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Plus"或將引發IT業近30年最大亂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小山

從前年開始iPad大號版傳聞就不斷,最新的小道消息是說大號版定名「iPad Plus」並佩戴觸屏筆,小山認為這個傳聞還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iPad自發布以來就一直占據著平板市場的核心地位,與手機市場百花齊放有所不同,過去幾年時間裡,平板市場基本都是蘋果一家獨大,但是從前年開始在低價位的安卓平板的不斷衝擊之下,iOS在平板市場的市場份額開始一路走低,考慮到目前平板已陷入瓶頸,iPad的銷量也在觸頂後開始下滑。

iPad的未來究竟會如何,而整個平板市場的發展又該走向何方,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前年iPhone5s發布的時候,我有過一個很大膽的設想,而其中就包含了iPad的未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蘋果未來的戰略同我的設想吻合,那也許將會引發近30年來IT業內最大的亂戰!從硬體到軟體,從系統到生態圈,從傳統電腦到移動平板,巨頭們將會在各個領域展開激烈的競爭,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傳統電腦領域,而且是從最底層的核心架構開始。

(圖片為概念設計圖,請勿相信...)

CISC架構 VS RISC架構

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時候,IBM以及其他企業的從業人員發現如果按照CISC(複雜指令集計算機)架構發展的方向繼續發展的話,指令集系統會越來越複雜。

雖然指令集越來越複雜但是編譯器卻很少使用這麼多複雜的指令集,這個時候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誕生了,為了以示區分,傳統的架構才有了CISC這個名字。

憑藉著高效的運算能力,RISC一出現就開始大放異彩,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持,那個時期的IEEE(美國電氣工程師協會)的期刊上各種刊登為RISC叫好的論文,全美各大高校的相關教材都是以RISC為基礎,伺服器市場更是不在話下。

簡單對比RISC和CISC的運行原理可以用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來作比較,以喝水為例,基本的喝水步驟可以分解為三個,張嘴,送入口中,咽下去。

在RISC這邊是三個指令,在CISC這邊則為一個。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是吃飯呢?RISC這邊需添加一個咀嚼的指令集,重新新組合下就好,而CISC需要重新再設計一個完整的新的指令集,包含張嘴,送入口中和咀嚼和吞咽。

這時候就體現出來RISC的靈活了,但是靈活的背後則是對數據帶寬的巨大需求,而CISC則不需要。

在執行高密度的運算任務的時候CISC具備很大優勢,而在執行簡單重複勞動的時候RISC就能占到上風。

還是吃飯這個例子,比如我舉辦吃飯大賽,那麼CISC只需要不停的喊「吃飯吃飯吃飯」就行了,而RISC則要一遍一遍重複吃飯流程,負責喊話的人如果嘴巴不夠快,(即內存帶寬不夠大),那麼RISC就很難吃的過CISC,畢竟對RISC要下達四個指令。

但是如果我們只是要兩個人把飯舀出來,那麼CISC就麻煩得多,因為CISC里沒有這麼簡單的舀飯動作,而RISC就只需要不停喊「舀飯舀飯舀飯」就OK。

這是非常粗糙的一種比喻,實際上兩者的設計思路差異非常的複雜,可以說是各有千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1978那年6月8日,那時候還名不見經傳的Intel發布了CISC架構的16位微處理器「8086」,也就是首款X86處理器,在之後的30多年歷史里,尤其是從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RISC架構同CISC架構為了爭奪個人電腦市場交手過很多次。

由於IBM早期認為RISC架構性能過於卓越如果用在民用電腦市場上完全是浪費,再加上伺服器市場利潤豐厚,於是自己主動放棄RISC架構的民用電腦市場交給Intel和AMD代工生產民用電腦的CPU,使得這兩家尤其是Intel迅速發展並成為自己在伺服器市場上最強大的對手,這算是IBM歷史上一次目光短淺的判斷。

CISC架構的代表Intel憑藉自身的強大技術和微軟的系統在個人電腦市場上一直以來全力支持,讓RISC架構的CPU直接同個人電腦市場say bye-bye。

CISC與RISC最後的重要戰場就是伺服器市場。

在90年代中期的伺服器市場,RISC架構的小型機和X86架構的伺服器分別占據了78%和22%的市場,憑著Intel和AMD的努力,到了2010年,RISC和X86的市場份額已經發生了對調變成29%對63%。

丟失市場份額的代價是曾經RISC陣營里SUN公司和DEC公司的倒閉還有HP退出,如果不是藍色巨人IBM憑藉高端大型機處理器Power系列獨領風騷(高端大型機市場近乎於壟斷),也許X86架構真的要一統江山。

不要覺得RISC離我們很遙遠,實際上過去我們身邊有很多採用RISC架構的電子產品,比如曾經的MAC電腦和筆記本電腦PowerBook。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截止到2005年),MAC採用的都是IBM的Power系列處理器,而Power所使用的架構正是RISC,還有脫胎於MIPS架構龍芯,而MIPS架構實際也是RISC的一個分支,類似ARM。

說到大眾市場中用到RISC架構的產品就不得不提另外兩個更被人所熟知的產品。

一個是XBOX 360,另一個就是它的競爭對手PS3。

PS3所採用的CELL晶片其實和Xbox 360用的Power系出同門都屬於RISC架構。

在個人電腦和伺服器市場上,確實RISC架構在逐漸衰退,但就在很多人斷言RISC已經走入死胡同快要走入墳墓的時候,誰曾想到誕生於X86發布同一年(1978年12月5日)的一家小公司在30多年後成為了Intel的夢魘。

這就是Acorn公司也就是今天移動市場的絕對王者ARM公司。

ARM架構VS X86架構

ARM架構由Acorn公司也就是今天的ARM公司創建,從名字:Advanced RISC Machine——高級RISC機就可以看出ARM自誕生以來就是RISC陣營的忠實擁護者。

RISC陣營在失去了個人電腦市場慢慢丟失伺服器市場的同時,在其他電子平台上尤其是憑藉ARM架構的移動平台還算風生水起,例如便攜遊戲機GBA,PSP,NDS等等都是RISC陣營的代表產品。

最終智慧型手機的飛速發展將ARM架構推上巔峰。

ARM架構和X86架構的發展可以說是彼此借鑑和共同創新的,有點類似於今天的iOS和Android。

例如X86架構開始引入RISC的一些設計例如一級緩存和微指令,而RISC也開始搭載一些複雜的指令集以減少對內存帶寬的需求。

X86架構的優勢在於複雜的指令集所帶來的高性能,與此對應的則是晶片的複雜度和面積提升所帶來的高功耗,而ARM架構的優勢則是高效,靈活的指令集搭配所帶來的低功耗便利性,缺點則是執行複雜程序時性能上要弱於X86並對帶寬有更高要求。

原本ARM架構和X86架構可以說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從2010那年開始,隨著ARM公司宣布進入伺服器市場,在傳統電腦(包含伺服器)市場上曾經奄奄一息的RISC陣營一下子又春光換髮,到了2012年,曾經X86陣營里除Intel外的另一家廠商AMD宣布進軍ARM架構的伺服器CPU市場。

如此一來,看似勝負已定的伺服器市場又變得破朔迷離。

RISC陣營能否重新奪回伺服器市場這個我們暫且放在一邊,我們要關注的則是跟我們最息息相關的個人電腦市場尤其是移動市場。

ARM生態圈VS X86生態圈

拜智慧型手機和平板所賜,這些年來ARM的生態圈如日中天,已很難想像在90那年代初期,ARM公司幾乎瀕臨倒閉的窘迫,如果不是那時蘋果,德州儀器,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公司的鼎力相助,ARM估計已經從這個星球上消失了。

如今不論是iOS,Android,WP還是Windows RT,都是建立在ARM架構之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今天這些移動設備在大量的App支持下,在很多領域都在慢慢蠶食傳統電腦的市場,沒落的QQ正是最好的寫照。

上網,玩遊戲,看視頻等等這些過去我們經常在電腦上做的事情如今也已逐漸遷移到手機上.

隨著微軟的OFFICE開始進駐移動平台,如果不玩大型遊戲,不運行桌面級應用軟體,不需要過於複雜的應用。

今天的移動設備已經可以滿足我們的日常需求。

就像上面提到的大型遊戲,桌面級應用軟體尤其是專業軟體,這些正是X86生態圈中的核心要素。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桌面級應用開始登陸ARM平台後會怎樣?Surface RT其實就是個很好例子,在微軟還沒有推出支持iOS和Android的Office之前,Surface RT已有了專為ARM架構設計的RT版Office。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ARM生態圈在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想像性,但只可惜由於微軟在移動平台的影響來實在是太弱,再加上早期宣傳定位問題,WindowsRT最終被微軟放棄。

那麼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如果這個主角換成了蘋果,情況又會變成如何?

將上網本送入墳墓的iPad

很早以前電腦廠商們就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大部分消費者並不需要高性能的電腦產品,尤其是在筆記本電腦市場,考慮更多的是電池續航和便攜性。

為此Intel專門開發了全新的移動CPU:ATOM。

憑藉低廉的價格和「差不多」的性能,2008年的上網本成為了當時最耀眼的明星,吸引了各大電腦廠商的注意並紛紛推出各種尺寸的上網本。

2010年1月27日,蘋果iPad正式發布。

在發布會上,賈伯斯提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如果只考慮上網瀏覽,Email,照片,視頻,音樂,遊戲和電子書這些服務,那麼連接傳統筆記本和智慧型手機的設備應該是什麼?那個時候大部分人所想的一定是上網本,雖然當時Atom的性能在移動市場上相當不錯,再憑藉筆記本級別的電池也有很長的續航,但是臃腫的Windows系統還是拖累了整體用戶體驗,比如,卡。

賈伯斯自然深知這一點,於是推出了iPad。

在iPad剛剛推出的時候,很多產品評論家和觀察員都認為iPad無法搶奪上網本的市場,原因就是無法滿足商務人士的應用。

但最終結果如何,大家心裡都有數。

App和系統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而蘋果從iPod時代就已深耕的強大生態圈如今已無處不在,而iOS在平板電腦市場上則是當之無愧的霸主。

既然在iPad開發的時候就已秘密測試運行OSX系統,那麼為什麼一直以來從未面世,而蘋果的意義究竟何在呢?

蘋果的RISC情節

從80年代的Mactonish到之後90年代的Power Mac或者Power Macbook,蘋果就一直採用RISC架構的處理器,而蘋果第一款PDA Newton所使用的CPU也是RISC架構的ARM處理器。

但為了可以讓消費者能在蘋果電腦上使用Windows,使用各種X86程序,最終在2005年的時候蘋果被迫放棄了Power處理器轉而採用Intel,由此可見生態圈的重要性,即使是喬幫主在世的時候也無能為力。

ARM架構儘管一直統治著移動市場上,但是相比傳統的X86架構,ARM為了保持低功耗,因此在性能上必須做出妥協和讓步,沒有足夠的性能,就無法撐起桌面級應用,就算Android陣營和iOS陣營的生態圈再怎麼強大,也依然無法真正動搖X86的地位。

A7是蘋果也是業內第一款64位架構的移動處理器,最初在iPhone5S發布之前,我們對它幾乎一無所知,猜測它只是上代A6 Swift架構的簡單改進版,解決了內存延遲等問題而已,但結果大錯特錯,嚴重低估了蘋果。

A7 Cyclone是一個很寬的架構,每個時鐘周期最多可以同時解碼、發射、執行、收回6個指令/微操作,A6 Swift則最多不超過3個。

同時A7的重排序緩衝達到了驚人的192,是上代的四倍多,同時巧合的是正好與Intel Haswell架構一樣。

分支預測錯誤懲罰也增加了,但幅度不大,而且又正好與Intel Sandy Bridge及其後的架構在同樣範圍內。

簡單來講,蘋果的架構已經在某些方面和Intel桌面產品架構處於同一級別了,當然在性能上還是要明顯弱於Intel的桌面級CPU,只是現在的移動平台處理器的性能已遠遠超越了幾年前的產品。

例如iPad Air1的CPU性能是第一代iPad的8倍,GPU則是72倍。

而到了Air2的時候,A8X除了從雙核變成三核,內存更是翻了一倍,讓現在的iPad運行優化過的OSX系統理論上已經沒有任何問題,而同過去採用IBM的處理器不同的是,如今蘋果已具有自身研發處理器的能力,這樣將可以從最底層對OSX進行全面優化。

OSX和iOS走向融合還是?

目前不論蘋果,微軟還是Google在作業系統層面都採用雙系統甚至三系統戰略,但不可否認的是,三家都有想法來將多系統合併為單一系統,前不久發布的Windows 10可謂微軟近十年來最大膽的一次嘗試,而Google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說也有讓Chrome系統融合android系統的想法,當然短期之內暫時還不太可能。

那麼蘋果究竟會如何選擇呢?OSX系統與iOS新系統乍一看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是用在傳統電腦領域,代表就是iMac還有Macbook,而iOS則出現在新興的移動平台,代表當然是當紅產品iPhone,iPod Touch和iPad。

從用戶介面來看iOX和OSX大相逕庭,但其實兩者都建立在同樣的Unix內核,所以從技術角度來說,兩者只要進行一定改動理論上都可兼容彼此的硬體設備,這就為兩者的融合掃清了障礙。

實際上從2010年開始,也就是喬幫主還在世的時候,蘋果就已秘密測試ARM平台的OSX系統據參與項目的內部人員泄露的信息,由於受當時硬體發展的限制,最終效果並不是很好,問題很多。

但有一點要注意,近四年以來,從未有任何泄露消息指出蘋果已放棄ARM版的OSX系統,當然蘋果也從未官方予以證實,一直不斷間接否認此項目的存在,考慮到目前MAC平台採用的均是Intel的處理器,我們可以猜測,蘋果是為了打消合作夥伴的顧慮才做出聲明,但實際上蘋果一定依然在秘密進行研究。

同時絕對不要輕信蘋果的官方說法,例如2003年的時候,賈伯斯否認蘋果會研發平板電腦並且認為虛擬鍵盤產品不會成功,然後iPad出來了,賈伯斯還說對手機業務沒興趣,之後的還有認為小螢幕看電影沒勁,電子書沒有市場,然後發生什麼了你們都懂的。

參照喬幫主過去的「劣跡」就會明白,蘋果從來不是頑固不化的,只是為了保密而故意扯淡。

隨著A系列處理器性能的穩固提升,蘋果很有可能有想法讓部分桌面級應用開始在移動平台iOS之上,或者讓部分移動設備可以使用OSX系統從而全面支持桌面級應用。

去年蘋果與IBM達成排他性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攜手進軍企業級市場,就可以驗證這種設想的可能性。

而且根據最近放出的消息,首批iOS平台下的企業級應用已經問世,並被IBM用來部署到它的IT諮詢業務解決方案中。

短期之內OSX和iOS不大可能融合,也很難由一方取代另一方,但是想像一下:搭載重新定製iOS的iPad Pro出現了會怎樣?

iPad Plus將挑起全面戰爭

儘管蘋果不止一次的抨擊微軟的Surface認為是一款中庸毫無亮點的設備,但就像曾經蘋果抨擊Kindle認為沒人看電子書結果自己出iBook應用一樣。

也許蘋果只是覺得對手做的不夠好,或者是為了掩飾自己的野心。

考慮到商務市場尤其是移動商務市場的潛力巨大,目前在iOS平台上的應用受硬體性能和系統對app的管理限制。

如果要想儘可能多的滿足企業的需求,那麼iPad的iOS系統勢必要進行特別定製和優化,例如放寬對iPad的應用內存限制。

去年發布的全新iPad Air2內存從1G擴展到2G就可以被視為提前預熱,這將對整個iPad生態圈產生重要影響。

iPad Plus的存在意義短期之內是為了切入企業市場,從長遠考慮將會對家用移動電腦市場起到很大的衝擊。

在繼承現有生態圈的同時,憑藉更強性能的硬體和優化過的系統,桌面級應用登陸移動平台指日可待。

憑藉著蘋果生態圈強大的號召力,桌面級應用一旦開始登陸移動平台,那麼勢必將會顛覆現有的筆記本電腦市場,尤其是入門級筆記本電腦市場。

不但蘋果自身產品線會受到巨大衝擊(以Macbook Air為首),同時還會將其他品牌都牽連進去。

試想當你過去在筆記本電腦上大部分的工作和娛樂休閒活動如今可以平滑過渡到平板電腦的時候,考慮到價錢因素,你還會再買普通的筆記本電腦麼?在平板電腦上,你可以看網頁,聽音樂,看視頻,玩遊戲,跟其他人聊天。

如果是專業級的商務軟體,可使用開發商對觸屏大幅優化過同時保留X86架構下軟體大部分性能的ARM版本,如果某些特殊功能實現必須要靠鍵鼠搭配,你可使用外接鍵盤或滑鼠。

在過去幾十年的電腦發展歷史中,不斷飛速提升的硬體性能只是為了支持功能越來越強大的系統和應用,但是要注意從Windows XP之後,系統上的性能提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已經意義不大,就像WinXP能一直堅挺在市場這麼久,而對於普通的日常應用軟體來說,再強大的性能已經毫無意義。

在最近幾年時間裡,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硬體的提升唯一用處就是提升大型遊戲的畫面效果,可隨著智慧型手機的高速發展,手游市場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與此對應的則是家用遊戲市場和電腦遊戲市場在漸漸萎縮。

當平板電腦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日常需求時,也是傳統入門級電腦的消失之日,就像當初上網本一樣。

筆記本電腦脫胎於台式機,在過去一直以來都是X86架構的天下,也是Windows系統的天下。

從前年開始正式售賣的來自Google的Chromebook通過不同的系統設計思路(雲端運算)和低廉價格方式來挑戰微軟的Windows陣營,在入門級筆記本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據NPD估計,在美國市場銷售的低價筆記本中25%是Chromebook)。

不過Chromebook畢竟採用的依然是傳統的X86架構,只單單在系統層面跟微軟叫板。

假如Chromebook成功,也只是系統層面的勝利,這樣的衝擊幅度相對較小,而蘋果的iPad Plus則是在硬體上挑戰X86陣營(Intel為主),系統上挑戰微軟。

如果成功,那麼對各大IT公司到底會起到怎樣的衝擊?小山在此做一個簡單的分析,對各家公司都通過短期和長期兩個方面來進行考量。

我們先從蘋果自身來說起。

蘋果

如果iPad從此以後打了雞血銷量直線上升,Macbook Air銷量大幅下降,那麼Macbook Pro應該暫時無礙,只是從此之後將更多地面對專業市場。

對於Air則有兩種可能:

1、逐漸取消低端產品線,騰出市場給iPad。

但這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OSX的市場份額會下跌,從而影響OSX目前的生態圈——占有率下降會降低傳統軟體開發商的收益從而挫傷積極性,但如果能大幅提高iPad市場,這種犧牲也是值得的,就像iPhone逐漸取代了iPod一樣,陣痛過後帶來的收益是難以想像的,只是這個過渡處理起來要比過去iPhone取代iPod難得多。

2、在保留X86版本的同時推出ARM版本,推出基於iOS改良後的OSX ARM版本的新系統同時在iPad Plus上採用相似系統,兩者共享內核,共享生態圈。

這種新系統有可能搭載雙用戶介面,一個類似於傳統iOS介面便於移動設備,另一個則採用OSX的介面便於鍵鼠操作。

這種方式一方面不會過多的改變用戶習慣,另一方面也便於匹配不同的桌面級應用。

最大的好處則是推動ARM架構也就是RISC架構的性能發展和在整個智能電子設備市場(桌面電腦,筆記本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的整體占有率。

有人說ARM架構的性能過於孱弱,但要知道,目前ARM架構的測重點就是低功耗,更底層的架構RISC如果單純為了性能拋棄低功耗採用和目前Intel移動平板的功耗,RISC的處理器性能可以不相上下,就像曾經蘋果的Powerbook性能上絲毫不遜於當時的X86筆記本電腦。

這兩種其實都可能會發生,只是先後的問題而已。

但蘋果最大的問題就是自身的OSX新系統究竟該如何取捨,是讓iOS內核完全替代OSX然後保持OSX的UI還是暫時保持雙系統獨立運行未來再走向融合,這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因為它會對目前在售設備起到很大衝擊,搞得好,雙贏,搞不好,蘋果市值掉一半也沒問題,也許這就是蘋果遲遲不推的原因,因為不論哪種都會對蘋果現有的生態圈造成很大影響。

如果蘋果狠下心來決定賭一把,那麼比較可能的是嘗試用iPad Plus搭載混合OSX的iOS系統先試水入門級筆記本電腦市場,下一步戰略讓Macbook產品線支持ARM架構,入門級產品開始過渡ARM,從而推動RISC或ARM架構的發展和提高占有率,再聯合ARM公司進一步提升ARM架構的性能或者在RISC架構上重新開發一種兼容ARM架構同時可更廣泛應用於傳統電腦平台上的晶片,最終將全部產品線包括系統成功轉到RISC陣營旗下,對於蘋果只要解決系統和Macbook的過渡問題,那接下來將對Intel,微軟和所有電腦廠商造成極大影響。

微軟

就像上段結尾處提到的設想。

當全新架構開始占領X86架構市場時。

微軟面臨著尷尬的處境——如果X86架構市場萎縮,那麼傳統的X86 Windows將會遭受重挫。

微軟其實也有兩種選擇,要麼力挺Intel,憑藉過去的強大的生態粘性,再加上如果Intel可以讓X86架構再次大幅進化,那麼也許可以讓RISC陣營進軍傳統電腦市場的設想再次破滅。

要麼就是將重心移到雲端和Windows 10。

在無網情況下依託ARM版本的Windows 10,在有網情況下,雲端遠程運算可以無視架構差異。

由於近幾年通信技術的發展還有通信運營商都暫時不能給消費者提供在較低的月租費情況下實現全球免漫遊和高速蜂窩網。

因此不論蘋果微軟還有Google在系統層面的對抗時都必須要考慮無網和有網兩種情況。

從之前Windows RT版本Surface慘澹銷量可以看出來,即使是過去系統層面的王者微軟,當進入移動領域時代也同樣步履維艱。

RT版本無法兼容過去的X86程序,從生態圈角度來說完全是全新的。

要想創建一個全新生態圈那首當其衝就是硬體設備的銷量必須達到一個數量級才可以,這對於目前的微軟來說可謂比登天還難,而微軟要推動ARM版本Windows的代價就是逐漸放棄過去X86版本市場,如果成功,那麼蘋果將會受到重挫,如果失敗,那微軟將會陷入苦戰,但畢竟微軟還有Office,只要Office發展一切順利,微軟依然有時間來調整自己的戰略,從而找到最佳方案。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曾經都認為RT是非常失敗的一個產品,可隨著這兩年來的不斷發展,在構思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突然覺得RT是一個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產品,它意味著微軟其實很清楚移動市場或者ARM處理器未來的發展潛力,微軟擔心一旦未來ARM處理器真的占據大部分電腦市場後,就會遭遇滅頂之災。

只是很可惜,RT雖然足夠有前瞻性,但不應該在準備未充分的情況下過早拿出,不但賣的很差反而拖累了Surface Pro的市場,而且相對自己重建ARM軟體生態圈,不如同Intel一起聯手扼殺了ARM架構。

Intel

筆者是80後,小時候對電腦最深入的了解也就是Intel的CPU了,奔騰這兩個字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中都烙下了無法磨滅的痕跡,至於AMD那都是我上初中以後才開始了解。

從90年代一直到現在,Intel在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最強CPU的代名詞(除了有一陣被Athlon 64壓得喘不上氣)。

隨著在與AMD的競爭優勢越來越明顯,Intel基本已經獨霸X86市場。

但進入移動時代後,Intel卻屢屢出師不利,受制於架構高功耗的缺陷,在喪失先機後,儘管後續產品功耗上已經大幅降低,但已很難動搖ARM在移動市場的地位。

對於Intel來說,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微軟的Windows,但在移動平台領域,微軟已經倒戈推出了RT版本Windows,對於Intel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在一般消費者市場,沒有大型遊戲的需求,Intel CPU的性能毫無用武之地。

我想大部分人都會深有體會,早年我們提升CPU有的時候竟然只是為了能看高清視頻。

在更早以前,甚至只是為了能軟解VCD,對於90後來說,這些根本是難以想像的,因為現在ARM的處理器都已經可以流暢播放4K視頻了。

正是由於性能過剩和無法占領移動市場,Intel的晶片業務已經開始逐漸衰敗。

如果Intel不能開發出個黑科技讓X86架構占領移動市場,那麼一旦ARM架構開始攻占傳統電腦市場,Intel將陷入泥沼。

而在Intel幾乎獨占的X86伺服器市場上,隨著AMD宣布進入ARM伺服器領域之後,傳統的X86伺服器業務開始危機顯現,在高端市場上RISC架構的Power牢不可破,中低端市場被ARM架構所挑戰,上下壓制的夾心層是最難過的。

曾經對RISC架構保持領先的X86伺服器市場將不可避免的陷入衰退。

RISC和CISC架構的競爭有點類似於曾經電視市場上的液晶對等離子。

現在的Intel就像當初的等離子市場最後的王者松下。

對於Intel來說,如果像松下最後轉開發LCD一樣也去搞ARM那基本是死路一條,但是若想固守X86架構,唯一的辦法就是在研發上找到突破,否則,最終Intel只能退守專業市場。

而如果有一天RISC架構可以通殺高中低所有的市場,Intel的命運就難以預料了,不過Intel也不是傻瓜,這兩年各大高管頻繁拜訪深圳華強北,各種砸錢補貼努力擴展X86 CPU在平板電腦的市場份額可以看出Intel知道這一仗絕對不能輸。

ARM陣營

作為RISC陣營在普通消費者市場最佳代表ARM公司來說,這些年的日子過得實在是過於順風順水。

ARM憑藉獨特的專利授權模式,基本上把除了Intel以外的絕大部分晶片開發商都籠絡在自己身邊,蘋果,高通,聯發科,Nvidia,三星,德州儀器…正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ARM陣營里如果論單一實力可能比不過Intel,但是要集體加起來…恩,你用過Intel手機晶片的手機麼?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聯想還有華碩曾經用過。

由於之前傳統電腦市場ARM架構等於零,也不可能有所突破,所以ARM在占領小型移動設備之後,就調轉方向進軍伺服器市場,畢竟RISC架構在伺服器市場的歷史相當悠久,所以ARM要想進入這一市場難度並不是太大,而且不同於傳統個人電腦市場不在乎功耗,伺服器對功耗也是非常敏感的,Google數據中心一年的耗電量就占據了全球用電量的1%!所以ARM低功耗的優勢頓時顯現出來。

隨著開源Linux例如RedHat和SUSE的支持,再加上過去X86陣營里AMD的加入,今年和明年將會是ARM陣營最關鍵的兩年,當然ARM架構如果要取得匹敵X86架構性能的時候,功耗也會不可避免的提升,但總體而言相對X86依然保持一定的優勢,而如果能在伺服器市場站住腳,那麼進入傳統電腦市場也指日可待,iPad Plus就是個很好的契機。

通過iPad Plus占領入門級筆記本電腦市場,然後擴展到Macbook產品線,最終切入台式機市場。

如果蘋果真的要準備這麼幹的話,我相信ARM公司沒有理由袖手旁觀。

蘋果從來不指望能壟斷整個市場,對於蘋果來說,它所在乎的只是「高質量」消費人群。

那麼這就促使他為了利潤要放棄中低端市場。

但如果蘋果能通過三部曲切入其中,Google和其他ARM陣營難道就不會跟上麼?反之亦然,看現在的智能汽車平台,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移動支付。

那個地方有蘋果哪個地方就會有Google。

雖然彼此在競爭,但是卻在競爭中把市場做大——捎帶手把過去的老牌廠商擠到一邊,例如微軟。

而且不管怎麼說,兩家公司都隸屬於ARM陣營,所以iPad Plus推出對ARM陣營來說是重大利好,這意味著所有過去無法進入個人電腦市場的晶片公司都可以再次挑戰Intel,對大家的發展都會起到很大幫助,對於Google來說也不錯,因為這意味著Android和Chrome可以更好地拓展電腦市場。

Google

雖然Android碎片化問題令Google很頭痛,而且對Google的利潤也沒啥貢獻,但好歹讓Google成為了今天最大的移動系統開發商,使得影響力從網際網路擴展到移動設備上,整體而言還是比較有利的。

同時Google也在逐漸封閉Android,以便更好的控制(Zhuan Qian)。

Google一直想進入個人電腦系統市場,所以推出了Chrome OS這一划時代的建立在雲端計算上的系統,目前ChromeBook在教育市場反響不錯,價格低廉,綜合體驗也還可以。

但Chrome OS受制於網絡,沒了網跟板磚區別不大,現在儘管加入了很多離線功能,但在離線模式下綜合使用體驗還是大打折扣,這對於移動平台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不可否認,雲系統是未來的潮流趨勢,但在之前總需要一個過渡,那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特殊定製版的Android。

其實Google完全可以採用類似之前猜想的蘋果戰略來進入電腦市場,封閉後的Android跟現在的Windows系統在原理上差別不大,都能支持不同的硬體公司,可以自由的安裝應用,只要在系統性能上做出合理優化,引入大型軟體開發商,在不考慮大型遊戲的前提下,你覺得這跟我們現在日常使用的電腦有區別麼?你要說存儲空間太小,讓Android兼容傳統硬碟好像也不是很大問題吧?從長遠角度考慮來說,如果未來無線網絡可以以低廉的價格,匹敵有線網絡的速度無處不在,那麼雲端系統將是未來系統的最終形態,只有這時候Google的Chrome OS才可以大顯身手。

Google短期最頭痛的其實就是如何封閉Android還有如何構架生態圈,要想引入大型軟體開發商就得保證能讓他們賺到錢,但不論哪一條參考目前的Android平板市場都可以明白這不是個容易的事情,假如Google可以成功實現,也許未來的電腦平台市場就可以參考現在的手機市場了。

當然還是有一定不同,比較靠譜的猜想是,蘋果小部分,Google,微軟平分天下——假如X86要是敗了,那可能就是Google大部分,微軟靠邊站了。

電腦廠商

如果蘋果可以憑iPad Plus帶領一干ARM陣營小夥伴進入電腦市場。

那現在的電腦廠商市場排位絕對要完全重洗,洗成什麼樣子沒人知道,能勉強預測的就是,過去在移動平台上發展不錯的,未來依然可以,過去發展一般的就懸了,比如Acer。

其實最好玩的應該是ARM搶X86市場的初期,各家廠商如何站位,然後還有一點就是最後結果如何?這方面小山不做過多預測,因為八字還沒一撇而且未知性太多。

不出意外一定會有出局的也一定會有新人加入(比如小米)。

軟體開發商

就像過去次時代遊戲機競爭的時候,軟體開發商一般不會受太大影響。

因為無論如何都終歸是有一家最終獲勝,或者兩家平分秋色。

但就目前而言,越來越多的軟體開發商都已投身移動平台,對於他們來說,只要硬體銷量有保證,性能夠用,要想推出個大型軟體那是分分鐘的事情。

就像Office不也有移動版本了麼?只是目前受性能制約還有戰略影響,不可能把所有功能都搬過來,但如果說要把十幾年前的Office 97移植到現在的移動平台上我認為一點問題都沒有。

大型遊戲軟體開發商也無所謂,本來PC遊戲市場就不怎麼景氣,電腦市場如果一時分不出勝負來,不還有遊戲機市場麼?到時候就是追求畫面的遊戲固守X86或者家用遊戲機遊戲機,其他類型遊戲登陸ARM平台。

至於其他專業軟體本來受眾人群就是專業人士,那這部分市場短期之內肯定依舊是X86,或者用跨平台過渡,長遠來說也不著急考慮,因為ARM平台如果想完全取代X86平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就像之前做過的各種猜測和判斷,即使全中,也需要一個漫長時間來過渡。

中國

不要覺得奇怪,這種架構的競爭同國家的發展也是緊密相關的。

MIPS架構的龍芯為什麼一直發展的不溫不火?除了自身的技術原因外,也同MIPS架構在整個RISC陣營里的份額明顯偏低有關係。

自從稜鏡門事件出現後,中國一直努力在各大機密領域避免使用過多海外產品尤其是美國公司,這也就是常提到的去IOE(IBM,Oracle,EMC)化。

如果說軟體的後門還可以診斷和封堵,那麼硬體的後門將是防不勝防的,硬體後門是否存在一直是個迷,理論上小山相信是會有的。

去年IBM將一直封閉多年的Power架構第一次開放給中國企業,這裡除了幫助Power更好的與X86爭奪市場外中國政府也在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授權的企業實際是中國指定的一家民企,至於原因我們不做過多猜測。

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微軟和Google三天兩頭被批但IBM的日子過的相對好很多,起碼聽話啊。

而且儘管政府說要去IOE,但很多領域不是我們想去就能去的掉的,就比如銀行。

要知道全球各大金融機構所用的中央機幾乎都由IBM獨家提供,而這才是IBM真正的實力(別老一提IBM就是電腦,個人電腦業務別賣之前也就占IBM 6%的業務)

中國現在要想在X86架構上有所作為幾乎是不現實的,除了沒有X86架構授權外,時間,金錢,人才這些我們都不具備。

ARM架構就不同了,我們好歹有個華為,而且不管怎樣,海思起碼算是個真正被市場所接收的產品。

如果有一天ARM可以在個人電腦市場取代X86,那不就等於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芯了麼?

結束語

筆記本電腦的流行導致台式機市場份額萎縮,平板電腦則讓筆記本電腦的市場不斷萎縮,我們可以看到伴隨著新的技術發展,市場格局在不斷改寫。

短期之內小山認為iPad Plus即使上市了也應該不會那麼激進,儘管文章用了很多篇幅來提出設想和猜測,但實際上,要想實現這些猜測是非常困難的,以目前的技術發展,還欠點火候,除此之外,如何平衡各個廠商之間的利益關係,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就比如真要是把Intel逼急了直接斷供蘋果處理器就可以讓蘋果吃不了兜著走。

從戰略來說,這種「變天」似的革命沒有經過反覆的推敲和策劃,一招走錯就會全盤皆輸。

但根據大量泄漏的消息可以看到,儘管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蘋果好像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也許蘋果知道以目前自己的技術實力還無法超越Intel,只能韜光養晦暗暗積攢能量以期未來有一天可以一鳴驚人,當然我們不排除今年蘋果讓我們震驚一次:)

RISC架構或者ARM架構是否會再次挺入傳統電腦市場也許我們1~2年之內就會知道,也許這篇文章過幾年後再回過頭來看會認為是通篇胡言亂語,但看看今天再想想過去,現在IT的發展放在過去我們能想像到嗎?就像很多人看過的十大最糟糕科技預言裡有一條:「人們沒有理由想要在家裡擁有一台電腦。

」———數字設備公司總裁肯·奧爾森(1977年)。

如果我們回到那個年代,電腦還是用噸來計算的時候,你會想像到未來手機的性能都會超過那些大傢伙麼?我想,對於我們來說,不應該不敢想像,更多的應該是在想,如果這些不可思議的預言發生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

本文乃eTouch自媒體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eTouch是由"資深草根"IT觀察員小山創建的原創性自媒體,微信公眾號:etouchwechat,加入eTouch,讓我們一同觸碰e時代

投放廣告合作請添加公眾號後留言即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臥「芯」嘗膽 RISC東山再起

當搭載驍龍820的筆記本電腦打開Photoshop運行的時候,台下的人群爆發出陣陣掌聲,是的,RISC架構處理器將再一次進攻個人電腦市場。與大部分人認為個人電腦一直採用x86架構所不同,26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