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為供應商名單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兩大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8年11月29日,華為在第十二屆核心供應商大會上首次公布年核心供應商名單,全球92家企業名列其中。

從所在區域看,名單中的92家供應商來自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台灣、歐洲(德國、瑞士、荷蘭、法國)、韓國、香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從專業領域看,核心供應商主要分布在晶片、半導體存儲、電子元器件及模組、代工製造、軟體、其他零組件及儀器儀表、物流運輸及其他服務等領域。

這份名單既彰顯了華為全球化發展的驕人成就,反映出華為與全球供應鏈廠商的休戚與共,同時也能從中看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

雖然華為的產品基本都在我國境內生產,且華為產品的價格優勢是其開拓國際市場的核心優勢之一,但境內供應商在華為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仍不夠重要。

一是供應商數量不多。

在92家核心供應商中大陸廠商僅有25家,占比約27%。

這從側面說明多數國內電子信息企業的技術能力依然不強,難以進入華為供應鏈體系。

二是供應商分布領域較為邊緣。

25家供應商中有6家光電器件廠商、3家傳感器模組廠商、11家線纜及連接器等零組件廠商、2家代工製造廠商、3家物流運輸廠家,在晶片、高端半導體器件、軟體等高技術門檻和高附加值領域則無大陸廠商入圍。

在這兩個表面現象的背後,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仍然存在兩大問題。

第一,國內產業強於系統而弱於基礎,產業根基不夠牢固。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起步的核心邏輯是依託成本優勢承接已開發國家的產業和資本轉移,也即以加工貿易方式,作為跨國企業整機產品的生產製造基地而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

這一發展模式使我國迅速建立了產業鏈條、做大了產業規模,並接觸到了電子信息製造業整機環節的先進技術。

在這一產業環境紅利之下,一批本土企業參考跨國企業在我國的發展模式,從整機製造環節起步,在國內人口、政策等紅利的加持下逐步壯大,並做到了整機環節的全球之最。

然而,我國在電子信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跨過的恰恰是基礎核心領域。

當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最薄弱之處在於半導體基礎領域和軟體領域。

前者需要長時間高強度的人力、物力投入,不可操之過急;後者更是帶有「先入為主」的生態屬性,趕超難度較前者更甚。

第二,我國擁有最完整的產業鏈條,但產業生態仍未建立。

我國在短短數十年間建立起全球最為完整的產業鏈條,然而我國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協同合作的產業氛圍仍然不夠濃厚。

一是我國產業強於整機而弱於核心器件,這使得國內的器件廠商多集中於低附加值和邊緣化的細分領域,即使謀求布局核心器件產品,也往往難以達到主流整機廠商對於技術水平、產品可靠性、穩定供貨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要求。

二是在國際領先的器件廠商紛紛在大陸地區設廠和拓展業務,導致整機廠商既無需耗時費力地自研核心器件,也無意帶動國內器件廠商提升能力。

三是我國在軟體領域的空白,也使得無論整機還是器件廠商,都缺乏粘滯上下游合作夥伴、構建生態體系的軟實力。

對國外基礎工具、作業系統等軟體的極度依賴,使國內企業與地理距離更遠的國外合作夥伴之間的生態關係更加密切。

上述原因使得國內產業鏈條龐大但鬆散,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國內整機廠商「外強中乾」,缺乏抵禦風險的能力,而器件廠商則深陷「技術落後—市場缺乏」的惡性循環。

有鑒於此,我國亟待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著力解決上述問題。

第一,要加強關鍵基礎領域攻關。

第二,要前瞻布局戰略新興領域。

要圍繞5G、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前瞻性布局前沿領域基礎研究,加速推動創新成果與實體經濟融合。

第三,要加快構建產業生態體系。

支持電子信息產業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交流合作,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從構建產品體系、彌補軟體短板等角度打造凝聚產業鏈上下游的生態體系。

推薦閱讀

華為2018「成績單」發布:收入增長19%;凈利增長25%,消費者業務首超運營商

專家深讀華為起訴美國政府:如果真講法治,華為有勝算

賽迪研究院與深證信攜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100指數」發布

通產評論 | 華為公關策略對運營商有什麼啟示

文 / 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研究所 馮曉輝

編輯 / 崔亮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蘋果產業鏈的護城河

一、Apple產業鏈2007年賈伯斯推出初代iPhone驚艷世界,開啟全新的智能機時代。apple在過去11年累計推出超過16款手機,憑藉強大的創新基因和頂級的全球供應鏈管理,apple引領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