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說話吧|關於「巨頭雙馬跨界結盟」的經典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引言:近年來騰訊一直在造車領域頻頻發力---經歷和諧與蔚來,最後重金下聘迎娶「洋媳婦」特斯拉,這是作為網際網路企業騰訊在汽車界較轟動的三段戀情。

然而,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前景撲朔難定的情況下,近期騰訊重金入股收購特斯拉的消息,在業界引發了極大討論。

《鋰說話吧》專欄

集合部分簡訪觀點匿名刊登,再現行業聲音……

造車這事並非有錢「買買買」就OK了。

汽車製造產業,除了資金門檻很高之外,更重要的是技術和經驗壁壘:只有掌握核心技術,並擁有前瞻性思路和商業模式,才有可能在這一輪汽車產業變革中獲得一席位。

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在最近兩年是創記錄的。

雖然有騙補這種不和諧的聲音,但是最近幾年中國對電動車的補貼確實扶持了新能源汽車的整個產業鏈。

特斯拉「爽約」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先前Model S和Model X就都推遲了交付時間。

即使特斯拉能在預定期間內啟動生產計劃,但是要達到大規模量產還有很多難度。

樂視大舉進軍造車領域僅一年多,就差點因資金鍊斷裂喪命。

特斯拉亦如此,在高端電動汽車和無人駕駛領域特斯拉地位無可撼動,但上市至今,特斯拉財務數據表現一直不佳,僅有兩個季度實現了盈利,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可見跨界造車之難,不是誰想玩,就能玩得轉的!

兩會報告首提「清潔能源汽車」,如此大手筆投資特斯拉,簡單地解釋為財務投資已經不能令人信服。

作為中國市值超過2萬億元的網際網路巨頭,騰訊一舉一動都透射著未來產業方向及國家未來布局。

特斯拉要借勢騰訊擴張中國市場的話,估計也不是件易事兒。

首先國內政策層面雖然鼓勵新能源汽車產業,但鼓勵只針對本土企業,特斯拉並沒和騰訊合資,未來在國內還是撈不到政策紅利。

其次,資金自然是一方面;另外,特斯拉大規模投放Model 3一大桎梏是產能不足,這方面,騰訊依然是有力使不上。

所以,暫且就將其看做一次單純投資行為吧。

考慮到種種短板,特斯拉想在中國市場單打獨鬥,必定傷痕累累。

不過如果有了騰訊合作,那特斯拉在國內的路或許會走得容易些。

畢竟騰訊在國內的各種資源優勢,會讓特斯拉嘗到合作帶來的便利。

雙方合作內容暫時還是未知數,是自動駕駛、汽車共享、汽車製造,還是跳出汽車圈子面向新能源事業?而合作除了帶來資金的收入,是否能帶來核心技術?另外,5%股份能帶來多少話語權?相戀容易,但想要將愛情進行到底,前路依舊漫漫。

中國汽車市場的巨大程度自不必說,國內建廠就意味著價格降低,這更易於占據市場和普及。

不過話說回來,連親戚買車都不打折的馬斯克,即便特斯拉在中國實現了本土化生產,Model 3又會便宜到哪裡去呢?

人工智慧是極其燒錢的,在阿爾法狗賺足了眼球之後,Google 尚且選擇出售旗下一個生產各種機器狗的公司——波士頓動力,主要原因就在於人工智慧硬體產品在短期內難以商業化。

充電樁數量,還是由於新能源汽車屬於朝陽產業,所以配套的充電樁會出現缺乏狀態,大規模應用之後應該會得到同步完善。

這兩年國內網際網路造車是大趨勢,事實上,入股特斯拉之前,騰訊已在汽車相關行業鋪開布局,合作富士康造電動車、建立自動駕駛實驗室、投資蔚來汽車、入股滴滴平台等,但畢竟騰訊是家科技型網際網路公司,造車實在是門外漢一個,即便資金充裕,騰訊造車的前景依舊難測,現在投資特斯拉,拋開資本運作層面不考慮的話,作用好像也不會太大。

網際網路企業跨界造車或許不應想著「貪大求全」,意圖對汽車製造產業鏈短時間內一網打盡,更多的得講究「合作共贏」,與傳統汽車製造企業緊密結合,利用傳統汽車製造企業的先天優勢,再添加自己先進的發展理念。

只有掌握核心技術,並擁有前瞻性思路和商業模式,才有可能在汽車產業變革中獲得一席位。

點讚!騰訊,一貫的作風就是自己組建團隊做生意或是給創業公司投一筆、占大量股份,接著用流量和資本幫助這些服務或者產品占據更大市場份額,是騰訊常見的進入一個市場的做法。

而這次在自己不太熟悉的汽車領域,騰訊沒有採取自己建團隊的方法,而是直接選擇入股了特斯拉成為其第五大股東,避免了企業資源的浪費,不得不為其明智的選擇點個讚!

人們尚未普遍接受智能車。

不論自動駕駛發展如何,人仍應持有對車輛的絕對掌控性,即使是自動駕駛,也應該要有方向盤。

智能汽車是一個燒錢的行當。

成本巨大,一不小心就會可能萬丈深淵。

十年前觀致揚言要拿出百億元做自主高端汽車,成立至今仍未盈利、近三年累計虧損更是超60億元。

自動駕駛汽車路測面臨政府難關,政府並沒積極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發展。

在國內,暫無國內廠商本土測試自動駕駛汽車,百度是將自動駕駛汽車放在美國路測,而美國路測規定多,要申請,還得繳納保證金。

這是皆大歡喜的開頭。

但對於從未在汽車領域有大動作的騰訊而言,只拿到了被動股權,並無法參與參與公司具體運營決策。

如果特斯拉想要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離不開雙方更深度合作。

以騰訊優勢來看,不僅將涉及到技術領域,還有車內娛樂、車聯網等諸多領域。

對特斯拉的入股符合騰訊演變方向,主要目的是讓特斯拉接入微信生態,幫助騰訊創造一款互聯汽車,其可使用微信第三方服務,包括致電聯繫人,或支付油費。

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技術應用上擁有大量的研發經驗、數據積累和技術儲備,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成熟,特斯拉還會將汽車共享作為未來的一大業務。

「共享汽車」和「無人駕駛」既有「錢景」,又有「前景」的生意,騰訊當然不能錯過了!

商業化勢必會是滿地荊棘,權當是布局新能源汽車了。

而一旦其它的企業率先研製出了成形的人工智慧汽車並且成功商業化,那麼幾乎不盈利的特斯拉必受劇情發展也就很簡單了。

騰訊當前的雲平台及地圖服務擁有著龐大的數據價值。

而無人駕駛或汽車項目技術需要太長遠的周期,騰訊不能等,並且需要一個有背景的夥伴。

對於像騰訊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來說,最好從一開始就是深度切入,以某個公信度高的支點做橫向拓展,而特斯拉無疑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雖然多個發展瓶頸的接連突破,人工智慧到了感知智能階段,不過,具體應用普及還需時日。

資本熱潮的翻騰,且看且淡定吧!

騰訊資金龐大,投資肯定投更掙錢項目,反正在特斯拉股價上漲後,騰訊就賺了,一減一加真正投資上也就沒花多少錢,而特斯拉也解決了用錢緊張的問題,兩相得益。

騰訊居安思危,趁財力可行,大規模入股前景看好的特斯拉不失為卓越戰略之一。

騰訊決策系統的高瞻遠矚,由此可見一斑。

騰訊屬性本來就是弱點——人際社交相比於電商物流和搜索算法來講,無論是本質和是關注點都和人工智慧有著較大的距離,要想快速入局,必須選擇一個已經有造詣的公司,入股特斯拉,我看值得一試。

在電動汽車、無人駕駛、共享車輛、數字化現實世界信息、可持續能源生產和可擴展能量存儲等新技術方面特斯拉確實處於先驅,然而最大困境是電池技術和規模化生產能力。

或許騰訊不打算自己造車,而是搶占車主的車內時間。

就像這家公司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不造手機一樣,但它用微信搶走了用戶大部分的時間。

一方面說明智能電動車爆髮式增長的時代已經到來,各大佬都開始紛紛布局。

二來說明特斯拉長期虧損的局面很可能在這樣爆發性的需求背景下出現轉機,一旦持續盈利開始特斯拉公司估值就將重估。

騰訊也深知以自己在如此龐大身軀的前提下,任何一個不必要的動作能將繼續放慢自己進入汽車領域的速度,更是很難像谷歌、百度一樣深度涉足無人駕駛技術的開發,騰訊需要一個更快更見效的方式,來彌補已落下的步子,所以此次即便如此高投入的參與到與特斯拉的合作之中,也絕對算是有聲有響的買賣。

新能源車在市場存在的時間短,用戶認知度低。

去年除了特斯拉還只是一個概念,今年就是將概念大規模應用的一年,用戶的認知是一點點慢慢培養的,急不得。

新能源汽車大有完勝傳統汽車的趨勢,特斯拉也絕非股市泡沫意義上的概念股。

新科技公司暫時虧損,並非都是商業模式和企業管理問題,而是技術創業與市場開拓必須承擔的損失。

資本市場的持續投資能使之輕鬆化解困境。

騰訊還有可能幫助特斯拉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銷售甚至生產汽車。

對特斯拉而言顯然很有利。

除了獲得資金支持外,此舉還將幫助特斯拉探索中國市場。

眼下比較火的人工智慧有以下幾個: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等,全球技術大公司都在追逐人工智慧。

但看看騰訊——他們之前的人工智慧就是一些有這個屬性的小程序,相對薄弱。

雖然在車聯網、智能化領域,騰訊和特斯拉有著「強強聯合」的態勢,但是面對著國內眾多網際網路造車的浪潮,每一家都是在最開始來勢洶洶,最後有人興,有人落。

每一個風口都有無數險峰,又有誰會在乎你是不是業界大牛?

並不意外,之前特斯拉的火箭回收讓世人矚目,特斯拉和馬斯克的創新感突出,成為騰訊目標也是趨勢之內。

關鍵的是特斯拉發展核心問題——產能,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2016年,特斯拉全年總產量83922台,同比增長64%,雖然與兩年前相比已有了很大進步,但明顯不夠,不要說與全球老牌汽車製造企業相比,就算與國內自主品牌的汽車製造企業相比,也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百度人工智慧車國內最靠前,不缺人工智慧人才。

阿里也不示弱,有各類智能機器人這樣的黑科技。

對比之下,騰訊人工智慧進程落後,必須快速入局,並且選擇一個已有造詣的公司,所以,此舉正常。

Navigant Research的自動駕駛研究報告根據10項標準(其中包括:視野、市場策略、合作關係、生產策略、技術能力、銷售能力、量產能力、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產品組合能力以及可持續能力)量化評分,前10名之後為:標緻雪鐵龍、特斯拉、豐田、ZF、本田、Uber、nuTonomy、百度。

最終結果宣告了傳統車企的勝利,特斯拉在該領域並不靠前,暫時優勢不強。

新能源汽車獲得各大公司青睞,在一個經濟環境並不好的今天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離不開三點,一是環境重視意識提高;二是國家重視補貼支持;三是新能源領域發展一路綠燈。

特斯拉國產化勢在必行。

中國建廠事宜只不過因為特斯拉要價太高,暫時擱淺。

但市值攀升,將使特斯拉麵對中國地方政府有更大談判籌碼,有望加速國產進程。

而特斯拉國產的話,將會縮短中國消費者等待的時間。

在中國特斯拉屬於進口車型,需要繳納不菲的稅費,這就讓它旗下的普及車型變成中高級轎車,中高級則變成了豪華車,而中國同樣價格定位的新能源汽車,不但沒有昂貴的稅費,還有國家的補貼。

期待特斯拉國產化!

人工智慧發展現階段是感知還沒到認知。

目前基礎條件儲備基本完成,但其應用化技術還較生澀,更全面的數據急需完善,處於一個待成熟的時段。

網際網路企業跨界汽車製造業雷聲大雨點小,樂視就是最好的例子,大規模進軍最後,發展艱難,缺錢持續。

事實上,汽車製造業除了資金門檻要求很高之外,更重要是技術和經驗壁壘。

網際網路企業近十幾年來迅速崛起,希望依靠科技的進步,敲開汽車製造業的大門,挑戰傳統行業巨頭,確實不易。

未來的汽車行業畢竟是屬於人工智慧的時代,單純靠純硬體層面技術解決方案是很難顛覆汽車行業的。

自動駕駛已經成為騰訊布局人工智慧的重要一步棋。

別替騰訊著急,即便單純投資又如何?這筆有盈利前景的海外投資是不錯選擇。

近年特斯拉股價炒到300美元之後,就持續漂浮不定,上升空間需要新的技術項目以及車型來拉升,Model 3的到來,很可能會使特斯拉進入高利潤階段,那麼股價很可能突破瓶頸造新高。

Model 3上市前進行,騰訊可獲得更高回報。

特斯拉Model 3的量產和超級電池工廠建設,都像無底洞一樣吞噬著特斯拉的資金。

7月試產,9月量產,試產前就有20億-25億美元資金支出,那麼騰訊18億刀無疑雪中送炭。

網際網路企業進軍汽車製造業後的發力點在於——新能源、無人駕駛、智能車載系統等,不斷通過技術改進和模式創新來改善用戶體驗。

簡單的說吧,就是為了掙錢。

特斯拉核心技術200多項,最快的一款百公里加速更是能達到令人髮指的3s,這對之前的傳統汽車而言是個想都不敢想的數字。

諸多的AI商業化模式之中,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智能化電動汽車最具影響力,也頗具商業價值,騰訊選擇投資特斯拉,恐怕很大程度上也是基於這一考慮。

特斯拉「反覆被國產」的原因,無非是各地政府對可能的「特斯拉合資項目」充滿了期許,因為一旦合資落地,對地方經濟、稅收,都是大大的促進作用。

特斯拉近兩年8億左右的虧損,美國川普政府對電動汽車的支持舉棋不定,對特斯拉財務狀況也造成不小影響,騰訊此時入股真及時。

與特斯拉同樣新勢力造車企業,紛紛意識到國產的重要性。

這種行業環境也是迫使特斯拉國產的動力。

而隨著Model 3預定量增加,必然需要特斯拉具備足夠產能,要在短時間內大幅提高產能,那麼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建設工廠,增加產品線。

聯想網紅董小姐入股銀隆……沒有汽車基因,騰訊最終還是以直接入股特斯拉進入汽車市場,光想想都覺得好險。

騰訊其實一直以來都在默默布局著自己的汽車產業,也嘗試過在純電動汽車以及無人駕駛方面的投資,但都並沒有突出的結果。

所以,騰訊並非不想參與到汽車產業中,而是一直都沒有合理的契機。

與特斯拉的結合,可以算是完美的入局機會。

騰訊的人工智慧雖然不如百度這樣風生水起,但是其一直希望儘快布局無人駕駛。

特斯拉正好是全球第一個把高階段的無人駕駛引入到量產車上面的汽車生產商,如果兩者在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方面合作,可能對騰訊未來的智能布局頗有好處。

有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183億美元,約合119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達19.7%;預計中國市場增速將高達50%,屆時將有約91億人民幣的市場藍海等待開拓。

目前特斯拉的業務瓶頸不在於爭奪客戶,而是供不應求。

model3第一批交了定金的客戶要今年下半年才能拿到車,主要是特斯拉工廠的量產能力還不能達到。

這多好辦啊。

全世界僅有的一家車企客戶需要耐心等待一年半載才能拿到車的。

可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其他傳統車企不能替代的。

騰訊科恩實驗室將所有特斯拉車電網絡漏洞細節報告給特斯拉美國產品安全團隊並得到他們對漏洞技術細節和攻擊效果的確認。

這次機緣讓特斯拉見識到了騰訊技術實力,也為這次入股搭起了雙方溝通的橋樑。

特斯拉每2年一款新車的速度大步向前,其主要優勢集中在電池技術、電量控制算法以及全自動駕駛。

但在人機互動、智能互聯等方面相對較弱,在這場電動汽車百人大戰中,特斯拉突圍可能性最大,並能和騰訊優勢互補。

我更期待的是,騰訊入股特斯拉之後,能加快特斯拉 Model 3在中國區的交貨速度,以及降低價格,至少不要和北美區差距那麼大吧。

騰訊看好特斯拉並且想改變人機互動,實現無縫銜接。

曾推出過車聯網系統MyCar和車連Rom,希望用微信將車主與車綁定,完成車輛的社交與支付。

並且QQ通過後裝的形式植入到人車交互系統,實現開車、聊天兩不誤。

要知道,特斯拉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同學!除了純電動屬性,「自動駕駛」功能也是一大特色,目前特斯拉新生產車型都已開始搭載可支持全自動駕駛的硬體,這在全球都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目前已推出MODEL S、MODEL X,MODEL 3今年也會正式投產。

而除車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更大布局。

加上馬斯克本人就是一個開掛的人,做的事都超越了常人局限,比如造火箭,造真空子彈車等,不是常人,難以常規思維定論。

註:文中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特斯拉供應商概念股:

均勝電子(600699):2015年公告,獲得特斯拉新能源汽車電池管理系統傳感器及相關零部件的採購訂單。

鴻特精密(300176):已通過特斯拉供應商資格認定,但暫時還未給對方供貨。

大富科技(300134):2014年與特斯拉合作,曾少量交付產品。

長信科技(300088):董秘確認正在和特斯拉電動車商談合作事宜,有望為特斯拉供貨中控觸摸屏。

金瑞科技(600390):通過松下成為特斯拉間接供應商。

格林美(002340):與韓國ECORPO公司簽署NCA車用動力電池材料戰略合作備忘錄。

ECORPO是特斯拉供應商,據稱格林美產品已經進入特斯拉體系。

新能源汽車的前景到底曇花一現還是生機勃勃的朝陽產業,還仍需我們持續的觀察。

按照目前發展來說,近來新能源汽車前景是廣闊的,並且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從而形成一條日益完整完善的產銷鏈。

那麼,有了騰訊加持的特斯拉,能否藉助騰訊之力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還需拭目以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