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被中國廠商做死的晶片市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指紋識別晶片市場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據台灣《電子時報》報導,現如今,很多指紋識別方案的報價已經不足2美元,最低甚至還不到1.5美元(約合人民幣10元),勢必會加劇行業洗牌,導致一些競爭力不足的廠商黯然離場。

十年之前,任誰都沒有想到指紋識別隨著iphone 5s的推出,普及到現在這種程度。

原本雞肋的功能,帶著蘋果的光環竟然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絕地重生。

近年來,隨著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逐漸實現消費升級,越來越多的高端旗艦手機功能開始向千元入門機下探,其中以指紋識別功能最為明顯。

從2013年開始,指紋識別逐漸成為了智慧型手機的標配與賣點,一時之間成為了資本市場的新寵兒。

可以說,現在的指紋識別功能在智慧型手機中,尤其是高端旗艦手機中絕對是必備的功能。

據統計,2016年上半年,國內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達到2.4億台,其中配備指紋識別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超過1億台,滲透率超過40%,預計未來智慧型手機指紋識別的滲透率還會進一步提升。

指紋識別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得益於指紋識別的火爆,在此背景下,一批優秀的指紋晶片廠商、指紋識別模組廠商、指紋識別方案提供商脫穎而出。

國內外優秀指紋晶片廠商

縱觀全球指紋晶片廠商,目前國外的指紋識別廠商主要有AuthenTec、FPC、Synaptics等幾個國際大廠。

其中,美國AuthenTec是全球規模最大和技術最好的按壓式指紋識別傳感器供應商,但是只對蘋果提供產品和技術。

AuthenTec的專利技術採用電容式與射頻式相結合的傳感方式,用戶只需要手指接觸指紋識別區域,其產品能夠讀取皮膚表層下的活動層(人的指紋真正所在之處),實現極其精確可靠的指紋成像。

美國Synaptics(Validity)的指紋識別傳感器主要供應三星,國內的聯想、中興、金立、酷派等也有採用Synaptics的指紋識別傳感器。

Validity的指紋技術在生物識別領域多年積,之前運用於筆記本電腦中,現在Validity正在將其推廣到智慧型手機和平板中。

Validity擁有包括LiveFlex、Chip-On-Flex等專利技術,其特點是可以令指紋識別的接觸區域非常小,按鍵可以做成各種形狀,也可以集成在手機的任意位置。

另外COF的封裝形式大大降低了指紋識別傳感器的成本。

歸入觸屏解決方案供應商麾下後,Validity也在嘗試將指紋識別功能集成在觸摸屏上。

瑞典FingerprintCards(FPC)是一家瑞典生物識別傳感器科技公司,主要開發、生產和銷售指紋識別技術。

現在FPC可提供觸摸式和劃擦式兩種指紋識別傳感器。

FPC的技術競爭優勢包括獨特的圖像質量、低功耗和完整的生物識別系統。

有了這些優勢,以及實現極低的生產成本的能力,FPC的傳感器可以用在批量產品如智慧卡和手機,以及IT和網絡安全,訪問控制等,應用及其廣泛。

這三家國際廠商占據了全球指紋晶片大部分市場,除了這三家國際廠商之外還值得一提的便是匯頂科技。

匯頂科技已成為國內首家觸摸式指紋識別晶片提供商,其觸摸式指紋識別技術圍繞用戶體驗:穩定的可靠性、體積小美觀實用的研發理念,採用全新獨創的專利封裝技術;在外觀設計上,使用防腐材質金屬外框內嵌藍寶石蓋板,同時集成高密度傳感器組件,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證;360°全方位觸摸感應識別,快速指紋辨識,並且支持可讓用戶從冷屏、喚醒、到解鎖一次完成的Finger FlashTM專利技術。

除了匯頂之外,國內還有多家指紋識別晶片廠商,但是能夠在移動設備市場大量出貨的並不多。

其中尤以成本低的產品更受市場歡迎。

那麼一枚指紋晶片的成本到底來自哪裡呢?又是如何影響廠商的選擇的呢?

一顆指紋晶片的成本構成?

從理論上來說,誰具有更好的製造成本優勢,誰具有更高的良率,誰的優勢更明顯。

考慮到目前指紋晶片主要採用的工藝集中在8寸線,在8寸線整體產能緊張的情況下,有晶圓廠資源的企業比如費恩格爾、義隆等更容易拿到產能。

另一方面的成本優勢就是專利和IP了。

據了解,目前類似於FPC、匯頂、思立微、信煒等大多採用有源像素浮地技術,這種方案的特點是晶片面積大、封裝良率低、成本較高。

由於採用的是單晶片,所以晶片面積越小,封裝良率越高,因此在成本上也更具優勢。

此外,目前業內大多採用第三方算法,比如PB等,需要交0.15美金/PCS的專利費。

只有少數公司如蘋果、神盾、匯頂、邁瑞微、費恩格爾等少數公司擁有自有算法。

自有算法除了不用交專利費,還可以更好的與傳感器研發匹配,更好的完成圖像預處理及矯正,修正傳感器出圖效果,提高良品率。

良品率更高,成本自然更低。

對於目前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來說,指紋識別晶片幾乎已經成為標準件一般的存在。

所謂標準件,狹義的說法主要是機械業的說法,半導體業比較少採用這種說法。

總的來說,標準件是要符合一定的國家或行業標準,一個產品一旦標準化了,就會迅速降低整個行業的生產成本。

當然,指紋晶片的價格不能成為衡量指紋晶片的唯一標準,產品質量(特別是拒真率和認假率)和配套服務都不可或缺。

這也是目前很多國內指紋識別晶片廠商沒有打開市場的主要原因。

成本已經成為中國指紋晶片廠商的枷鎖

由於需求量較大,指紋識別供應商的競爭也非常激烈,近日,來自DIGITIMES的消息顯示指紋傳感器單價已降到不足2美元,甚至有的已經降到了1.5美元(約合人民幣10.19元)以下。

近年來,指紋識別技術逐漸由少數廠商掌握逐漸擴大到台灣廠商以及內地公司,激烈的競爭導致元器件的報價越來越低,但是隨著國外廠商進一步壓縮成本空間,留給國內指紋識別晶片廠商的生存空間已然不多。

一般來說,晶片成本取決於幾點:首先是研發成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IP。

一顆晶片裡面有多少IP是自己開發的,還是直接買別人的IP算法,成本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有的晶片IP是一次性支付的,不考慮在晶片單片成本中。

有的IP則是按照出貨量來交專利費的。

另一個是晶片製造及封測成本。

相對晶片設計成本來說,硬體製造成本比較好計算。

單片晶片製造成本相當於一個wafer切割後的晶片DIE個數加上封測費用,如果良率越低,則成本越貴。

另外,採用28nm還是40nm的工藝對於成本的影響也非常大。

當然,如果晶片的出貨量越大,前面提到的製造成本都可以進行分攤。

各大指紋晶片商採用的工藝與晶圓代工廠,目前主流產能為8英寸,因此8英寸產能非常緊張,2017年很可能出現缺貨問題。

對於廣大手機廠商採購來說,為了預防缺貨危機再次上演,應提前鎖定有晶圓廠資源的企業。

對於絕大多數的國內指紋識別晶片廠商而言,價格上的競爭是其生存在市場的主要方式,誰能夠為客戶提供低成本的產品,提高自身的出貨量,誰就能夠在市場上利於不敗之地。

但是市場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種純粹的以價格取勝的方式只適用於市場發展的早期階段,成熟的市場中單純的價格並不能夠吸引客戶。

這時候性價比才是王道。

所謂性價比,需要注意到的是,性能是主要的,價格是第二考慮因素。

沒有絕對的性能,再低的價格都無法取勝。

國內廠商過於注重價格的優勢,而忽略了性能和技術的積累。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市場能夠站得住腳的而又擁有足夠的技術積累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國外幾個廠商之外,國內只有寥寥數家可以做到。

在未來的價格戰中,前期只有成本優勢而缺少技術積累的廠商又如何應對國外廠商的狂轟濫炸呢?

總結

現在,國產晶片廠商也開始意識到,一味的殺價格低端競爭只能賺取最低利潤,應該學習國際晶片巨頭,實現技術積累,建立行業標準,這樣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即將到來的價格戰中,國內指紋識別晶片廠商要麼擁有足夠的專利和技術以吸引客戶,要麼抱團年取暖結成聯盟。

但是我們也發現,無論哪一個領域的興起,國內廠商的發展套路都是以成本為主,快速獲取市場,而「刻意」忽略技術和專利的重要性,這種策略在市場發展前期非常奏效,但是在市場成熟之後,淘汰就成為在所難免的事情。

國內廠商能否擺脫這種套路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不管怎樣,2017年指紋晶片市場一場慘烈的價格大戰即將開始,究竟是「殺敵一百、自損三千」式的惡性競爭,讓我們拭目以待!(文/劉燚)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1326期內容,歡迎關注。

R

eadin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指紋識別已成標配 晶片技術再創新

張燕芬去年,得益於移動支付市場的爆發,指紋識別的需求呈現井噴式的增長,指紋識別已逐漸成為智慧型手機的標配,而且隨著用戶接受度和使用頻率的迅速提升,大部分品牌手機廠商也已經將其普及到銷量最大的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