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能到智慧,華為Mobile AI更懂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1月8日,2017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北京舉行,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出席並發表主題為「Mobile AI,重新定義極致用戶體驗」的演講。

他指出,手機產業的下一個時代即將來臨,智慧終端將變成人類的AI助手,華為Mobile AI將打造「懂你」的智慧手機,為用戶帶來非凡的智慧體驗。

圖註: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

自然交互和人工智慧將驅動手機實現智慧化升級

手機終端從誕生開始,就開始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並隨著交互技術的進步和計算能力的提升給予人們更優秀的使用體驗。

華為在思考,下一代手機會是什麼樣子,它將有著怎樣顛覆性的創新?

從手機的發展歷史來看,手機終端變革性創新周期大致在12年左右,1983年, 第一款面向消費市場俗稱「大哥大」的手機面世,人類的溝通進入移動通話時代。

1995年,摩托羅拉推出第一代功能手機,大家可以方便自由地打電話和發簡訊。

2007年,iPhone的推出及2008年Android智慧型手機的誕生,則是功能機到智能機的一次跨越。

當我們去研究為什麼這些手機在十二年為周期的驅動下發生本質變化的時候,我們看到兩個最重要的驅動力,就是自然交互和信息服務。

從交互方式來看,手機的交互方式從模擬行動電話時代只有9個按鍵的簡單交互到當下智慧型手機的觸摸屏式交互,人機互動方式的革新牽引著手機產業不斷進入一個又一個全新時代。

從信息服務來看,信息社會不僅可以做到客觀世界的基本鏡像,而且在不斷的延伸壯大。

我們需要更好的信息服務方式,進入並管理這個世界,而人工智慧則承擔著未來進入和管理這個世界的能力。

歷經十年的高速發展,智慧型手機也逐漸走入技術瓶頸期,手機行業進入大變革臨界點。

「根據過往手機行業12年的創新周期來看,在2020年左右,下一代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手機——智慧手機將給消費者帶來更為極致的智能終端體驗。

」邵洋說:「而驅動智慧型手機向智慧手機升級的則是語音、機器視覺、VA/AR等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和人工智慧。

On-Device AI + Cloud AI= Mobile AI

說到智慧手機,我們必須釐清智慧的概念。

根據劍橋詞典的解釋,智慧是學習、理解、做出判斷,並具備選擇的能力。

在不斷的進化中,人類一次次突破了極限,是一切智慧的起源。

遠古人發展到今天的現代人,個體的智慧構成了人類的生存之本。

當人無依無靠,只是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人和動物的區別。

人有知識,能夠感知環境,製造工具,以此滿足走出荒野的目的。

這種個體智慧可以適應環境、感知環境、並進行本地計算,具有非常強大的智慧能力。

而群體協作形成的群體智慧則能發揮更大價值,好比在F1比賽中,一個優秀的團隊可以在4.6秒之內完成更換輪胎和加油等一系列工作,這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

群體智慧誕生於人與人之間分享、溝通、協作、建立知識庫,最終達成更高的效率。

在信息社會中,我們既需要個體智慧,也需要群體智慧,智慧手機就好比個體智慧,它具備基本的智慧能力,但當我們無數的終端以及知識在雲端匯集的時候,它又具備了雲端的群體智慧能力。

「我們分別把這兩種智慧叫做On-device AI(端側智能)和Cloud AI(雲側智能),這兩種結合叫Mobile AI,也就是華為終端人工智慧戰略:On-Device AI + Cloud AI= Mobile AI。

「邵洋說。

華為Mobile AI的四大基本要素:智能、精準、安全和動力

在邵洋看來,Mobile AI需要滿足四個基本要素:智能感知、精準認知、安全系統和動力系統。

一部智慧手機就是一個智能化的人。

智能感知類似於人類感知外界信息的視覺、聽覺系統;精準認知則是大腦神經中樞;安全系統就是要保障數據的安全,不會使個人的隱私數據遭到泄露;動力系統則像心臟一樣,為系統提供必要的體力、耐力。

首先,端側智能需要實時響應各種無處不在的感知,而實時感知是一切智慧的基礎,是人機互動的起點。

藉助手機上的攝像頭、麥克風以及各種傳感器,智慧手機可以不斷增加對人、物和環境的感知,對現實的世界進行數字化鏡像並基於端側的數據分析和計算能力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實時服務。

其次,當端側智能足夠強大,雲側智能就擁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雲側智能可以在端側信息與雲側信息互相結合的情況下,實現更為精準的認知,從而產生巨大價值。

與此同時,數據越豐富,數據種類越多,可能產生的智慧能力就越強,但這些數據、交互信息本身也帶來了新的安全和隱私的挑戰。

「業界曾經有個觀點:一切信息都要共享,一切信息都要雲化。

但有很多信息我們真的能夠隨便雲化嗎?」邵洋反問。

在華為看來,用戶數據分為三個層級,用戶敏感信息、用戶私人數據和應用數據。

「我們將這三種層級的數據分別通過芯、端、雲三級安全系統來保存和處理。

比如指紋,是用戶的敏感信息,這樣的信息如果廣泛地被雲化,任何一個人都能獲取你的指紋信息,將會給消費者的隱私安全帶來巨大的困擾。

所以,華為把這種涉及到用戶生理特徵的隱私信息晶片化,只在晶片中保存,防止被誤讀、被竊取;而私人數據則可以本地化為基礎進行管理,在受限和加密保護後上傳雲端;共享化的信息則可以通過雲側管理來進行共享。

」邵洋表示。

最後,就是強大而持久的動力。

在智慧時代,端側既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又需要實時的感知能力,但「暴力計算」和實時感知導致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能效比過高,端側的電池續航能力難以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破壞了用戶的實際體驗。

這也是為什麼華為會在麒麟970晶片中加入NPU,因為NPU能效比比CPU提高了50倍,這樣才使得手機體驗不遭到破壞的同時,產生新的體驗。

邵洋表示,「只有當這些基礎能力達標之後,我們才能像累積木一樣不斷為用戶提供更完美的體驗。

華為Mobile AI,更智慧,更「你」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Mobile AI的用戶使用場景。

早7點出門,遇到早高峰,手機可以智能規劃路線,通過用戶場景與意圖識別,並實時推送交通信息,給出更為精準和合理的出行推薦。

在車內,語音助手憑藉降噪深度網絡,實現行車時語音識別率提升到90%。

中午12點,午餐時間,你的手機能為你智能識別外語菜單,支持50+國家語言實時翻譯,並自動為你提供菜品推薦。

晚上8點,忙碌了一天的你開始健身,智能運動健康可以實時監測你的心率,並為你提供專業的運動指導和效果評估。

晚上睡覺時,智能睡眠改善可以監測你的睡眠質量,並根據你的睡眠情況提供專家建議,從而改善睡眠質量。

此前,華為Mate 10系列手機獲得了全球權威攝影評測機構DXOMARK的100分評分,這其中除了優秀的硬體能力以外,與華為智能拍照經過1億+張照片深度學習訓練,能精準識別13種場景,自動調整參數的人工智慧算法密不可分。

從以上的Mobile AI使用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智慧手機將從智慧型手機時代的被動個人工具變成人類的分身,成為可以主動為消費者服務的日常AI助理。

智慧手機通過專業的學習和數據分析,可以主動扮演管家、私人教練、護士、司機、秘書、老師等多種角色,給消費者帶來更加人性化的用戶體驗。

「基於Mobile AI框架,新一代的智慧手機也將顛覆現有的人機互動方式,鑄就無限可能。

」邵洋說,「在下一個時代來臨之時,華為希望和各位合作夥伴一起攜手,共同推動人類科技進步,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