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陷阱!中招的中國企業不止有華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被廣大網友高聲量推薦進入中國不可靠「實體清單」後,滙豐一下子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大家仔細研究後發現,被滙豐坑過的企業其實遠不止華為一家,與之合作的中國企業都要當心了!
據媒體報導,中石油子公司-中國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CPP)在該國滙豐銀行帳戶里的2.43億美元,被馬來西亞政府扣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馬來西亞的舉動,少不了滙豐銀行的助力,滙豐銀行在未告知CPP的情況下,擅自將資金轉移,還以客戶機密為由,拒絕回應此事。
而去年,滙豐在馬來西亞還大談「一帶一路」相關基建項目的落實,對中馬雙方是雙贏。
看到這樣的情節,大家會不會覺得很熟悉?沒錯,在不告知客戶和客戶所在國家主管部門的情況下,擅自將客戶機密資料作為證據提供給他國調查,華為就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網友們生動地將此稱之為「滙豐陷阱」。
我們不妨跟著環球時報等權威媒體的報導,來還原一下華為公司陷入「滙豐陷阱」的一幕幕:
2012年和2013年,華為公司曾被路透社報導過他們與一家伊朗合作夥伴SKYCOM的業務與關係。
當時華為除了對媒體澄清了這些事情,也與合作夥伴進行了溝通和澄清。
華為高管孟晚舟當時與滙豐銀行的一位高管當面進行了溝通,表示華為沒有任何不合規的情況,並給這位滙豐高管提供了一份PPT文件說明情況。
2017年,滙豐將這份PPT交給了美國司法部,並結束了與華為的合作關係。
事實上,早在2017年滙豐銀行捲入這場風波之前,美國政府就已經試圖憑藉華為違反美國針對伊朗的相關制裁而對其提起訴訟。
從路透社的報導和美國政府起訴華為公司的起訴書上來看,這麼一個小小的PPT文件,很快就被美國司法部用作了起訴華為和逮捕孟晚舟的「核心」依據。
滙豐也被美國司法部描述成了被孟晚舟和她的PPT「欺詐」的「受害者」。
滙豐銀行的積極「配合」換來的是美國司法部撤銷了對滙豐延遲5年的刑事指控。
2012年,滙豐因涉為墨西哥毒販洗錢而面臨刑事訴訟,最後其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協議,同意配合其進行多項大範圍的內部調查,向美國檢方提供法律程序需要的相關信息、材料、人證。
比如允許其員工和前員工出席美國司法部要求的訪談、並且為其收集、分析和組織證據和信息。
和解協議對滙豐的監管期為五年,自起訴書被提交美國法院之日起算,也就是2012年12月到2017年12月。
而滙豐提供證據和配合美國對華為調查的時間,正是在此期間。
諸多媒體也報導稱,滙豐此舉是為了換取美國司法部的寬恕。
美國指控孟晚舟的罪名包括,涉嫌欺詐規避美國對伊朗制裁,通過華為設在香港的SKYCOM公司與伊朗進行交易,同時隱瞞華為與SKYCOM的關係。
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滙豐銀行從一開始就知道SKYCOM公司和其在伊朗的業務,也知道SKYCOM跟華為的關係,往來郵件可以證明,郵件中有銀行的LOGO,銀行不可能在法律上說『受騙了,不知曉這個事情』,證據都在,這是賴不掉的。
」
對於調查華為和逮捕孟晚舟,美國利用的是其國內法中「長臂管轄」的概念,雖然孟晚舟並不是美國任何一個州的居民,但由於她所在的華為公司與美國至少一個州的法院有所謂的「最低限度聯繫」,地區法院就可以尋求對她的指控。
在許多法律專家看來,滙豐在配合美國「長臂管轄」過程中,涉嫌違反中國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該協助法強調,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不得損害我國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不得違反我國法律的基本原則。
非經我國主管機關同意,任何外國機構、組織和個人不得在中國進行刑事訴訟活動。
滙豐銀行將位於中國境內的人員和數據轉移到了香港和其他國家,用於取證和調查。
在未經過中國司法部門允許的情況下,將中國境內信息用於境外取證和配合調查,事實上正是無視中國司法主權。
作為全球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
滙豐官網顯示,「Dependable」(「穩妥可靠」)是該企業的數條價值觀中的第一條,但其近年來的客戶服務口碑卻著實讓人捂臉。
被視作泄露客戶信息「慣犯」。
2006年底至2007年,滙豐銀行瑞士子公司滙豐私人銀行一名前信息科技顧問赫爾夫.法爾西亞尼被指初竊取了數萬名銀行客戶的資料。
2008年4月26日,香港滙豐銀行觀塘分行在裝修期間伺服器被人偷走,遺失有近16萬客戶資料。
2008年7月,滙豐銀行稱遺失一盒已被編碼的數碼錄音帶,此錄音帶記錄了該行與客戶的電話對話內容,為一盒載有2.5萬個電話對話的後備錄音帶。
2010年4月13日,法國檢方表示,瑞士滙豐銀行7.9萬名客戶的12.7萬個帳戶遭到泄露和曝光。
2018年,滙豐銀行被曝出其客戶帳戶在10月4日至10月14日期間遭到攻擊,約1%美國客戶的個人信息被泄露。
……
作為一家1865年就在香港和上海兩地開業的銀行,它的英文名HSBC甚至直接把香港和上海的英文首字母H、S寫了進去。
滙豐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市場,目前,近75%的收益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區……
這樣一家有著「中國姓」、依賴中國成長的企業,連續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陷阱」,而其又掌握著大量與之有合作的中國企業的信息和數據,誰也難預料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
到目前為止,滙豐方面還沒有對此事做出任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