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升級告別中國式尷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是否還記得半年前中國消費者去海外熱購馬桶蓋的狂熱現象?同樣,經常參加德國工業展的中國製造業企業負責人,也會被身邊的朋友要求購買一些雙立人的刀具。

這些都是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尷尬現狀:一方面國內製造業企業產能過剩,生產的產品供大於求,另一方面,在國內製造的產品在質量、工藝等方面滿足不了國內消費者不斷升級變化的需求。

今天網際網路技術(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等)的發展已經普及,製造業企業利用網際網路可以和消費者、合作夥伴建立更加緊密地聯繫,能夠更好地和他們建立互動和溝通,實現了從需求端滿足消費者的生產模式。

未來,製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從而能夠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生產製造的個性化和供應鏈之間的協同化。

對於傳統製造業而言,這也是他們領先於競爭對手的不二法門。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更加需要了解用戶們的真實需求,過去那種同質化的大規模生產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用戶們的個性化需求。

通過網際網路、移動終端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並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來實現生產的個性化。

以服裝行業為例,過去我們生產的都是同一類型或者款式的服裝,這也是在生產大規模化的年代降低成本的要求下必然的結果。

但是今天我們的消費者已經產生了變化,需求也更加多樣化,如果還是千篇一律的生產模式,必然會在市場中栽跟頭。

今天的山東紅領集團給很多企業做出了改變的榜樣,其自創的 O2O+C2M的生產模式,由客戶自行選擇面料、工藝、價位等等,再通過獲取客戶的身體數據形成相應的客戶專屬版型。

傳統製造業關鍵關節之一的生產部分,在今天也是智能化的重要領域。

拿智能機器人來說,201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要提高到45%以上,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台數達到100台以上。

《意見》出台後,國內很多製造企業紛紛搶灘「機器換人」這一戰略高地。

大數據的應用為實現製造服務業的轉型提供了契機。

有了大數據,智能產品所收集的大量信息不僅應用於客戶自身的管理,更有助於製造商後續服務的增值與設計流程的優化。

同時,這些數據的獲得也大大改善了製造業前段產品設計與仿真的過程,使得製造業向價值鏈兩端的延伸,最終實現製造業服務化。

從智慧型手機到智能家居,日常事物不斷演進、逐漸智能化的過程,也推進著製造業創新思路的發散、產品附加值與客戶忠誠度的提升以及品牌形象的塑造。

「智造」思維不僅僅促進傳統生產廠家對其現有產品的改造,同時也預示著一大批新興科技企業的興起。

可以預見一旦這些智能產品能夠得到廣泛應用,必將促進整個行業技術的變革與進步。

目前中國製造業更多的是「補2.0的課,普及3.0,同時正在朝著4.0發展」的階段。

同工業4.0相比,中國製造2025計劃更加側重在製造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從一個工業大國向一個工業強國轉變的過程,實質就是推進工業現代化的過程。

智能製造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機遇,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實現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

在實現產業升級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包括在近兩年的技術創新、機制轉換、投資等方面已經出台了多項政策,接下來需要加強平台建設,讓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各方廣泛參與,共同謀劃如何具體落實中國製造智能升級的路線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