Fiji 1970年10月13日  芬蘭 Finland 1955年12月14日  法國 France 1945年10月24日  加彭 Gabon 1960年9月20日  甘比亞[註16] Gambia 1965年9月21日  喬治亞 Georgia 1992年7月31日 前成員國: 蘇聯  德國 Germany 1973年9月18日 前成員國: 西德、 東德[註17]  迦納 Ghana 1957年3月8日  希臘 Greece 1945年10月25日  格瑞那達 Grenada 1974年9月17日  瓜地馬拉 Guatemala 1945年11月21日  幾內亞 Guinea 1958年12月12日  幾內亞比索 Guinea-Bissau 1974年9月17日  蓋亞那 Guyana 1966年9月20日  海地 Haiti 1945年10月24日  宏都拉斯 Honduras 1945年12月17日  匈牙利 Hungary 1955年12月14日  冰島 Iceland 1946年11月19日  印度 India 1945年10月30日  印尼 Indonesia 1950年9月28日  印尼退出聯合國(1965年-1966年)[註18]  伊朗[註19] Iran(IslamicRepublicof) 1945年10月24日  伊拉克 Iraq 1945年12月21日  愛爾蘭 Ireland 1955年12月14日  以色列 Israel 1949年5月11日  義大利 Italy 1955年12月14日  牙買加 Jamaica 1962年9月18日  日本 Japan 1956年12月18日  約旦 Jordan 1955年12月14日  哈薩克[註20] Kazakh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  肯亞 Kenya 1963年12月16日  吉里巴斯 Kiribati 1999年9月14日  南韓[註21] RepublicofKorea 1991年9月17日  科威特 Kuwait 1963年5月14日  吉爾吉斯 Kyrgyz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  寮國[註22] LaoPeople'sDemocraticRepublic 1955年12月14日  拉脫維亞 Latvia 1991年9月17日 前成員國: 蘇聯  黎巴嫩 Lebanon 1945年10月24日  賴索托 Lesotho 1966年10月17日  賴比瑞亞 Liberia 1945年11月2日  利比亞[註23] Libya 1955年12月14日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1990年9月18日  立陶宛 Lithuania 1991年9月17日 前成員國: 蘇聯  盧森堡 Luxembourg 1945年10月24日  馬達加斯加[註24] Madagascar 1960年9月20日  馬拉威 Malawi 1964年12月1日  馬來西亞[註25] Malaysia 1957年9月17日  馬爾地夫[註26] Maldives 1965年9月21日  北馬其頓[7] NorthMacedonia 1993年4月8日 注3  馬利 Mali 1960年9月28日  馬爾他 Malta 1964年12月1日  馬紹爾群島 MarshallIslands 1991年9月17日  茅利塔尼亞 Mauritania 1961年10月27日  模里西斯 Mauritius 1968年4月24日  墨西哥 Mexico 1945年11月7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Micronesia 1991年9月17日  摩爾多瓦[註27] RepublicofMoldova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  摩納哥 Monaco 1993年5月28日  蒙古 Mongolia 1961年10月27日  蒙特內哥羅 Montenegro 2006年6月28日 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摩洛哥 Morocco 1956年11月12日  莫三比克 Mozambique 1975年9月16日  緬甸 Myanmar 1948年4月19日 [註28]  納米比亞 Namibia 1990年4月23日  諾魯 Nauru 1999年9月14日 尼泊爾 Nepal 1955年12月14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45年12月10日  紐西蘭 NewZealand 1945年10月24日  尼加拉瓜 Nicaragua 1945年10月24日  尼日 Niger 1960年9月20日  奈及利亞 Nigeria 1960年10月7日  挪威 Norway 1945年11月27日  阿曼 Oman 1971年10月7日  巴基斯坦 Pakistan 1947年9月30日  帛琉 Palau 1994年12月15日  巴拿馬 Panama 1945年11月13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 PapuaNewGuinea 1975年10月10日  巴拉圭 Paraguay 1945年10月24日  秘魯 Peru 1945年10月31日  菲律賓[註29] Philippines 1945年10月24日  波蘭 Poland 1945年10月24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55年12月14日  卡達 Qatar 1971年9月21日  羅馬尼亞 Romania 1955年12月14日  俄羅斯[註30] RussianFederation 1945年10月24日 前成員國: 蘇聯  盧安達 Rwanda 1962年9月18日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註31] SaintKittsandNevis 1983年9月23日  聖露西亞 SaintLucia 1979年9月18日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SaintVincentandtheGrenadines 1980年9月16日  薩摩亞[註32] Samoa 1976年12月15日  聖馬利諾 SanMarino 1992年3月2日  聖多美普林西比[註33] SaoTomeandPrincipe 1975年9月16日  沙烏地阿拉伯 SaudiArabia 1945年10月24日  塞內加爾 Senegal 1960年9月28日  塞爾維亞 Serbia 2000年11月1日  塞席爾 Seychelles 1976年9月21日  獅子山 SierraLeone 1961年9月27日  新加坡 Singapore 1965年9月21日  斯洛伐克 Slovakia 1993年1月19日 [註12]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1992年5月22日  索羅門群島 SolomonIslands 1978年9月19日  索馬利亞 Somalia 1960年9月20日  南非 SouthAfrica 1945年11月7日 [註34]  南蘇丹 SouthSudan 2011年7月14日  西班牙 Spain 1955年12月14日  斯里蘭卡[註35] SriLanka 1955年12月14日  蘇丹 Sudan 1956年11月12日  蘇利南[註36] Suriname 1975年12月4日  史瓦帝尼 Swaziland 1968年9月24日  瑞典 Sweden 1946年11月19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2年9月10日  敘利亞[註37] SyrianArabRepublic 1945年10月24日 [註15]  塔吉克 Tajiki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  坦尚尼亞[註38] UnitedRepublicofTanzania 1961年12月14日 [註39]  泰國 Thailand 1946年12月16日 [註40]  東帝汶[註41] Timor-Leste 2002年9月27日  多哥 Togo 1960年9月20日  東加 Tonga 1999年9月14日  千里達及托巴哥 TrinidadandTobago 1962年9月18日  突尼西亞 Tunisia 1956年11月12日  土耳其 Turkey 1945年10月24日  土庫曼 Turkmeni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  吐瓦魯 Tuvalu 2000年9月5日  烏干達 Uganda 1962年10月25日  烏克蘭 Ukraine 1945年10月24日 前成員國: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阿聯[註42] UnitedArabEmirates 1971年12月9日  英國[註43] 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 1945年10月24日  美國[註44] UnitedStatesofAmerica 1945年10月24日  烏拉圭 Uruguay 1945年12月18日  烏茲別克 Uzbeki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蘇聯  萬那杜 Vanuatu 1981年9月15日  委內瑞拉[註45] Venezuela(BolivarianRepublicof) 1945年11月15日  越南[註46] VietNam 1977年9月20日  葉門 Yemen 1947年9月30日 前成員國: 北葉門、 南葉門[註47]  尚比亞 Zambia 1964年12月1日  辛巴威 Zimbabwe 1980年8月25日 現存有限承認國家或政權一覽表[編輯] 粗體字為聯合國成員國 列表順序 名稱 旗幟 徽章 爭議持續時間 行政中心 地理區 主權承認並有外交關係 有關國家或政權 1 索馬利蘭共和國 1991年-現今 哈爾格薩 東非 0 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 2 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 2014年-現今 頓內次克 東歐 2 烏克蘭 3 盧干斯克人民共和國 2014年-現今 盧干斯克 東歐 2 烏克蘭 4 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 1990年-現今 蒂拉斯波爾 東歐 3 摩爾多瓦共和國 5 阿爾察赫共和國 1991年-現今 斯捷潘納克特 西亞 3 亞塞拜然共和國 6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1983年-現今 北尼柯西亞 西亞 1 賽普勒斯共和國 7 阿布哈茲共和國 1992年-現今 蘇呼米 西亞 8 喬治亞 8 南奧塞提亞共和國 1991年-現今 茲辛瓦利 西亞 10 喬治亞 9 中華民國 1949年-現今 台北 東亞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 10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1976年-現今 提法里提 北非 46 摩洛哥王國 11 科索沃共和國 2008年-現今 普里斯提納 南歐 110 塞爾維亞共和國 12 巴勒斯坦國 1988年-現今 東耶路撒冷(主張)拉姆安拉(實際上) 西亞 136 以色列國 13 以色列國 1948年-現今 耶路撒冷(有爭議,僅獲美國和瓜地馬拉承認)特拉維夫(獲國際廣泛承認) 西亞 164 巴勒斯坦國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現今 北京 東亞 180 中華民國 15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48年-現今 平壤 東亞 189 大韓民國 16 大韓民國 1948年-現今 首爾 東亞 192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7 賽普勒斯共和國 1974年-現今 尼柯西亞 西亞 192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注釋[編輯] ^貝南(Benin)最初使用「達荷美」(Dahomey)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5年12月1日改用今名。

^玻利維亞使用全名「玻利維亞多民族國」(Bolivia(PlurinationalStateof))作為席位名稱。

最初使用通稱玻利維亞(Bolivia)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2009年2月7日改用今名。

^波赫使用全名「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BosniaandHerzegovina)作為席位名稱。

^文萊使用全名「文萊達魯薩蘭國」(BruneiDarussalam)作為席位名稱。

^布吉納法索(BurkinaFaso)原初使用「 上伏塔」(UpperVolt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84年8月6日改用今名。

^維德角(「CaboVerde」),原初使用英語意譯國名維德角(「CapeVerde」)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2013年10月24日申請改用葡萄牙文原名。

^柬埔寨最初使用通稱柬埔寨(Cambodia)申請加入聯合國。

1970年10月7日改為高棉共和國(KhmerRepublic)。

1975年4月30日恢復原名柬埔寨(Cambodia)。

1976年4月6日更名民主柬埔寨(DemocraticKampuchea)。

1990年2月3日改用今名。

^喀麥隆(Cameroon)在1961年與英屬喀麥隆合併前使用法語國名「Cameroun」申請加入聯合國。

1974年1月4日改為喀麥隆聯合共和國(UnitedRepublicofCameroon)。

1984年2月4日改用今名。

^中非(CentralAfricanRepublic)在讓-貝德爾·博卡薩統治後期,於1976年12月20日聯合國席位更名為「中非帝國」(CentralAfricanEmpire),1979年9月20日恢復原名。

^剛果(布)使用通稱剛果(Congo)作為席位名稱。

最初以「剛果(布拉薩市)」(Congo(Brazzaville))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1年11月15日改用今名。

^科特迪瓦(「Côted'Ivoire」),原初使用意譯國名象牙海岸(「IvoryCoast」)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詳見象牙海岸國名),1985年11月6日申請改為今名,1986年1月1日正式起效。

^12.012.1 捷克斯洛伐克在1945年10月24日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席位名稱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1992年12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通知聯合國秘書長,該國在1992年12月31日以後將會不復存在,分裂後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兩國將會各自獨立申請會籍。

之後,兩國在1993年1月19日分別加入聯合國。

^北韓使用全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emocraticPeople'sRepublicofKorea)作為席位名稱。

^剛果使用全稱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RepublicoftheCongo)作為席位名稱。

最初以「剛果(利奧波德城)」(Congo(Leopoldville))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後在1964年改名「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RepublicoftheCongo),又於1971年10月27日改為「 薩伊」(Zaire),最後在1997年5月17日改回現在的名稱。

^15.015.1埃及和敘利亞同時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

兩國於1958年2月21日的公民投票後,決定合併成為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合二為一。

直到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決定恢復國號為「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一分為二。

其後,埃及繼續在聯合國使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這個名稱,直至1971年9月2日改回現在的名稱為「埃及阿拉伯共和國」。

^甘比亞,英語席位名稱:「Gambia」,原初使用英語名稱「TheGambia」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兩國曾經在1973年9月18日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並且都被接納為會員。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此後就以一個「德國」席位代表這一個國家。

^印度尼西亞為了抗議馬來西亞獲選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曾經於1965年1月20日短暫退出聯合國。

1966年9月19日,印度尼西亞宣布恢復與聯合國的所有合作並參與其活動的意願,並於1966年9月28日重新獲邀加入聯合國。

^伊朗使用全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Iran(IslamicRepublicof))作為席位名稱。

^哈薩克,英語名稱:「Kazakhstan」,最初使用英語名稱「Kazakstan」作為席位名稱,1997年6月20日改用今名。

^韓國使用全名「大韓民國」(RepublicofKorea)作為席位名稱。

^寮國使用全名「寮人民民主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

最初使用通稱「寮國」(Laos)申請加入聯合國,1975年12月2日改用今名。

^利比亞1969年最初使用「利比亞阿拉伯共和國」(LibyanArabRepublic)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

於1977年4月21日至2011年9月16日間使用「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LibyanArabJamahiriya)作為席位名稱,2011年9月16日聯合國大國把利比亞席位交予全國過渡委員會後使用通稱「利比亞」(Libya)作為席位名稱。

^馬達加斯加最初使用全稱「馬拉加西共和國」(MalagasyRepublic)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馬來西亞最初以「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ofMalay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改名為「馬來西亞」,為一個包含沙巴、砂拉越、新加坡的新聯邦國家。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並於1965年9月21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馬爾地夫(Maldives)最初使用「馬爾地夫群島」(MaldiveIslands)作為席位名稱。

^摩爾多瓦使用全名「摩爾多瓦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

原初使用通稱「摩爾多瓦」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

^緬甸的英語席位名稱為「Myanmar」。

在1989年改名前使用英語名稱「Burma」申請加入聯合國。

^菲律賓(Philippines)在1946年獨立前使用「菲律賓聯邦」(PhilippineCommonwealth)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俄羅斯使用全名「俄羅斯聯邦」(RussianFederation)作為席位名稱。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SaintKittsandNevis」)最初使用「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SaintChristopherandNevis」)作為席位名稱,1986年11月26日改用今名。

^薩摩亞(Samoa)在1997年改名前使用「西薩摩亞」(WestSamo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注意聖多美普林西比使用無附加符號的英語席位名稱:「SaoTomeandPrincipe」,並非有附加符號的「SãoToméandPríncipe」或葡萄牙語名稱「SãoToméePríncipe」。

^南非(SouthAfrica)在1961年5月31日成為共和國前使用「南非聯邦」(UnionofSouthAfric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斯里蘭卡(SriLanka)在1972年5月22日改名前使用「錫蘭」(Ceylon)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蘇利南的英語名稱為「Suriname」,最初使用英語名稱「Surinam」作為席位名稱,1978年1月23日改用今名。

^敘利亞使用全名「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

^坦尚尼亞使用全名「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

^ 坦噶尼喀最早在1961年12月14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桑給巴爾則在1963年12月16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協定通過後,合併成為一個會員國,並且在1964年11月1日改名為「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泰國在1949年改名前使用「暹羅」(Siam)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東帝汶的英文席位名稱使用葡萄牙文原文「Timor-Leste」而非英文名稱「EastTimor」。

^阿聯使用全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作為席位名稱。

^英國使用全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作為席位名稱。

^美國使用全名「美利堅合眾國」作為席位名稱。

^委內瑞拉使用全名「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Venezuela(BolivarianRepublicof))作為席位名稱。

原初使用通稱委內瑞拉(Venezuela)申請加入聯合國,1999年12月15日改用今名。

^越南的英文席位名稱按照官方標準為「VietNam」而非英文慣用的「Vietnam」。

^阿拉伯葉門( 北葉門)最早在1947年9月30日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葉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和取代它的阿拉伯葉門共和國。

民主葉門( 南葉門)則在1967年12月14日以「葉門南部」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南葉門人民共和國和改名後的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

兩國在1990年5月22日合併成葉門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亦合併為「葉門」,自此就以一個「葉門」席位為代表。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Shaw,MalcolmNathan. Internationallaw.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 178.2003. ^Jasentuliyana,Nandasiri,ed.Perspectivesoninternationallaw.KluwerLawInternational.p.20.1995. ^JamesCrawford.TheCreationofStatesinInternationalLaw.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年.ISBN 978-0-19-922842-3. (英文) ^HerschLauterpacht.RecognitioninInternationalLaw.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2-11-01:419–423.ISBN 978-1-107-60943-3.  ^https://afghanistan-un.org/ ^https://www.un.org/about-us/member-states ^馬其頓曾經因與希臘在國家名稱上發生爭議,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TheformerYugoslavRepublicofMacedonia)名稱加入。

現已經正式改名。

來源[編輯] Shaw,M.N.,InternationalLaw(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5thed.,2003),pp.189–194. 安德烈·科羅塔耶夫(Korotayev):原初政治組織體的演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編輯] 政治主題 國際關係主題 法律主題 政治實體 聯合國會員國 成年人 獨立運動列表 殖民主義 公投 主權國家的外部資產清單 各國建國時間列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主权国家列表&oldid=67935364」 分類:國際法國家列表政治理論民族主義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葡萄牙語的條目含有法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АҧсшәаАдыгабзэ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ܐܪܡܝܐ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अवधी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anjarবাংলাབོད་ཡིག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ᨅᨔᨕᨘᨁᨗ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CebuanoᏣᎳᎩکوردیCorsuQırımtatarca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ཇོང་ཁ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FulfuldeSuomiVõroNaVosaVakaviti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GagauzGàidhligGalegoAvañe'ẽGaelgHausa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gboIlokanoГӀалгӀайIdoÍslenskaItalianoᐃᓄᒃᑎᑐᑦ/inuktitut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KongoҚазақшаKalaallisut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ingálaລາວLietuviųLatgaļuLatviešuMadhurâमैथिलीBasaBanyumasan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मराठीКырыкмарыBahasaMelayuMaltiMirandésမြန်မာဘာသာNāhuatlNapulitano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uormandChi-ChewaOccitanLivvinkarjala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PangasinanKapampanganPapiamentuDeitschNorfuk/Pitkern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mantschRomaničhibRomânăArmãneashti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Ikinyarwanda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AnarâškielâSoomaaligaСрпски/srpskiSranantongoSiSwat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okPisin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inarayWolof吴语Хальмг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