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下狠心搞基礎科學:失敗了就漲工資,成功了就漲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運營商世界網 吳言/文

近日,任正非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包信和校長座談的講話被整理為《任正非:讓高校的燈塔照亮華為》,雙方就科學研究、人才儲備和基礎教育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其中任正非談到,「失敗了就漲工資,成功了就漲級。

科學研究上就沒有不成功這個詞」。

失敗了反而漲工資,任正非這句話應該怎麼解?


成功太快就是保守

在談到華為將加強與國內大學的合作,共同推動基礎研究,讓高校的燈塔照亮華為中,任正非首先提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沒有基礎研究,對未來就沒有感知,沒有感知就做不到領先。

對此,華為將用20年時間資助爭取把實驗室搬到有條件的大學城附近,共同助推基礎研究的發展。

除了要掌握核心要素以外,華為稱「對基礎研究不要求都成功」,任正非解釋道,對科學研究要大膽的失敗,成功太快是保守,要輕裝上陣才能激發想像力。

一打鑽就直接打到油田中心這樣的事情很少見,因此在研究中失敗了也不要緊,只要能講清楚為什麼這條路是錯的,解決了邊界問題,這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功。

其實早在2001年任正非的著名講話《華為的冬天》里就對失敗有不同的看法,他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

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 。

綜上來看,華為總是能在時代的發展中賦予失敗以新的釋義,能從多種角度看待失敗,這可能正是華為的成功之處吧。

中國才剛剛走到起跑線

同時,任正非在內部的一個講話中也表示,「基礎研究突破正在結構性深化,我們還沒有被產業認同,是因為我們做得還不夠好』。

任正非說,華為過去30年的發展,不僅得益於中國開放改革的環境,也受益於全球化的產業環境。

90年代之前,全球電子工業是以日本為中心,70、80年代日本電子產品風靡全世界,但它用的是模擬電路,當時運算放大器的生產很難,成品率很低,成本高。

90年代美國數位技術興起,開啟新一輪電子工業革命,全球化電子工業開始起飛。

中國開放改革,恰好跟上了這個時代,但俄羅斯進行的不是電子工業革命,而是政治革命,錯過了這個產業周期,就被邊緣化出去了。

我們這隻小麻雀正好出窩,一步步跟隨,剛好每一步都踩在鼓點上,直到今天我們才剛剛走到了起跑線。

他還曾表示,華為今後就加大基礎研究費用的投入,將從每年總研發費用150億-200億美元之中劃出30-40億美元左右作為基礎研究投入,

任正非說,如今華為已經度過了初期艱難的發展階段,要想繼續發展,必須加強基礎科學研發的投入。

踏實地進行科技研發,做好科技投資,不能浮誇。

就像任正非指出的那樣:「股市為了圈錢誇大太多了,科技不是一蹴而就,只有腳踏實地的鑽研才能夠真正的實現趕超,狹隘的自豪只會害了自己。

華為要探索基礎研究的領先

任正非同時表示,「有人說百年基礎研究的紅利基本消耗完了,現在是存量競爭,我不認同「。

他說,這個時代,正從管道轉向平台化;平台逐步雲化;私有雲、小公有雲逐步成為一個全球化大雲;雲開始逐步的智能,到萬物智能,這中間需要多少的理論突破呀!

「基礎研究突破所帶來的紅利並沒有消耗完,而是正處於結構性深化之中。

即使改造存量,也不是用魯班師傅的方法。

亞馬遜模式對世界的顛覆太厲害了,他們在科技匯聚上的能力是很強的。

再比如NASA的改革,馬斯克發射了一個重載火箭這麼大推力的火箭,這些都不是我們能比擬的。

所以,我們要寬容探索創新的科學家「,任正非如此說。

之前,任正非還說過,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數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

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世介面對大信息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

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他表示,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

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

華為跟著人跑的「機會主義」高速度,會逐步慢下來,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已經到來。

華為也不能光剪羊毛,謝謝西方公司前三十年對華為的領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