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歐洲對華心態日益顯得可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歐洲媒體不時放出信息,聲稱在法、德、意等國要求下,歐委會正考慮出台嚴格審查外國投資併購高技術企業的制度,還有媒體直言不諱地表示,這些考慮是針對中國企業近年對歐投資猛增、特別是通過併購涉足高新技術企業的做法。

甚至有媒體透露了未來要重點審查的投資領域,包括能源、電信、人工智慧、機器人、半導體及網絡安全等。

歐盟對中國投資的擔憂與西方很長時間一直在做的事情一脈相承,那就是管制對華技術出口。

新中國建立不久,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成立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搞出一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技術和物資禁運名單。

韓戰爆發後,巴統還成立中國委員會,專門審查對中國出口的物資及產品。

西方工業已開發國家認為,管制技術產品流入工業尚不發達的東方集團國家,可以阻止或遲滯後者的技術進步,從而讓西方集團獲得競爭優勢。

針對西方的技術封鎖,毛澤東早就說過:「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果不其然,西方技術封鎖並沒有阻止中國崛起為核大國、航天大國。

麥肯錫公司曾研究西方限制對華技術出口對中國技術進步的影響,結論是,微乎其微,甚至有相反的作用,因為它促進了中國自主研發的動力。

一個例子是,2003年中國想從美國進口超級計算機,美國擔心這會推動新式武器的大幅開發,就駁回了中國的請求,中國只能自主研發。

2013年,中國造的世界最快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正式運行,美國發現「天河二號」一些晶片是美國出產,又加強了對華技術產品的出口管制,以期拖延中國的技術進步。

沒想到,2016年中國又造出「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再次打破世界紀錄。

而這一次,包括晶片在內的核心部件都是中國製造。

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慧、機器人、半導體技術等領域投資增長迅速,無論是專利申請數量,還是技術使用,中國與美國企業都難分伯仲。

歐洲企業實際被甩在了後面。

擔心中企投資會「偷」了歐洲的技術,使歐洲喪失優勢,那是冷戰時期的零和博弈心態。

事實上,中國投資歐洲會帶來雙贏,會讓雙方企業優勢互補,產生更大效益。

吉利兼并沃爾沃,三一重工兼并德國的普茨麥斯特,效果都很好。

中國企業不僅「拯救」了歐洲企業,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還讓它們走向更大的國際市場。

歐洲政壇這幾年沉渣泛起,民粹主義思潮洶湧。

歐洲國家的某些政治家擔當不夠,只想迎合這些無濟於事的政治潮流,貿易保守主義大有捲土重來之勢。

管制中國對歐洲技術企業投資只是其中表現之一。

其實,無論用什麼手段,阻止中國技術進步註定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西方限制出口勢必逼著中國加強技術研發,等中國研發成功,憑藉價格優勢,中國產品將橫掃國際市場,把那些稱王稱霸的西方企業趕下神壇。

最近十多年,這種例子並不少,一些原來人們耳熟能詳的品牌,現在不是消失了嗎?這些事情背後的邏輯,值得呼喚加強審查中國對歐技術投資的人好好想一想。

(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億陽講席教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對中國禁運的那些先進設備和技術

編者按:隨著近年來中國半導體的一次次海外併購被否決,普通國人逐漸明白到,西方國家由於受到傳統冷戰思維的影響,一直對中國有著各種出口限制,尤其是在高尖端技術方面,更是守口如瓶。我們來看一下當中都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