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国民党从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布军政时期结束,「以黨治國」的训政时期开始 ... 中國國民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國民黨」和「KMT」均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汪精衞政權政黨,請見「國民黨(消歧義)」。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請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關於其他名稱相同及相似的政黨,請見「國民黨(消歧義)」。

關於德雷克歌曲,請見「KMT(歌曲)」。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民國黨、台灣國民黨或國民黨(1912年)。

中國國民黨英語名稱Kuomintang[1][註1]ChineseNationalistParty[2]簡稱國民黨(KMT)總理孫中山(永久保留)總裁蔣中正(永久保留)主席朱立倫副主席黃敏惠夏立言連勝文秘書長黃健庭副秘書長江俊霆李彥秀林為洲謝衣鳯羅智強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費鴻泰成立1894年11月24日,​126年前​(1894-11-24)(建黨紀念日)夏威夷共和國檀香山(今 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1919年10月10日,​102年前​(1919-10-10)上海法租界前身 興中會(1894年) 中國同盟會(1905年) 國民黨(1912年) 中華革命黨(1914年)總部 中華民國104100臺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232-234號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青年組織中國國民黨青年團中國國民黨全國青年工作總會教育組織革命實踐研究院黨員(2021年)89.2萬(總數)[3]370,711(具完整黨權者)[4]意識形態三民主義[5]反共主義[6][7][8]貿易保護主義[9]保守主義[10]社會保守主義[11]民族保守主義文化保守主義[12]中華民族主義[13] 反台獨主義[14]一中原則(部份派系)藍統一中各表九二共識[15][16][17][18][19]政治立場中間偏右[20][21][22][23][24][25][26]至右翼[27][28][29][30][31][32][33]國內組織泛藍國際組織國際民主聯盟中間派民主國際[註2]區域組織亞太民主聯盟黨歌《三民主義歌》官方色彩 藍色立法委員[35]38/113直轄市長2/6直轄市議員175/380縣市長12/16縣市議員219/532縣市議長19/22鄉鎮市區長83/204鄉鎮市區民代表390/2,148村里長1,220/7,744黨旗青天白日旗官方網站www.kmt.org.tw中華民國政治政黨·選舉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目前中華民國最大在野黨、立法院第二大黨,現在的中央黨部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中崙,現任黨主席為朱立倫。

最初前身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今日的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後先後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1919年10月10日經孫中山於上海法租界改組而改用現名。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國民革命軍北伐並在東北易幟後形式上統一中國,該黨曾長期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直到2000年總統選舉落敗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到2016年二度執政,2016年總統選舉敗選後二度在野至今。

以該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陣營。

目次 1歷史 1.1大陸時期 1.2台灣時期 2黨紀誓詞 2.1黨員誓詞 2.2黨主席誓詞 3政治立場 3.1政治主張 3.1.1歷史上的政治主張 3.2臺海兩岸立場 4組織架構 4.1黨務組織體系 4.2黨員年齡結構 4.3現任組織 4.3.1中央委員會(黨中央) 4.3.2中央委員與中常會 4.3.3地方與特種黨部主委(黨主席派任) 4.4中國國民黨歷任最高領導人 5現存派系 5.1政治團體 6黨際關係 6.1國共關係 6.2泛藍陣營 6.3泛綠陣營 6.4黨產問題 6.5衍生政黨 7關連項目 8註釋 9參考資料 10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主條目:中國國民黨歷史和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 大陸時期[編輯] 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舉行。

中國國民黨的最早前身為孫中山等人於1894年11月24日在夏威夷檀香山成立的革命組織興中會,試圖以共和政體取代中國當時的君主專制政體-大清帝國。

1905年興中會聯合其它革命團體於日本東京組成同盟會,孫中山成為同盟會總理。

1911年由同盟會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後,次年1月於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同年8月,同盟會又和一些政團合併,以「共和之制,國民為國主體,吾人於使人不忘其義」為由改稱國民黨。

8月25日下午1時,國民黨成立大會在湖廣會館召開,正式宣佈國民黨誕生。

1913年初,國民黨於首次國會選舉中在參議院與眾議院皆獲得最多席次成為國會最大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卻於3月20日被暗殺,輿論懷疑兇嫌受時任大總統袁世凱唆使,國民黨遂發動二次革命卻失敗。

11月4日,袁世凱勒令解散國民黨,孫中山流亡日本。

1914年7月,孫中山於東京另組中華革命黨號召繼續革命,1919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在上海法租界改組為中國國民黨,簡稱為國民黨。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期間,國民黨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領袖孫中山提出聯俄容共,以取得俄共的軍火與財力支援,同時引入俄共顧問,參與重組黨務。

並宣佈黨內改組完成。

1925年,孫中山逝世,同年蔣中正領導黃埔軍校師生發動國民革命軍東征,佔領廣東,並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

1926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議決接受總理遺囑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所定的政綱,重申了「反帝、反軍閥」的政治主張。

大會議決繼續執行聯俄容共的政策。

[36]。

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國民黨內部以蔣中正為首的清共勢力和以汪精衛為首的容共勢力發生寧漢分裂[37]。

國民黨從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國民政府統一全國。

1929年3月,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布軍政時期結束,「以黨治國」的訓政時期開始[38]。

1931年由於國民黨內部分裂,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寧、粵、滬三方分別舉行。

1931年12月15日四屆一中全會召開,宣告國民黨統一。

會議對寧、粵、滬三方大會選出的委員一概承認;中央政治會議不專設主席,改常委制。

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使第二次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黨副總裁汪兆銘主張與日軍媾和,並建立汪精衛政權。

1939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執委會臨時會議決議,開除汪兆銘的國民黨黨籍和一切公職。

1945年5月,國民黨六全大會在重慶開會,推蔣中正連任總裁,並決定於11月12日召開國民大會[39]:46。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以「國民黨左派」為基本骨幹的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和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分別在重慶和廣州成立,國民黨「左派」與「右派」漸行漸遠,1948年更在香港宣佈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大黨。

同時,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1948年5月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仍由國民黨執政)間的第二次國共內戰如火如荼地進行,戰況對國民黨方愈發不利。

1947年4月,國民政府改組,設國務會議,由中國國民黨、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人士及社會賢達,分任國民政府委員,蔣介石仍被推選任國民政府主席,而以孫科任副主席,一黨訓政自此結束[39]:51。

1949年2月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往廣州辦公」[40]:148。

4月22日,中央常務委員之下設「非常委員會」[40]:188。

5月17日,中央執行委員會電請蔣中正「打銷遁跡遠隱之意」[40]:205。

7月16日,國民黨在廣州成立中央非常委員會,規定「非經該委員會批准,政府一切政令均無效」[41]:689。

台灣時期[編輯] 1949年8月,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在臺北草山成立[39]:60。

金門縣大膽島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心戰牆,1986年8月金防部司令趙萬富上將令烈嶼師長龔力少將興建,翌年同因三七事件去職。

另有一面設於二膽島哨牆上。

1949年底,國民黨黨中央隨同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地區。

1950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管制黨員出國,任公職黨員未經批准不得出國」[42]:309。

3月1日,蔣中正復行視事後,「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隨即撤銷,3月31日遷入陽明山腳下士林官邸[43]:137。

8月,中國國民黨改造委員會正式成立,改委員宣誓就職[39]:65。

9月,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通過「黨員歸隊實施辦法」[39]:66。

12月1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通過「反共建國聯合陣線計畫綱要」[42]。

12月2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號召黨員歸隊」[42]。

因在大陸地區經歷中共煽動人民暴動以及為了防範共諜動搖台灣局勢,遷臺後至1980年代間,國民黨藉由臺灣省戒嚴令及動員戡亂實現一黨專制,成為中華民國長期的執政黨。

1975年4月5日,國民黨總裁蔣中正逝世[39]:133。

1975年4月28日,蔣中正之子蔣經國繼任黨主席。

1981年十二全會通過了《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以及《中國國民黨黨章修正案》,成立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44][45]。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

1月27日,李登輝成為代理主席,7月正式成為國民黨主席。

國民黨內部爆發主流派(擁李)與非主流派(反李)之爭,由李登輝領導的主流派勝出。

此後,非主流派的趙少康、郁慕明等人從國民黨出走,另創新黨。

2000年總統選舉,國民黨敗選而首次成為在野黨。

敗選後,黨內長期不滿李登輝的人士要求其辭去黨主席一職。

在宋楚瑜宣佈將在黨外組織親民黨之後,李登輝即將國民黨主席一職交予連戰代理。

連戰在國民黨十五屆中央委員會接任黨主席後,宣布舉行國民黨黨員重登記,整頓國民黨黨務。

2001年9月21日,由於為政治立場相左的台灣團結聯盟候選人站台,李登輝正式被國民黨開除黨籍。

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再度遭到挫敗,失去立法院第一大黨的地位,但連同親民黨及新黨,泛藍仍獲得過半席次。

2003年2月,國民黨和親民黨決定共同推出一組候選人連戰、宋楚瑜角逐2004年總統選舉,結果以不到3萬票之差敗選。

2005年,連戰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進行會談,並達成五點共識。

之後,連戰表示不再續任國民黨主席,時任國民黨副主席、臺北市市長的馬英九擊敗時任立法院院長王金平並當選黨主席[46]。

2007年2月13日,馬英九因特別費案遭到起訴,辭去黨主席職務,副主席吳伯雄代理並當選黨主席。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並在2012年成功連任,兼任黨主席。

2013年爆發九月政爭,最終王金平在獲法院保留黨籍的情況下,繼續出任立法院長。

2014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同年12月3日馬英九再次辭去黨主席。

2015年國民黨主席補選中,時任新北市市長朱立倫當選第七任主席。

7月時任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在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成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

10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廢止洪秀柱提名,改徵召時任新北市市長兼黨主席朱立倫參選總統。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落敗後朱立倫立即辭去黨主席,同時在基隆市立委落敗的郝龍斌也請辭副主席,由另一副主席黃敏惠(前嘉義市市長)代理黨主席。

2016年黨主席補選,洪秀柱當選,成為國民黨創黨史上首位民選女性黨主席,完成餘下主席任期,走親共路線,黨的路線一度改為一中同表。

2017年黨主席選舉,前副總統吳敦義當選黨主席,國民黨的路線重新恢復為馬英九時期的一中各表。

2020年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高雄市市長韓國瑜擔任國民黨總候選人,最終敗選後,吳敦義宣布為承擔敗選責任而辭去黨主席,15日中常會通過請辭案後由中常委林榮德代理黨主席。

[47]2020年黨主席補選,立法委員江啟臣當選國民黨主席,完成餘下主席任期。

2020年6月6日高雄市市長韓國瑜被罷免,成為首位被罷免的直轄市市長。

9月6日全代會通過改革委員會提出之改革案,執行「財務穩健」、「組織改革」、「青年參與」、「兩岸論述」四大方向改革。

[48]2021年黨主席選舉,前主席朱立倫擊敗尋求連任的江啟臣而回任主席。

黨紀誓詞[編輯] 黨員誓詞[編輯] 蔣中正加入中華革命黨時的誓詞 凡中華民國國民年滿十六歲以上,信仰三民主義,經地方黨部檢驗合格且願遵行黨章及黨員守則者,得依規定申請入黨。

而其宣誓詞內容如下∶ 「 余誓以至誠,加入中國國民黨為黨員,信仰三民主義。

遵行本黨黨章及黨員守則,為建設臺灣為人本、安全、優質的社會,實現中華民國為自由、民主、均富和統一的國家而奮鬥。

絕不參加或支持其他政黨,如有違背,願受黨紀處分,謹誓。

」 ——中國國民黨入黨誓詞 黨主席誓詞[編輯] 黨主席選出後,須在中央黨部所在地宣誓就職,而其宣誓詞內容如下: 「 余誓以至誠,奉行三民主義,恪遵中華民國憲法,秉持中國國民黨建黨精神和奮鬥方向,凝聚黨員心力,賡續黨務改革,達成各項政治任務;同時積極結合各級從政同志,捍衛國家主權和民主尊嚴,全力爭取人民福祉,以重新贏回國人認同;更為拓展國際空間,維繫臺海和平穩定,促進中華民族兩岸雙贏而努力不懈。

謹誓。

」 ——2021年朱立倫就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並於會中宣讀誓詞 政治立場[編輯] 政治主張[編輯] 國家政法與兩岸議題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叫做中華民國,反對臺獨[49]和兩國論。

[50] 反共主義(黨章第2條)[51][52][53] 反對民進黨所定義兩岸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反對台灣取代中華民國作為國號[54][55] 反對去中國化及文化台獨[56] 支持海峽兩岸簽署兩岸和平協議[57][58][59] 簽訂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60] 反對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61] 反對反滲透法,推動反併吞中華民國法。

[62] 捍衛中華民國[63] 捍衛憲政民主價值(黨章第2條)[64] 堅持九二共識,與中國共產黨加強交流合作[65] 國家民生議題 反對年金改革[66] 支持重啟核四,用核能取代一部分的燃煤和燃氣發電[67] 反對中華民國國產高端疫苗通過緊急使用授權生產[68] 反對潛艦國造計畫[69] 反對進口使用萊克多巴胺的豬肉[70] 歷史上的政治主張[編輯] 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71] 1912年國民黨的黨綱有五條:(一)保持政治統一、(二)發展地方政治、(三)厲行種族同化、(四)採用民生政策、(五)維持國際和平。

[來源請求] 中華革命黨以討伐袁世凱、「實行民權、民生主義」為宗旨,以「掃除專制統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

[來源請求]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國民黨之主義即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來源請求] 實現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72][73] 臺海兩岸立場[編輯] 蔣中正總裁時期:主張以武力消滅中共政權,進而「光復大陸國土,解救大陸同胞」。

[74] 蔣經國主席時期:前期仍維持蔣中正總裁武力「反攻大陸」的主張,後期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具體政策。

[75] 李登輝主席時期:初期設立國家統一委員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和海峽交流基金會,並制定國統綱領,延續蔣經國時代方針。

但後期因應現狀主張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

經濟上,在面對臺商團體開放投資中國大陸之主張,以戒急用忍政策回應。

其任期內之1992年,兩岸舉行「辜汪會談」,與會秘書蘇起在2000年宣稱此一會談結果乃有「許多共識」,並簡稱為「九二共識」,但不被李登輝所承認。

[來源請求] 連戰主席時期: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來推動「國共和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來源請求] 馬英九、吳伯雄主席時期:繼續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來維持兩岸的發展。

[來源請求] 朱立倫主席時期:解釋九二共識為「兩岸同屬一中,但內涵定義有所不同」,有別於馬英九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76][77][78][79][80][81] 洪秀柱主席時期:選總統期間曾主張「一中同表」,批評馬英九的一中各表不為大陸當局所接受[82],在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晤時,對九二共識的定義為:「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含義之異」。

吳敦義主席時期:改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來試圖維持兩岸的交流。

[來源請求] 江啟臣主席時期:呼籲中國大陸政府不可借台獨逼商、不該以專斷作為處理COVID-19疫情與香港反送中運動、應放棄對台武力威脅,路線則改為「親美和陸」[83]、「反共不反中」路線[84]、「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九二共識」、「拒絕一國兩制」[85][86]、推動中美復交和美軍協防台灣[87][88]。

組織架構[編輯] 更多資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和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國民黨的黨務組織採委員會制,通稱為「黨部」(1924年為因應聯俄容共的以俄為師之決策,將其黨制改組成以列寧提出、各國共產黨實行的民主集中制為基礎,改良而成的民主集權制,後為因應戡亂時期之反共情勢形式上改為委員會制,實質上並沒改變),主要分中央委員會[89](即中央黨部)、縣市級委員會、區級委員會等三級。

昔日國民黨設有多個由中央黨部直接管理的「專業黨部」,例如臺灣戒嚴時期代表中華民國國軍系統的「王師凱黨部」、「賀定成黨部」、「岳忠義黨部」、中華民國警察特務系統的「劉中興黨部」、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中設有「曹大風黨部」、大專院校系統的「孔立德黨部」、臺灣省政府部門系統的「田單黨部」和臺北市政府機關的「陽明黨部」等,惟經過多次黨務組織改造與精簡後,目前僅餘軍系及榮民系統的「黃復興黨部」為唯一的專業黨部。

中國國民黨最高權力機構為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每2年召開一次,閉會期間由中央委員會行使職權[90]。

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執行職務,並對其負責,是國民黨的最高決策機關[90]。

中央委員會內設有若干單位,以負責日常的黨務運作。

黨務組織體系[編輯] 全國代表大會 中央委員會(由黨主席兼任委員會主席,中央常務委員會為最高決策機關) 直轄市、縣、市委員會 鄉、鎮、縣轄市、區委員會 區分部/小組 專業黨部 海外駐地支部 黨團(主要設於議會;如立法院、市議會) 黨員年齡結構[編輯] 2020年2月,中國國民黨主席候選人江啟臣稱,國民黨目前有黨權的40歲以下黨員僅9122人,僅佔總數3.16%[91]。

現任組織[編輯] 中央委員會(黨中央)[編輯] 更多資訊:中國國民黨主席、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和中國國民黨秘書長 政黨領袖 職務 姓名 主席 朱立倫 副主席 黃敏惠、夏立言、連勝文 黨務主管與轄下部門 秘書長 黃健庭 廉能委員會 副秘書長 專任:江俊霆指定:待補(由卸任立院黨團總召直接轉任[92])兼任:李彥秀、林為洲、謝衣鳯、羅智強 政策委員會執行長(立院黨團總召兼任) 費鴻泰 政策研究部、政策協調部 組織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許宇甄 組織經營部、選舉動員部社會志工部、海外部、青年部、婦女部 文化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兼發言人) 凌濤 傳播部、文宣部、新媒體部、黨史館 行政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邱大展 人事室、總務室、財務室、資訊中心 考核紀律委員會主任委員(任期制) 李貴敏 考管室、稽核室、法律服務中心 革命實踐研究院院長 林奕華 人才培育處、綜合規劃處、青年團 黨務幹部(黨主席派任) 國際事務部主任(黨主席特別顧問兼任) 黃介正 大陸事務部主任(黨主席特別顧問兼任) 林祖嘉 數位科技部主任(任務編組) 待定 文傳會副主委(兼任黨史館主任) 林家興 組發會副主委 待定 革實院副院長 王誌慶 黃復興黨部主委 季麟連 中央委員與中常會[編輯] 依據《中國國民黨黨章》,全國代表大會選出190位中央委員、以及95位候補委員,任期4年;之後再從中央委員之中選出29人、與符合黨章規定的6名指定人選,共35人為中央常務委員來組成中央常務委員會,任期1年。

第20屆中央委員 單位 姓名 黃復興系統 楊瓊瓔、沈慶光、沈智慧、江碩平、范成連、李昭平、林絲娛、費鴻泰姜駿傑、厲耿桂芳、王水利、張莉莉、李偉華、謝宜萱、沈璀庭、田長沛關芝綝、李傅中武、王海鈞、李慶珠、應曉薇、史碩仁、劉茂群、秦慧珠 海外 童惠珍、陳之望、王桂鶯、張佐民、連元章、孫序彰、林來好、王偉傑、黃啟明 大陸台商 林榮德、廖萬隆、鄧治平、陳汪全、陳耀鑫、劉力維、謝坤宗、徐正文、黃良華 臺北市 姚江臨、連勝文、曾文培、蔣萬安、劉大貝、賴士葆、徐弘庭、李彥秀、林奕華李德維、謝瀛華、許顯榮、闕枚莎、蔡明志、許慧琴、吳志剛、趙世聰、邱毅邱瑞蓮、林玟璇、史家瑋、賴調燦、鄭李錦珠、王欣儀、陳威丞、王鴻薇、郭鎮豪鄒宏基 新北市 蔣根煌、羅明才、林國春、吳育昇、陳鴻源、陳茂嘉、林鼎超、莊隆昌、林金結黃志雄、陳儀君、劉哲彰、陳偉傑、張智倫、林萬福 基隆市 林益諄、呂美玲、林沛祥 桃園市 張育美、侯佳齡、黃敬平、李嘉峰、陳維德、古健琦、陳松福、陳昱愷、徐慧伊 新竹縣 邱一峰、林志華 新竹市 呂學樟、陳慶齡、曾煜銘、鄭正鈐、塗仁德、黎子渝 苗栗縣 許綉春、黃覲偉、詹昭榮 臺中市 江啟臣、廖苑君、陳俗蓉、游家富、洪秋玉、陳瑞、蔡美玲、許長輝 彰化縣 林滄敏、謝典林、陳文漢、蕭景田、謝衣鳳、謝坤宏、鄭汝芬、陳華欣曹嘉豪、游宏生 南投縣 黃世芳、游顥、蔡宜助、林憲聰、張子孝 雲林縣 林文瑞、許宇甄、黃嘉俞、吳美霞、陳威成 嘉義縣 林江釧、蔡宗仁、塗文生、吳美霞、郭應昆、李國勝 嘉義市 蕭吉森、藍力凱、楊雅淳、羅偉誠、譚國華 臺南市 陳宗興、高思博、盧崑福、陳柏宏、謝龍介、邱素蘭、顏東義、陳麗旭、林燕祝王敏星、王文宗、李中遵、曾榆珊、吳深濤、楊永興、吳春銀、曾東陽、公淑平林廷霖 高雄市 黃昭順、侯彩鳳、吳陳瓊秋、黃香菽、鍾易仲、黃紹庭、郭昭岑、黃柏霖、蔡武宏陳節、陳宜民、鄭安秝、李雅靜、蔡圖晉、楊煜德、王友蘭、許烜彰、黃璽文孫健萍、陳若翠、李玉文 屏東縣 蘇清泉、周孟蓉、楊博仁、周佳琪、黃玉玲、吳慈慧、林恊松、劉淼松 澎湖縣 陳雙全 宜蘭縣 林羿伶、蔡文益、邱永裕 花蓮縣 徐榛蔚、賴俊傑、魏嘉賢、陳保成、呂善華、黃馨、王廷升 臺東縣 鄭任宗 金門縣 陳天成、黃克標 連江縣 曹爾忠、陳雪生 中央常務委員會 中央常務委員 性質 姓名 指定中常委(青年) 現任國民黨青工會會長:陳克威現任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陳柏翰 指定中常委(現任縣市長) 楊文科、張麗善、楊鎮浯、賴峰偉,以及韓國瑜(原為現任縣市長) 黨代表選任(須具備中央委員身份) 徐榛蔚、陳宗興、沈慶光、游顥、陳汪全、謝衣鳯、曾文培謝坤宏、劉大貝、蔣根煌、鄭任宗、江碩平、邱素蘭、范成連沈智慧、呂學樟、高思博、黃紹庭、陳炳甫、楊博仁、應曉薇鄭正鈐、魏嘉賢、李德維、鄧治平、林文瑞、黃敬平、周孟蓉童惠珍、侯彩鳳、陳雙全、李傅中武 地方與特種黨部主委(黨主席派任)[編輯] 直轄市暨縣市黨部主任委員 職務 姓名 臺北市黨部主任委員 待補 新北市黨部主任委員 待補 桃園市黨部主任委員 邱奕勝 臺中市黨部主任委員 待補 臺南市黨部主任委員 待補 高雄市黨部主任委員 許福明 宜蘭縣黨部主任委員 張建榮 新竹縣黨部主任委員 陳見賢 苗栗縣黨部主任委員 鍾東錦 彰化縣黨部主任委員 蕭景田 南投縣黨部主任委員 林儒彬 雲林縣黨部主任委員 陳瑞雄 嘉義縣黨部主任委員 待補 屏東縣黨部主任委員 廖婉汝 花蓮縣黨部主任委員 黃原亮(兼代),待補 臺東縣黨部主任委員 吳秀華 澎湖縣黨部主任委員 許國政 基隆市黨部主任委員 吳國勝 新竹市黨部主任委員 許修睿 嘉義市黨部主任委員 蔡明顯 金門縣黨部主任委員 吳興邦 連江縣黨部主任委員 陳雪生 特殊黨部主任委員 職務 姓名 黃復興黨部 季麟連 中國國民黨歷任最高領導人[編輯] 主條目:中國國民黨主席 歷任 肖像 姓名 簡介 最高職務 任職時期 1(永久總理) 孫中山 中華民國國父,創建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永久總理。

臨時大總統、非常大總統 1905-1925年實際上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

1919-1925年任中國國民黨總理。

先後擔任臨時大總統、護法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非常大總統。

1 汪精衛 第一屆國民政府主席,《國父遺囑》起草者。

國民政府主席 1925-1926年任中國國民黨實際領導人。

先後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

1(永久總裁) 蔣中正 自中山艦事件後掌握軍權,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

永久總裁。

總統 1926-1975年實際上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

1938-1975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

先後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總統。

1 蔣經國 第一任主席(第一屆)(1975-1988年) 1975-1988年,先後擔任國防部副部長、行政院院長及總統。

2 李登輝 第一任代理主席、第二任主席(第二、三、四屆) 1988-2000年,兼任總統身分。

1993年起主席開始實行屆次,任期四年,不再奉行終身制。

2(代理) 連戰 第二任代理主席、第三任主席(第四、五屆) 副總統 2000年,代理第二任主席。

3 2000-2005年,中國國民黨在野時期第一任領導人。

曾任行政院長和副總統。

4 馬英九 第四任主席(第六屆) 臺北市市長 2005-2007年,中國國民黨在野時期第二任領導人。

4(代理) 吳伯雄 代理第四任主席(首位) 臺北市市長、總統府秘書長 2007年,時任第一副主席,代理第四任主席。

4(代理) 江丙坤 代理第四任主席(第二位) 經濟部部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委、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2007年,時任第二副主席,代理第四任主席。

5 吳伯雄 第五任主席(第六屆) 臺北市市長、總統府秘書長、內政部部長 2007-2009年,中國國民黨在野時期第三任領導人,中國國民黨重新主政後繼續擔任主席至任期屆滿。

6 馬英九 第六任主席(第七、八屆) 總統 2009-2014年,兼任總統。

6(代理) 吳敦義 代理第六任主席 副總統 2014年,時任第一副主席,代理第六任主席。

7 朱立倫 第七任主席(第八屆) 行政院副院長 2015-2016年,兼任新北市市長身分。

曾任行政院副院長和桃園縣縣長。

7(代理) 黃敏惠 代理第七任主席(第八屆) 立法委員 2016年,時任第二副主席,代理第七任主席。

8 洪秀柱 第八任主席(第八屆) 立法院副院長 2016-2017年,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在野時期第一任領導人,首位女性主席。

8(代理) 林政則 代理第八任主席 臺灣省政府主席、新竹市市長 2017年時任第四副主席,7月3日就任代理主席 9 吳敦義 第九任主席(第九屆) 副總統 2017年-2020年,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在野時期第二任領導人。

曾任行政院長和副總統。

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敗選率主管總辭。

9(代理) 林榮德 代理第九任主席(第九屆) 第20屆中常委、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顧問、冠軍建材集團董事長 2020年,主席吳敦義率主管總辭,時任中常委,代理第九任主席。

10 江啟臣 第十任主席(第十屆) 立法委員、行政院新聞局局長 2020年-2021年,兼任立法委員身分。

11 朱立倫 第十一任主席(第十一屆) 行政院副院長、新北市市長 2021年至今;第二次當選。

現存派系[編輯] 保守派 以馬英九、吳敦義路線為主的主流派系,部分有外省背景[93]。

政策主軸接近憲法一中,主張維持臺海現狀、一中各表,推動與中國大陸進行經貿合作,同時與美國和日本保持友好關係。

本土派 早年本土派以李登輝為首。

1999年王金平獲李登輝提名及支持出任立法院院長,此後成為立法院內國民黨本土派的龍頭。

2013年,國民黨內馬英九與王金平的矛盾造成九月政爭,削弱了國民黨的執政聲望。

2018年,國民黨政治新秀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在地方派系支持下,成功將佔本土派大部分的基層支持者納入旗下,以王金平為首的舊本土派逐漸式微[94]。

軍系/統派 參見:非主流派(中國國民黨)和新國民黨連線 1990年起反對李登輝等本土派組成的派系,多數有外省背景,部分人士傾向狹義的統派。

其成員多隸屬於黃復興黨部,且有一定的勢力。

早年非主流派隨著國民黨黨內矛盾而發展出立法院的新國民黨連線(後退出國民黨另組新黨)、許歷農領導的新同盟會等。

政治團體[編輯] 在2016年總統暨立委大選敗選後,李正皓、徐巧芯、楊偉中等人在黨內成立「草協聯盟」,由親近馬英九的人士組成,主張讓青年在黨內有主體性並主張黨內的改革。

隨後以邱毅為首的若干人成立「制度者聯盟」,由親近洪秀柱的人士組成,和草協聯盟抗衡,認為草協聯盟才是需要「被改革的人」。

上述兩團體皆於2016年內停止運作,形同解散。

新生代由出身臺北市萬華區李有宜擔綱。

革命實踐研究院第171期結業(2020年),強調非國民黨青年團出身,為革實院羅智強院長首席幕僚,因上百靈果將歷史共業錯誤皆推給江啟臣主席而聲名大噪。

以新人之姿正式加入國民黨,喊出「支持侯友宜,票投李有宜」,自行宣布代表國民黨投入2024年臺北市第五選舉區立法委員選戰。

黨際關係[編輯] 國共關係[編輯] 主條目:國共關係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係經歷了1923年孫文越飛宣言後的合作,1927年後的分裂,並導致了第一次國共內戰[95]。

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抗戰勝利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9年共產黨取得勝利,在北京建立政權。

國民黨被迫遷往臺灣,此後雙方進行了多年的武裝對峙,並在國際層面上爭奪對中國的代表權。

2005年國民黨領導人連戰首次與共產黨領導人胡錦濤會面,此後兩黨開始較緊密的聯絡,兩黨關係成為海峽兩岸的聯絡渠道之一。

2015年5月4日,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和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

朱立倫在會晤上再次加深了九二共識[96],並提出「雙方達成兩岸同屬一中,但內涵定義有所不同」[97]。

2016年11月1日下午,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

國共兩黨領導人共稱堅決反對「臺獨」[98]。

泛藍陣營[編輯] 主條目:泛藍 泛藍陣營是指持「反對臺灣獨立、支持中華民國、強調中華文化傳承」等主張的各種團體之總稱。

原指稱國民黨以及由其分裂產生的新黨與親民黨[註3]。

目前包含國民黨和新黨,但新黨影響力大不如前,惟新黨與黃復興黨部關係密切。

洪秀柱曾表示,歡迎宋楚瑜(親民黨)及郁慕明(新黨)「回家」。

不過當時,親民黨與新黨對洪秀柱的議題反應並不熱情,要國民黨先把「家務事」處理好再說。

[99] 泛綠陣營[編輯] 主條目:泛綠 2016年5月7日,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指出,未來國民黨與民進黨關係乃是「良性競爭、不是惡性鬥爭」的關係[100]。

黨產問題[編輯] 主條目:中國國民黨黨產爭議 中國國民黨黨產爭議,指自1945年8月15日日本撤戰敗無條件投降後,國民黨在以黨領政的動員戡亂時期下,在臺灣地區及海外的財產[101]。

來源主要包括遷臺資產[102][103],接收日產[104][105],國庫輸送,以徵收、轉帳撥用、低價收購等方式,將國家資產或轉成黨產[106][107][108][109][110][111],及經營特許黨營事業等等。

國民黨黨產的爭議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前臺灣省政府主席吳國楨1954年2月寫了一封信給國民大會,痛陳政府六大缺失,第一條是:「一黨專政。

國民黨之經費,非由黨員之捐助,乃係政府,即國民之負擔。

這種國庫通黨庫做法,除共產極權國家外,實為今古所無[101]。

」1958年的《自由中國》雜誌也出現批評的聲浪[112]。

1998年底黨產曾高達918億元,長期以來為帳目上全世界最有錢政黨[113][114]。

衍生政黨[編輯] 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9年12月28日) 按成立時間順序排列 組織 存在時期 注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927年10月 1927年南昌起義後,以譚平山為首的部分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在南昌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委員及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通過了《中央委員宣言》,成立了該政治組織。

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 1927年-1935年 1927年11月,國民黨左派宋慶齡、鄧演達等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名義,發表《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宣言》。

1930年,鄧演達在上海主持召開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15]。

鄧演達希望能在國共兩黨之外,形成第三種勢力,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因此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也被稱為「第三黨」。

1931年11月29日,鄧演達被國民政府秘密處決於南京[116]。

此後,該黨轉入地下。

生產人民黨 1933年-1934年 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變後,領導事變的蔣光鼐、蔡廷鍇、陳銘樞、李濟深、黃琪翔等人召開會議,決定解散或脫離原有的黨派,以集體簽名的方式共同組織生產人民黨。

會議通過了黨綱[117][118],,並公推陳銘樞為總書記。

會後,當時在福建的脫離中國國民黨的分子,已解散的第三黨成員,少數的中國共產黨脫黨分子以及十九路軍部分軍官均參加了生產人民黨。

生產人民黨成立後,並沒有開展大的活動,福建事變失敗後,該黨曾轉移到香港,存在一段時間即自行解體。

中國農工民主黨 1930年8月9日至今(1947年2月改現名) 1947年2月,第三黨在上海召開第四次全國幹部會議,改黨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選舉章伯鈞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1949年9月,農工黨代表彭澤民、郭冠傑、李士豪等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該黨領袖章伯鈞入政府任交通部長。

農工黨分別於1949年、1951年召開第五、六次全國幹部會議。

1957年反右運動中,大批農工黨黨員被劃為右派,其中最著名的十大右派是:韓兆鶚、張申府、章伯鈞、黃琪翔、黃現璠、李士豪、李伯球、張雲川、鄧昊明、李述中。

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 1945年-1949年 創始人:李濟深(黨主席)、何香凝、蔡廷鍇;稱「民聯」,是八年抗戰後,中國國民黨內一部分反對蔣介石的人士而組成的政黨組織。

1945年10月28日在中國重慶成立,由譚平山等發起。

該黨核心為三民主義,主張國民黨立即自動結束黨治,各民主黨派一律平等,建立舉國一致的民主聯合政府;實行民生主義的計劃經濟,節制私人資本,發展國家資本,平均地權;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軍隊國家化等。

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  1946年-1949年 創始人:李濟深(黨主席)、何香凝、蔡廷鍇;國民黨左派在重慶成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

民國35年(1946年)4月,國民黨左派在廣州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非「民進」),後更名為「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

民國37年(1948年)1月1日,民聯、民促等國民黨左派人士在香港聯合建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民聯和民促繼續存在。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1月,民聯、民促併入民革,宣告結束。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黨派」,和目前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並無主從關係。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48年1月1日至今 創始人:宋慶齡(首位名譽主席)、李濟深(首任主席)、何香凝(第二任主席)、譚平山等;國民黨左派在重慶成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

民國35年(1946年)4月,國民黨左派在廣州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非「民進」),後更名為「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

民國37年(1948年)1月,民聯、民促等國民黨左派人士在香港聯合建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民聯和民促繼續存在。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1月,民聯、民促併入民革,宣告結束。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黨派」,和目前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並無主從關係。

中國民眾黨 1987年- 國民黨部分老黨員因不滿國民黨腐化而成立「中國民眾黨」,總裁爲王忠泉。

中國民眾黨爲國家社會主義政黨。

新黨 1993年8月10日至今 因統獨爭議與黑金疑雲,以及對當時黨主席李登輝的諸多不滿與其台獨傾向路線的不認同,中國國民黨黨內的非主流派與以中國國民黨新生代為主的黨內深藍次級團體「新國民黨連線」另行組成「新黨」,以趙少康、王建煊等為首。

其在臺灣的政治光譜為深藍。

親民黨 1999年3月31日至今 前民選臺灣省省長宋楚瑜因政策路線岐異,與當時黨主席李登輝分道揚鑣,自行參加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因泛藍分裂選舉失利,部份黨員退出中國國民黨,2000年與若干非國民黨員另行組建以宋楚瑜為首的「親民黨」。

台灣團結聯盟 2001年8月12日至今 部份前國民黨黨員在遭開除的前黨主席李登輝與前內政部部長黃主文等人的帶領下另外組成「台灣團結聯盟」,李登輝為台聯精神領袖,但並非台聯黨員。

其在臺灣的政治光譜為泛綠偏獨,與國民黨大相逕庭。

民國黨 2015年1月27日-2019年1月25日 國民黨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失利,又面臨2016年總統及立法委員大選,黨內掀起一波「跳船潮」。

前國民黨中常委徐欣瑩退出國民黨後成立民國黨。

2019年民國黨併入國會政黨聯盟。

關連項目[編輯] 這是本條目的朗讀版本(資訊/下載) 此音訊檔案是根據條目「中國國民黨」2012年1月18日的修訂版本錄製的,以普通話朗讀,不會反映對該條目的後續編輯。

(媒體幫助) 更多有聲條目 中華民國主題 中國主題 台灣主題 政黨主題 黨文化 中國國民黨黨歌兼中華民國國歌 背景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政治 中華民國政黨 黨史與派系 前身:革命黨、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1912年)、中華革命黨 自其分裂出的政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農工民主黨、新黨、親民黨、台灣團結聯盟、民國黨 泛藍、中國國民黨精神黨員、中國泛藍聯盟、香港親台團體、親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黃復興黨部、韓粉 集思早餐會、新國民黨連線 國共關係 國共內戰 爭議 對中國國民黨的批評與爭議 註釋[編輯] ^傳統上的英語名稱為威妥瑪拼音 ^代表中國臺灣省參與,並使用中華民國國旗[34] ^親民黨在2000年至2012年屬於泛藍。

參考資料[編輯] ^中國國民黨英语頁介紹.KuomintangOfficialWebsite.[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2).  ^飛資得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孫文:規定國民黨譯名通告,第二冊,pp.85.Sunology.culture.tw.[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4).  ^國民黨主席、黨代表選舉具投票權黨員人數估39萬餘.  ^國民黨主席選舉朱立倫宣布勝選呼籲團結.2021-09-25[2021-09-29].  ^政策綱領.Kmt.org.tw.[19June20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中國國民黨黨章(108年7月28日第23次修正版).kmt.org.tw.[2021-05-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黨章第一章 總綱第二條:「本黨結合全國及海外信仰三民主義之同胞為黨員,恪遵總理總裁與蔣故主席經國先生之遺教,融合族群,團結全民,復興中華文化,實行民主憲政,反對共產主義,反對分裂國土,並堅定「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信念,共同為中華民族之整體利益而奮鬥。

」  ^路線檢討「反共救國」的國民黨回來了?蕭敬嚴首倡「反共不反中」.信傳媒.2020-04-08[2021-05-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5).歷史曾經有一段熱血沸騰的時代,成千上萬青年響應國民黨「反共救國」號召,為了國家前仆後繼。

但最近20年來,從連胡會、馬習會到國共論壇,國民黨卻被外界認為立場「親共」,青年支持者大板塊崩壞,導致今年總統大選落敗。

隨著中生代江啟臣臨危接掌黨主席,國民黨現正處於變與不變、革新與守舊的十字路口;而日前江啟臣去到先總統蔣中正的陵寢,公開讚揚蔣中正領導國家「反共剿匪」,這更透露出非比尋常的意涵。

事實上,在江啟臣上任前,他就已經公開宣示國民黨要「反共不反中」;而這句話的原創者,正是出自年僅27歲的蕭敬嚴,他並且是現任國民黨史上最年輕的青年部主任,以及中華民國史上最年輕的不分區立委候選人。

  ^加強論述! 國民黨邀反共演員「馮淬帆」演講.TVBS.2020-09-29[2021-05-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7).你沒看錯,移居台灣的香港演員,馮淬帆要來了,而且還是到國民黨演講,超熱愛中華民國,在臉書上時常痛批中共,也批評國民黨,這回被藍營邀請,也花了兩個月才點頭答應。

知名演員馮淬帆:「會談一下國民黨的問題,為甚麼會這麼慘,國民黨當然要反共啊,你不反共誰反共。

」言談中仍然強調國民黨要反共,畢竟這個論述,藍營長年被認為沒說清楚,找馮淬帆演講也是想洗刷親共標籤,而國民黨的方法還有這個。

記者李鼎強:「國民黨力拚重返執政,主席江啟臣上任後,不斷強化親美反共論述,而國民黨的推特,也成為他們宣傳的主要平台之一。

」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何志勇:「國民黨立場很簡單,就是反共不反中,美國是我們重要的,國際的盟友啊,當然是在地方我們要繼續經營下去。

」  ^StevenJ.Hood(1997).TheKuomintangandthedemocratizationofTaiwan(國民黨和台灣民主化). ^Taiwan’sbornindependentmillennialsarebecomingXiJinping’slostgeneration.WashingtonPost(華盛頓郵報).26December2019[2020-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Taiwan’sbornindependentmillennialsarebecomingXiJinping’slostgeneration.WashingtonPost(華盛頓郵報).26December2019[2020-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Tsaiwantstocontinueherbalancingact'.InternationalPoliticsandSocietyJournal(國際政治和社會學刊).13January2020[2020-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5).  ^藍執政恢復國統綱領?吳敦義:沒廢還在那兒」.中國評論新聞網.2019-02-14. }} ^郝龍斌:反台獨江啟臣:我們反對的是法理台獨.Newtalk新聞.2020-02-12[2021-05-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馬英九: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美國之音.2017-03-03[2021-05-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2).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星期四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世界上願意跟台灣打交道的國家認同台灣有自己的主權。

其實這就是美國的一中政策,即,台灣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

馬英九表示,中華民國1912年就已經獨立。

台灣的法統源於中華民國憲法,一個中國是包括中國大陸和台灣在內的中華民國。

  ^習近平提一個中國藍委:是中華民國.自由時報.2019-01-03[2021-05-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3).民黨立委林為洲今晚(3日)在臉書發文說,他所認知的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具體意涵寫在憲法裡面。

林為洲指出,他認知的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其具體意涵寫在憲法裡面,未來兩岸可以攜手努力,共創ㄧ個民主、自由、人權而繁榮的中國;這是他了解而且相信的「92共識,一中各表」。

  ^回敬國台辦藍喊「中華民國派」.聯合報.2021-04-01[2021-05-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1).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日前表示,國民黨的兩岸路線不能滿足於「九二共識」,要與時俱進。

朱鳳蓮昨不點名地對此回應說,「九二共識」的核心要義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無論何時,都不能模糊和改變。

國民黨大陸部主任左正東回應,國民黨堅定主張「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對岸若能尊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兩岸問題就好解決。

針對國台辦強調一中不能變,左正東說,國民黨是遵守中華民國憲法的中華民國,也就是「中華民國派」,中華民國和國父孫中山創建中華民國的理念,是國民黨的核心價值。

  ^馬英九:中共攻台戰略「首戰即終戰」 台灣沒機會等美軍支援.[2020-08-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3).  ^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2017-12-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NewfaceforKMTinTaiwan.TheAustralian.[2020-0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Theproblemsforthecentre-rightKMTinretainingthepresidencyoverthecentre-leftDPP…  ^Qi,Dongtao.Globalization,SocialJusticeIssues,PoliticalandEconomicNationalisminTaiwan:AnExplanationoftheLimitedResurgenceoftheDPPduring2008–2012.TheChinaQuarterly.11November2013,216:1018–1044.doi:10.1017/S0305741013001124.Furthermore,thestudiesalsosuggestthattheDPP,asacentre-leftpartyopposedtothecentre-rightKMT,hasbeentheleadingforceinaddressingTaiwan'svarioussocialjusticeissues.  ^Shim,Jaemin.MindtheGap!ComparingGenderPoliticsinJapanandTaiwan.GIGAFocus|Asia.GermanInstituteofGlobalandAreaStudies.[2020-0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6).  ^Babb,Jeffry.FractiouspartyputsTsaiinapickle.NewsWeekly.13August2016[2020-0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0).  ^Template:Citeweburl=http://www.ipsnews.net/2013/10/taiwan-lawmakers-push-marriage-equality-bill/ ^DafyddFell.PartyPoliticsinTaiwan:PartyChangeandtheDemocraticEvolutionofTaiwan,1991-2004:98.2006.  ^Template:Citeweburl=https://www.democracy.community/stories/breaking-birdcage-and-returning-power-people ^NewfaceforKMTinTaiwan.TheAustralian.[2020-0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Theproblemsforthecentre-rightKMTinretainingthepresidencyoverthecentre-leftDPP…  ^Qi,Dongtao.Globalization,SocialJusticeIssues,PoliticalandEconomicNationalisminTaiwan:AnExplanationoftheLimitedResurgenceoftheDPPduring2008–2012.TheChinaQuarterly.11November2013,216:1018–1044.doi:10.1017/S0305741013001124.Furthermore,thestudiesalsosuggestthattheDPP,asacentre-leftpartyopposedtothecentre-rightKMT,hasbeentheleadingforceinaddressingTaiwan'svarioussocialjusticeissues.  ^Shim,Jaemin.MindtheGap!ComparingGenderPoliticsinJapanandTaiwan.GIGAFocus|Asia.GermanInstituteofGlobalandAreaStudies.[2020-0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6).  ^Babb,Jeffry.FractiouspartyputsTsaiinapickle.NewsWeekly.13August2016[2020-01-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0).  ^Template:Citeweburl=http://www.ipsnews.net/2013/10/taiwan-lawmakers-push-marriage-equality-bill/ ^DafyddFell.PartyPoliticsinTaiwan:PartyChangeandtheDemocraticEvolutionofTaiwan,1991-2004:98.2006.  ^Template:Citeweburl=https://www.democracy.community/stories/breaking-birdcage-and-returning-power-people ^PARTIESBYCOUNTRY.[2017-07-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2017-10-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7).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1994年 ^李松林、齊福麟、許小軍等編:《中國國民黨大事記》,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39.039.139.239.339.439.5陳布雷等編著:《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6月1日 ^40.040.140.2蔣經國:〈危急存亡之秋〉,刊《風雨中的寧靜》,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 ^周鴻、朱漢國主編(編).《中國二十世紀紀事本末》第二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ISBN 978-7-209-02403-7.  ^42.042.142.2張之傑等:《20世紀臺灣全紀錄》,台北:錦繡出版社,1991年 ^高純淑:〈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觀察〉,刊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香港:天地圖書,2014年1月 ^臺灣歷史辭典[永久失效連結] ^中國國民黨網站歷屆全代會.[2017-01-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6).  ^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王金平敗選.News.xinhuanet.com.[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6).  ^吳敦義請辭國民黨主席曾銘宗代理秘書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通訊社,2020-01-15 ^國民黨改革建議總結報告全文曝光四大改革方向定調.[2020-11-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中國國民黨106年政策綱領.Kmt.org.tw.[2020-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年改大部分合憲國民黨:重返執政將調整.聯合報.2019-10-10[2019-1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0).  ^中國國民黨黨章第二條.Kmt.org.tw.[2020-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國民黨怎麼救?徐巧芯:快把這要命標籤撕了吧.中國時報.2020-01-15[2020-01-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6).  ^國民黨應重回堅定反共立場.世界日報.2020-03-04[2020-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4).  ^中華民國台灣是最大共識?藍委:與憲法不符.中時電子報.2019-10-10[2019-1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0).  ^以「台灣台北市」與布拉格締結姊妹市議會爭論後暫擱.自由時報.2019-11-08[2019-11-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8).  ^林良昇.對抗「文化台獨」國民黨設孫文學院.自由時報.2016-08-10[2016-08-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0).  ^程平.國民黨政綱擬和平協議?黨內暗潮洶湧.聯合報.2016-08-31[2019-07-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6).  ^和平協議新政綱國民黨全代會通過.聯合新聞網.2016-09-04[2019-07-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6).  ^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2019-07-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韓國瑜解決兩岸關係以憲法、民意、和平、經濟為依歸.聯合新聞網.2019-06-25[2019-11-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6).  ^國民黨杯葛「中共代理人法案」律師砲轟:作賊心虛!.自由時報.2019-09-22[2019-10-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9).  ^不背書反滲透法國民黨團提反併吞法籲總統表態.中央社.2019-11-30[2019-11-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9).  ^郝龍斌:國民黨捍衛中華民國 認同台獨就去民進黨.蘋果日報.2020-03-04[2020-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中國國民黨106年政策綱領.Kmt.org.tw.[2020-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國民黨選出新主席習近平電賀朱立倫即覆.法國世界媒體集團.2021-09-25.  ^年改大部分合憲國民黨:重返執政將調整.中央通訊社.2019-08-23. [永久失效連結] ^朱立倫拋重啟核四國民黨表態支持.中央通訊社.2019-02-26[2019-05-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6).  ^高端通過EUA告陳時中民進黨批江啟臣為連任主席作秀url=https://udn.com/news/story/6656/5615102}-.聯合新聞網.2020-07-200.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擋潛艦國造國民黨立委提案凍結50億預算url=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418092}-.自由時報.2020-12-10.  ^反萊豬公投戰場重啟藍綠互批url=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108250321.aspx}-.中央通訊社.2021-08-25.  ^中國同盟會四綱.中華百科全書.[2019-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陳守雲:解密蔣經國,pp.13-14.[2019-10-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6).  ^總統頒書面賀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十三周年.1996-03-29[2020-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4).  ^臺灣省光復二十二週年紀念告全省同胞書.1967-10-25[2020-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2009-10-25[2020-03-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朱拱讓主權:兩岸同屬一中.自由時報.2015-05-05[2016-08-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綠批朱立倫「兩岸同屬一中」退讓臺灣主權.新頭殼newtalk.2015-05-04[2016-08-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  ^打臉朱立倫「兩岸一中」 夏立言:恐被誤會同屬中共.蘋果日報.2015-05-06[2016-08-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4).  ^兩岸同屬一中?夏立言:國內的確沒人講過.民報.2015-05-06[2016-08-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5).  ^美聯社:朱確認支持終極統一.自由時報.2015-05-05[2016-08-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兩岸同屬一中美聯社:朱支持終極統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公視新聞,2015-5-5 ^洪秀柱再推「一中同表」 稱為台灣找最好的路.蘋果日報.2017-06-21[2018-03-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0).  ^江啟臣回應國台辦:復交案「明辨是非」不違親美和陸.聯合報.2020-10-07[2021-05-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專訪「反共救國」的國民黨回來了?蕭敬嚴首倡「反共不反中」.信傳媒Yahoo新聞轉發.2020-04-08[2021-05-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4).  ^藍兩岸新論述拒一國兩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新聞網,2020/06/20 ^「親美和陸」新路線!國民黨重申拒絕「一國兩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VBS新聞,2020/06/20 ^藍營提案促台美建交、美軍協防許智傑:國民黨精神錯亂.[2020-10-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國民黨提案「台美復交」 江啟臣:捍衛主權就是對中華民族最有益的事.[2020-10-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組織圖(中央委員會)】.[2009-11-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1).  ^90.090.1中國國民黨黨章(97年11月22日第17次全國代表大會臨時會議第18次修正)-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黨務規章】.[2009-11-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4).  ^40歲以下黨員僅3%江啟臣曝國民黨淪老人黨危機.[2020-02-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加強與黨團連結朱立倫:總召卸任後為黨副秘書長,中央廣播電臺,2021-10-02 ^張宇韶.「國民黨保守政治」的起源與衰敗.端傳媒.2017-04-06[2019-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8).  ^「哪一個國民黨」贏了?國民黨本土派與忠於「利益」的地方派系,2018-11-29[2019-07-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2)  ^林家有、周興樑:孫中山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113頁 ^“與習近平會面 朱立倫: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深化九二共識.今日新聞.2015-05-05[2015年5月4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6日).  ^「兩岸同屬一中」朱立倫提出「兩岸命運共同體」說.風傳媒.2015-05-04[2015年5月4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6日).  ^習洪會登場两人共稱堅決反對“臺獨”.Voachinese.com.2016-11-01[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0)(中文).  ^新黨回歸國民黨?郁慕明:等洪秀柱安頓好再談合作.觀察者.2016-03-29[2017-01-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4).  ^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与民进党非恶性斗争关系.中國新聞網.2016年5月7日[2017-01-0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月4日).  ^101.0101.1李福鐘.威權體制下的國民黨黨營企業(PDF).國史館.[2016-12-22].(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5-11-06).  ^紀碩鳴:“黨產”問題是國民黨最嚴峻考驗.News.takungpao.com.hk.2016-07-29[2017-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國民黨被刨根,十年難再起|洪秀柱歎民進黨獨裁[失效連結]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日產接收與處理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 ^立法院第9屆第1會期第2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PDF).[2016-12-2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6-08-20).  ^黨產調查綜整說明(PDF).監查院.[2016-12-2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6-08-16).  ^2014年社團法人中國國民黨及其隨附組織取自國家資產之土地清冊103年9月26日.2014-09-26.[2016-1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1).  ^2014年社團法人中國國民黨及其隨附組織取自國家資產之土地清冊.[2016-1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3).  ^2006年社團法人中國國民黨及其隨附組織取自國家資產之土地清冊.[2016-1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3).  ^民主改革、轉型正義-追討不當黨產.財政部.[2016-1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9).  ^存档副本.[2016-1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李筱峰專欄》妳的黨產害妳的黨慘了◎自由時報/2016-07-24 ^國民黨「富得流油」黨產268億.自由時報.2014-07-23[2019-07-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5).  ^「為了國家整體利益...」國民黨產最高曾達918億今僅剩166億.風傳媒.2016-03-10[2019-08-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5).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介.農工民主黨中央.[2007-12-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4)(中文(中國大陸)).  ^网.[2019-05-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30).  ^即《生產人民黨總綱草案》請參見外部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即《生產人民黨總綱草案》請參見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編輯] 官方網站 中國國民黨的Facebook專頁 中國國民黨青年團的Facebook專頁 中國國民黨的Twitter帳戶(繁體中文) 《中國國民黨前身及前六屆常委會機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國國民黨黨史資料與研究》,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OCLC2303876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唐德剛:〈政學系探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7年) 陳三井:《中國國民黨與臺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齊錫生:〈國民黨的性質(上)〉、〈國民黨的性質(下)〉 丁學良:〈最後的中國國民黨人(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財團法人中國國民黨身心障礙者保護基金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中國國民黨 維基文庫中相關文獻分類:中國國民黨 維基新聞專題報導:中國國民黨 閱論編中華民國主要政黨立法院(113) 民主進步黨(62) 中國國民黨(38) 台灣民眾黨(5) 時代力量(3) 直轄市長、縣市長(22) 中國國民黨(14) 民主進步黨(7) 台灣民眾黨(1) 直轄市、縣市議會議員(912) 中國國民黨(394) 民主進步黨(236) 時代力量(11) 親民黨(6) 台灣團結聯盟(5) 無黨團結聯盟(5) 新黨(3) 綠黨(2) 勞動黨(2) 台灣民眾黨(2+1註) 社會民主黨(1) 中華民族致公黨(1) 鄉鎮市區民代表、村里長 青年陽光黨(2) 中華統一促進黨(1) 人民民主黨(1) 天宙和平統一家庭黨(1) 關於其他中華民國政黨,參見:模板:中華民國政黨(括號數字)顯示目前立委和直轄市、縣市首長/議會總席次,其他主要參選政黨依2020年立委選舉不分區政黨登記表順序排序,數字相同部分則依以下標準排序:一、2020年立委選舉不分區政黨票得票數二、2018年地方選舉直轄市、縣市首長席次總數三、2018年地方選舉直轄市、縣市議會席次總數四、2018年地方選舉直轄市、縣市議會得票總數全部政黨名單:中華民國政黨列表註:高雄市議員吳益政為親民黨和台灣民眾黨雙重黨籍 閱論編中華民國政黨(列表)僅包含向內政部民政司登記在案者圖例:現存主要政黨、現存其他政黨、失聯、解散、撤銷備案或廢止備案政黨臺灣解嚴前成立 中國國民黨 中國中和黨 中國青年黨 青年中國黨 中國中青黨 中國民主社會黨 中國新社會黨 中國民主青年黨 民主行動黨 民主進步黨 臺灣解嚴後至1989年間成立 中國自由民主黨 中國民主革新黨 工黨 中國民眾黨 中國民主正義黨 統一民主黨 中華共和黨 中國統一黨 中國民主黨 中國大同民主黨 中國老兵統一黨 民主自由黨 大公黨 農民黨 中國民治黨 中國聯合黨 中國崇尚正義黨 中華青少黨 中國鐵衛黨 中國忠義黨 勞動黨 忠義致公黨 大同黨 中國團結黨 中國復興黨 中國和平黨 中國國安黨 中國自強黨 中國民主憲政黨 中國洪英愛國黨 中華正統黨 中國民主統一黨 中國人權促進黨 中國全民黨 中國保民黨 1990年至1999年間成立 台灣原住民黨 中國民政黨 中興黨 中國民富黨 民主共和黨 自主民行黨 中華全民均富黨 中國大同社會黨 天下為公黨 青年民主黨 中國檳英富國黨 真理黨 中國大同統一黨 中華社會民主黨 新中國民主建設黨 中國自由社會黨 中國自立黨 中國全民福利黨 中國婦女黨 中國婦女民主黨 中國人民行動黨 全國民主非政黨聯盟 中華勞工黨 全國勞工黨 中華少數民族正義黨 中華民族共和黨 中華安青黨 公民黨 新黨 青年協和進步黨 中國國家黨 人民團結黨 先進黨 綠黨 家庭基本收入 自然律黨 建國黨 中華新民黨 社會改革黨 民主聯盟 新國家連線 台灣民主黨 中國天同黨 中山黨 2000年至2009年間成立 中國共和民主黨 親民黨 大中華統一陣線 新中國統一促進黨 臺灣慧行志工黨 台灣團結聯盟 台灣族群統一聯盟 台灣吾黨 中華民族致公黨 富民黨 中國喚民黨 台灣工黨 全民忠義黨 世界和平黨 工教聯盟 民生權利進步黨 中華民國自由自在黨 無黨團結聯盟 尊嚴黨 新台灣黨 台灣黨 保護台灣大聯盟 保衛中華大同盟 台灣人民行動黨 中華博愛致公黨 中華統一促進黨 中國民主進步黨 台灣建國聯盟 濟弱扶傾聯盟 台灣生活黨 黨外團結聯盟 全民廉政無黨聯盟 客家黨 台灣新客家黨 台灣平民共和黨 全民健康聯盟 自由工黨 台灣國民黨 台灣平民民主黨 台灣農民黨 中華革興黨 第三社會黨 大道慈悲濟世黨 台灣人權聯盟 大愛憲改 民主和平黨 台灣民主共和黨 世界和平中立黨 台灣國家黨 本土公民黨 中華民生黨 台灣共產黨 世界勞工黨 中華民族黨 廣播電訊聯盟黨 惠民黨 中華民國共產黨 海峽兩岸和平大聯盟黨 禮憲黨 台灣民生黨 孝道黨 中華婦女黨 中國共產聯盟 福爾摩沙法理建國黨 人民最大黨 東方紅黨 臺灣民主共產黨 人民黨 白黨 鳳凰黨 2010年至2019年間成立 台灣福利黨 中華客家黨 中華天同黨 中華生產黨 全民生活政策黨 大中華梅花黨 百黨聯盟 中國洪門致公黨 台灣我們的黨 大道人民黨 台灣民意黨 台灣民主運動黨 善惡黨 中國社會黨 中華家國黨 中華照生黨 中華建設黨 中華維新黨 圓黨 第三勢力聯盟 聖域真明黨 政治議題聯盟 世界客屬黨 中國青蓮黨 中華文化黨 台灣成功黨 中華青年聯合黨 中華台商愛國黨 正黨 健保免費 台灣民族黨 中華聯合黨 大道執行聯盟 市地公有連線 教育免費連線 台灣基本法連線 臺灣社會民主黨 教科文預算保障e聯盟 人民民主黨 新華勞動黨 中國新洪門黨 正義聯盟 中華蓬萊兩岸合一大同盟 三等國民公義人權自救黨 臺灣建國黨 共和黨 聯合黨 全民無黨聯盟 言論自由聯盟 司法改革連線 中華赤色聯盟 台灣革命黨 民主社會福利建國黨 中山梅花黨 台灣新住民福利黨 人民正義黨 文化地球黨 明月聯盟 和平建國黨 道共民主黨 中華民國國民生活改善聯盟 台灣進步黨 中華健康黨 富強革命黨 台灣整復師聯盟工黨 三新梅花黨 中華健康聯盟 全民的黨 中華民族信心黨 台灣番薯黨 全民行動黨 中華新住民黨 大道昊天聯盟 台灣第一民族黨 中華同興黨 中華民國臺灣三○○年憲政革命行動黨 中華兩岸文化經濟黨 新生黨 中道盛國 社會改造黨 司法正義黨 台灣全民黨 中華和平黨 公平正義黨 中華團結聯盟 豪黨 新住民共和黨 中華文化民主黨 台灣人民黨 平和黨 中國國家社會主義勞工黨 中國生產黨 移民聯盟黨 大中華生產黨 軍公教聯盟黨 中華民國國政監督聯盟 勞工黨 中華民國機車黨 天宙和平統一家庭黨 樹黨 台灣農漁業聯盟 大道聯合黨 台灣洪門共濟黨 幸福勞工黨 經濟黨 中華道政國安黨 和平鴿聯盟黨 時代力量 民國黨 社會民主黨 全國幸福勞工黨 中華民族和合黨 自由台灣黨 陽光大聯盟 台灣獨立黨 中國為公黨 新政世紀黨 社會福利黨 全民參政大聯盟 台灣未來黨 中華青年同盟會 臺灣前進黨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我們自己的黨 信心希望聯盟 福爾摩沙自立黨 虎黨 台灣君民黨 全民幸福政黨大聯盟 世界孫中山梅花聯盟 新台灣國民黨聯盟 聾國黨 中華復興黨 興中同盟會 自民黨 全國人民黨 金門黨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勞動者民主連線 本土建國聯盟 中華青年民族黨 台灣股票黨 金門高粱黨 台灣基進 中華公民同盟黨 台灣新民黨 台灣動物保護黨 中華文化復興在理黨 青年陽光黨 中華道統聯盟 華裔和合黨 仁愛和平黨 臺灣人民共產黨 搶救台灣希望聯盟黨 公民反媒體壟斷聯盟 民生公益 中國世界華人統一促進黨 中國和平統一黨 富裕民生黨 宗教聯盟 台灣學習黨 中國台灣紅黨 龍黨 中華台灣原住民團結黨 世界大同黨 中華民族統一黨 中華民國93㤫潮黨 全民執政黨 中華民生經濟改革促進黨 國泰民安黨 中國愛國黨 愛國黨 愛心黨 台灣全民和平黨 舊臺灣 孫文主義力行黨 大中華共和黨 中華全球客家黨 左翼聯盟 中華愛國同心黨 台灣經濟發展黨 國會政黨聯盟 合一行動聯盟 天一黨 中華人民團結同心黨 統一聯盟黨 和合文化黨 安定力量 中國紅色統一黨 嘉福公德聯盟黨 台澎黨 白色聯盟 喜樂島聯盟 台灣民眾黨 基層聯盟 一邊一國行動黨 台灣維新 創新民主黨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全民稅務服務黨 儲存真實‧因為愛 國家公義運動黨 夏潮聯合會 歡樂無法黨 道政聯盟 中華中正黨 2020年後成立 台灣新住民黨 商工統一促進會 臺灣雙語無法黨 金色力量黨 中國庶民黨 前進黨 台灣澎友黨 台灣人民進步黨 中華文化共和黨 正神名黨 關於主要政黨在各級民意機關的席次分布,參見:{{中華民國主要政黨}}關於全國性政治團體,參見:{{中華民國全國性政治團體}} 閱論編 中國國民黨早期派系影響派系 國民黨左派(1925年3月-1935年11月;1945年10月-1949年10月) 南昌起義時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 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共系(1924年1月-1927年7月) 西山會議派(1925年11月-1927年9月) 新政學系(1928年1月-1949年12月) 改組派(1927年11月-1931年1月) 孔宋家族 省黨部 CC派(1927年9月-1950年8月) 新國民黨(1932年-1936年) 實力派系 黃埔系(1924年6月至今) 新桂系(1923年10月-1950年5月) 粵系(1921年5月-1950年4月) 晉系(1927年6月-1949年4月) 馮系(1926年9月-1930年10月) 土木系(1930年8月-1956年5月) 東北軍(1928年12月-1947年1月) 西北軍(1926年9月-1948年12月) 馬家軍(1933年-1949年) 組織派系 三青團(1938年7月-1947年9月) 軍統(1937年-1955年) 中統(1932年-1956年) 藍衣社(復興社)(1932年3月-1938年4月) 相關黨史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一次國共合作 中山艦事件 清黨 四一二事件 寧漢合流 閩變 民革成立 參見:「國民黨反動派」 閱論編臺灣海峽兩岸主題 國共關係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組織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中央統戰部 全國政協 政黨 中國共產黨 民主黨派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國家主席 毛澤東→劉少奇→李先念→楊尚昆→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 國臺辦主任 丁關根→王兆國→陳雲林→王毅→張志軍→劉結一 海協會會長 汪道涵→陳雲林→陳德銘→張志軍 組織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大陸委員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 國家統一委員會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大陸事務部 民主進步黨 中國事務委員會 台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總統 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 陸委會主委 施啟揚→黃昆輝→蕭萬長→高孔廉(代)→張京育→蘇起→蔡英文→吳釗燮→陳明通→賴幸媛→王郁琦→夏立言→張小月→林正義(代)→陳明通→邱太三 海基會董事長 辜振甫→劉德勳→張俊雄→洪奇昌→江丙坤→林中森→陳德新(代)→田弘茂→張小月→李大維→許勝雄(代) 中國大陸1(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臺澎金馬(臺灣、澎湖、金門、馬祖)政治觀點一個中國相關術語 中國統一 統派 一國兩制 一國兩府 一國兩區 殺朱拔毛 反攻大陸 漢賊不兩立 一綱四目 解放台灣 對臺工作(涉台用語) 告台灣同胞書 葉九條 鄧六條 江八點 三個可以談 胡四點 胡六點 習五條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振興中華 中國台灣 憲法一中 兩岸一中 一中各表 一中同表 一中共表 各表一中 一中兩憲 一中兩國 九二共識 兩國論 去臺灣化 特殊非兩國論 中國夢 兩個一百年 統一路徑台灣對大陸 武力統一 反攻大陸 和平統一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一國良制 終極統一 大陸對台灣 武力統一 一國一制台灣構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 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其他路徑 中華聯邦 大一中架構 兩岸共同議會 組織派別 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 民主黨派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建國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致公黨 九三學社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泛藍陣營 中國國民黨 親民黨 無黨團結聯盟 國會政黨聯盟 民國黨 新黨 中華統一促進黨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洪門致公黨 中華民族致公黨 中國民主進步黨 中國青年黨 中國民主社會黨 中國民眾黨 中國生產黨 勞動黨 臺灣民主共產黨 臺灣人民共產黨 中華愛國同心會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 中華臺商愛國黨 中華民國共產黨 工黨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夏潮聯合會 中國統一聯盟 臺灣競爭力論壇 兩岸統合學會 臺灣親中共團體 民主行動聯盟 經濟交通 金廈跨海大橋 台灣海峽通道 京台高速公路 京台高速鐵路 昆台高速鐵路 319國道 228國道 台灣環線高速公路 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相關術語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四不一沒有 臺灣共識 臺灣民族主義 臺灣本土化運動 臺灣價值 臺灣主體性 臺灣地位未定論 臺灣獨立運動 台灣共和國 傳統臺獨 左獨 法理臺獨 獨臺 華獨 臺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 天然獨 一邊一國 四階段論 中華民國在臺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去中國化 臺灣正名 臺獨黨綱 臺灣前途決議文 四要一沒有 九六共識 憲法各表 兩國一制 四個堅持 組織派別 泛綠陣營 民主進步黨 臺灣團結聯盟 建國黨 臺灣民族黨 臺灣獨立黨 時代力量 社會民主黨 臺灣基進 綠黨 自由臺灣黨 喜樂島聯盟 一邊一國行動黨 臺灣獨立建國聯盟 臺灣建國聯盟 臺灣教授協會 新國家連線 建國廣場 臺灣社 獨立臺灣會 908臺灣國運動 外省人臺灣獨立促進會 臺灣人公共事務會 公投護臺灣聯盟 一邊一國連線 臺灣反一中顧主權連線 民主維新 臺左維新 民主鬥陣 臺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 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黨 其他論點 棄臺論 中國分裂論 中國崩潰論 中國威脅論 臺灣民政府 美屬臺灣建國方案 今日香港,明日臺灣 一五新觀點 外軍協防臺灣(美、日) 歷史事件軍事對峙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韓戰戰俘遣返問題 反共義士 戰士授田憑據 洪進山事件 陶普斯號事件 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光華寮事件 關閉政策 打通南北航線 海軍艦隊首航台灣海峽 臺灣海峽復航 中華航空334號班機劫機事件 三七事件 開放兩岸探親 907事件 閩獅漁事件 恢復對話 九二香港會談 辜汪會談 千島湖事件 戒急用忍 小三通 全民外交 中國國民黨和平之旅 兩岸定期航線 活路外交 交流熱絡 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野草莓運動 兩岸互贈保育類動物 2010年蘇花公路暴雨塌方事故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 臺灣承認大陸學歷 大陸學生赴臺就讀 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大三通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太陽花學運 連習會 王張會談 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 M503航路事件 朱習會 馬習會 冷和時期 周子瑜國旗事件 臺灣詐騙犯遣返案 雄三誤射 桃園火燒車案 洪習會 退將赴陸 周泓旭案 李明哲事件 東奧正名公投 東亞青運舉辦權遭取消 世大運中國代表團缺席開幕式 中國大陸非洲豬瘟疫情 臺灣非洲豬瘟防護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 潘曉穎命案→陳同佳送台案 臺灣各地連儂牆 反紅媒遊行 中國大陸電影局抵制金馬獎 陸客赴臺自由行停簽 武漢返臺包機事件 李孟居事件 斐濟事件 武裝衝突與軍事對峙前期 古寧頭戰役 舟山戰役 登步島戰役 舟山撤退 台海空戰 上海空戰 1958年空戰 大膽島戰役 南日島戰役 湄州島戰鬥 東山島戰役 臺灣海峽危機 九三砲戰 一江山島戰役 大陳島撤退 金剛計劃 臺山列島海戰 臺海心戰 國光計劃 閩江口海戰 八二三砲戰 九二海戰 六一九砲戰 東引海戰 東山海戰 烏坵海戰 吳文獻事件 後期 臺灣海峽復航 六二七事件 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解放軍對臺飛彈 解放軍機艦繞臺 解放軍軍機越過台海中線 2020年台海演練 法律及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反分裂國家法》 《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 《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 《大陸臺商投資保護法》 《對臺貿易管理辦法》 《兩岸直航船舶管理暫行辦法》 《臺港澳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 《港澳台居民大陸就業的通知》 《大陸大學招收培養港澳台學生規定》 《大陸大學學測招收臺生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惠台31條 26條措施 11條措施 農林22條措施 「台獨」頑固分子清單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憲法》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關閉政策 《卅八穗五字第四八九六號行政院令 《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法》→《戡亂時期截斷匪區海上交通辦法》 《管制外籍船舶資匪航運臨時辦法》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國家安全法》 《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公民投票法》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國家統一綱領》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 《反滲透法》 《反併吞中華民國法》(草案) 美國 《臺灣關係法》 《臺灣安全加強法》(草案) 六項保證 《台灣旅行法》 《臺灣保證法》 《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確保美國全球領導力與參與法案》 雙邊及多邊政治文件 《馬關條約》 《開羅宣言》 《波茨坦公告》 《降伏文書》 《舊金山和約》 《聯合國安理會87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中日和約》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分類 維基文庫 維基共享資源 中華民國主題台灣主題政治主題政黨主題  中國國民黨相關閱論編中國國民黨選舉黨主席選舉2001年·2005年·2007年(補選)·2009年·2013年·2015年(補選)·2016年(補選)·2017年·2020年(補選)·2021年總統提名選舉2016年·2020年 閱論編中國國民黨各時期領袖領袖興中會主席(1894-1895)劉祥→何寬(代理)總會長(1895-1905)黃詠商(臨時主席)→楊衢雲→孫文華興會會長(1904-1905)黃興同盟會總理(1905-1912)孫文國民黨理事長(1912-1913)孫文→宋教仁(代理)中華革命黨總理(1914-1919)孫文中國國民黨總理(1919-1925)孫文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1925-1926)胡漢民→汪兆銘→譚延闓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1926-1927;1935-1938;1939-1944)張靜江→蔣中正→空缺→胡漢民→蔣中正(代理);汪兆銘*總裁(1938-1975)蔣中正中央委員會主席(1975-1976)蔣經國主席(1975年至今)蔣經國→李登輝→連戰→馬英九→吳伯雄(代理)→江丙坤(代理)→吳伯雄→馬英九(二次)→吳敦義(代理)→朱立倫→黃敏惠(代理)→洪秀柱→林政則(代理)→吳敦義→林榮德(代理)→江啟臣→朱立倫(二次)榮譽主席(2005-2015)連戰、吳伯雄註1:1905年併入的光復會於1910年正式脫離同盟會,故不列入表中。

註2:1927-1935年間,中國國民黨採取集體領導制,不設最高領導人職位。

註3:「總理」與「總裁」兩個職位,已經延續成為孫文和蔣中正兩人逝世後的追贈稱號。

註4:本列表收錄榮譽主席。

該職位為榮譽職,不具有實權。

連戰於2005年擔任,吳伯雄於2009年擔任。

2015年榮譽主席職務廢除。

註5:汪兆銘於1939年所擔任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系「汪偽國民黨」之「主席」。

副領袖副主席(1935-1938)蔣中正副總裁(1938-1939)汪兆銘副總裁(1957-1965)陳誠副主席(1993-)李元簇·郝柏村·林洋港·連戰→俞國華·邱創煥→蕭萬長·王金平·蔣仲苓·吳伯雄·林澄枝·江丙坤→馬英九→關中·林益世·章仁香·詹春柏·林豐正→蔣孝嚴·吳敦義·曾永權·朱立倫·洪秀柱·胡志強·郝龍斌·黃敏惠·林政則·詹啟賢·陳鎮湘→曾永權·郝龍斌第一副主席(1993-)李元簇→連戰→江丙坤→曾永權→吳敦義→郝龍斌→詹啟賢→連勝文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國國民黨&oldid=68597218」 分類:1894年中國建立1894年建立的政黨1919年中國建立1919年建立的政黨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政黨臺灣政黨保守主義政黨隱藏分類:CS1含有中文文本(zh)自2017年1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自2019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引文格式1錯誤:日期自2017年5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使用過時圖像語法的頁面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自2019年12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使用小型訊息框的頁面有聲條目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條目與維基數據相同的Twitter用戶名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贛語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ietuviųLatviešuമലയാളംМонгол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KapampanganPolskiپنجابی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Vahcuengh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