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谷歌、蘋果、阿里等都在押注的智能音響,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亞馬遜、谷歌、蘋果、阿里、微軟......智能音箱世界裡的明星陣容不可謂不豪華。

儘管「智能音箱」不算是一個新玩意,可在人工智慧的浪潮下,卻有了一個新名詞,即「智能語音助手」,尤其是先發制人的亞馬遜Echo一舉拿下將近千萬的銷量,加之上千元的售價,幾乎成為智能硬體領域利潤和銷量雙豐收的扛鼎之作。

有了亞馬遜接近滿分的開局,跟隨者蜂擁而聚,既有轟動一時的科技巨頭,也有鎂光燈之外的創業者,好一番熱鬧。

智能化的音箱,講了個好故事

既然選擇了「音箱」的外表,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科技巨頭們已經篤定語音將成為下一代交互入口之一。

也恰是因為如此,對「無產階級」們來說談不上剛需的高端移動音箱,意外成了科技獵手們覬覦的對象。

距離亞馬遜推出第一代Echo已經過去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有趣的是,Echo在發布之初似乎並不討市場喜歡,即便在音質輸出和設計方面均不輸專業級產品,亞馬遜還推出了一套完整的音樂流媒體服務。

而當諸多的開發者接入Echo,使得這款智能語音助手更加「好玩」的時候,銷量也開始一路水漲船高。

終究,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消費者,對智能音箱所期望的仍然是講一個好故事,所幸亞馬遜的Echo不孚眾望。

最為震動人心的就是「個人助理」的故事,亞馬遜Echo內置的Alexa語音助手號稱可以實現叫車、叫外賣、閱讀新聞、網購下單等功能。

隨後推出的Google Home、蘋果HomePod、天貓精靈X1以及微軟Invoke,甚至包括有京東和科大訊飛背景的「叮咚」系列、百度的「小魚在家」等,這些產品和亞馬遜的理念如出一轍,只是將語音助手換成了自己家的產品。

而有些巨頭的故事還要更豐富一些,將智能音箱塑造成智能家居的又一控制中心,用語音來控制點燈、電視等產品的工作狀態,以此來彌補自身的生態布局。

想像一個生活的場景:一位家庭主婦在廚房做飯時,可以通過智能音箱查詢菜譜、控制廚具、下單買菜,抑或是藉助智能音箱來制定烹飪時間,撥打網絡電話喊家人回家吃飯等等。

一個小小的音箱在人工智慧的加持下或可稱為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甚至是打開智能家居大門的新撬板。

十年前賈伯斯重新定義的觸屏交互,帶來了屬於智慧型手機的黃金時代,而在十年之後,各家的人工智慧技術在語音識別準確率方面紛紛秀出97%以上的成績,卷積神經網絡、隱藏馬可夫模型、遷移學習、語義分析等新名詞充斥網絡,亞馬遜Echo巧妙的解決了遠場語音識別的瓶頸,或許預示著語音交互的時代已然來臨。

可惜是個老劇本

巨頭們挺進智能音箱市場可以說各有所圖,也不排除存在未來焦慮的跟風之作。

亞馬遜和阿里都在嘗試加入購物功能,似乎有理由相信這是他們在布局未來的電商入口;谷歌努力讓Google Home懂得更多,無不在展示自身在知識圖譜深度和廣度方面的建樹;蘋果順勢推出了內置Siri的HomePod,不排除被迫進行戰略卡位的可能......

情節的轉折之處在於,智能音箱這個新故事或許是一個老劇本。

容易讓人聯想到的就是2012年前後的智能手環浪潮,彼時炙手可熱的科技嬌子們不無染指,三星、華為、小米、OPPO等手機廠商也順勢切入,除了計步、定位、睡眠質量、心率監測等基礎層面的「故事」,還講出了一個「數據+健康」的大布局。

可現在呢?盛極一時的Jawbone已經進入破產清算,Fitbit的股價在過去一年下滑了60%,就算是蘋果和三星,在健康維度上依然不作為,所謂的智能手環和智能手錶成了微利的雞肋。

不太樂觀的是,語音交互的成熟度有被高估的可能,蘋果、微軟、阿里等後續發布的幾款智能音箱在功能上並沒有跳出亞馬遜Echo在2014年畫下的圈子,將近三年的時間內,軟體和硬體方面均未出現長足的進步。

更有甚,亞馬遜是率先打起了「退堂鼓」,今年上半年推出的新Echo搭載了一塊7英寸的觸摸屏,此舉或許會給智能音箱帶來新的玩法和功能,比如視頻聊天等,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語音交互在短時間內難以取代圖像和動作交互的事實。

有人抨擊亞馬遜推出觸屏版Echo是理念上的退步,倒不如說是亞馬遜變得更加實際。

智能語音助手的痛點在哪裡,亞馬遜大概更有話語權,同時亞馬遜的妥協也暴露出了語音交互的諸多弊端,畢竟我們使用手機上的語音助手,尚且有很多不方便之處,純粹語音交互的正確率和用戶體驗可想而知。

較為尷尬的是,智慧型手機仍然是一個可怕的對手,至少除了音質效果和被誇大的遠場語音識別,智能音箱在其他方面的體驗上並不能出智慧型手機其右。

畢竟當智慧型手機加入計步功能後,大多數人微信運動的數據來源變成了手機本身,誰能保證手機廠商不會在手機上植入更加強大的語音助手服務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下一話該怎麼寫?

在新事物面前,既得利益的科技巨頭們總是那麼的瘋狂,哪怕存在一絲顛覆的機會,也要事先把它握在手中。

智能音箱或許是個坑,可巨頭們並不憂慮故事的下一話該怎麼進行。

就目前來看,幾乎對所有的巨頭來說,智能音箱都只是形式上的工具,亞馬遜最核心的是Alexa、蘋果最核心的是Siri,Google有Assistant,微軟有Cortana,就連阿里也造出了自家的人機互動系統「AliGenie」。

並非是所有的巨頭都義無反顧的選擇All in人工智慧,語音交互這個潛在的爆發點卻是置身其中的每家公司所籌謀的。

舉個例子,亞馬遜正在積極為Alexa語音助手培養開發者,而且沒有局限在軟體服務層面,Fire TV、LG的機器人、福特的汽車、Dish的機頂盒,甚至包括可能是Echo競品的聯想智能音箱。

蘋果、谷歌、微軟等也表現出了同樣的初衷,智能音箱不過是展示給潛在合作夥伴的樣品而已,真正的智能語音助手應該是無處不在的,串聯起我們可能接觸到的任何產品,從汽車到家裡的對講機......

也就是說,智能音箱這個故事能否繼續下去,犧牲者永遠都是專注於產品本身的創業者們,而台前和幕後的巨頭們,則早已習慣了生態和平台邏輯。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巨頭的號召力可以打破終端市場的各自為戰,一步步消滅信息孤島;同樣狡猾的是,在保證技術趨勢和商業布局不會馬失前蹄的情況下,巨頭是永遠的贏家,他們要占領的是頂層入口,至於何種實現形式並沒有太多關係,可能是今天的智能音箱,也可能是明天的智能機器人、智能家電、乃至平板電腦等等。

有理由相信,假使在不久之後出現了智能語音助手更佳的載體,今天備受關注的智能音箱終將會成為過去式。

而巨頭們也需要反思的是,跟隨策略當真是最恰當的反應嗎?這世界需要的是創新,而非複製。

結語

智能音箱不過是人工智慧故事的繼續,那些不遺餘力的吹捧者可以歇著了,這裡沒有風口,所有故事和場景的前提仍然是語音交互變得更加完善。

從用戶到巨頭,從來都不會拘泥於一種形式和一種載體,相比於在智能音箱身上寫故事,噪音識別、方言識別、語義理解等更具有挑戰性的痛點,才是語音識別成為未來人機互動入口的關鍵所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巨頭豪賭智能音箱,是風口還是虛火?

文/楊劍勇火爆的人工智慧被視科技趨勢,最近國家出台的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更是添柴加火,尤其與人工智慧息息相關的機器人、視覺處理和智能語音成為當下最大風口,不管是科技巨頭,亦是創新企業一窩蜂地湧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