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城市智能體,構築數字中國的基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年的亞太智慧城市發展高峰論壇,一直是高交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在這個智慧城市的「羅馬廣場」中,各種實踐積澱與理論升華相映成輝,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指路明燈。

正是在這裡,華為今年正式發布了「城市智能體」的全新理念。

顯然,在去年的神經系統之後,華為對智慧城市的理解又演進到了新的階段。

城市智能體是必由之路

本次論壇上,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發表了主題為《城市智能體,構築數字中國基石》的演講,向外界正式闡述和解析了華為「城市智能體」的理念。



他認為,城市智能體是城市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相互映射、協同交互的融合系統,可以實現城市全要素數字化、城市運行實時狀態可視化、城市管理決策協同化和智能化,是未來城市的新形態、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

蔡英華對城市智能體的定義非常精鍊和準確。

他表示,城市智能體從字面上可以解構為三個關鍵詞:城市、智能、體。

其中,「城市」是指包括了各類業務場景在內的城市要素;「智能」是指技術手段,圍繞以上不同的應用場景,以技術驅動城市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升級;「體」則是統籌物理城市與數字城市的規劃,並實現城市內部跨域協同和跨城市的城市群協同。

城市智能體並不意味著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轉向,它是從業務邏輯上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梳理,以數字孿生→端雲協同→數據融合→AI賦能的完整閉環,串聯起整個智慧城市。

其中,華為雲是城市智能體的載體,人工智慧是引擎。

底層為全感知、數據預處理、前端智能的物聯感知,中間層為包括基礎設施和行業使能的華為雲,頂層為政務服務、城市交通、醫療教育、公共安全等行業應用+AI的SaaS層。

顯然,城市智能體為華為帶來了更為充分的能力釋放機會,也給包括眾多ISV、SI等在內的廣大合作夥伴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也必將由此進一步繁榮與壯大。

能力愈強,責任愈大

蔡英華認為,對於智慧城市的建設而言,只有大腦是不夠的。

立體和縱深的城市智能體才能夠實現無處不在的感知與響應,從而將海量信息與行業智慧聯接到一起,並經過智能體的計算分析反饋作用於物理城市,進而實現真正的智慧城市。

在強大的IoT技術能力之外,華為還將充分發揮自身在晶片、網絡、雲數據中心和雲平台等方面的能力,構築基礎設施層。

華為雲將聚集自身與夥伴在大數據、物聯網、GIS、視頻雲、融合通信等方面的能力,構建應用使能、數據使能和全棧全場景的AI平台,為行業應用和AI的融合做好支撐。

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在圖像語音識別等行業應用,乃至涉及到國計民生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智慧城市帶來了最大利好。

與此相得益彰的,則是華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能力飆升。

長期以來,華為持續投資基礎研究和AI人才培養,打造包括晶片、晶片使能、訓練推理框架和應用使能等在內的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城市完全用得起、用得好,也用得放心。

以晶片為例,華為在今年的全聯接大會上發布了昇騰——這也是全球首個覆蓋全場景人工智慧的系列晶片,其中既有單晶片計算密度最大的昇騰910,也有目前面向邊緣計算場景最強算力的昇騰310,能夠提供從中心到邊緣的全部智慧應用場景支持。

此外,華為還聚焦在端側能力輸出,對開發者開放了AI功能,以HiAI實現了AI開發的零基礎。

憑藉華為晶片側NPU (神經網絡處理器)的能力開放,華為構築起了比其他AI引擎更加領先的優勢。

解決城市發展難題

華為對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打造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總裁張延德表示,第一階段是2016年以「一雲、二網、三平台」提供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基礎架構;第二階段是2017年發布的打造城市神經系統;第三階段就是最新提出的城市智能體。



張延德認為,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信息化等相關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城市必然會具備感知和智能化的能力,並發展成為具有生命力的智能體。

為了讓城市有更好的自我演進、自我生長,華為致力於通過新技術的應用來打造好數字化平台,並與生態圈合作夥伴共同以智能串聯起城市的各種應用場景。

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人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與以前相比,城市智能體能夠更好地解決城市以及區域發展難題,讓廣大市民享受高質量的城市生活。

以華為與深圳交警的合作為例,通過華為雲TrafficeGO交通智能體解決方案,深圳現在的平均車速提升了15%之多,效果可謂立竿見影,深圳事實上已經退出了「堵城」之列,市民的出行感受得到明顯提升。

華為還聯合生態夥伴與某市大數據中心共同打造了政務服務智能體。

通過語音語義識別和智能問答引擎,實現7×24全天候智能響應;同時「刷臉」即識別身份,實現「一網通辦」,原有90%的身份識別工作由人工智慧的方式完成。

此外,政務服務智能體還在該市建立了超過100類維度的個人、法人數據「畫像」,可以實現80%高頻服務事項隨身辦、隨時辦……真正兌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承諾。

不止於此,包括公共安全智能體、工業製造智能體、物流智能體等在內的一系列解決方案,已經在諸多城市和企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做智慧城市的技術底座

蔡英華表示,華為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戰略是「平台+生態」,攜手廣大生態夥伴,以城市主體與業務場景需求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共同打造城市智能體。

其中,華為負責提供雲化的數字平台,以及全棧全場景的AI解決方案;生態夥伴則提供業務應用場景,並和華為聯合開發針對不同業務場景的行業解決方案,即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的各種智能體,真正構築數字中國的基石。

智慧城市建設不是單一的項目,更多是系統工程,張延德表示。

任何廠家無法把所有事情單獨完成和做好,需要整個生態圈合作夥伴共同完成。

具體到華為,將一如既往聚焦城市的ICT基礎設施,以華為雲作為數字化底座,以人工智慧作為引擎,為城市打造堅實的數字化平台。

據介紹,多年來圍繞智慧城市,華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各種資源。

在智慧城市所需的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5G等技術領域,華為進行了「壓強式投入」,均構築了核心能力,使得華為的ICT平台領先於業界。

為了方便ISV合作夥伴基於華為平台進行聯合解決方案的開發和驗證,華為在全球設有13個OpenLab實驗室,聯合合作夥伴針對不同場景下的聯合創新、解決方案開發提供了便利。

位於蘇州的OpenLab作為全球總部,面向智慧城市業務,支持與生態夥伴進行廣泛的聯合創新、聯合解決方案開發、生態建設和解決方案現場體驗。

張延德承認,做智慧城市不是一件易事,為了實現整體業務可能需要花80%以上的時間做非智慧的工作,譬如數據統籌、融合、打通,但是這些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惟有積累更多的數據、經驗和案例,智慧城市才會有更好的業務呈現,實現更好的智慧應用與感受。

未來,華為將通過三個方面促進智慧城市的演進和建設:其一是通過更新的技術來打造高效和成本更低的數字化平台,以此實現城市中各個管理機構的集中建設,滿足智慧城市的建設需求。

其二是繼續做好整體生態戰略,與合作夥伴共同打造更加適合每個城市的個性化業務,幫助城市更好的實現城市治理和提供民生服務。

其三是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促進城市產業轉型,幫助城市賦能,實現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

蔡英華最後表示,華為希望通過打造「城市智能體」,攜手生態夥伴助力城市智慧化升級,共同推動數字中國建設。

(文/康翔)

來源:新華網

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