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圖手機虧損持續,電商會成為它的救命稻草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日,美圖公布2016年上市後的後首份成績單。

2016年度,美圖的營收為15.79億元,同比增長112.8%,年內虧損凈額為62.609億元,2015年虧損為22.176億元。

這家以美顏軟體起家,進而轉戰美顏手機市場,被業內調侃為「軟體公司」的美圖,近期來股市表現相當慘澹、跌跌不休。

尤其是業績披露期間,今日美圖股價報11.50港元,跌4.8%,當前市值487億港元(約433億人民幣),較20日最高市值縮水超500億港元,十日內股價遭腰斬。

美圖去年12月15日上市,發行價為8.5港元。

實際上,前段時間,美圖上市後不過在美圖股價則演繹了11日連漲,市值一度突破100億美元,隨後股價遭遇大幅回調。

股票價格的持續下滑,反映出資本市場對於美圖模式與前景的擔憂,這比起短時間內的經營虧損,更讓投資人和市場不安。

從根本上上來說,美圖的香港上市,一直沒有擺脫外界對其單一商業模式與手機市場前景的質疑。

從美圖的收入結構來看,主要分為智能硬體業務和網際網路及其他業務,前者是美圖營收最重要的來源。

據美圖披露的數據,2016年公司智慧型手機的銷量為74.83萬台,增長率為120.9%。

而每台手機的平均銷售價格為1959元。

但是手機卻正在持續虧損,一方面受制於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飽和狀態和細分市場的體量;另一方面,美圖手機自拍美顏的市場定位較為狹窄,其人群具有不穩定性,這都並不足以保障公司營收的持續增長。

市場占有率低,無可靠商業模式

目前,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競爭可謂慘烈。

既有蘋果、華為、三星高端機型掌控,又有vivo、oppo、小米、聯想等品牌的強勢爭奪戰,也不乏金立、錘子、HTC等品牌的不斷投入戰場,市場的飽和度以及競爭格局已經基本成型。

自美圖秀秀升級而來的美圖手機,可謂另闢蹊徑,試圖依靠熱衷於自拍並美化照片的消費群體來實現逆襲,可是這些群體不僅變量極大而且數量不夠,人數始終有限。

美圖手機本身來看,除了美顏功能的招牌特色,不僅從外觀、功能還是配置等方面,都乏善可陳、不具亮點,在未來面臨增長乏力的局面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美圖手機占據美圖業務的95%以上,但在手機行業的地位卻非常尷尬,其市場占有率甚至小到第三方調研機構忽略不計。

公開資料顯示,美圖手機在三年多時間裡,共計銷售134萬台,銷量僅是華為的1.34%(按照華為2015年1億台總銷量計算),在手機品牌可謂拿著望遠鏡都看不見的主。

與此同時,而更讓人信心不足的是,134萬台手機與美圖龐大的4.56億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相比,比例也小得可憐。

如此數量的用戶基礎,卻僅有134萬轉化為手機購買者。

轉化率之低,顯示出美圖用戶量對美圖手機未來銷量的作用並不令人期待。

而從手機功能性來說,從目前的手機市場可以看到,華為、OPPO、vivo等廠商都已經愈發重視拍照功能的優化,華為與鏡頭專家徠卡合作,為用戶提供更專業的攝像效果,OPPO新品突出抓拍功能,而vivo一系列新品更是主打自拍和專業級拍攝的產品定位。

美圖手機的美顏自拍定位在激烈競爭中,對於用戶來說逐漸變得不再有獨特的吸引力,而美圖手機在硬體上又一直沒有核心優勢。

因此,業內人士對其未來的手機銷量普遍不樂觀。

電商難以自救,龐大用戶變現難

在美圖蔡文勝的眼中,美圖最動人的部分就是其龐大的用戶數量,美圖最大的優勢在於用戶和活躍數據。

今年1月,美圖平台產品的月活用戶數量達到5.2億。

按照美圖的用戶數量來計算,其用戶價值稍遜於Facebook、微信、淘寶等網際網路公司。

按照美圖自報活躍用戶來說,按道理應該獲得廣告商的青睞。

但是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美圖僅獲得2590萬元的廣告收入,更沒有轉化到手機業務,為手機的增長提供巨大助力。

如此體量的用戶數卻並沒有給美圖帶來像微信、淘寶一樣的盈利。

這一點,恐怕是美圖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認真考慮的關鍵點。

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美圖依靠流量變現和銷售硬體獲得盈利無疑很難。

目前,蔡文勝把寶壓在了電商身上,推出美圖定製、美鋪電商平台兩塊業務。

去年開始,美圖開始定製業務的營運。

美鋪電商平台在3月最後一周上線。

試圖利用微信微博大號、時尚達人等KOL的影響力,美圖建立起全新的B2C2C模式。

將購物社區與電商結合的底氣來自於美圖網際網路產品矩陣提供的龐大用戶數量。

用戶通過美拍、美圖秀秀等軟體進入美圖定製頁面定製T恤、手機殼等快消品。

但是這並未贏得市場的認可,這棵稻草依然不被接受,因為雖然電商平台業務能在將來為美圖帶來持續穩定的收入,但是要在年內實現扭虧的目標,還需要硬體業務的持續發力。

網際網路公司絕大部分盈利的是像騰訊、阿里這類平台型企業,美圖現在在擴張業務範圍,通過賣虛擬產品、電商業務向平台公司轉化,但這個需要消費者逐步接納。

相比之下,通過硬體扭虧更快。

而對於硬體業務來說,最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快速建立一個堅強供應鏈,把產品做出來,如果能夠解決好這個問題。

(文/于斌 潮起創始人,QQ&微信:11782181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