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超越蘋果?不無可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歐界報導:最近蘋果和華為兩家公司的曝光率都不小。

蘋果最近二季財報出來後令人大跌眼鏡,銷售規模大幅縮水,股價在財報公布第二天全天暴跌6.3%,盤中跌幅一路達到8%,近一個月,蘋果股價一路下跌,縮水幅度接近20%。

華為新聞也頻出。

1.支付寶聯手華為。

4月13日,蘋果再度拿下中國三家銀行,全年目標19家銀行已完成18家,離布局中國支付市場僅差最後一步!過去的兩個月,一副銀行排隊歡迎蘋果的盛況在中國空前上演。

沒過多久,三星也來了,又掀起一場銀行瘋狂的浪潮!而我們華為呢?華為支付其實早就傳出消息,也已在3月份正式亮相,但只有一家中國銀行進行支持。

終於,馬雲來了!4月18日,被蘋果+銀行持續刷屏的支付寶終於忍不住了,正式聯手華為推出「掃碼秒付」。

2.與蘋果不同,華為發布的2015年報非常靚麗。

不僅終端業務是一騎絕塵,同時五年以來,收入翻番,產業鏈的引領地位更加顯著,體現出其厚積薄發,持續投入技術創新和敏銳的市場運作把握能力,給更多的優秀企業樹立起榜樣。

3.還有我們敬愛的任老闆——任正非,73歲高齡的任正非,衣著樸素,一手拖著行李箱,一手打著電話,在上海某機場夾雜在排隊等計程車的隊伍里,風塵僕僕卻難掩儒雅沉穩之氣。

實在太低調了!

先看看華為2015年的財報數據華為公司發布2015年年報,在過去一年中實現全球銷售收入3950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的2882億元人民幣增長37%;凈利潤369億元人民幣(57億美元),同比增長33%,年報數據十分靚麗。

作為華為2015年增長亮點,消費者業務收入達1291億元人民幣(199億美元),同比增長 72.9%,得益於消費者對高品質手機體驗需求的增長以及品牌影響力的提升。

過去一年中,華為全年智慧型手機發貨量達1.08億台,成為中國首個年發貨量過億的品牌;終端市場份額和收入已穩居全球前三,對三星與蘋果地位形成極強挑戰。


而這份財報發生在手機銷量增長變緩的市場下,足見華為手機業務增長的含金量。

市場知名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的最新預測顯示,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保持多年的兩位數增長時代將在今年終結——預計2016年智慧型手機銷量的增幅只有7%。

2016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預計為15億部,較2015年的14億部 增加1億部,同比增幅首次降至個位數。

Gartner公司曾在上個月的報告中指出,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同比增長9.7%,是自2008年 以來所的最低記錄。

中國和北美地區2016年的智慧型手機銷量預計將與去年持平,預計增幅只有0.7%和0.4%。


另外,2016年第一季度,華為消費者業務全球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1%、智慧型手機同比增長63%,發貨量同比增長44%、智慧型手機發貨量同比增長62%, 依然與蘋果的季報形成鮮明對比。

華為若上市,市值恐已超蘋果

由於華為未上市,所以沒有華為市值一說。

為什麼不上市?在老闆任正非眼中,搞金融的人光靠數字遊戲就能賺進大筆財富,真正捲起袖子苦幹的人卻只能賺取微薄的工資,這是全世界最不合理的事。

所以他堅決不讓華為上市,寧可選擇把利潤分享給員工。

這造就了華為的向心力。

華為沒有上市,而是把98.6%的股權開放給員工,創辦人任正非只擁有公司1.4%的股權。

華為所掙的每一分錢都是大家的,都是合伙人的,分享的是現在的82000多名的合伙人。

這些股東除了不能表決、出售、擁有股票之外,股東可以享受分紅與股票增值的利潤。

並且,每年所賺取的凈利,幾乎是百分之百分配給股東。

在華為,員工到手的報酬為「1+1+1」模式, 即固定工資與獎金與分紅的比例接近1:1:1。

回到原題,現假設華為為一家普通的上市公司,其投資價值有多少,市值又能達到多少? 簡單地看,市場份額巨大,持續增長,管理團隊強大,領導格局大,技術過硬…….華為幾乎沒有缺陷。

值得一提,2015年,華為研發投入596億元人民幣(約91.5億美元),占銷售收入15%。

過去十年,華為研發投入累計超過2400億元。

目前全球研發人員約7.9萬名,占據公司總人數的45%,全球擁有16個研發中心,累計申請中國專利超過5萬件,申請國外專利萬餘件,在全球企業專利申請量上位居第一。

這與我大A股許多科技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是不同的。

如此一家企業上市,其市值想像空間巨大,尤其當華為登陸大A股市場,那必然熱鬧非凡。

看一下蘋果公司截至今日的市值,經過一個月的下跌,蘋果股價從112美元跌到現在的90.5,下降幅度接近20%。

現在蘋果總市值為4958億美元,市盈率9.8。

有人可能會說,57億美元凈利潤,以20倍PE算,也就1140億美元的市值,和蘋果怎麼比?

粗略估算一下,如果華為以57億美元凈利潤,9.8市盈率估值,市值為558.6億美元,約為蘋果的九分之一,的確差距巨大。

但是,華為如果登陸A股市場,結果可能真的不同。

第一,華為的凈利潤可以很輕鬆的調上去。

首先,剛才提到過華為研發收入達到91.5億美元,占銷售收入的15%。

而蘋果呢,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2330億美元,研發支出卻並沒有華為高,為81.5億美元,占比僅為3.5%。

如果華為與蘋果保持同樣比例的研發投入,則華為研發投入為21億美元,91.5-21=70.5億美元。

因此華為凈利潤可上調70億美元。

其次,華為的工資、薪酬福利支出2013年為500億人民幣,2014年達到700億,而2015年更是超過了1000億人名幣,兩年翻倍!而2015年1739家A股上市公司職工整體薪酬比去年增長12.5%,如果華為稍微勒緊點褲腰帶,每年億15%的薪酬支出增長,那麼2014年為575億人民幣,2015年達到約660億人民幣,1000億-660億=340億人民幣=52億美元,利潤可以再上調52億美元。

再次,2015年年底的時候,其實華為公司是給一些供應商提前支付了2015年的很多貨款的(因為華為本來就不想把每年利潤數據做的太大),從這一部分裡面調整出一百億人民幣(15億美元)來補充到實際凈利潤裡面,也是很輕鬆合理的事情。

最後,算一下華為調節過後的凈利潤,59+70+52+15=196億美元,約為200億美元。

第二,看一下市盈率問題。

距WIND統計,以整體法計算,2014年通訊設備(申萬行業)行業的平均市盈率為67倍,2015年為70倍,2016年至今為45倍。

同樣的,以整體法計算,2014年通訊運營(申萬行業)的平均市盈率為26倍,2015年為45倍,2016年為35倍。

在A股,中興通訊市盈率現在約為15。

而中興和華為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考慮到上述行業市盈率以及競爭對手市盈率,如果剛上市的話,給華為25倍市盈率完全可能。

那麼,以25倍市盈率算,以調整後的200億美元凈利潤算,華為的市值可能達到25*200億=5000億美元,超過蘋果的4985億美元。

當然,我們費勁的湊凈利潤與市盈率並不是說華為現在已經超越了蘋果,只是說市值真的有可能高過蘋果。

在手機市場,華為到底能不能超越蘋果?

華為余承東:四到五年做到全球第一。

在手機市場,其實華為一直將蘋果、三星當作目標,但又不簡單地去追隨他們。

任正非在2014年曾經說過,「在將蘋果、三星、小米作為目標時,不要迷失自己!我們不要讓別人牽著我們走,不要只看到別人成功,就重走別人的路,要找找自己該走什麼路。


華為目前的手機業務排名全球第三,正計劃在4~5年時間超越蘋果、三星。

三年做到全球第二(第一是三星),余承東說。

也就是,3年超蘋果,4-5年超三星。

而最近,蘋果的產品iPhone、iPad、Mac 銷量全線下滑,二季報(美國二季報相當於中國一季報,涵蓋時間為2016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減少了12.8%,利潤也下滑了22.8%。

同時,華為在華手機銷售份額也已超過蘋果。

市場研究公司KantarWorldpanel ComTech(簡稱「KWC」)發布最新數據顯示,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間,蘋果iPhone手機在中國市場的智慧型手機銷售份額兩年來首次遭遇下滑,幅度為3.2%,最終停留在22.2%。

而華為,在中國城市的智慧型手機份額,是24.4%。

除了市場份額,華為超越蘋果的,還有售價。

北京時間4月6日晚間,華為在倫敦正式發布了備受期待的新旗艦P9系列新機。

相比各種酷炫的新功能,其最受矚目 之處,莫過於售價——約合4416元,賣得比蘋果還貴!但對於P9的銷量預期,華為消費者BG執行長余承東信心爆棚:「肯定超過1000萬部。

到底華為能否超越蘋果,到底2016年能否成為手機行業的又一轉折年?一切還都是未知。

來源:佰川控股,如涉及版權問題或者尋求報導,請及時聯繫歐界 Lx.o2ojie.com

歐界傳媒丨JieMedia,專注有深度的網際網路視界逾3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發布2016年財報:手機出貨量1.39億部

驅動中國2017年3月31日消息 華為剛剛發布了2016年年度財務報告顯示,華為在2016年各項數據穩健增長,其中消費者終端業務,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華為業務中重中之重。雖然銷售收入增長明顯,但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