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向左,華為向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米即將赴港IPO;然而華為還是一家未上市的世界500強。

很早之前大家討論華為為什麼不上市,有人說財務經不起審計。

也有人說華為業務成熟,沒必要引入外部資本。

但小米不一樣,成立8年5輪融資,大概也有100億美元了。

以現在的體量,估值1000億問題不大。

況且小米本身也兼具VC角色(順為資本),在這方面華為與之有很大不同。

除了內部分化出榮耀對抗小米,華為在消費者業務領域,基本沒有向外投資。

事實上,從出身到戰略方向,小米與華為都有著很大不同。

小米靠網際網路論壇模式起家,華為從運營商業務轉型,兩者現在是除Ov外,最大的智慧型手機生產廠商之二。

雷布斯在創建小米的時候,是按照「中國的蘋果」這個道路出發的。

然而滑稽的是,我倒覺得現在華為更接近這個角色。

從產品生態的角度來看,華為Mate/P系列+MateBook +HUAWEI Watch+MediaPad,這一套更接近蘋果能給用戶帶來的體驗。

反觀小米這邊,手錶自己沒有、平板基本放棄、筆記本走ODM性價比路線,旗艦機型基本靠搶。

在我上大學那會兒,有個「統一品牌」的癖好,也就是所有電子產品都要一個logo的。

當時能做到這一點的,除了蘋果,一個是索尼、一個是三星。

到了今天的國內市場,索尼早把VAIO賣了,三星眼見著要被華為取而代之。

所以,如果非要選出一個能對抗蘋果的科技公司,我可能會「很不情願地」推薦華為。

在這之前,我心裡的這個位置一直是屬於小米的。

大概是在2012年的時候,小米1青春版上市,那會兒我還在賽格賣手機。

售後老哥說小米是個硬體公司,我說你錯了小米是個網際網路公司。

當然我們都知道,按照雷軍的鐵人三項理論,小米是「硬體+MIUI+網際網路服務」綜合體驗。

不過你看MIUI的廣告化,以及雷軍所謂的5%硬體利潤,很遺憾,這個鐵人已經瘸了。

也就是說,硬體從來不是雷軍認為小米該有的盈利方式。

這與蘋果完全是背道而馳的,iPhone就是明說我靠賣硬體收稅。

這裡面的邏輯是這樣的,iOS、App Store、iCloud,蘋果用所有資源支撐iPhone的硬體售價。

這些資源最終也將通過iPhone或者iPad傳遞到用戶。

但雷軍卻不是這樣想的,而是反過來用硬體去支撐整個小米生態的資源。

在這套邏輯里,小米手機是一個入口,進來之後才是星辰大海。

所以這可能也是雷軍敢說5%的原因,性價比發燒是保證小米流量的根本。

手機硬體可以貼著成本賣,還有MIUI以及米家生態鏈可以賺錢。

但華為不一樣,華為是一定要靠硬體來賺錢的。

這也是為什麼Mate/P系列價格必須往上走,保時捷RS甚至可以賣過萬。

徠卡小紅標、保時捷設計、極光漸變、IMX600三攝,在「靠硬體賺錢」的核心思想下,華為必然不斷在旗艦機型上投入正向資源,持續增值品牌溢價。

反觀小米的「水桶機」旗艦思維則不然,只要有高通旗艦處理器,再加上最大的UFS快閃記憶體就可以了。

好在MIX2S反應過來,補齊了拍照短板。

但在雷軍5%的硬體利潤框架下,MIX系列也好MI系列也好,或許終究只能做性能跑分旗艦,很難再有更多的品牌溢價空間。

這將決定小米華為兩家手機廠商不同的未來走向。

小米將繼續作為旗艦性價比的代表,告訴大家頂配最低可以賣到多少錢;華為將暫時吃掉3500-5000這段競爭不大的區間,並且通過差異化優勢,繼續上探品牌價值所帶來的利潤空間。

小米與華為走了兩條不同的路,目前來看這兩條路都可以抵達羅馬。

不過蘋果大帝還坐在鐵王座上,未來仍舊充滿機遇和挑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