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一關鍵領域依賴國外技術授權 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重發一篇鐵流2年前的文章,略作修改,文末的注釋是剛寫的。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扶持集成電路產業的背景下,國內從事高性能CPU設計的單位或公司數量不斷壯大。

但美中不足的是,幾乎所有單位都認為自己的產品和技術路線符合自主可控標準。

比如華為把買ARM的Cortex A57做集成宣傳為自主研發、完整智慧財產權。

飛騰在和中國電子合作後,將購買自ARM的Cortex A57產品打上自主可控標籤進軍信息安全市場(注釋1)。

而這些晶片技術架構的來源,都是ARM。

ARM是誰?ARM是英國的晶片智慧財產權(IP)提供商。

全世界超過95%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採用ARM的晶片技術結構。

雖然國內一些晶片公司,以自主可控旗號獲得國家項目和經費,並打進黨政軍市場,但實際上這些基於ARM技術授權的自主可控晶片,距離真正的自主可控,仍有差距。

檢驗是否自主可控,有一條基本的標準——信息安全不受制於人,產業發展不受制於人。

這就必須做到智慧財產權自主可控、能力水平自主可控、發展自主可控、供應鏈自主可控、具備「國產」資質、利潤不受制於人。

而這6個方面,恰恰是ARM陣營IC(集成電路)設計公司不可能做到的。

1

智慧財產權受制於人

國內ARM陣營的IC設計公司購買的IP核授權並非永久性授權,其授權具有諸多限制性和期限性。

目前,ARM在國內不開放ARM 32位的指令集授權(事實上,基於ARM 32位指令系統的CPU晶片在移動網際網路世界占據了90%以上的份額,因此ARM 為了獲得更多利益,也不會將32位指令集授權客戶了)。

而在伺服器領域,由於迫切需要攻打競爭對手英特爾的地盤,ARM目前對國內少數廠商開放了64位ARM V8伺服器授權,且存在有效期。

可以想像,未來ARM一旦在伺服器市場站穩腳跟,對國內廠商的伺服器授權態度恐怕也將是另一番情景(注釋2)。

智慧財產權受制於人隱含著巨大的技術風險——英特爾於2006年取消對威盛VIA的前端總線授權,就對威盛公司造成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而最近制裁中興的事件中,一旦制裁被認真執行,美國和美國控制的ARM企業不再授權(ARM雖然是英國公司,但主要的研發中心在美國)(注釋3),那就會對國內ARM陣營的IC設計公司造成巨大的衝擊。

2

能力水平受制於人

CPU和作業系統一樣,都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程,即便獲得國外公司提供的全部原始碼,但如果沒有設計文檔和吸收消化能力,也是很難吃透的。

如同作業系統一樣,微軟早就號稱把所有Windows原始碼交給了中國政府審查備案,但即便如此,中國還尚未掌握對Windows全部代碼的解讀吸收能力,更何況ARM。

熟悉IC設計的開發者應該都知道,一個IP設計公司在對第三方提供其設計好的IP時,即便是較開放的軟核授權,也不會做到所有代碼可讀可修改,而是包裝了好多模塊,其中有些可以配置、有些可以修改,而在大部分模塊內部都不可能進行隨意修改。

除非能夠完全不依賴於ARM提供的公版核心,從零開始就自己設計研發,這方面比如國內幾家老牌CPU廠商龍芯、申威等,從頭開始就採用自主開發微結構的做法,雖然在性能和兼容性方面走了一些彎路,但不存在能力水平不可控的問題。

如果長期購買ARM IP核授權,而不自主設計微結構,就會導致缺乏工程實踐能力。

畢竟實踐出真知,沒有獨立完成微結構的設計,必然導致不具備獨立開發微結構的能力。

而這也是中國近年來ARM晶片的年出貨量超過10億片,但沒有一片晶片的微結構是國內自主設計的根源!

3

安全受制於人

ARM Cortex A系列 全軍覆沒

由於ARM微結構不被國內企業掌握,因此在安全和後門問題上,必然得不到根本保障。

微結構決定了CPU的性能、功耗、安全性等要素,而日常我們所說的雙核、四核、八核CPU晶片,其實是將2、4、8個微結構(CPU核)的接口互聯並集成到一片矽片上。

正因此,由於都是購買ARM設計的微結構,所以基於ARM結構的國產晶片的性能、功耗、安全性都由ARM決定,中國ARM陣營IC設計公司在性能、功耗、安全性根本不具備話語權,能夠做主的,僅僅是把這些ARM微結構組合成雙核、四核、還是八核的CPU晶片,以及在後端設計方面,在ARM留有的冗餘範圍內,將主頻定得高一點還是第一點。

4

發展權受制於人

指令集是存在於CPU內的程序,它用一些代碼表達讀、寫等操作,讓計算機做各種運算的一套命令標準,是晶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技術上,重新設計一套指令集的難度近乎於零。

美國也一度禁止將單獨的指令集申請為專利,只有當指令集與實現方法相結合的時候才被允許申請專利。

但是指令集對IC設計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比如,當年ARM「半殘疾式」的指令集就根本不可能設計出高性能晶片,隨著近年來ARM更新指令集,以及購買了MIPS 498條指令集授權後,才使其能在高性能晶片領域一展拳腳。

單純的指令集本身價值非常有限,真正有價值的是圍繞指令集構建的軟體生態、指令集的實現方法和自由擴展指令集的權力。

舉例來說,華為購買ARM指令集授權,但是不具備自主擴展指令集的權力,只能局限在ARM所構建的生態以及遊戲規則里生存。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能夠獲得ARM產業生態長期的支持,但問題也很明顯,無法進行更大程度的自主生態的建設。

購買ARM指令集授權只能是ARM賣什麼,你用什麼。

5

利潤受制於人

由於在ARM體系中,「每個環節做什麼」、「有多少利潤」在AA(ARM晶片+安卓系統)體系中已經形成潛規則,國內ARM陣營廠商基本淪為AA體系的「馬仔」。

如果是購買ARM指令集授權,不僅價格成本昂貴,而且有授權期限限制。

最關鍵的是「買無止境」——指令集到期接著買,指令集更新還得買;每次以什麼價格授權,ARM說了算;如果是購買IP核授權,除了一筆不菲的授權費外,每生產一片晶片還需繳納專利費。

這使單純賣ARM晶片的廠商日子過的並不好。

在ARM陣營里真正混得好的,諸如高通、蘋果、三星、華為等公司,很多都不是或不完全依賴於在市場上直接出售晶片賺錢。

高通在2014年憑藉專利業務獲得利潤66億美元,晶片業務賺取利潤38億美元,近60%營業利益來自於技術授權費,總利潤將近一半源自中國市場(注釋4)。

高通晶片業務38億美元的利潤更多的是依賴於市場份額巨大的因素,但利潤的主要來源是高通稅、專利授權費等方面的盈利。

而2015年被中國國家發改委反壟斷後,新版專利授權協議給了大陸手機廠商更大的自由度,談判難度大幅提升,直接導致至今依然有不少大陸手機廠商尚未與高通簽約,專利費懸空未繳,高通2015年3季度凈利潤銳減44%。

蘋果、華為都採用垂直整合模式,自家的手機晶片不外賣,自產自銷過日子,晶片價格內部定價,依靠自家手機的高溢價獲得利潤為晶片業務留足利潤空間。

三星也是如此,除了出售給某國產手機少量晶片外,基本上都是依靠垂直整合模式自產自銷,依靠自家手機的高溢價為晶片部門預留利潤,而非在市場上直接出售晶片。

而ARM真要里單純靠賣ARM晶片過日子的廠商日子過的都一般,即便上聯發科和展訊這樣的巨頭,過的也不如意。

聯發科高管在媒體上公開宣稱「含淚賣晶片」,後者的市場規模很大,但利潤並不高,而且一定程度上依靠紫光、中國移動等巨頭的扶持與聯發科、高通競爭。

而全志、瑞芯微這些市場份額較低的小廠,基本就是「操賣白粉的心,賺賣白菜的錢」。

根據瑞芯微此前的IPO說明材料,瑞芯微2015年營業收入為10億,利潤為2500萬,但這2500萬的利潤,是這獲得2218.16萬元政府補貼的情況下的數據,其中隱含的信息耐人尋味。

6

供應鏈受制於人

國內ARM陣營IC設計公司在供應鏈上嚴重依賴境外公司。

比如,華為海思麒麟910、920、930等(注釋5)相關晶片全部依賴台積電工藝;華為16納米製程ARM公版微結構伺服器晶片也依賴台積電工藝。

7

ARM獲得「自主可控」身份意味著什麼?

隨著國內網絡安全和自主可控等規劃和戰略的出台,國內的IT自主廠商也終於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

而在中國希望重新制定IT產業遊戲規則的時候,國外的IT企業開始模仿類似ARM所採取的「開放授權」的障眼法,紛紛通過技術授權及合資策略成立本土化公司,企圖穿上國產「自主可控」的合法化馬甲。

比如,目前IBM通過OpenPower聯盟授權在國內成立了中晟宏芯CPU企業;微軟推出中國政府專用版本的windows10,並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進行銷售;IBM的informix資料庫也已通過開放授權方式代理給了國內幾家資料庫廠商。

亂花漸入迷人眼。

CPU、作業系統、資料庫等產品作為信息產業的基礎性產品,其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從目前情況看,如採用ARM技術授權的廠商在國內儼然已被貼上了自主可控的標籤,堂而皇之地進軍黨政軍市場。

如果國家沒有對自主可控身份的清晰認定,那麼接下來,ARM晶片就可能變身國產自主CPU、微軟Windows10就可能變身國產自主作業系統、IBM informix就可能變身國產自主資料庫。

這樣的日子還會遠麼?(注釋6)

注釋一:關於飛騰內核的問題。

據一位業內人士披露,飛騰拿去流片的第一個版本就是A57,而另外一位業內人士也披露,ARM的朋友說當初飛騰那個就是A57。

之後飛騰對內核做了不少修改,在功耗上做了不少優化。

由於華為的Hi1612就是A57,對比FT2000就可以發現,Hi1612在製造工藝領先2代的情況下,用FT2000一半的功耗,實現了不到FT2000一半的性能。

雖然做功耗控制上飛騰做的不錯,但從SPEC2006成績看,FT2000的內核FTC661與A57的測試成績大致處於同一水平。

綜合來看,FTC661還是處於修改的水平,距離再創新尚有一段距離。

由於文章寫的早,當時FT2000還沒上市,自然按照業內人士披露的觀點寫文章。

注釋2:雖然早兩年ARM伺服器被炒的非常火,但實踐證明,ARM伺服器完全就是一個悲劇,鐵流2年前寫的「未來ARM一旦在伺服器市場站穩腳跟,對國內廠商的伺服器授權態度恐怕也將是另一番情景」估計上不可能實現了。

不過,軟銀有了新玩法,那就是割韭菜,注釋3中會介紹。

注釋3:ARM被軟銀收購了。

數月前,ARM決定放棄ARM mini China的控股權,ARM mini China在中國大陸IPO後,中資持股51%、ARM持股49%。

雖然有媒體認為,這對中國晶片發展都將有一定利好,甚至還有媒體把RISC-V興起視為美國控制世界的陰謀,並認為ARM決定放棄ARM mini China的控股權是中國「在下一盤大棋」是對美國陰謀的反制。

這實在讓人哭笑不得,因為「RISC-V興起視為美國控制世界的陰謀」、「ARM決定放棄ARM mini China的控股權是中國在下一盤大棋」都是偽命題。

本次ARM mini China IPO是一場非常徹底的資本運作,對中國晶片發展在短期內不會造成太多影響,就長期來看,反而會對中國自主CPU的發展產生負面作用。

由於日本軟銀以310億美元收購了英國ARM,即便不計算利息,收回投資需要88年。

日本軟銀曾經宣稱ARM公司將繼續保持原有的管理體制,其商業模式不會受日本軟銀鉗制。

但投資人是趨利的,日本軟銀也急需從ARM身上攫取利潤。

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藉助ARM資本運作,比如把ARM mini China的股權高溢價出售給中資和中國股民。

如此一來,軟銀既可以依舊牢牢控股ARM,又能空手套白狼。

畢竟ARM的主要研發中心在美國,核心技術也歸屬ARM,也就是說,ARM mini China基本就是一個「空殼公司」。

日本軟銀以失去一個空殼合資公司的控股權為代價,回收部分收購ARM耗費的資金,這筆買賣在中國已然掀起「晶片熱」的背景下可以大撈一把。

另外,在中資控股ARM mini China之後,不排除ARM會被一些人包裝之後,搖身一變成為「自主可控CPU」的可能性。

注釋4:高通過去的高利潤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高通稅的,在被發改委反壟斷之後,專利授權業務江河日下,利潤大幅下降,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

高通的投資人看的非常清楚,所以才有博通收購高通,高通收購恩智浦,因為高通的股東希望藉助併購資本運作,推高股價後解套,可惜川普把兩筆交易都攪黃了,估計高通的股東恨死川普了。

在ARM陣營中,不當專利流氓,不靠垂直整合,是很難賺取高額利潤的。

以前聯發科、展訊是活生生的例子,現在高通可能也即將變成新的範例。

注釋5:麒麟910、920、930、950、960、970、980都高度依賴台積電工藝,而且CPU內核高度依賴ARM,從K3到麒麟980,CPU核引進一代又一代,10年里反覆引進......

注釋6:如果國家沒有對自主可控身份的清晰認定,那麼接下來,ARM晶片就可能變身國產自主CPU、微軟Windows10就可能變身國產自主作業系統、IBM informix就可能變身國產自主資料庫。

這樣的日子還會遠麼?

這個好像已經變成現實了。

鐵流還是低估了買辦的能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