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7 v3都要來了 你還記得10年前的至強7000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ZDNet至頂網伺服器頻道 04月30日 新聞消息(文/於澤):時隔一年多,英特爾至強E7 v3系列處理器終於要來了。

至於對其有多麼期待,還真不好形容,總之很期待就對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就在去年2月英特爾至強E7 v2系列處理器發布後不久,其主要的競爭對手也相繼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產品。

如果非要以陰謀論的觀點將二者聯繫起來,後者頗有些針鋒相對的意思。

於是,我們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原則,等待著英特爾再一次的有力回擊,這一等就是一年多(話雖如此,其實這樣的更新速度並不慢,業界大多廠商也都保持著這樣的升級頻率)。

如今,至強E7 v3到來的消息已塵埃落定,5月就將正式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雖然目前已經有一些關於E7 v3的消息透露了出來,比如CPU核心數量最高將達到18個,但是否準確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因此,筆者想與其做過多的猜想,還不如借著這個機會回顧一下英特爾在關鍵業務領域一路走過的歷程,而這一歷程也可以說見證了IT的興替交融,這也就是本文的由來。

屬於FSB架構的時代

眾所周知,提到關鍵業務無非不過是業務支撐系統(BSS)、客戶關係管理(CRM)、企業資源計劃(ERP)、核心資料庫云云。

而論關鍵業務對於伺服器的要求,除了高性能外,可靠性、可用性、可擴展性(簡稱RAS)等均缺一不可,甚至其對RAS的要求比對性能的要求還高。

所以,在2005年之前,這塊市場絕大部分都被以RAS特性和性能雙優而著稱的小型機、大型機牢牢掌控著。

至強7000系列處理器

事情的轉折點就出現在2005年年底,這一年的11月,英特爾雙核至強7000系列處理器(代號Paxville MP)正式發布,它採用90納米工藝製程,主頻橫跨2.67GHz~3.0 GHz,FSB前端總線速度為667MT/s~800MT/s,每個內核帶有1MB~2MB的二級高速緩存,面向四路及四路以上的伺服器系統,定位於中型企業應用,如資料庫、金融服務和供應鏈管理等。

可以說,至強7000系列處理器的發布意味著英特爾正式進軍企業級關鍵業務市場的號角已經吹響,隨後便有了7000系列產品的一系列延伸。

如果以一個更形象的例子來說明,至強7000系列就如同寶馬品牌中的7系轎車,其定位不言而喻。

2006年8月,英特爾發布最後一款Netburst架構的處理器——Tulsa Xeon MP 7100系列處理器。

其採用65納米工藝製程,主頻橫跨2.5GHz~3.5GHz,每內核帶有1MB的二級緩存,同時由於三級緩存的引入(不同型號處理器的三級緩存從4MB到16MB不等),大大增強了處理器的性能和可靠性。

7100系列處理器同樣面向四路及四路以上的伺服器系統,主推虛擬環境中的伺服器整合、資料庫、ERP、CRM和電子商務應用等諸多對系統性能要求極高的企業工作負載,此時的至強7100系列處理器最高可擴展至32路系統。

2007年9月,英特爾發布代號為「Tigerton」的至強7300系列四核心處理器。

其同樣採用65納米工藝製程,主頻跨1.6GHz~2.93GHz。

共享4MB~8MB的二級緩存,前端總線速度統一提升至1066MT/s。

由於四核心封裝技術以及全新架構的的引入,相較至強7100系列,7300的性能提升2倍之多,而功耗卻大幅下降。

同時在多路系統支持上其允許每個處理器使用全部的前端總線帶寬,每個伺服器最高支持32路。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從7100直接到了7300,沒有7200嗎?事實上是有的,至強7200系列代號同樣為「Tigerton」,和7300類似都是四核心封裝,所不同的是7200系列的每個處理器中只有一個內核被激活了,其餘都是關閉的,且其只有兩個型號7210和7220。

隨後在2008年9月,英特爾迎來了自己第一款6核產品——代號為Dunnington的至強7400系列處理器。

其工藝升級為45納米製程,主頻為2.13GHz~2.66GHz,共享8MB~16MB的三級緩存,前端總線帶寬仍為1066MT/s,其目標定位於刀片和集群應用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7400採用了高k製程工藝,以及使用鉿基高k金屬柵極技術重新設計的電晶體,功耗方面得以進一步突破,最低的處理器散熱設計功耗僅50W。

至此,我們可以將之前所有的至強7000系列產品歸結為一代,因為它們都採用的是前端總線結構,從此之後QPI(快速通道互聯)技術的引入將引領英特爾在關鍵業務市場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至強7500開創一個新的時期

2010年3月,英特爾正式發布至強7500系列處理器(代號Nehalem-EX)。

其仍然採用45納米高K金屬柵極製程工藝,集成的CPU內核數量最高從7400系列的6個上升到了8個,主頻橫跨1.73GHz~2.66GHz,每處理器可以支持多達16個內存插槽,三級緩存增加至12MB~24MB,藉助4條QPI高速互聯通道,可輕鬆擴展至8路系統(理論上最高可擴展至256路)。

更關鍵的是,Nehalem-EX架構引入了22條RAS特性,並首次在至強平台上實現了IA64上才有的MCA恢復功能,至強7500平台的可靠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憑藉脫胎換骨的表現,7500大獲市場好評。

2011年4月6日,英特爾結束以7000系列命名的方式,正式發布至強E7系列處理器(代號Westmere-EX)。

雖然當時面向中小企業工作站和入門級伺服器的E3系列處理器已經採用了最新的Sandy Bridge架構,但並不影響E7全方位的能力提升。

此時的E7採用了32納米工藝製程,最高支持10個核心,三級緩存增到了18MB~30MB。

至強E7系列處理器

在隨後的時間裡,至強E7系列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更新,直到2014年2月。

近三年的積累,英特爾交出了怎樣的答卷?看看E7 v2(代號Ivy Bridge),真是不同尋常。

22納米工藝製程、最高15核心、主頻橫跨1.9GHz~3.4GHz,三級緩存進一步增加至12MB~37.5MB,每CPU支持的內存插槽增至24個,QPI快速互聯通道帶寬由6.4GT/s增至8.0GT/s,也就是說相比E7,E7 v2的性能得到了質的飛躍。

性能的提升只是E7 v2能力提升的一個方面,既然是面向關鍵業務領域,RAS特性的強化同樣是重中之重。

E7 v2表現如何?就如上文所述,其實早在至強7500時代,英特爾就為其增加了諸多RAS特性。

而在E7 v2中,RAS方面又有顯著提升。

新增的MCA Recovery Execution Path、MCA I/O、PICe級錯誤恢復等可靠性指標能夠顯著提升系統內存、I/O的容錯能力。

以內存為例,在SDDC+1模式下,系統只具有一位的內存糾錯能力,而在DDDC+1的工作模式下,具有2位的糾錯能力,對於系統可靠性顯然有大幅提高。

除此之外,至強E7 v2還有很多針對性的研發、優化舉措。

比如,在全新至強E7 v2處理器中,英特爾就增加了一個名為JordanCreek的內存緩衝擴展晶片,從而實現了雙模式內存機制,其作用主要是增加帶寬。

一路走來,至強7000及E7的演變史其實就是英特爾在關鍵業務領域不斷擴展的一個縮影,從無到有、由小及大。

而如今,很快英特爾E7 v3即將上市,你要說有什麼期待。

更強的性能、更多的RAS特性肯定是其中的一方面,另外就是希望能有更多針對這個時代的特性,JordanCreek開了個好頭,接下來誰來接力呢?待揭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