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華為和京東方,躋身美國專利授權榜20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企業獲得美國專利的數量,創下新紀錄!美國專利服務機構IFI Claims,近日發布了2018年度美國專利授權量報告TOP50榜,華為和BOE(京東方)分別位列第16、17位。

此次進榜,華為的專利數是1680項,京東方緊隨其後,專利數達到了1634項。

實際上,去年華為已經進入前20榜單,正好是第20名。

只不過今年的榜單陣容,中國企業不但數量增加,而且名次也提前了。

這樣一個結果,真的來之不易!!

在專利行業有200多年經驗的IFI CLAIMS,是全球專利資料庫方面的知名領導者,每年發布的IFI CLAIMS美國授權專利榜單在全球具有很高權威性,基本反映了全球企業的創新實力。

專利量保持兩位數增長,華為、京東方位次逐年上漲

在這份全球TOP50榜單中,排在前十位的是:通用、三星電子、佳能、英特爾、LG、台積電、微軟、高通 、蘋果、福特。

中國內地僅有華為和京東方兩家企業躋身前20強。

從近三年的排名來看,這兩家企業的位次逐年上升:2016年,華為位列第25位,京東方位列第40位;2017年,華為位列第20位,京東方躍升至第21位,其專利授權量以62%同比增長繼續保持TOP50增速第一;2018年,華為和京東方分別升至16和17位。

在進入前20強的企業中,只有福特、華為、京東方三家企業的專利授權量實現兩位數同比增長;其中京東方增速保持第一,成為令人矚目的創新「黑馬」。

創新構築核心競爭力,後來居上成為領頭雁

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堅持創新才能持續發展,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在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華為和京東方已成為全球高科技領域的佼佼者。

從最初交換機業務起步,華為歷經三次轉型已成為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

隨著技術研發實力不斷提升,華為正深入全球通信網絡、IT、智能終端和雲服務等領域。

在遭遇巨大挑戰的情勢下,2018年華為依然獲得26個5G商用合同,與全球50多個商業夥伴簽署合作協議,5G基站商用發貨數量超1萬個,全球數量最多。

京東方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顯示企業,全球首條最高世代線第10.5代TFT-LCD生產線以及全球領先的第6代AMOLED柔性顯示生產線,都來自這家企業。

「技術行不一定贏,技術不行一定輸」,該企業咬定創新不放鬆,用15年時間躍升為全球半導體顯示領域領先企業。

目前,京東方已從原來的單一顯示器件產品和技術提供商轉型為一家為信息交互和人類健康提供智慧埠產品和專業服務的物聯網公司,業務從半導體顯示擴展到智慧物聯和智慧醫工領域,在物聯網細分領域加快構築全球核心競爭力。

中國企業奮力追趕,有望改寫全球創新版圖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美國IFI Claims公布的專利數量總體呈下滑趨勢,而中國企業逆勢而上、表現卻十分亮眼。

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專利授權數量同比下降3.5%,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專利授權量較去年相比均有所減少;中國企業在美國獲得專利12589項,比2017年增長12%——相比十年前的1223項專利,中國企業在10年間專利數飆升了10倍。

如今,我國正加快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和生物技術等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究,專利申請數量將穩步增長。

在以華為、京東方等標杆企業帶動下,中國在全球高科技領域創新力和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全球專利布局有望改變。

《金融時報》援引IFI高級分析師拉里•卡迪(Larry Cady)稱,就獲得美國官方承認的公司智慧財產權而言,中國有望超越德國——明年這種反超可能就會出現。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或許之前在全球技術創新中,是歐美日企業在一統天下,但現在中國企業正在加速趕上。

中國創新指數再創新高,推動力和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創新指數為196.3,比上年增長6.8%,創下2005年來的新高。

中國創新指標體系是反映我國創新總體發展情況,體現創新環境、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成效等4個領域發展情況的指標體系。

在四個創新分領域的21個指標中,有19個指標比上年有所提高。

其中,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企業占比、基礎研究人員人均經費、有研發機構企業占比、百家企業商標擁有量及萬名科技活動人員技術市場成交額等5個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近年來,我國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稅收優惠政策也不斷加碼。

2017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達8383.6億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地方財政科技撥款4962.1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地方科技投入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

稅收政策方面,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50%提高至75%等政策得到大力落實,企業受惠面不斷擴大。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受惠企業為2.4萬家,比上年增長40%;其中受惠的中小型企業為2.2萬家,比上年增長43.1%。

創新對產品結構調整的作用明顯。

2017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16.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6%;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為22.1%,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創2005年以來的新高。

在實現產品創新的2.65萬家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有66.0%的企業推出了對於國內市場全新或有重大改進的產品,有28.4%的企業推出了對於國際市場全新或有重大改進的產品。

我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但要在核心技術上實現並跑領跑,仍有許多關口要闖,還需要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強化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為企業營造更好的創新發展環境。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趙永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現在的人工智慧領域,誰最牛?

既然各大企業、各國都上了人工智慧的賽道,競爭態勢又是怎樣呢?烏鎮智庫的報告以「數」服人: 美國的人工智慧企業總數達到2905家,遙遙領先;其中,僅加州的舊金山/灣區、以及大洛杉磯地區兩地的企業數...

海外網民熱議中國人工智慧技術突飛猛進

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 人工智慧技術(AI)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彭博社21日發布《中國還是美國,誰在引領AI技術並不重要》一文,在海外社交媒體平台掀起了新一輪討論熱潮。在文章中,作者探討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