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看懂全球AI晶片,詳解「xPU」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編者按:本文來自知乎專欄AI in chip,作者鴻鶴,現任地平線機器人技術資深IC工程師,深度參與AI算法在晶片端的實現工作。
獻給:對AI晶片行業有興趣、想快速了解相關公司和產品的各種讀者。
不限晶片工程師。
致敬:向所有AI晶片領域的初創公司致敬,為你們免費打廣告;向共同奮鬥在AI晶片start-up的晶片工程師致敬,和你們一起前行。
隨著AI概念火爆全球,做AI晶片的公司也層出不窮。
為了讓市場和觀眾能記住自家的產品,各家在晶片命名方面都下了點功夫,既要獨特,又要和公司產品契合,還要朗朗上口,也要容易讓人記住。
比較有意思的是,很多家都採用了「xPU」的命名方式。
本文就來盤點一下目前各種「xPU」命名AI晶片,以及晶片行業里的各種「xPU」縮寫,供吃瓜群眾消遣,也供後來者起名參考。
此外,除了「xPU」命名方式,本文也擴展了一些「xxP」方式的以Processor命名的晶片或IP。
此外的此外,拍腦袋拍出了一些xPU命名備選方案,用下劃線標示,並歡迎讀者一起來開腦洞。
有心在AI晶片發力的公司,趕緊先搶個字母吧。
APU
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
目前還沒有AI公司將自己的處理器命名為APU,因為AMD早就用過APU這個名字了。
APU是AMD的一個處理器品牌。
AMD在一顆晶片上集成傳統CPU和圖形處理器GPU,這樣主板上將不再需要北橋,任務可以靈活地在CPU和GPU間分配。
AMD將這種異構結構稱為加速處理單元,即APU。
Audio Processing Unit。
聲音處理器,顧名思義,處理聲音數據的專用處理器。
不多說,生產APU的晶片商有好多家。
音效卡里都有。
BPU
Brain Processing Unit。
地平線機器人(Horizon
Robotics)以BPU來命名自家的AI晶片。
地平線是一家成立於2015年的start-up,總部在北京,目標是「嵌入式人工智慧全球領導者」。
地平線的晶片未來會直接應用於自己的主要產品中,包括:智能駕駛、智能生活和智能城市。
地平線機器人的公司名容易讓人誤解,以為是做「機器人」的,其實不然。
地平線做的不是「機器」的部分,是在做「人」的部分,是在做人工智慧的「大腦」,所以,其處理器命名為BPU。
相比於國內外其他AI晶片start-up公司,地平線的第一代BPU走的相對保守的TSMC的40nm工藝。
BPU已經被地平線申請了註冊商標,其他公司就別打BPU的主意了。
Biological Processing Unit。
一個口號「21 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忽悠了無數的有志青年跳入了生物領域的大坑。
其實,這句話需要這麼理解,生物學的進展會推動21世紀其他學科的發展。
比如,對人腦神經系統的研究成果就會推動AI領域的發展,SNN結構就是對人腦神經元的模擬。
不管怎麼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坑總會被填平的。
不知道生物處理器在什麼時間會有質的發展。
Bio-Recognition Processing Unit。
生物特徵識別現在已經不是紙上談兵的事情了。
指紋識別已經是近來智慧型手機的標配,電影里的黑科技虹膜識別也上了手機,聲紋識別可以支付了...不過,除了指紋識別有專門的ASIC晶片外,其他生物識別還基本都是sensor加通用cpu/dsp的方案。
不管怎樣,這些晶片都沒占用BPU或BRPU這個寶貴位置。
CPU
CPU就不多說了,也不會有AI公司將自己的處理器命名為CPU的。
不過,CPU與AI處理器並不衝突。
首先,很多公司的AI處理器中還是會使用CPU做控制調度。
比如,wave computing用的是Andes的CPU core;Mobileye用了好幾個MIPS的CPU core;國內的某些AI晶片公司用的ARM的CPU core。
此外,在現有的移動市場的AP中,在CPU之外,再集成一兩個AI加速器IP(例如針對視覺應用的DSP,見VPU部分)也是一種趨勢。
例如,華為近期就在為其集成了AI加速器的麒麟970做宣傳。
另外一種趨勢,做高性能計算CPU的公司也不甘錯過AI的浪潮。
例如,
- Adapteva。
一家做多核MIMD結構處理器的公司。
2016年tapeout的Epiphany V集成有1024個核。
相對以前的版本,針對deep learning和加密增加了特定指令。 - kalrayinc。
一家做多核並行處理器的公司,有針對數據中心和自動駕駛的解決方案。
最近公布了第三代MPPA處理器「Coolidge」的計劃,並融資$26 Million。
計劃採用16nm FinFET工藝,集成80-160個kalray 64-bit core,以及80-160個用於機器視覺處理和深度學習計算的協處理器。
DPU
D是Deep Learning的首字母,以Deep Learning開頭來命名AI晶片是一種很自然的思路。
Deep-Learning Processing Unit。
深度學習處理器。
DPU並不是哪家公司的專屬術語。
在學術圈,Deep Learning Processing Unit(或processor)被經常提及。
例如ISSCC 2017新增的一個session的主題就是Deep Learning Processor。
以DPU為目標的公司如下。
- Deephi Tech(深鑒)。
深鑒是一家位於北京的start-up,初創團隊有很深的清華背景。
深鑒將其開發的基於FPGA的神經網絡處理器稱為DPU。
到目前為止,深鑒公開發布了兩款DPU:亞里士多德架構和笛卡爾架構,分別針對CNN以及DNN/RNN。
雖然深鑒號稱是做基於FPGA的處理器開發,但是從公開渠道可以看到的招聘信息以及非公開的業內交流來看,其做晶片已成事實。
- TensTorrent。
一家位於Toronto的start-up,研發專為深度學習和智能硬體而設計的高性能處理器,技術人員來自NVDIA和AMD。
Deep Learning Unit。
深度學習單元。
Fujitsu(富士通)最近高調宣布了自家的AI晶片,命名為DLU。
名字雖然沒什麼創意,但是可以看到DLU已經被富士通標了「TM」,雖然TM也沒啥用。
在其公布的信息里可以看到,DLU的ISA是重新設計的,DLU的架構中包含眾多小的DPU(Deep Learning Processing Unit)和幾個大的master
core(控制多個DPU和memory訪問)。
每個DPU中又包含了16個DPE(Deep-Learning Processing Element),共128個執行單元來執行SIMD指令。
富士通預計2018財年內推出DLU。
Deep Learning Accelerator。
深度學習加速器。
NVIDA宣布將這個DLA開源,給業界帶來了不小的波瀾。
大家都在猜測開源DLA會給其他AI公司帶來什麼。
參考這篇吧"從Nvidia開源深度學習加速器說起"
Dataflow Processing Unit。
數據流處理器。
創立於2010年的wave computing公司將其開發的深度學習加速處理器稱為Dataflow Processing
Unit(DPU),應用於數據中心。
Wave的DPU內集成1024個cluster。
每個Cluster對應一個獨立的全定製版圖,每個Cluster內包含8個算術單元和16個PE。
其中,PE用異步邏輯設計實現,沒有時鐘信號,由數據流驅動,這就是其稱為Dataflow Processor的緣由。
使用TSMC 16nm FinFET工藝,DPU
die面積大概400mm^2,內部單口sram至少24MB,功耗約為200W,等效頻率可達10GHz,性能可達181TOPS。
前面寫過一篇他家DPU的分析,見傳輸門AI晶片|淺析Yann LeCun提到的兩款Dataflow Chip。
Data-storage Processing Unit。
數據存儲處理器。
深圳大普微電子開發固態硬碟SSD主控晶片。
SSD的主控也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國內在這個方向上奮鬥的公司不少。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數位訊號處理器。
晶片行業的人對DSP都不陌生,設計DSP的公司也很多,TI,Qualcomm,CEVA,Tensilica,ADI,Freescale等等,都是大公司,此處不多做介紹。
相比於CPU,DSP通過增加指令並行度來提高數字計算的性能,如SIMD、VLIW、SuperScalar等技術。
面對AI領域新的計算方式(例如CNN、DNN等)的挑戰,DSP公司也在馬不停蹄地改造自己的DSP,推出支持神經網絡計算的晶片系列。
在後面VPU的部分,會介紹一下針對Vision應用的DSP。
和CPU一樣,DSP的技術很長時間以來都掌握在外國公司手裡,國內也不乏兢兢業業在這方向努力的科研院所,如清華大學微電子所的Lily
DSP(VLIW架構,有獨立的編譯器),以及國防科大的YHFT-QDSP和矩陣2000。
但是,也有臭名昭著的「漢芯」。
EPU
Emotion Processing Unit。
Emoshape 並不是這兩年才推出EPU的,號稱是全球首款情緒合成(emotion
synthesis)引擎,可以讓機器人具有情緒。
但是,從官方渠道消息看,EPU本身並不複雜,也不需要做任務量巨大的神經網絡計算,是基於MCU的晶片。
結合應用API以及雲端的增強學習算法,EPU可以讓機器能夠在情緒上了解它們所讀或所看的內容。
結合自然語言生成(NLG)及WaveNet技術,可以讓機器個性化的表達各種情緒。
例如,一部能夠朗讀的Kindle,其語音將根據所讀的內容充滿不同的情緒狀態。
FPU
先說一個最常用的FPU縮寫:Floating Point Unit。
浮點單元,不多做解釋了。
現在高性能的CPU、DSP、GPU內都集成了FPU做浮點運算。
Force Processing Unit。
原力處理器,助你成為絕地武士。
酷!
GPU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圖形處理器。
GPU原來最大的需求來自PC市場上各類遊戲對圖形處理的需求。
但是隨著移動設備的升級,在移動端也逐漸發展起來。
-
NVIDIA。
說起GPU,毫無疑問現在的老大是NVIDIA。
這家成立於1993年的晶片公司一直致力於設計各種GPU:針對個人和遊戲玩家的GeForce系列,針對專業工作站的Quadro系列,以及針對伺服器和高性能運算的Tesla系列。
隨著AI的發展,NVIDIA在AI應用方面不斷發力,推出了針對自動駕駛的DRIVE系列,以及專為AI打造的VOLTA架構。
特別提一下VOLTA,今年5月份,NVIDIA發布的Tesla V100採用TSMC 12nm工藝,面積竟然815mm^2,號稱相關研發費用高達30億美元。
得益於在AI領域的一家獨大,NVIFIA的股價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狂漲了300%。
最後,也別忘了NVIDIA家還有集成了GeForce GPU的Tegra系列移動處理器。 - AMD。
這幾年NVIDIA的火爆,都快讓大家忘了AMD的存在了。
AMD是晶片行業中非常古老的一家晶片公司,成立於1969年,比NVIDIA要早很多年。
AMD最出名的GPU品牌Radeon來自於其2006年以54億美元收購的ATI公司(暴露年齡地說,本人的第一台PC的顯卡就是ATI的)。
本文第一個詞條APU就是AMD家的產品。
AMD新出的MI系列GPU將目標對準AI。
在移動端市場,GPU被三家公司瓜分,但是也阻止不了新的競爭者殺入。
-
ARM家的Mali。
Mali不是ARM的自創GPU品牌,來自於ARM於2006年收購的Falanx公司。
Falanx最初的GPU是面向PC市場的,但是根本就無法參與到NVIDIA和ATI的競爭中去,於是轉向移動市場;並且Falanx最初的GPU的名字也不是Mali,而是Maliak,為了好記,改為Mali,來自羅馬尼亞文,意思是small,而不是我們熟悉的吃蘑菇救公主的超級瑪麗(SuperMALI)。 - Imagination的PowerVR。
主要客戶是蘋果,所以主要精力都在支持蘋果,對其他客戶的支持不足。
但是,蘋果突然宣布放棄PVR轉為自研,對Imagination打擊不小,股價大跌六成。
Imagination現在正在尋求整體出售,土財快追,但是,美國未必批。 - Qualcomm的Adreno。
技術來自於AMD收購ATI後出售的移動GPU品牌Imageon。
有意思的是,名字改自於ATI的知名GPU品牌Radeon; - VeriSilicon的Vivante。
Vivante(圖芯)是一家成立於2004年的以做嵌入式GPU為主的晶片公司,於2015年被VSI收購。
Vivante的市場占有率較低。
這裡多加一段小八卦,Vivante的創始人叫戴偉進,VSI的創始人叫戴偉民,一句話對這次收購進行總結就是,戴家老大收購了戴家老二。
哦,對了,戴家還有一個三妹戴偉立,創立的公司名號更響亮:Marvell。 - Samsung的。
。
。
哦,三星沒有自己的GPU。
作為一個IDM巨頭,對於沒有自家的GPU,三星一直耿耿於懷。
三星也宣布要研發自家的移動端GPU晶片,不過要等到2020年了。
再簡單補充國內的兩家開發GPU的公司:
- 上海兆芯。
兆芯是VIA(威盛)分離出來的。
兆芯於2016年針對移動端出了一款GPU晶片ZX-2000,名字有點簡單直接。
主要技術來源於威盛授權,GPU核心技術來自收購的美國S3 Graphics。 - 長沙景嘉微電子。
於2014年推出一款GPU晶片JM5400。
這是一家有國防科大背景的公司,與龍芯為合作夥伴,晶片主要應用在軍用飛機和神舟飛船上。
Graph Streaming Processor。
圖形流處理器。
這是ThinCI(取意think-eye)提出的縮寫。
ThinCI是一家致力於打造deep learning和computer
vision晶片的start-up,由4名Intel前員工創立於2010年,總部在Sacramento,在印度也有研發人員。
ThinCI的視覺晶片瞄準了自動駕駛應用,投資方有世界頂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公司日本電裝DENSO。
在剛結束的hotchip會議上,ThinCI介紹了他們的GSP(於是本文作者將ThinCI從VPU部分移到了這裡),使用了多種結構性技術來實現任務級、線程級、數據級和指令級的並行。
GSP使用TSMC
28nm HPC+工藝,功耗預計2.5W。
HPU
Holographic Processing Unit。
全息處理器。
Microsoft專為自家Hololens應用開發的。
第一代HPU採用28nm HPC工藝,使用了24個Tensilica DSP並進行了定製化擴展。
HPU支持5路cameras、1路深度傳感器(Depth sensor)和1路動作傳感器(Motion Sensor)。
Microsoft 在最近的CVPR
2017上宣布了HPU2的一些信息。
HPU2將搭載一顆支持DNN的協處理器,專門用於在本地運行各種深度學習。
指的一提的是,HPU是一款為特定應用所打造的晶片,這個做產品的思路可以學習。
據說Microsoft評測過Movidius(見VPU部分)的晶片,但是覺得無法滿足算法對性能、功耗和延遲的要求,所有才有了HPU。
IPU
Intelligence Processing Unit。
智能處理器。
以IPU命名晶片的有兩家公司。
-
Graphcore。
Graphcore公司的IPU是專門針對graph的計算而打造的。
稍微說說Graph,Graphcore認為Graph是知識模型及相應算法的非常自然的表示,所以將Graph作為機器智能的基礎表示方法,既適用於神經網絡,也適用於貝葉斯網絡和馬爾科夫場,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的模型和算法。
Graphcore的IPU一直比較神秘,直到近期才有一些細節的信息發布。
比如:16nm,同構多核(>1000)架構,同時支持training和inference,使用大量片上sram,性能優於Volta GPU和TPU2,預計2017年底會有產品發布,等等。
多八卦一點,Graphcore的CEO和CTO以前創立的做無線通信晶片的公司Icera於2011年被Nvidia收購併於2015年關閉。
關於IPU更細節的描述,可以看唐博士的微信公號的一篇文章,傳輸門:解密又一個xPU:Graphcore的IPU。
- Mythic。
另外一家剛融了$9.3 million的start-up公司Mythic也提到了IPU:「Mythic's intelligence processing unit (IPU) adds best-in-class intelligence to any device」。
和現在流行的數字電路平台方案相比,Mythic號稱可以將功耗降到1/50。
之所以這麼有信心,是因為他們使用的「processing in memory」結構。
關於Processing in Memory,又可以大寫一篇了,這裡就不擴展了。
有興趣的,可以google一下「UCSB 謝源」,從他的研究開始了解。
Image Cognition Processor。
圖像認知處理器ICP,加拿大公司CogniVue開發的用於視覺處理和圖像認知的IP。
跑個題,CogniVue一開始是Freescale的IP供應商,後來於2015年被Freescale收購以進一步加強ADAS晶片的整合開發;隨後,Freescale又被NXP 118億美元拿下;還沒完,高通近400億美元吞併了NXP。
現在NXP家的ADAS SOC晶片S32V系列中,就用到了兩個ICP IP。
Image Processing Unit。
圖像處理器。
一些SOC晶片中將處理靜態圖像的模塊稱為IPU。
但是,IPU不是一個常用的縮寫,更常見的處理圖像信號的處理器的縮寫為下面的ISP。
Image Signal Processor
。
圖像信號處理器。
這個話題也不是一個小話題。
ISP的功能,簡單的來說就是處理camera等攝像設備的輸出信號,實現降噪、Demosaicing、HDR、色彩管理等功能。
以前是各種數位相機、單眼相機中的標配。
Canon、Nikon、Sony等等,你能想到的出數位相機的公司幾乎都有自己的ISP。
進入手機攝影時代,人們對攝影攝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ISP必不可少。
說回AI領域,camera採集圖像數據,也要先經過ISP進行處理之後,再由視覺算法(運行在CPU、GPU或ASIC加速器上的)進行分析、識別、分類、追蹤等進一步處理。
也許,隨著AI技術發展,ISP的一些操作會直接被end-2-end的視覺算法統一。
JPU
請原諒鄙人的詞彙量,沒什麼新奇的想法。
。
。
。
KPU
Knowledge Processing Unit。
嘉楠耘智(canaan)號稱2017年將發布自己的AI晶片KPU。
嘉楠耘智要在KPU單一晶片中集成人工神經網絡和高性能處理器,主要提供異構、實時、離線的人工智慧應用服務。
這又是一家向AI領域擴張的不差錢的礦機公司。
作為一家做礦機晶片(自稱是區塊鏈專用晶片)和礦機的公司,嘉楠耘智累計獲得近3億元融資,估值近33億人民幣。
據說嘉楠耘智近期將啟動股改並推進IPO。
另:Knowledge Processing Unit這個詞並不是嘉楠耘智第一個提出來的,早在10年前就已經有論文和書籍講到這個詞彙了。
只是,現在嘉楠耘智將KPU申請了註冊商標。
LPU
誰給我點靈感?
MPU
Micro Processing Unit。
微處理器。
MPU,CPU,MCU,這三個概念差不多,知道就行了。
Mind Processing
Unit。
意念處理器,聽起來不錯。
「解讀腦電波」,「意念交流」,永恆的科幻話題。
如果採集大量人類「思考」的腦電波數據,通過深度學習,再加上強大的意念處理器MPU,不知道能否成為mind-reader。
如果道德倫理上無法接受,先了解一下家裡寵物貓寵物狗的「想法」也是可以的嗎。
再進一步,從mind-reader發展為mind-writer,持續升級之後,是不是就可以成為冰與火中的Skinchanger?
Mobile Processing Unit。
移動處理器,似乎沒什麼意思。
Motion Processing Unit。
運動處理器。
解析人類、動物的肌肉運動?
題外話:並不是所有的xPU都是處理器,比如有個MPU,是Memory Protection Unit的縮寫,是內存保護單元,是ARM核中配備的具有內存區域保護功能的模塊。
NPU
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
與GPU類似,神經網絡處理器NPU已經成為了一個通用名詞,而非某家公司的專用縮寫。
由於神經網絡計算的類型和計算量與傳統計算的區別,導致在進行NN計算的時候,傳統CPU、DSP甚至GPU都有算力、性能、能效等方面的不足,所以激發了專為NN計算而設計NPU的需求。
這裡羅列幾個以NPU名義發布過產品的公司,以及幾個學術圈的神經網絡加速器。
- 中星微電子(Vimicro)的星光智能一號。
中星微於2016年搶先發布了「星光智能一號」NPU。
但是,這不是一個專為加速Neural Network而開發的處理器。
業內都知道其內部集成了多個DSP核(其稱為NPU core),通過SIMD指令的調度來實現對CNN、DNN的支持。
以這個邏輯,似乎很多晶片都可以叫NPU,其他以DSP為計算核心的SOC晶片的命名和宣傳都相對保守了。
- Kneron。
這是一家位於San Diego的start-up公司,針對IOT應用領域做deep learning IP開發。
Kneron開發的NPU實現了39層CNN,28nm下的功耗為0.3W,能效200GFLOPs/W。
其主頁上給出的另一個能效數據是600GOPs/W。
此外,Kneron同時也在FPGA開發雲端的硬體IP。
據可靠消息,Kneron也要在中國大陸建立研發部門了,地點涉及北京、上海、深圳。
- VeriSilicon(芯原)的VIP8000。
VSI創立於2001年。
VSI於今年5月以神經網絡處理器IP的名義發布了這款代號VIP8000的IP。
從其公布的消息「VeriSilicon’s Vivante VIP8000 Neural Network Processor IP Delivers Over 3 Tera MACs Per Second」來看,這款晶片使用的並不是其DSP core,而是內置了其2015年收購的Vivante的GPU core。
按照VSI的說法,VIP8000在16nm FinFET工藝下的計算力超過3 TMAC/s,能效高於1.5 GMAC/s/mW。
- DNPU。
Deep 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
DNPU來自於KAIST在ISSCC2017上發表的一篇文章。
我把DNPU當做是NPU的一種別名,畢竟現在業內做的支持神經網絡計算的晶片沒有隻支持「非深度」神經網絡的。
關於DNPU可以參考「從ISSCC Deep Learning處理器論文到人臉識別產品」。 - Eyeriss。
MIT的神經網絡項目,針對CNN的進行高能效的計算加速設計。 - Thinker。
清華微電子所尹守一老師組設計的一款可重構多模態神經計算晶片,可以平衡CNN和RNN在計算和帶寬之間的資源衝突。
Neural/Neuromorphic Processing Unit。
神經/神經形態處理器。
這和上面的神經網絡處理器還有所不同。
而且,一般也不以「處理器」的名字出現,更多的時候被稱為「神經形態晶片(Neuromorphic Chip)」或者是「類腦晶片(Brain-Inspired
Chip)」。
這類AI晶片不是用CNN、DNN等網絡形式來做計算,而是以更類似於腦神經組成結構的SNN(Spiking Neural Network)的形式來進行計算。
隨便列幾個,都不是「xPU」的命名方式。
- Qualcomm的Zeroth。
高通幾年前將Zeroth定義為一款NPU,配合以軟體,可以方便的實現SNN的計算。
但是,NPU似乎不見了蹤影,現在只剩下了同名的機器學習引擎Zeroth SDK。 - IBM的TrueNorth。
IBM2014年公布的TrueNorth。
在一顆晶片上集成了4096個並行的core,每個core包含了256個可編程的神經元neurons,一共1百萬個神經元。
每個神經元有256個突觸synapses,共256 Mlillion。
TrueNorth使用了三星的28nm的工藝,共5.4 billion個電晶體。 - BrainChip的SNAP(Spiking Neuron Adaptive Processor )。
已經有了賭場的應用。 - GeneralVision的CM1K、NM500 chip,以及NeuroMem IP。
這家公司的CM1K晶片有1k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對應256Byte存儲。
雖然無法和強大的TrueNorth相提並論,但是已有客戶應用。
並且,提供BrainCard,上面有FPGA,並且可以直接和Arduino以及Raspberry Pi連接。 - Knowm。
這家start-up在憶阻器(memristor)技術基礎上做「processing in memory」的AI晶片研發。
不過,與前面提到的Mythic(IPU部分)不同的是,Known做的是類腦晶片。
Knowm所用的關鍵技術是一種稱為熱力學內存(kT-RAM)的memory,是根據AHaH理論(Anti-Hebbian and Hebbian)發展而來。 - Koniku。
成立於2014年的start-up,要利用生物神經元來做計算,"Biological neurons on a chip"。
主頁在倒計時,可能要有重要進展公布,期待。
OPU
Optical-Flow Processing Unit。
光流處理器。
有需要用專門的晶片來實現光流算法嗎?不知道,但是,用ASIC IP來做加速應該是要的。
PPU
Physical Processing
Unit。
物理處理器。
要先解釋一下物理運算,就知道物理處理器是做什麼的了。
物理計算,就是模擬一個物體在真實世界中應該符合的物理定律。
具體的說,可以使虛擬世界中的物體運動符合真實世界的物理定律,可以使遊戲中的物體行為更加真實,例如布料模擬、毛髮模擬、碰撞偵測、流體力學模擬等。
開發物理計算引擎的公司有那麼幾家,使用CPU來完成物理計算,支持多種平台。
但是,Ageia應該是唯一一個使用專用晶片來加速物理計算的公司。
Ageia於2006年發布了PPU晶片PhysX,還發布了基於PPU的物理加速卡,同時提供SDK給遊戲開發者。
2008年被NVIDIA收購後,PhysX加速卡產品被逐漸取消,現在物理計算的加速功能由NVIDIA的GPU實現,PhysX
SDK被NVIDIA重新打造。
QPU
Quantum Processing Unit。
量子處理器。
量子計算機也是近幾年比較火的研究方向。
作者承認在這方面所知甚少。
可以關注這家成立於1999年的公司D-Wave System。
DWave大概每兩年可以將其QPU上的量子位個數翻倍一次。
RPU
Resistive Processing Unit。
阻抗處理單元RPU。
這是IBM Watson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人員提出的概念,真的是個處理單元,而不是處理器。
RPU可以同時實現存儲和計算。
利用RPU陣列,IBM研究人員可以實現80TOPS/s/W的性能。
Ray-tracing Processing Unit。
光線追蹤處理器。
Ray tracing是計算機圖形學中的一種渲染算法,RPU是為加速其中的數據計算而開發的加速器。
現在這些計算都是GPU的事情了。
SPU
Streaming Processing Unit。
流處理器。
流處理器的概念比較早了,是用於處理視頻數據流的單元,一開始出現在顯卡晶片的結構里。
可以說,GPU就是一種流處理器。
甚至,還曾經存在過一家名字為「Streaming Processor Inc」的公司,2004年創立,2009年,隨著創始人兼董事長被挖去NVIDIA當首席科學家,SPI關閉。
Speech-Recognition Processing Unit。
語音識別處理器,SPU或SRPU。
這個縮寫還沒有公司拿來使用。
現在的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主要是在雲端實現的,比如科大訊飛。
科大訊飛最近推出了一個翻譯機,可以將語音傳回雲端,做實時翻譯,內部硬體沒有去專門了解。
和語音識別相關的晶片如下。
- 啟英泰倫(chipintelli)。
於2015年11月在成都成立。
該公司的CI1006是一款集成了神經網絡加速硬體來做語音識別的晶片,可實現單晶片本地離線大詞彙量識別。
- MIT項目。
今年年初媒體爆過MIT的一款黑科技晶片,其實就是MIT在ISSCC2017上發表的paper里的晶片,也是可以實現單晶片離線識別上k個單詞。
可以參考閱讀「分析一下MIT的智能語音識別晶片」。 - 雲知聲(UniSound)。
雲知聲是一家專攻智能語音識別技術的公司,成立於2012年6月,總部在北京。
雲知聲剛剛獲得3億人民幣戰略投資,其中一部分將用來研發其稍早公布的AI晶片計劃,命名「UniOne」。
據官方透漏,UniOne將內置DNN處理單元,兼容多麥克風、多作業系統。
並且,晶片將以模組的形式提供給客戶,讓客戶直接擁有一整套雲端芯的服務。
Smart Processing Unit。
聰明的處理器,聽起來很Q。
Space Processing Unit。
空間處理器,高大上,有沒有。
全景攝像,全息成像,這些還都是處理我們的生活空間。
當面對廣闊的太陽系、銀河系這些宇宙空間,是不是需要新的更強大的專用處理器呢?飛向M31仙女座星系,對抗黑暗武士,只靠x86估計是不行的。
TPU
Tensor Processing Unit。
Google的張量處理器。
2016年AlphaGo打敗李世石,2017年AlphaGo打敗柯潔,兩次人工智慧催化事件給晶片行業帶來的衝擊無疑就是TPU的出現和解密。
Google在2017年5月的開發者I/O大會上正式公布了TPU2,又稱Cloud
TPU。
相比於TPU1,TPU2既可以用於training,又可以用於inference。
TPU1使用了脈動陣列的流處理結構,具體的細節可以參考如下的文章「Google TPU 揭密」。
UPU
Universe Processing Unit。
宇宙處理器。
和Space Processing Unit相比,你更喜歡哪個?
VPU
Vision Processing Unit。
視覺處理器VPU也有希望成為通用名詞。
作為現今最火熱的AI應用領域,計算機視覺的發展的確能給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
為了處理計算機視覺應用中遇到的超大計算量,多家公司正在為此設計專門的VPU。
- Movidius(已被Intel收購)。
Movidius成立於2006年,總部位於矽谷的San Mateo,創始人是兩個愛爾蘭人,所以在愛爾蘭有分部。
Movidius早期做的是將舊電影轉為3D電影的業務,後期開始研發應用於3D渲染的晶片,並開始應用於計算機視覺應用領域(這說明:1,晶片行業才是高技術含量、高門檻、高價值的行業;2,初創公司要隨著發展調整自己的戰略)。
Movidius開發的Myriad系列VPU專門為計算機視覺進行優化,可以用於 3D 掃描建模、室內導航、360°全景視頻等更前沿的計算機視覺用途。
例如,2014年,谷歌的Project Tango項目用 Myriad 1幫助打造室內三維地圖;2016年,大疆的「精靈4」和「御」都採用了Movidius 的 Myriad 2晶片。
採用TSMC 28nm工藝的Myriad2中集成了12個向量處理器SHAVE (Streaming Hybrid Architecture Vector Engine)。
按照Movidius的說法,SHAVE是一種混合型流處理器,集成了GPU、 DSP和RISC的優點,支持8/16/32 bit定點和16/32 bit浮點計算,而且硬體上支持稀疏數據結構。
此外,Myriad2中有兩個RISC核以及video硬體加速器。
據稱,Myriad2可以同時處理多個視頻流。
最新,美國時間8月28日,Movidius宣布推出新一代VPU:Myriad X。
與上一代Myriad2比,Myriad X將集成DNN加速器:神經計算引擎(Neural Compute Engine),支持浮點16bit和定點8bit。
據稱,DNN推理吞吐量能達到1TOPS,而理論運算量能達到4+ TOPS。
Myriad
X有四個128位VLIW矢量處理器,支持最新的LPDDR4,並且支持4K硬體編碼,支持USB3.1和PCIe3.0。
工藝上,使用TSMC 16nm。
- Inuitive。
一家以色列公司,提供3D圖像和視覺處理方案,用於AR/VR、無人機等應用場景。
Inuitive的下一代視覺處理器NU4000採用28nm工藝,選擇使用CEVA的XM4 DSP,並集成了深度學習處理器(自己開發?或者購買IP?)和深度處理引擎等硬體加速器。
- DeepVision。
一家總部位於Palo Alto的start-up,為嵌入式設備設計和開發低功耗VPU,以支持深度學習、CNN以及傳統的視覺算法,同時提供實時處理軟體。
Visual Processing Unit。
這裡是visual,不是vision。
ATI一開始稱自家顯卡上的晶片為VPU,後來見賢思齊,都改叫GPU了。
Video Processing Unit。
視頻處理器。
處理動態視頻而不是圖像,例如進行實時編解碼。
Vector Processing
Unit。
向量處理器。
標量處理器、向量處理器、張量處理器,這是以處理器處理的數據類型進行的劃分。
現在的CPU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標量處理器,很多CPU都集成了向量指令,最典型的就是SIMD。
向量處理器在超級計算機和高性能計算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基於向量處理器研發AI領域的專用晶片,也是很多公司的選項。
例如,前面剛提到Movidius的Myriad2中,就包含了12個向量處理器。
Vision DSP。
針對AI中的計算機視覺應用,各家DSP公司都發布了DSP的Vision系列IP。
簡單羅列如下。
- CEVA的XM4,最新的XM6 DSP。
除了可以連接支持自家的硬體加速器HWA(CEVA Deep Neural Network Hardware Accelerator ),也可以支持第三方開發的HWA。
前面提到的Inuitive使用了XM4。
可以參考「處理器IP廠商的機器學習方案 - CEVA」。 - Tensilica(2013年被Cadence以3.8億美元收購)的P5、P6,以及最新的C5 DSP。
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用TIE語言來定製指令。
前面微軟的HPU中使用他家的DSP。
可以參考「神經網絡DSP核的一桌麻將終於湊齊了」。 - Synopsys的EV5x和EV6x系列DSP。
可以參考「處理器IP廠商的機器學習方案 - Synopsys」。 - Videantis的v-MP4系列。
Videantis成立於1997年,總部位於德國漢諾頓。
v-MP4雖然能做很多機器視覺的任務,但還是傳統DSP增強設計,並沒有針對神經網絡做特殊設計。 - WPU
Wearable Processing Unit。
一家印度公司Ineda Systems在2014年大肆宣傳了一下他們針對IOT市場推出的WPU概念,獲得了高通和三星的注資。
Ineda Systems研發的這款「Dhanush
WPU」分為四個級別,可適應普通級別到高端級別的可穿戴設備的運算需求,可以讓可穿戴設備的電池達到30天的持續續航、減少10x倍的能耗。
但是,一切似乎在2015年戛然而止,沒有了任何消息。
只在主頁的最下端有文字顯示,Ineda將WPU申請了註冊商標。
有關WPU的信息只有大概結構,哦,對了,還有一個美國專利。
Wisdom Processing Unit。
智慧處理器。
這個WPU聽起來比較高大上,拿去用,不謝。
不過,有點「腦白金」的味道。
XPU
不如乾脆就叫XPU,X可以表示未知,一切皆有可能,類似X Man,X File,SpaceX。
就在這篇快收尾的時候,獲悉在今年的hotchip會議上,Baidu公開了其FPGA Accelerator的名字,就叫XPU。
不過,這個X指的是Xilinx。
還沒有具體細節可說,拭目以待吧。
YPU
Y?沒想法,需要求助各位讀者了。
ZPU
Zylin CPU。
挪威公司Zylin的CPU的名字。
為了在資源有限的FPGA上能擁有一個靈活的微處理器,Zylin開發了ZPU。
ZPU是一種stack machine(堆棧結構機器),指令沒有操作數,代碼量很小,並有GCC工具鏈支持,被稱為「The worlds smallest 32 bit CPU with GCC
toolchain」。
Zylin在2008年將ZPU在opencores上開源。
有組織還將Arduino的開發環境進行了修改給ZPU用。
其他非xPU的AI晶片
寒武紀科技(Cambricon)。
中科院背景的寒武紀並沒有用xPU的方式命名自家的處理器。
媒體的文章既有稱之為深度學習處理器DPU的,也有稱之為神經網絡處理器NPU的。
陳氏兄弟的DianNao系列晶片架構連續幾年在各大頂級會議上刷了好幾篇best
paper,為其公司的成立奠定了技術基礎。
寒武紀Cambricon-X指令集是其一大特色。
目前其晶片IP已擴大範圍授權集成到手機、安防、可穿戴設備等終端晶片中。
據流傳,2016年就已拿到一億元訂單。
在一些特殊領域,寒武紀的晶片將在國內具有絕對的占有率。
最新報導顯示,寒武紀又融了1億美元。
Intel。
Intel在智慧型手機晶片市場的失利,讓其痛定思痛,一改當年的猶豫,在AI領域的幾個應用方向上接連發了狠招。
什麼狠招呢,就是三個字:買,買,買。
在數據中心/雲計算方面,167億美金收購的Altera,4億美金收購Nervana;在移動端的無人機、安防監控等方面,收購Movidius(未公布收購金額);在ADAS方面,153億美金收購Mobileye。
Movidius在前面VPU部分進行了介紹,這裡補充一下Nervana和Mobileye(基於視覺技術做ADAS方案,不是單純的視覺處理器,所以沒寫在VPU部分)。
- Nervana。
Nervana成立於2014年,總部在SanDiego,以提供AI全棧軟體平台Nervana Cloud為主要業務。
和硬體扯上關係的是,Nervana Cloud除了支持CPU、GPU甚至Xeon Phi等後台硬體外,還提供有自家定製的Nervana Engine硬體架構。
根據 The Next Platform的報導「Deep Learning Chip Upstart Takes GPUs to Task」,Nervana Engine 使用TSMC 28nm工藝,算力55 TOPS。
報導發布不到24小時,就被Intel收購了,全部48位員工併入Intel。
Intel以Nervana Engine為核心打造了Crest Family系列晶片。
項目代碼為「Lake Crest」的晶片是第一代Nervana Engine,「Knights Crest」為第二代。
哦,對了,Nervana的CEO在創立Nervana之前,在高通負責一個神經形態計算的研究項目,就是上面提到的Zeroth。
-
Mobileye。
一家基於計算機視覺做ADAS的以色列公司,成立於1999年,總部在耶路撒冷。
Mobileye為自家的ADAS系統開發了專用的晶片——EyeQ系列。
2015年,Tesla宣布正在使用Mobileye的晶片(EyeQ3)和方案。
但是,2016年7月,Tesla和Mobileye宣布將終止合作。
隨後,Mobile於2017年被Intel以$153億收入囊中,現在是Intel的子公司。
Mobileye的EyeQ4使用了28nm SOI工藝,其中用了4個MIPS的大CPU core做主控和算法調度以及一個MIPS的小CPU core做外設控制,集成了10個向量處理器(稱為VMP,Vector Microcode Processor)來做數據運算(有點眼熟,回去看看Movidius部分)。
Mobileye的下一代EyeQ5將使用7nm FinFET工藝,集成18個視覺處理器,並且為了達到自動駕駛的level 5增加了硬體安全模塊。
比特大陸Bitmain。
比特大陸設計的全定製礦機晶片性能優越,讓其大賺特賺。
在賣礦機晶片之餘,比特大陸自己也挖挖礦。
總之,晶片設計能力非凡、土豪有錢的比特大陸對標NVIDIA的高端GPU晶片,任性地用16nm的工藝開啟了自家的AI晶片之路。
晶片測試已有月余,據傳功耗60W左右,同步在招攬產品、市場人員。
最近的推文爆出了這款AI晶片的名字:「智子(Sophon)」,來自著名的《三體》,可見野心不小,相信不就即將正式發布。
華為&海思。
市場期待華為的麒麟970已經很長時間了,內置AI加速器已成公開的秘密,據傳用了寒武紀的IP,就等秋季發布會了。
還是據傳,海思的HI3559中用了自己研發的深度學習加速器。
蘋果。
蘋果正在研發一款AI晶片,內部稱為「蘋果神經引擎」(Apple Neural Engine)。
這個消息大家並不驚訝,大家想知道的就是,這個ANE會在哪款iphone中用上。
高通。
高通除了維護其基於Zeroth的軟體平台,在硬體上也動作不斷。
收購NXP的同時,據傳高通也一直在和Yann LeCun以及Facebook的AI團隊保持合作,共同開發用於實時推理的新型晶片。
還有一些諸如Leapmind、REM這樣的start-up,就不一一列舉。
結束語
AI晶片,百家爭鳴,機遇伴隨挑戰,今天你爭我奪,明天就可能併購。
隨著這些「xPU」的不斷推陳出新,26個字母使用殆盡。
但是,換個角度,其實也沒關係,索性起個獨特的名字。
或者,搶先布局「processing in memory」路線,先占個「xxxRAM」或「xxxMem」名字。
最後,安利一下清華汪玉老師的實驗室做的網頁NN Accelerator | NICS EFC Lab,收集了各種公開的神經網絡加速器的數據,並進行了可視化,如圖。
51連接器|全球人工智慧晶片公司大盤點,我國有哪些企業
AI晶片分類:從功能來看,可以分為Training(訓練)和Inference(推理)兩個環節;從應用場景來看,可以分成「Cloud/DataCenter(雲端)」和「Device/Embedd...
2017年全球AI晶片公司大盤點
2017年,我們被AI公司的融資信息一次次刷屏,從2千萬到1億美金,讓我驚詫道,AI的黃金年代真的來了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2016-2017年AI晶片公司融資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