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國外香」 拿下40%印度市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第三季度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

數據來源:IDC

去年10月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最主要的30個城市拿下40%的市場份額,聯想出貨量位列第二

日前,IDC的兩項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手機廠商於2016年10月份在印度最主要的30個城市拿下了40%的市場份額。

這意味著,國產手機廠商在印度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印度手機市場形成本土品牌、韓國品牌、中國品牌三足鼎立的態勢。

國內廠商選擇印度作為出海第一站的重要原因是專利門檻相對較低,而國產手機在印度銷售的機型以低端機為主,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價格戰。

國內廠商瞄準「第二個中國市場」

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印度智能機市場用戶數量完成了對美國市場的「逆襲」,憑藉23%的強勁增長在第二季度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

2016年印度人口已達13.4億,手機市場紅利還沒有完全釋放,其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不足三分之一。

蘋果CEO庫克曾表示:「現在的印度就是十年前到七年前的中國市場。

」 也就是說,印度很有可能在未來五年迎來爆髮式增長,因此也成為中國手機廠商的必爭之地。

2016年12月底,IDC發布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手機廠商於去年10月份在印度最主要的30個城市拿下了40%的市場份額。

儘管三星仍然占據第一的位置,但二三名都被中國手機廠商拿下。

其中,三星市場份額為26.1%,較上月增長15.8%,聯想(包括摩托羅拉)以13.4%的份額位居第二,較上個月增長了50%,小米以10.7%的份額位列第三,較上月增長41.7%。

與此同時,印度本土手機廠商的市場份額則在減少,Micromax10月份的市場份額為6.8%,比上個月下跌16.7%。

此外據外媒報導,2010年進入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宏碁(Acer)近日宣布,將停止在印度市場銷售智慧型手機。

電信專家康釗認為,印度手機市場的銷量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如果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再進去已經沒什麼機會了,大家預計印度現在是大爆發的前夜,所以國產手機廠商都在進入印度,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

聯想國內擠出前五,急需第二市場

作為最早進入印度的中國廠商,聯想在2016年第三季度獲得了當地出貨量第二。

然而近幾年,聯想手機在國內的份額不斷被OPPO、華為蠶食,29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還導致聯想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虧損狀態。

聯想早已被擠出國內手機出貨量前5,急需開拓第二市場提振業績。

2012年,聯想先於國內其他品牌進入了印度智能機市場,當時三星取代諾基亞成為印度最大智能機供應商,本土品牌Micromax、Karbonn開始發力,Nokia和Sony雖呈退出之勢,但仍占據主要的市場份額。

據了解,目前印度還處於功能機向智能機過渡的階段,印度手機市場功能機的市場份額仍占65%。

受消費水平限制,印度的手機售價為100美元左右,遠低於當年國內競爭慘烈的千元機定價。

世界銀行發布的2015年人均國民收入(GNI)報告顯示,印度人均國民收入為1590美元,不到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一。

印度用戶對價格敏感度很高,低端機受追捧。

聯想在印度市場延續了雙品牌戰略,Lenovo專攻中低端,Motorola主攻高端市場。

據聯想印度董事總經理和執行長阿格瓦爾透露,聯想在印度的手機出貨量中,摩托羅拉占三分之一,聯想占三分之二。

電信專家康釗告訴記者,「並不是廠商有意搞價格戰,主要是定價1000元以上的手機在印度很難賣得動。

國內廠商發力搶占印度線下渠道

GfK統計顯示,印度線下有50萬個賣手機的店面,比較分散而且規模很小,線下渠道建設成本高昂且成效一般。

聯想在調查後決定先放棄線下渠道的建設。

阿格瓦爾(Rahul Agarwal)向媒體表示,「在印度這樣複雜的地理環境中建立穩定的線下分銷網絡成本過高。

」聯想選擇了網際網路手機的玩法,聚焦上網時間更長的年輕人,通過電商渠道在線銷售,有效控制銷售成本的同時可以給出更低的價格。

全印度的人民都可通過線上平台購買新款手機,聯想已覆蓋全印度3000多個城鎮,克服了線下布點的局限,尤其對三四線城鎮居民而言,線上購買是其獲得新款手機的重要渠道。

不過目前,隨著國內廠商進入印度,聯想開始發力搶占印度線下渠道。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聯想在印度各地有大約10000家門店,包括品牌商店(約1000家)、多品牌店、小型媽媽店(便利店)。

有2000名聯想的工作人員在這些零售店進行管理,摩托羅拉的大多數產品都可以在線下零售貨架上找到。

聯想加速布局線下渠道主要是受到了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

第三季度登頂國內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排行冠亞軍的OPPO和 vivo在印度繼續堅持著線下推廣的模式。

每逢節假日線下店就會有打折促銷活動,迎合了印度居民習慣現金交易、對電商信賴度有待提高的特點。

vivo參考中國市場的線下代理方式,派遣國內的省級代理合作夥伴入駐每個城市,計劃在核心城市周邊的城鎮、鄉村等地方建立服務中心,滿足印度零售商的需求。

而小米在第三季度銷量大漲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發力線下渠道,去年7月小米宣布與Just Buy Live和富士康旗下的InnoConn合作,拓展分銷渠道,增加其在小城市和鄉鎮中的銷售。

這次合作將讓小米在短時間內入駐5000家商鋪。

除了手機,小米也將生態鏈產品帶到了印度,旗下的小米凈化器在印度大賣,據悉,小米還會設立投資基金幫助實現小米生態在印度的落地。

此外,華為也在近日宣布將合作商店的數量從千家提升至5萬家。

【機遇】

專利門檻相對較低

國產廠商選擇印度作為出海第一站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專利門檻相對較低。

不過,近年來國產手機廠商在印度面臨多起專利訴訟。

杜比實驗室(Dolby)在印度起訴了OPPO、vivo兩家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小米因涉嫌侵犯技術專利被愛立信起訴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愛立信申請「臨時禁令」並獲同意,紅米Note和紅米1S手機暫停銷售。

據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介紹,在印度申請「銷售禁令」較為便利,這恐怕是愛立信、杜比等公司紛紛將專利戰場選擇在印度的原因之一。

小米、OPPO和vivo向法院提出交納每台設備100盧比、34盧比的保證金,暫時避免在印度「禁售」。

小米臨時獲得使用高通晶片手機的繼續銷售,而搭載聯發科晶片的手機仍處於「禁售」狀態。

李俊慧告訴記者,國產廠商應該對擬進入地區或國家的行業專利情況「摸底」,提前通過達成專利許可合作,排除業務做起來之後帶來的訴訟壓力。

很多專利巨頭並不會一開始就施壓,而是待相關廠商出貨量達到相當水平之後,才會起訴,這容易給一些廠商造成麻痹心理,以為此領域或行業並無壁壘,進而盲目投入但最後騎虎難下。

此外,國產手機廠商應主動做好自身專利積累,積極參與相關標準制定,雖然看似「笨」,但卻能讓自己走得更遠。

聯想則是通過重金收購的方式來獲取專利,收購摩托羅拉獲得了2000多項專利、2.1萬項專利的交叉授權,收購專利組織UnwiredPlanet持有的21項專利,並同時獲得2500項專利的交叉授權,收購NEC在全球多個國家申請的超過3800項專利組合。

【挑戰】

價格戰和關稅

國產手機在印度銷售的機型以低端機為主,不可避免地陷入價格戰,努比亞總經理倪飛曾向媒體透露,印度手機市場價格戰比國內還誇張。

就連從不參與價格戰的蘋果也在反思在印度的定價策略,iPhone 6s和iPhone 6s Plus兩款機型上市兩個月後,價格下調了15%。

非本土製造的手機銷往印度會徵收高昂的進口關稅,國產手機廠商為了降低關稅、物流成本,進而定出價格更低的手機,紛紛選擇在印度投資建廠。

2014年莫迪政府提出「印度製造」計劃,隨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去年3月,莫迪政府在新財年預算案中宣布對4種配件(電池、充電器、耳機、數據線)徵收29.44%的進口關稅。

2個月後的最新財年預算修正案中稍作修改,改對手機電池等手機零配件課徵12.5%的反補貼稅。

儘管有所降低,不過與最初的6%稅率相比還是高出了很多。

從長遠來看,印度政府計劃到2020年實現電子產品零進口,想在印度長期發展的前提就是投資建廠或者生產相關的零配件。

在印度投資建廠似乎已成了國產廠商的規定動作,OPPO日前宣布將投資2.16億美元在印度大諾伊達地區建設新的工業區。

該工業園區占地1000畝,設施包括生產基地,SMT生產線建設工作將分幾期逐步進行,預計在2至3年里完成建設工作。

近期產量5000萬台,遠期可視狀況增加到1億台。

事實上,選擇在印度建廠的國產手機廠商不在少數,小米與富士康聯合建設多所印度工廠,華為也在去年8月開始推進印度製造計劃。

印度本土建廠一方面可以完善自身在當地的生產鏈,另一方面也是迫於印度政府的政策限制。

新京報記者 馬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