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之欲出:顛覆智慧型手機的新物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演講 | 鮑哲南(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史丹福大學可穿戴科技中心主任)

整理 | 筆記俠柯洲

責編 | 邸利會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電子皮膚的核心是電晶體。

所以,我想先談談電晶體。

與普通機械開關不同,電晶體利用電訊號來控制自身的開合,而且開關速度可以非常快。

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電晶體。

貝爾實驗室一開始非常簡陋,後來發現可以用矽做電晶體,用矽片製成的晶片有著驚人的運算能力。

矽材料到處都有,沙子裡都有,而且很便宜,於是用它做了很多小器件。

1958年,又可以做成平板,放很多電晶體。

這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得到了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編者按:因為1947年電晶體的發明,貝爾實驗室的John Bardeen, Walter Brattain 和 William Shockley分享了該獎項)。

我1995年拿到博士以後也曾在貝爾實驗室工作了7年。

獲獎的人來到矽谷進行生產,研究出生產集成電路的工藝。

IBM現在可以把電晶體做到7個納米,快接近原子級。

英特爾創始人摩爾提出,一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過18個月會翻番。

由於密度提高,矽片尺寸越大則每片矽片上可以製造的晶片數量就越多,從而製造成本就越低,也就是同樣的面積,價格可以更便宜。

現在電晶體不可能一直縮小,基本快要到頭了,那么半導體和電子工業到底往哪裡發展?接下來又有什麼新的功能和形貌,可以讓電子工業繼續往前發展?電晶體物理預算的速度已經達到極限,不可能再往前發展。

那麼電子工業要有大的發展,電子產品就不能再是很硬很厚的樣子——將來的電子產品要能夠放在身上、體內,有可摺疊的電子螢幕。

這些都會帶來新的可能性,但是非常難做,矽做的電晶體很脆弱,如果要放在心臟上,它跟心臟一起動,就會斷。

因此,新一代的電晶體,除了具備電子功能,也要韌性、柔性和可拉伸性。

現在的電晶體完全可以貼到人的皮膚上面,做成透明的集成電路,做到柔性、可伸縮性、可生物降解性和自愈性。

如果做到,就可以開拓新的方向。

1 如何實現遠大目標?

要實現這個長遠的目標,已有的技術到了什麼程度?有什麼是缺乏的?這就是我們做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點,長遠目標的思考可以使我們的思維更加活躍。

我們設置的目標是20年後,我們能做出像皮膚一樣的器件。

它看起來、摸起來像人的皮膚一樣,和人的皮膚有一樣的功能,和神經中樞可以通訊,讓我們的大腦可以知道這個傳輸出來的信息。

這個20年後的目標,現在貌似是一個科幻的目標,但是未來每五年要做什麼,我們很清楚。

我們來分解下幾個目標:傳感器、電子電路(把傳感的信號變成電信號,使我們大腦可以理解傳輸來的信息是什麼)。

我們要發明新的傳感器,要選擇軟性材料來做,做成可以觸摸的傳感器,這也是人的皮膚最重要的點,於是我們創造了超柔性的傳感器。

這個傳感器感受壓力之後,因為是在橡膠裡面加上金字塔形狀,很容易被壓縮,貼在身上的時候也可以做到拉伸性。

這個傳感器的厚度可以做到比頭髮還薄。

除了可觸摸、有溫度,還要有化學和生物的傳感。

我們做人造皮膚的話,還可以增加新的功能,比如人造皮膚可以聞不同的味道,甚至可以把皮膚的信息紀錄下來,如病人自己在家裡可以自己摸後就傳輸給醫生。

我們有了傳感器,又如何傳輸信號給大腦?當我們發現可行的器件之後,就接著開發可拉伸性、自愈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的材料,現在這些材料還都不存在,我們是先證實這些概念,這樣接下來要發明的材料就有了目標性。

如何在分子結構上設計這些材料?如何用化學的方式合成這些材料,然後用一定的工藝放到電子器件裡面?

我們已經做出可修復的導電材料,不但可修復,而且韌性非常強,不容易壞掉。

我們的皮膚只能拉伸到一定程度,如果我們找到適當的設計方式,材料不僅可以繼續導電,還可以拉伸非常多。

現在我們做的電晶體可以拉伸,彎來彎去,用釘子上去壓它,它的電流都可以保持不變,雖然給皮膚做,現在還很遙遠,但是它開啟了電子工業的新可能性。

通過之前多年一系列的研究,我們找到很多的材料:半導體材料、導電材料,可拉伸性、自愈性、可降解性的材料。

我們現在把一個個基本材料都做出來了。

當我們把材料和單個器件都做出來了,新的領域就可以實現。

我們前兩年都在做工藝方面,做工藝是非常艱難的,它的化學、物理、機械性能都和以前不一樣。

要把印刷、大面積塗刷等工藝都用到新的產品上,需要我們自己全部去發明並應用。

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些工藝,可以讓我們做出小的電晶體陣列,每一個小點都是可拉伸性的,可以放在手上,這是一個大的突破。

另外還可以把傳感器都集成到機器人手上,讓機器人的觸摸和控制更加精確。

我們在小鼠身上種植過,發現幾個月後沒有損害到它的身體。

所以,也可以把電子器件放在心臟上,比如老人家的心臟跳動不整齊,以後會導致心衰等,病人也很難受。

之所以不整齊,是因為心臟的細胞傳送的信息紊亂了,但是醫生不知道哪個部分是紊亂的,所以以前對心臟就用劃一刀的方式,割對了,就好了,割不對,就不好了。

現在可以通過電子器件去準確判斷。

2 整合不同能力和資源

我是做化學和材料的,如果想去開發一些更多的新材料,我們在把工藝全都發展後,得找出電子電路應用最好的領域。

各位做商業也是如此,發展出一個新的領域後,要去找非常適合的應用去驗證,這個領域才能往前發展,大家才會覺得這個領域有前景,然後獲得更多的投入。

我不可能自己去指導機器人、醫生,這就要找斯坦福校內相關的教授和專家,然後把工藝給他們,看他們是否可以用我的工藝,如果適合,就可以很好地合作。

為了能夠促進這個事情,就要把斯坦福裡面每個人的不同能力和資源整合起來,大家就可以一起發現未來新的可能性。

去年,我在斯坦福設立了「可穿戴科技中心」,把斯坦福各個系對穿戴器件有興趣的教授和學生集合在一起,一起去探討將來這個領域如何發展。

我需要會設計電子機械的人,需要會處理、分析和應用數據的人。

我們後來和醫學院、設計學院等一起落地,大家因此可以一起圍繞一個大目標去行動,也會發現新的問題,然後再去解決。

可穿戴電子產品的定義很廣,智能手錶的功能還是非常有限的。

我們想做的是在任何表面、體外或體內可以用的。

我們要努力去搜集的是對人有用的信息,人們才會長遠去用。

最重要的是,人造皮膚的電子器件最需要的是普遍性、延續性,可以放在肌膚的任何地方,電子器件可以慢慢融入我們身體的表面和身體內。

設立這個中心之後,學院之間就可以合作了。

設計學院有一位教授在蘋果做過8年設計師,來到史丹福大學後,在設計學院d. school推廣的概念是「設計不光是在設計產品,而是可以應用在生活和研究中」。

可見設計的思維要有很清楚的目標,然後一步步實現。

於是他們去採訪了一些特別的人。

有一個女孩在手指上種植了磁鐵,去採訪她時,我們所想要的東西就不會被平常思維的框框所框住。

在過去,得憂鬱症的人,親戚朋友都無法在平常及時提供幫助。

如果通過可穿戴設備,讓親戚朋友知道其精神的狀態,當需要幫助的時候,就可以得到幫助。

3 把智慧型手機顛覆掉

這是一個可以超越智慧型手機的世界。

最重要的是,它會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幫助我們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讓我們和周圍的世界有更好的信息交流。

智慧型手機出來之後,其它已有的產品,包括MP3、攝像機等等都受到顛覆性的影響。

所以我們預測,如果柔性電子穿戴的工業發展起來,預計會把智慧型手機顛覆掉。

對於將來電子工業的發展趨勢,我們寫了一個評論文章到《自然》雜誌,9月21日會發布出來,把這個未來的趨勢總結出來。

我們中心就是在看這個趨勢,也和斯坦福其它不同新的中心合作,去找到和解決不同的重要的問題,可穿戴電子設備會顛覆傳統電子工業。

蘋果iWatch出來的時候,蘋果CEO庫克說,iWatch是第一次把電子器件放在我們的身上,這一類的電子器件以後會改變你我世界。

現在只是放在身上,以後會變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我們、杜克大學和谷歌聯合起來做一個十年的研究,幫一萬個病人帶可穿戴設備的電子器件,搜集每天的行動和健康數據,每三個月測試基因和血液變化,一直跟蹤十年。

從心臟和癌症的角度看身體和基因會怎麼變化,為此總共投入了5億美元。

我們組了一個小團隊,有心理學家、計算機系、生物工程系等,設置的一個目標是關於人的精神健康。

我們現在無法用醫療的手段測試憂鬱症以及不同症狀的憂鬱症,我們一起研究可穿戴器件,看心理學家可否設置指標測試出憂鬱症以及特徵。

我們和不同工業界也有一些合作,我們中心會收集一些會員,每年開兩次會議,和我們的教授溝通、合作。

4 意想不到的應用領域

柔性電子和人工皮膚,不光可以在想像的20年後實現,也可以在近期的交通、汽車、VR/AR有很多的應用。

新的材料和器件,在近期可以用到的領域還有哪些?

我們發現一些比較有趣的應用,比如柔性的透明電極,應用在手機和計算機螢幕上。

目前所用的材料是一種無機的材料,彎曲比較多會裂開,不能多次彎曲。

這是在我的課題組很多年前發明的材料,後來兩個學生認為對產業非常有希望,通過獲得MIT(麻省理工)20萬美金的獎,然後在矽谷設立了一家公司,找了一個CEO負責商業。

現在公司已經有4輪投資,在韓國和日本有非常多的合作,今年的目標是在中國建廠,大部分客戶在韓國和日本。

人造皮膚不光在醫療、機器人上可以直接應用,也可以在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領域應用,比如在電池方面等。

以前大顆粒的矽在膨脹後會損壞,沒有人把大顆粒的矽做成穩定的鋰電池,我們後來交流後,會裂掉的矽電極使用了可自修復的材料之後,電極是否會穩定?後來測試後,電極都很穩定。

用鋁做電池是將來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但是直接用金屬鋁,它在生長的時候是一種刺狀的結構,就會著火,到目前都沒有解決,所以鋰電池用金屬鋁還做不到,然而現在用新材料塗在表面,鋁就不會發生刺狀生長,就會很穩定。

大家知道,電池一旦過熱的時候,傳感器就會自己把電池斷掉,那就可以做成非常薄的薄膜放在電池裡面,而且不被電池裡面的化學用品腐蝕掉。

除了能源的應用,在醫療方面的應用,可以用在無線檢測方面,比如把它種植在腦殼裡面。

當腦子受到機械創傷的時候,萬一腦壓過大,就會有危險,那如何測腦壓呢?如果直接用穿透的方式植入,會比較疼痛,那麼現在可以在做手術的時候直接植入,了解腦壓情況。

測壓力的場景還可以是通過連續測試血壓,測血壓的波形。

用人造皮膚,我們在醫學院做了一些臨床實驗。

用一個超薄的血壓計,套子壓住,套子裡面有藍牙,測試出來的數據可以直接傳到電腦和手機里。

我們用這種方式和醫院最標準的方式測出的數據非常吻合。

以後我們戴著這個東西就可以預測血壓。

這是我們最近新的公司,做連續性測血壓的產品。

另外意向不到的是人造皮膚在碳化之後變成花一樣,可以做超級電容器等。

5 沒有目標和有目標

闡述了這麼多,就是想說明我們如何設置目標,然後通過不同的方式去發現目前欠缺的地方,通過各個應用領域給我們啟發點,讓我們重新創新。

常常有人問,你們學術界好像也做了很多跟應用有關的東西,學術界研究和工業界研究有什麼不同呢?

不同之處在於目標方面,材料研究在學術界有兩種大的不同的研究方式。

一種是沒有任何應用目標,想的只是做新材料,比如石墨烯。

這個新材料一開始做的時候沒有想到任何應用,只是想到碳有多層結構,如果只有一層結構,是否有什麼新的性質?這是做研究很常用的方式,不知道未來能幹嘛,只知道它會有新的性質,新的性質出來之後再找到新的應用。

另外一種常用的方式就是設定一個目標,材料和應用本身是緊密結合的,材料最終是要被使用的,會用在不同的地方。

因此我們會設計一個目標,給材料設置性能和指標,然後去做這個材料。

一個是沒有目標,一個是有目標,這兩個都是學術界常有的做材料研究的方式。

這兩個都需要,因為如果我們沒有做創新的時候,不知道有新的創新;後者也需要,我們可以從某個領域的需求去創新,解決一些未來會發生的危機,比如新能源、水處理、新交通等等未來緊迫的事情。

工業界學術怎麼做呢?它考慮的是3-5年近期的發展目標,而學術界的大目標設定在20年後。

我給電子皮膚設定的是20年後的,但是後來發現在近期可以發生很多新的機會。

這是非常不同的地方。

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讓我們有更加多的創造力,我們奮戰的空間會更大,全是我們在自由地想像和確定新的方向。

另外一個,在貝爾實驗室和斯坦福做科研的一個重要體會是,創造和創新的環境是非常有關的。

哈佛一個教授寫了創新者的幾個DNA:關聯能力、疑問能力、觀察能力、社交網絡、試驗能力。

有了想法要去嘗試,然後才知道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

我覺得是非常有共鳴的總結。

研究一段時間後,我也比較喜歡讀一類這樣的書,如何促進學生和員工具備創新能力?比如教室的安排,不同的座位方式使得學生和老師的交流方式很不一樣。

一種是老師是權威,學生聽就可以;第二種是小桌子,大家全坐在一起,老師可以走來走去,大家彼此之間也可以有交流,可以有很多互動。

不同的環境就導致不一樣的交流,而且顏色也很重要。

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重要。

我姐姐在Facebook工作,Facebook很鼓勵員工帶朋友去它們公司參觀和吃飯——它們的環境色彩豐富,讓人很舒服。

除了環境,人也很重要。

我去了貝爾實驗室上班,那邊有很多諾爾貝獎得主,我很驚訝他們怎麼有那麼多發明,那裡的儀器是那麼陳舊。

後來我發現實驗室的人很不一樣,每一個領域的專家都有,我可以在吃飯的時候和不同領域的專家去提問,他們都會很有耐心地和我解釋,還會手把手教我怎麼做。

一個地方的條件和設施可以不怎麼好,但是好的人可以帶來更好的創新和發現。

(本文由鮑哲南教授在GASA大學矽谷行9月10日發表的演講整理而成,有部分刪改)

製版編輯:斯嘉麗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email protected]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