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開始調查華為是否違反伊朗禁運制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月25日本周三,《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者消息稱,美國司法部正在調查華為是否違反美國對伊朗的有關制裁,但目前的調查進展及具體指控尚未可知。

此後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華為拒絕就是否正受到調查置評,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稱:「華為遵守開展業務所在地的所有適用法律和監管規定,包括適用於聯合國、美國和歐盟關於出口管制和制裁的法律與監管規定。

美科技股集體應聲下跌

傳出上述消息後,美股科技股遭拋售,納斯達克指數跌幅一度擴大到1%,盤中創三周新低,其中又以晶片企業股價下跌為主,英偉達公司股價下跌3%,AMD股價下跌3.4%,高通公司和賽靈思公司(Xilinx)股價均下跌大約0.5%。

與此同時,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0.7%,遭遇連續第五日下跌。

過去一周,費城半導體指數累計下跌了9%以上。

截至最近一次更新,已經抹平跌幅轉漲。

上述華爾街日報的知情人士稱,在進行上述針對華為的刑事調查以前,美國商務部和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管制辦公室已經對華為發出了有關一些制裁問題的行政傳票。

華爾街見聞注意到,去年4月紐約時報報導稱,發現監督制裁行動的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管制辦公室於2016年12月對華為發出一張傳票。

而美國財政部的調查又是在2016年夏季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發出傳票後進行的。

商務部負責執行調查,監督軍民兩用技術出口。

中興被禁後,華為曾對遭調查「闢謠」

這是繼上周絕罰中興之後,美國對中國科技行業巨頭策劃的又一次重擊。

相比原本就在美國運營多年、手機業務蓬勃增長的中中興來說,華為才是美國政府最為忌諱的中國通信巨頭。

華為不但是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提供商,還是繼三星電子、蘋果公司之後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機製造商,最有可能挑戰美國在5G通信時代技術話語權的中國巨頭。

上述報導稱,對於華為是否違反了美國對古巴、伊朗、蘇丹和敘利亞的貿易管制,美國官員正在擴大調查。

對華為擴大調查是在中興通訊去年3月承認違反了美國制裁令後出現的,中興已因此被罰了11.9億美元。

就在上周、4月16日,美國商務部以中興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條款為由激活拒絕令,未來七年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體和技術。

次日有消息稱,美國商務部已向華為發出行政傳喚,要求華為提供過去五年向朝鮮、伊朗、敘利亞、古巴和蘇丹出口的全部信息,配合有關美國對通訊技術出口限制的調查。

華為的性質也許沒中興那麼嚴重

華爾街見聞發現,紐約時報上述報導明確提到,華為並未被指控有任何違法行為,美國財政部的行政傳票並沒有表示這屬於刑事調查的部分行動。

澎湃新聞提到,紐約時報上述報導後,華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它致力於在開展業務的地方遵守當地法規。

但當時業界警告,如果調查發現華為的行為有悖於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的利益,美國可能會限制其獲得關鍵的美制元件和其他技術產品。

華爾街見聞還注意到,在本周三華爾街日報爆出美國司法部調查的消息之前,並未傳出任何華為遭到美國政府發起制裁相關刑事調查的消息,華為也沒有向美方承認有過違反美國對伊朗等國制裁的行為。

也就是說,如果以上司法部調查消息屬實,華為可能面對的是美方首次相關刑事調查,並未像中興今年那樣在承認違規且接受處罰後再次遭到制裁。

小編的理解是,如果是頭一次犯錯,交錢、認錯、態度誠懇點,就沒事了?

調查,是貿易戰談判前的心理施壓

一連串看似暴風驟雨的組合拳之下,川普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是和中國兩敗俱傷嗎?顯然不是。

新浪科技評論認為,川普政府希望遏制中國經濟和科技實力的迅猛崛起,避免威脅到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遏制華為這樣中國科技巨頭的全球業務和技術儲備。

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審查委員會上周發布報告,大肆渲染華為、中興與聯想幫助中國政府竊取秘密,更明確提到「中國不是美國的盟友,短期也不可能是」。

中興高層此前的一連串愚蠢錯誤和確鑿證據,讓自己成為了美國政府在貿易戰之前名正言順拿來震懾的最好祭品。

作為中國的第二大通信巨頭,中興在美國的制裁令頓時陷入癱瘓。

這不僅讓中國政府意識到了科技產業依然依賴美國的殘酷現實,也讓美國看到了可以進一步震懾和威脅中國的更多手段。

一方面擺出架勢要打一場千億美元的殘酷貿易戰,一方面又不斷暗示可以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既有恐嚇威脅,但更注重實際利益。

在中美進行實際貿易談判的敏感時間段,傳出美國調查華為的消息,顯然有著更多的心理戰涵義。

即便是實力更為強大的華為,在全球科技行業產業分工的當下,也無法徹底斷絕與美國合作夥伴的業務往來。

但對中國的國家戰略而言,華為是一個無法取代的支柱型企業。

美國對華為的任何懲罰,都可能會導致中國政府的堅決回擊,影響到中美貿易談判的最後結果。

此次美國政府三司會審華為,能否找到華為的「罪證」,未來是否實施制裁,都是一個未知數。

本文綜合自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新浪科技報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