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董事長趙先明:人類將進入IoT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萬物互聯」是IT和網際網路行業常談常新的話題之一。

移動網際網路賦予了人類時刻與世界保持聯絡的能力,而如何使這種能力更強大,比如讓人類可以與萬物聯絡,甚或直接讓「萬物互聯」,對於人類來說是個更有吸引力的挑戰。


根據Gartner公司預測,到2020年,整個物聯網業務收入將達到3101億美元,行業的複合增長率會超過60%,其中汽車、能源、工業、家居安防領域增長超過80%。

另有行業預測顯示,全球萬物互聯的連接規模將達到500億個連接,其中中國就要超過100億個萬物互聯的連接。

剛剛上任的中興通訊董事長趙先明更是把IoT比作了「第四次工業革命」。

在不久前召開的「2016世界移動大會「上海展上,趙先明在公開演講中表示,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前三次一樣,都會具備使能、連接和協作三個要素,並且會讓「使能」、「連接」和「協同」的對象從人和機器擴展到人和物以及物和物的關係中,而符合這一特徵的,就是IoT(Internet of Everything)。

它將會給人類社會的基本業態帶來深遠影響,給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

另一組數據從側面佐證了這種潛力。

根據GSMA Intelligence最新的統計數據,如今的無線連接已經超過了全世界的人口數,這意味著人口紅利已經無法再驅動無線產業增長了。

而Machina Research諮詢報告則顯示,現在大量的物與物之間的連接是通過藍牙、wifi等等這些短距通訊技術承載的,真正在大範圍行動網路上的物與物連接只占到整個連接總數的6%。

也就是說,如果把如今「萬物互聯」的程度用一個進度條表示,恐怕人類還沒走完最開頭的10%。

人類現在真的具備「萬物互聯」的能力嗎?過去幾年網際網路和消費電子行業對IoT的狂熱到冷淡似乎證明還不行:Nest被Google收購,Jawbone、Fitbit、Misfit等智能手環產品風生水起,華強北和中關村更是湧現了無數智能家居和智能硬體解決方案……可事到如今,IoT公司們大多退出了戰場,科技巨頭轉而追逐VR和人工智慧,對IoT絕口不提。

與消費級市場冷淡的現狀比起來,IoT產業鏈上游對它的熱度反而有增無減。

2015年9月到2016年6月,全球超過50家公司參與並完成了3GPP物聯網標準——NB-IoT(基於蜂窩的窄帶物聯網)的制定,這是一個幾乎無法想像的速度;高通的IoT晶片在去年收入已經超過10億美元,其晶片產品被用於各種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家電、汽車和可穿戴設備中;微軟推出了Windows10IoTCore的作業系統;Google則公布了ProjectIoT物聯網計劃。

在中國,政府將物聯網列入了「十三五」規劃,中興在2015年提出了M-ICT的整體戰略,其中就包括提供物聯網IoT整體解決方案……

這種一面冰山一面火焰的狀況指向了一個原因:整個IoT的產業上游仍在為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和方案研發)做準備,要真正普及到消費級市場尚待時日。

正如趙先明在MWC上海站上解釋的那樣:「構建完整的IoT產業鏈,實現IoT的大規模商業化需要六個要素,分別是網絡、設備、服務提供、軟體/應用、終端和晶片。

這六個要素對於各種場景的IoT部署是不可或缺的,應該說目前IoT已經有一些商業化,但只是實現簡單的應用場景,簡單的、孤島式的聯接,投資和盈利模式還正在探索。

如何培育產業生態環境,構建商業模式,部署IoT業務和網絡,實現終端多樣化,需要產業鏈各方以開放和協作共同推進。

」中興是NB-IoT論壇的主要成員,也是標準制定的發起者和推動者之一,目前已經能向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等領域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和應用。

在此次MWC上,中興還聯合中國移動展示了智能井蓋方案。

這個方案通過全方位監管井蓋狀態,在井蓋被打開、移位等情況下,可實現及時告警。

趙先明表示,從全球來看,目前IoT產業的整合者包括運營商、政府以及一些大型企業(例如市政、水務、電子商務企業等),它們是推進產業升級的核心。

除了參與NB-IoT標準制定之外,在技術研發方面,中興已經能夠提供開放的IoT平台、智能化IoT網關,以及輕量級的Smart IoT OS和IoT系列的晶片SoC方案,在終端側、無線側、核心網和應用平台都有完善的解決方案,可以為政企、運營商等不同客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並完成了與多個夥伴的對接。

趙先明在演講中舉例介紹了2個中興IoT的解決方案。

其中之一是智慧路燈管理解決方案,中興在路燈中集成了無線基站、電子廣告、電動汽車充電樁以及智慧城市數據採集節點(例如交通和公共安全數據)等功能,將路燈變成一個智慧節點,通過智慧化管理可以大幅降低城市路燈的能耗和管理費用,同時開展了一些增值服務(例如廣告、汽車充電等等),目前20000多個這樣的智能路燈已經被部署到了全球超過20個國家。

其次是智能車位調度管理的解決方案,通過物聯網在半徑3公里內實現車位資源的共享和調度。

另外,在2015年7月中興正式發布了「智慧城市2.0」,目前已在18個城市成功實踐。

不得不提的是IoT實現的網絡基礎,真正意義上(而非通過藍牙和Wi-Fi實現的)的萬物互聯離不開基礎網絡的建設。

想要讓數據傳輸承載IoT時代數據容量的指數級增長,目前看來需要提高數據率、擴大頻譜和增加網絡密度等方法。

中興此前研發的Massive MIMO技術(大容量的多入多出天線技術,目前通過它可以實現3到6倍頻譜效率的提升)是一個比較完善的解決方案:它不僅能夠實現4G和5G兩代通信標準的平滑過渡,同時也為IoT的數據傳輸需求提供了保障。

NB-IoT標準剛剛完成制定,從運營商到解決方案提供商都各顯神通,我們距離萬物互聯時代究竟還有多遠?在趙先明看來,整個產業在垂直整合、商業模式構建、應用創新、安全性、標準不統一等方面還存在矛盾,IoT目前正「處於變革的前夜」,需要產業鏈各方加強協同,這是主要的挑戰。

想要大規模部署IoT,還要考慮到:如何分配寶貴的頻率資源給海量的物聯接入?傳統的HLR如何管理上千億的聯接?應用更加豐富,對於時延、帶寬、可靠性提出更多樣性的需要,如何在核心網絡層面匹配這種要求?海量的物聯接入和傳統的網絡同樣面臨者安全性的挑戰,甚至壓力會更大,個人信息安全只涉及個體,但是物聯網的安全可能危及全體或者整個社會的安全,等等。

由此可見,萬物互聯的進度條想要向前行進,離不開產業鏈上游的底層技術方案提供商和政企運營商等整合者的協同推動,進而才能迎來消費級市場的繁榮。

在NB-IoT標準制定中,除了中興之外,國內另一通信巨頭華為也是積極參與者之一,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正積極擁抱IoT的浪潮,並在底層技術研發中占據重要位置,而不是像前三次工業革命那樣亦步亦趨。

無論萬物互聯時代什麼時候到來,這都是可以讓我們欣慰的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