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招募天才少年,任正非:未來要拖著世界往前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未來要拖著世界往前走

你願意把孩子培養成天才少年嗎?

本文要點

華為計劃從全世界招天才少年

人才是基礎

人才得益於教育

本文營養值:★★★★★ . 夢想值:★★★★★

適讀對象:所有家長

前些日子,#華為將從全世界招收天才少年#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榜。

原來,早在6月20日,任正非在公司內部郵件中提到「今年我們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們還想從世界範圍招進200-300名」。


這一消息讓網友們頗感意外,有人點讚任正非吸納人才的魄力,也有人驚嘆華為難以掩蓋的蓬勃「野心」——要成為行業標杆、要拖著這個世界往前走。

他們能否實現?反正我很期待。

1 華為計劃從全世界招天才少年

6月20日,任正非在公司內部郵件中提到,華為計劃從世界範圍內招聘天才少年,「今年我們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們還想從世界範圍招進200-300名」,並希望這些天才起到「鲶魚效應」(他用「泥鰍」做比喻),激活團隊的創新能力。

顯然,針對華為5G等國際業務受阻的現狀,任正非在嘗試新的人才戰略。

實際上,早在今年5月的採訪中,任正非就曾透露過要爭奪人才的想法:

「我們擴大了與美國公司爭奪人才的機會窗,但我們的實力還不夠。

對世界各國的優秀大學生,從大二開始,我們就給他們發offer。

這些孩子超級聰明。

舉個例子,新西伯利亞大學連續六年拿到世界計算機競賽冠軍、亞軍,但是所有冠軍、亞軍都被Google用五、六倍的工資挖走了。

從今年開始,我們要開出比Google更高的薪酬挖他們來,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創新,我們要和Google爭奪人才。

此次內部會議的精神,更像是落實5月份提出的人才戰略。

而任正非之所以強調「天才少年」,也是過去嘗到了人才帶來的「甜頭」,如今想進一步從娃娃抓起。

今年早些時候,任正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特別提到了華為的一名俄羅斯數學家,「俄羅斯有個小伙子不會談戀愛,不善打交道,只擅長數學。

十幾年了,有一天突然告訴我,把2G到3G突破了。

」華為如今憑藉5G領先全球,就與這個小伙子的算法突破有關。

天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因此,招集天才少年的做法,得到了大部分網友的吹捧。

但其中亦不乏異聲,畢竟曾經風靡一時的「少年班」後來飽受詬病。

早在1976年恢復高考前,美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給中科院寫信,要求快速恢復發展科技和教育,他的這一提議獲得了當時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的贊同。

1978年3月9日,全國各地21名少年經過千挑萬選,組成了首個「少年班」,被送入中國科技大學學習。

「少年班」的出現,見證著百廢待興後人們對知識與人才的重視,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焦慮。

這21位被選中的少年,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被稱作新中國歷史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

因為年齡過小,心理狀態遠未成熟,加之智商過高帶來的社交障礙,其中有些「神童」慢慢偏離了人們原本設想的光輝軌道,比如寧鉑、謝彥波和干政。

幾十年後,寧鉑出家為僧,謝彥波和普林斯頓導師鬧翻,干政患上精神疾病...

這讓人們開始懷疑「少年班」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當#華為將從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消息一出,就有網友說:「天才本就弱於社交,活在獨立世界,將這樣一幫人聚在一起,真的可以起到疊加效果,得到理想的化學反應嗎?」

但是,40多年過去了,相對於「隕落」的天才,我們更不可忽視的是,當年「少年班」的校友,至今超過70%的人都活躍在全球金融、IT和製造領域等,他們之中,有CEO、行業領頭人、大學教授、技術負責人...發展多元。

換句話說,當年厲害的神童,現在依然不賴。

更何況,為了創造寬容自由的環境,任正非強調了「不要有條條框框,發揮所有人的聰明才智。

」這也與任正非早先的價值觀一脈相承。

他曾把華為公司里的一些「怪才」比喻為「歪瓜裂棗」,即那些績效不錯,但在某些方面不遵從公司規章的人,尤其是一些技術專家,都有著特別的個性和習慣。

任正非認為,「公司要寬容他們的奇思異想。

棗是裂的最甜,瓜是歪的最甜,他們雖然有瑕疵,但我們從戰略眼光上看好這些人。

」想必這樣也可以給天才更多的選擇,減少天賦的埋沒。

所以切不可因為「少年班」的個別現象而全盤否定。

至於華為本次舉措的前景如何,我們姑且不做預判,但其重視人才的精神內核,絕對值得支持。

2 人才是基礎

任正非對人才的重視,其實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了。

比如1999年,任正非到華為北研所視察工作,他問所長劉平:「你這裡怎麼才這麼點人呀,不是叫你多招嗎?」劉平說沒有那麼多活干,人招來了浪費。

任正非十分不滿:「我叫你招你就招。

沒活干,招人來洗沙子也可以嘛。

再比如《清華大學2018年度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顯示,華為去年從清華的招聘高達167人,其中本科生2人,碩士生134人,博士生31人。

早前,任正非也在採訪中透露,華為目前在全世界有26個研發中心,至少擁有700多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學家、6萬多名高級工程師。

可以想見,在搜羅人才這方面,任正非著實下了不少功夫。

為何如此執著於廣納賢士?任正非在今年5月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時舉了兩個歷史實例:

「二戰時,德國因為不投降,除了雅爾達留下準備開會,其餘地方全被炸成平地。

日本也受到了強烈轟炸,雖未被完全摧毀,但大量的工業基礎被毀掉了。

但是沒過多少年,德國就振興了,日本的經濟也快速恢復,所有房子都修復得跟過去一樣。

為什麼呢?主要得益於他們的人才和教育。

所有一切都失去了,人不能失去,人的素質、人的技能、人的信心很重要。

任正非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而華為如今的成就也著實與這些人才的貢獻密不可分。

但是,要做到「華為公司未來要拖著這個世界往前走」,華為的人才還是不夠用,所以需要到全世界網羅天才了。

東歐國家都比較貧窮,而美國大量的領袖、科學家、金融家……都是東歐人。

任正非認為,兩百多年前還是一片不毛之地的美國,如今卻成了世界霸主,這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匯聚了全球的優秀人才。

蘇聯的三百萬猶太人轉移至以色列,是為第一次世界人才大轉移,以色列由此成為了科技高地。

如今,第二次人才大轉移又來了,美國現在排外,大量人才進入不了機密研究,「很多科學家在美國喪失了工作信心,為什麼不擁抱他們進來呢?」

「過去我們修橋、修路、修房子…已經習慣了只要砸錢就行。

但是電子工業(晶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例如數學、物理、軟體都很厲害的俄羅斯,「我們用起薪是同級五倍以上的年薪,把他們招來」。

華為這些年一直在加大對俄羅斯人才的獲取,試圖大規模利用俄羅斯博士來彌補我們理論上的不足,激活我們的組織與平台。

3、人才得益於教育

作為華為的核心領導,任正非經常去世界各地接觸最精英的人才、最先進的科研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他知道未來世界在科技的影響下會走向哪裡,所以更深刻地知道教育對未來人們謀求生存有多重要。

5月26日,任正非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

在外界所有人都在擔憂華為面對生死攸關時刻未來該怎麼辦,能否活下去的時候,他反倒有些超然世外,要談教育,「我關心教育,不是關心華為,是關心我們國家。

如果不重視教育,實際上我們會重返貧窮的,因為這個社會最終要走向人工智慧。

中國將來和美國競賽,「唯有提高教育,沒有其他路」。

而當將目光投向教育時,這位企業家毫不掩飾自己深重的憂慮。

他這樣問:「我們有幾個人在認真讀書?博士論文的真知灼見又有多少呢?」

前文中提到華為試圖大規模利用俄羅斯博士來彌補我們理論上的不足,實際上就是反映了我們基礎研究人才的缺乏。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對此也有過振聾發聵的發聲:

「清華 70%至 80%的高考狀元去哪兒了?去了經濟管理學院。

連我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我說,老師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說金融不好,但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出了大問題。

除了基礎研究人才亟待增加,教育現狀的另一問題則在於教師的良莠不齊。

國家的未來就是教育,讓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未來才更值得期待。

但現實卻是,越來越多優秀的人都在遠離老師這個行業。

1944年,任正非出生於貴州一個貧困山區,他的父母都是鄉村中學教師,很重視對知識的追求,即使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父母仍然堅持讓他讀書。

從小山村走出來的任正非,深知教育對一個人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卻出現了一個頗為弔詭的現象——作為鄉村教師的任正非父母,堅決對自己的孩子說「今生今世不准當老師」。

為什麼?因為他們經歷了政治地位低、受人歧視、經濟待遇差的窘境,自然不願讓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

如果老師都不讓自己的孩子當老師,國家是後繼無人的。

只有國家重視教師,教師被尊重了以後,大家才會都想做教師。

比如深圳老師受尊重、掙錢多,往往好幾百個人競爭一個教師崗位。

當教師的政治地位提升、經濟待遇提升,教育自然能得到較大發展。

沒有良好的基礎教育,就難有有作為的基礎研究,創新也就無從談起,人才又何以為繼?這四者一以貫之。

總之,如此有大抱負、有前瞻力、身體力行做榜樣的華為,相信未來總有一天真能「拖著世界往前走」吧。

來源:藍橡樹(已獲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