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楊濤詳談未來運營商業務:5G、視頻、IoT是戰略核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黃海峰
前幾天與中國某運營商一位集團市場部副總聊天,筆者提出了一尖銳問題:運營商營收遇到挑戰,一方面傳統支柱業務話音、簡訊、寬頻等,面臨行業內外激烈競爭,收入與利潤有下降趨勢;另一方面,新業務如雲計算、物聯網、視頻等,處於不同的發展初期階段,未能實現很好盈利;再加上在「提速降費」驅動下,中國運營商的業務經營壓力太大,前景豈不堪憂?
沒想到這位副總很自信地給我答案,「我們很有信心」,一是因為雲計算、物聯網、視頻等新業務正高速發展,部分業務收入增長呈兩位數,占總體業務收入比重越來越高(約一半)。
二是運營商在改變思路,從過去線性看待業務發展,過分關注收入與流量「剪刀差」,到現在關注流量經營時代的雙S曲線(不連續性進步),關注「連接」生意之外的內容價值,關注新型ICT服務。
的確如此,放眼未來,電信行業從「規模經濟」主導向「範圍經濟」主導轉型,從傳統的話音、簡訊、數據這三個主要業務,向物聯網等更廣闊的市場邁進。
無獨有偶,近期筆者也從華為中國區運營商Marketing部部長楊濤那裡得到相同答案。
他告訴筆者,「昨天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衣服,通信行業唯有變化,才能把握未來。
」
楊濤表示,面對業務發展挑戰,運營商在積極行動,一方面基於社交、電商、遊戲、視頻業務流量的不同,提供不同價格服務,通過高效靈活的調度,保證業務服務的質量。
另一方面擴大業務範圍,延伸到物聯網、雲服務、大數據、垂直業務方向。
「5G、視頻、物聯網。
」當被問到運營商未來的核心業務,楊濤如此說。
那麼,站在2018年起點上,在運營商明確發展方向的背景下,華為又如何洞察行業,調整自身,助運營商成功?對於5G等這幾大方向,華為如何理解並開展了哪些實踐?
通信未來:昨天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衣服
從1995年開始,全球通信行業一直以超GDP增速在發展。
到2009年金融危機後,通信行業增速下跌,運營商的業務增速低於GDP。
之後,業界對通信行業的發展比較悲觀。
但這兩年,運營商業務增速又有提升。
尤其是中國三大運營商,並非想像那樣失去活力,表現出業務「下跌晚,抬頭快」的特點。
很多人預計今年電信業的發展,又會超過中國GDP的增速。
而且,目前運營商業務利潤率各不行同,儘管有的歡喜有的憂,但整體保持在5%~9%之間。
其實對比另一個行業全球航空業日漸繁榮,但利潤率也在約5%。
而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利潤率也是約5.34%。
此外,運營商的投資資本(主要是國外),多是謀求穩健型的類型,而非謀求短期高速增長的(已大量退出)類型。
從利潤率這個指標數字和運營商投資方特點看,運營商這個生意還是很不錯的生意。
很多國家在談數字化轉型,運營商業務更是這個重要戰略的基礎。
「所以,當有聲音認為運營商業務不好的時候,我們卻認為通信行業依然是非常有活力的市場。
」談及未來中國運營商業務的發展,楊濤如此表示。
眾所周知,華為紮根電信行業30年,是全球170多國家諸多運營商的緊密合作夥伴,服務了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運營商業務是華為公司的「壓艙石」,而中國運營商業務又是全球業務的重中之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為又有什麼規劃?
針對運營商業務未來發展,楊濤表示,華為將致力協助電信行業客戶打造極致體驗的聯接與服務。
據悉,華為在運營商領域要發力三件事情,一是繼續聚焦ICT基礎設施,演進升級,釋放價值,把簡單留給客戶,把複雜留給自己(藉助雲和AI技術)。
二是B2H(家庭)/2C(消費者)助力視頻以及流量業務取得商業成功。
三是B2B(政企)業務,助力運營商政企/物聯業務取得商業成功。
這三個領域有諸多業務,楊濤重點談了5G、視頻和物聯網這三大戰略業務的實踐——也是產業各界最關心的三大創新業務。
5G:四大方向發力,讓夢想到現實
華為將5G工作分為四大方面,即5G標準、5G測試、5G技術、5G應用,希望通過持續創新,讓5G更有生命力。
第一,標準是激活5G生命力的原動力。
近期傳來好消息,2017年12月3GPP 5G NSA首個標準出爐,2018年業界將推出全套商用產品。
楊濤介紹,在標準方面,華為與全球組織合作,共同定義標準,積極推動超過10項核心技術,大幅度提升5G網絡覆蓋、低時延,降低部署成本。
第二,在測試方面,5G網絡正得到全面驗證,打通從技術到應用的障礙。
在去年9月,中國IMT-2020(5G) 推進組公布的5G技術研發測試中,華為3GPP 5G預商用系統在小區容量和速率、空口時延,以及連接數等方面均突破了ITU定義的5G能力指標。
如今,中國5G第三階段測試開啟。
在其中,華為積極參與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測試的前期籌備工作,同時結合MTNet實驗室、OTA相關測試推動試驗進展,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積極開展新技術和預商用、商用驗證。
華為2017年已經推出了業界體積最小的5G CPE測試終端,加速5G端到端測試進程。
第三,5G技術正在得到不斷創新,推動5G持續發展。
在這方面,華為提出的上下行解耦技術頗為搶眼,一經提出,就得到海內外運營商的高度關注與歡迎,被迅速寫入5G標準。
筆者在英國倫敦體驗了BT/EE攜手華為打造的英國首個5G上下行解耦外場演示。
在行駛的大巴上,筆者看到該演示實現C-band與1.8GHz共站同覆蓋部署,未來可大幅度降低運營商建設5G網絡的成本。
在應用方面,業界正協作共贏,助力5G成功商用。
2018年初,我國成立了應用推進組,發力5G應用。
目前我們設想中的5G應用很多,但也讓業界在落地中抓不住重點。
為此,2017年,華為發布十大5G應用場景白皮書,分析多個場景對5G的依賴性和商業價值後,給出十大應用場景的排序,分別是雲VR/AR、車聯網、智能製造、智慧能源、無線醫療、無線家庭娛樂、聯網無人機、社交網絡、個人AI助手和智慧城市。
此外,華為成立了無線應用場景實驗室X Labs,與中國移動等多個運營商,聯合探索5G應用。
視頻3.0:讓用戶享受極致體驗
家庭是運營商十分關注的市場,IPTV是運營商開拓家庭市場的功臣,正在成為運營商繼語音、簡訊、數據之後的第四種基礎業務。
這兩年,視頻業務迎來歷史上黃金髮展期。
2016年,運營商視頻用戶發展一年頂過去十年,而2017年IPTV用戶發展更是超過16年,三大運營商IPTV電視用戶總量達到1.8億。
在德國法蘭克福UBBF論壇上,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表示,在視頻方面,華為要幫助運營商實現視頻產業的商業成功。
我們看到,2017年華為在視頻不斷創新,得到運營商以及消費者的認可。
2017年5月17日,中國電信江西公司、江西廣電、華為公司、百視通一同攜手在江西全球首發了「IPTV視頻3.0」。
「視頻3.0」從網絡、平台、終端和體驗等角度優化,實現視頻觀看零等待、零卡頓、零花屏,沉浸式體驗設計等。
華為提出視頻3.0要依託新網絡,藉助新平台,構建新生態,打造新體驗,以其」四位一體」的合作模式通過「四新」,打造快速、簡單、愉悅、關懷的極致體驗,助力運營商開拓視頻業務,實現運營商全業務商業成功。
2017年12月6日,河北廣電攜手河北電信、華為等踐行「四位一體」合作模式(運營商+廣電+新媒體+華為),發布「視頻3.0+」產品。
新產品敢為天下先,帶來四屏同看、九屏導視、智能推薦和語音操控等重磅功能,更滿足用戶對視聽體驗的極致追求。
以4K為標準,打造百花齊放、持續演進的視頻3.0極致體驗。
華為認為,大小屏融合成為趨勢,小屏也將成為運營商基礎業務。
而且,4K產業鏈快速發展,基於4K的極致體驗即將爆發。
2017年12月23日傳來好消息,全國首個4K超高畫質電視試驗頻道在廣東啟動。
這標誌著4K跨過了產業鏈發展的鴻溝,從起步和規模發展的上半場進入到有體驗有質量的下半場。
「海思的4K機頂盒和電視晶片2017年國內外出貨量超過1億片,華為的高端機頂盒是首款支持全4K的盒子,envision視頻平台能實現4K秒級起播、零花屏、零卡頓;同時,我們在北京研究所建立了視頻承載網實驗室,以5000台設備仿真覆蓋現網90%的存量場景進行研究,能分層級對網絡進行精準規劃和優化,保障4K極致體驗。
」談及在4K方面的努力,楊濤如此表示。
在4K發展的同時,楊濤表示,AR/VR將是下一步創新。
目前,VR/AR在內容的雲端渲染、網絡傳送、終端渲染以及顯示等環節的時延大,導致用戶使用久會有眩暈感覺。
對此,華為2012實驗室已經開展了Cloud VR創新,解決PC VR和手機VR的體驗問題。
整體看,華為在視頻領域表現出色,為何?楊濤從新平台方面分析,華為堅持磨豆腐精神,在視頻產業鏈從晶片、終端、平台到網絡十幾年的持續投入,打造端到端融合視頻解決方案:融合視頻平台支持億級家庭用戶;服務全球運營商視頻、MSO視頻等領域超過2
億家庭用戶;全球九大研究所布局未來十年視頻核心技術研究,戰略投入4K、8K、AR、VR、AI;提供安全、可靠的融合視頻平台,為用戶打造個性化、智能化的極致視聽體驗;獲得專利超過1800項、行業標準建議超過1000項,在重要標準組織中均有視頻領域項目主席職位。
物聯網:達成共識,加速發展
2017年工信部發布《關於全面推進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發展的通知》文件後,中國NB-IoT產業發展迅速,短短半年就有幾百個廠家推出二、三十種應用,三大運營商提出了發展超1億物聯網用戶的目標。
儘管發展喜人,但楊濤表示,為了物聯網未來穩步規模發展,業界還要解決多個問題。
在標準方面,業界要推行場景化驗收測試標準,保障業務質量。
楊濤提到,各廠家物聯網終端所採用模組標準不一,一些模組不符合國家認證的標準,導致水錶等終端無線連接性能不好。
「我們呼籲業界設立質量門檻,只有高質量的模組才能上市流通。
」
據悉,華為自身不做模組、只做晶片,通過開放與夥伴共贏。
而且,為提升質量,華為開展大量完備的場景化驗收測試用例,提升現網業務指標。
比如此前,智能水錶上報成功率差,只有90%左右。
之後,華為拉通多家水錶廠商+深圳水務+中國電信,讓成功率達到99.5%以上。
在政策方面,政策牽引是開啟物聯網正循環的第一波力量,下一步序需要微觀政策跟進,廣泛發動社會力量,著重突破產業瓶頸。
楊濤說,窄帶物聯網是非常好的技術,可應用在諸多場景,但該技術並非萬能,需要行業之間加強溝通,共同起草行業規範。
在技術方面,業界要簡化末梢組網,強化雲端運維,釋放物聯網技術潛能。
據了解,末梢組網太複雜,在很多場景遇到問題:在農業大棚,生產環境惡劣,設備線路易損壞;在環境監測,野外維護難度大,設備故障不易排查;在井蓋監控,兩跳方案增加故障點,故障定位困難。
因此,楊濤建議,業界儘量簡化末端組網設計,借力雲的思想,加強雲端運維能力。
在商業層面,現在很多客戶,如水務客戶在部署物聯網方案時候,提出數據治理分析、擴展發展、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問題。
對此,楊濤建議企業採集信息應使用運營商專線網絡(而不是公網),同時可優先選擇運營商構建的雲端平台,進行數據的存儲、處理、分析,確保更加快捷安全。
因為「IoT+專線+雲」的模式,可助力運營商獲得商業成功。
在生態方面,建議業界強化產業鏈對開發者的支持,吸引開發者加入生態圈,推進物聯網生態進入高階段。
目前,個人開發者或中小型開發者團隊面臨多個問題:與大企業合作門檻高;自身研發資金不足;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沒有好的商業模式;找不到上下游合作夥伴。
對該系列問題,華為提供多個工具和測試設備,幫助夥伴進行產品研發、集成和營銷。
截至目前,華為積極參參與了GSMA NB-IoT論壇、中國NB-IoT聯盟,與600獨傢伙伴合作,發力20多個垂直行業解決方案,推動物聯網產業規模發展。
總結
通過分析華為在5G、視頻和物聯網的發展和實踐,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華為在幫助運營商擴大業務範圍,沿著固有的優勢進行垂直整合,從傳統電信服務向數據服務、雲服務延伸,另一方面通過多方合作,為每個人,家庭,組織提供更極致的業務體驗,實現收益共贏。
在兩條路上,華為都將一如既往地為運營商做好解決方案與服務支撐,助力客戶成功。
「作為運營商商業合作夥伴,華為將繼續致力於幫助客戶創新,服務好客戶需求,提供好解決方案與服務支撐,助力客戶成功。
」楊濤最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