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廠商是如何攻占印度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Ata

當新科技出現時,可以說整個市場都處於未開發階段,而當出現同類市場競爭後,雖產量與輸出仍在不斷增加,但市場比值畢竟是固定的,那麼紅海中的藍海是同市場下所有企業趨之若鶩的。

手機市場便是如此,人們需求是處於一種被激發的狀態,就如手機最初的需求僅僅是在於通訊,而如今五花八門的性能,包括攝像頭、處理器、Rom等等,選擇性強的手機是因人而異購買的最佳藥劑。

當然還要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市場定價需滿足個體經濟,那麼快速的發展與普及是必然趨勢。

此方針在國內近乎14億人口中使用成功,依靠的就是市場與個體經濟的持平,換句話說,就是性價比,可以說這同樣適用於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印度。

中國手機廠商是如何攻占印度的?

如上述說的,最為關鍵的是性價比。

需打開市場的縫隙,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的拓展,國內的手機廠商為攻略印度,所踏上的第一步便是將低端機帶入因為目前阿三的個體經濟不能與市場持平。

比如,作為最早進入印度的中國手機品牌聯想,針對消費者對於手機價格敏感的特點,在印度實行雙品牌戰略,Lenovo專攻中低端,Motorola主攻高端市場。

我們知道,印度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及不上同是泱泱人口的中國,且文化傳統與宗教思想不同。

所以,在手機市場探路為有先電商的方式,小米是中國手機性價比的鼻祖,與此同時也是「耍猴」營銷的頭頭,利用「便宜實惠」的絕大賣點進攻印度市場是毋庸置疑的,包括華為、魅族等等。

而聯想、金立、OPPO在線下市場更有實力,甚至最早進軍的聯想在印度市場的占比上,隱隱超過印度本土品牌。

當然,這時候我們說的是攻略初期,因為隨著需求與市場競爭的激烈,自然而然的推動演變成線下戰爭。

為什麼呢?

線上營銷,所把控的是消費者追求性價比的心理,在初期短時間內造勢可以,我們常見的線上營銷手段是打折,在印度也不例外,利用節日去促進線上商城,如2016年的印度排燈節成為了中國手機廠商的節日。

可以說,就像IDC印度高級市場分析師Upasana Joshi所表示的:「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在二三線城市,中國手機廠商就像過節了一樣。

但這放置長遠來說,是致命的。

電子商務的發展最主要是依靠智慧型手機所帶動的。

在印度原有經濟上難以實現電商模式,儘管電商形式開局有效,但對占領大多數,尤其是二、三線城市、乃至農村地區來說,都是不現實且不利於發展的做法。

再者,近期印度廢除紙幣的政策引起民眾紛紛購買實物的趨勢,或將能提高部分銷售額,但後續發展不容樂觀。

單看這場沸沸揚揚廢除紙幣的後果,就得知了大部分印度民眾仍是習慣將現金緊抓其手,便能看出電商的拓展後續將是最大的雞肋。

據IDC印度公司高級研究經理拉夫肯達-辛格(Navkendar Singh)表示:「我們覺得,目前正進行的大額幣鈔廢止流通進程,將導致10月份至12月份期間這個季度行動電話市場大幅度但暫時的萎縮」。

所以發展線下市場是長期占據印度市場的必然趨勢,可對國內手機廠商來說,局限過多,尤其在海外發展的最大盾牌——IP。

前有小米殺入後深陷專利之局,其它並非「家底深厚」的手機廠商們選擇按兵不動,隨即印度政府來其後招,推進「MADE IN INDIA」的策略,而中國手機廠商為了降低成本,紛紛在印度建廠,讓中國品牌手機出生在印度。

以華為為例,華為宣布與印度電子製造廠商Flex合作生產榮耀智慧型手機,該工廠預計會在2017年年底實現生產300萬台設備的產能。

目前已知的包括小米、VIVO、聯想等廠商也已通過各種方式建廠,入駐印度。

入駐印度其一是為專利短板,其二是為線下市場發展,也可以說是,放長線釣大魚。

線上市場可以說僅僅是拋磚引玉中的那塊磚,而玉必然是要與線下發展所連接而成的。

印度市場為難攻克的是我們認知里的那些早已「苟延殘喘」的功能,局勢難改的緣由是印度市場競爭不夠激烈,功能機存在感實在太高。

印度手機在2007-2009年的時候,Nokia曾經一度份額70-80%,後來被中國山寨機一陣衝擊,就產生了幾個山寨機中的戰鬥機,即上面幾個Micromax之類的。

隨即智慧型手機起勢,諾基亞逐步衰敗,Nokia最後的Lumia 520等末日神機,依舊在印度賣的多。


為了沖洗掉這份「厚重」的市場現狀,改觀是重要一點,這也是線上+線下組合作用的緣由之一。

且看戰果:

2014年印度本土品牌Micromax據Canalys的數據在2014年四季度的份額險超三星,聯想不入印度市場前五(其時已經併購Moto成功),小米則以4%的市場份額居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第四。

再到今年上半年的,三星(36.1%)、Micromax(11.90%)、聯想(8.11%)、Intex(5.81)、lava(4.68%)、小米(3.43%)、金立(2.61%)、LYF(2.60%)、Karbonn(2.4%)。

到今年10月份,在印度最主要的30個城市,三星的市場份額為26.1%,比上月增長15.8%;聯想(包括摩托羅拉)的市場份額則增長了50%,以13.4%的份額位居第二。

小米的市場份額也暴增41.7%,為10.7%。

這歸功於紅米Note 3和新發布的紅米3s和3s Prime。

IDC還表示,小米的線下擴展策略到目前為止似乎比較成功。

與此同時,印度最主要的兩家本土廠商的市場份額出現了下滑。

Micromax10月份的市場份額為6.8%,比上個月下跌16.7%。

Intex則由於增長停滯,市場份額降到了5.3%。

最後

儘管並非赫赫功績,三星仍居大頭,但這也側面證明了此方針在實施之際有所作為。

可見,有所作為的是順勢應變,在這個繁雜且熱鬧的印度市場裡,有政府撐腰的本土品牌比起象大的三星更具潛在威脅性,吞下小份額再去撼動大巨山是最穩妥的戰略。

未來中國手機能走多遠呢?且看。

微信公眾號:多少說(duoshaoshuo);轉載須徵得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