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那些廣告忽悠了,這才是真正的國家品牌形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你若想留在原地,那就得不斷進步。
2006年,根據《財富》雜誌公布的世界500強排行榜,美國以上榜170家企業排名世界第一。
不過到2018年,儘管美國仍然排名第一,但是上榜總數卻下降到了126家。
另外,根據世界實驗室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強》榜單,2018年中國入選的品牌有38家,其中華為排名第58位。
儘管與美國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但不容否認的是,無論是「全球500強企業」 還是「全球500佳品牌」,來自中國的企業正在變得越來越多。
也就是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自中國的國家品牌也在不斷的增加。
港珠澳大橋: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跨海大橋正式通車。
至此,這個全長55公里,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被英國衛報稱作「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偉大工程,在經歷了5年規劃和8年建造之後,終於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港珠澳大橋究竟有多難?
在2017年央視《對話》欄目中,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是這樣說道的:
「單就說33節沉管,裝上去對接好,就像連續33次考上清華,難度可能比這個更高」。
實際上,港珠澳大橋建造的困難程度可以這麼概括:
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也是公路建造史上結構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難度最大的橋樑。
那麼,為什麼要建造這樣一座大橋呢?
從經濟戰略上說,港珠澳大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縮短珠海、澳門、香港的空間距離。
具體來說,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將從三個小時縮短至45分鐘,整個珠三角西部都將納入香港三小時的車程範圍。
正因為此,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那樣的超級城市群。
相信這座可以抗擊16級強颱風、8級強地震的港珠澳大橋,不僅在技術層面而且也將在經濟層面和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為新時代的中國樹立起一道豐碑。
嫦娥四號:
人類第一次抵達月球背面的飛行器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部的預選區域成功著陸,月球車「玉兔二號」也開始了巡視探測任務。
這意味著什麼呢?
眾所周知,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圍繞著太空進行軍備競賽。
1969年7月,美國太空人首次登上月球,留下了那句被世人稱頌的名言:
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毫無疑問,如今中國的航天計劃比曾經的美國和蘇聯更宏大,而且更穩健。
嫦娥四號作為中國航天規劃中第二步「落」的重要一環,將為後續的「回」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際上,先不說中國航天的商業價值,單就從科技的發展來說,嫦娥工程無疑振奮了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場舉世矚目的人類工程。
中國,做到了。
中國北斗:
我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提起導航系統,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GPS。
2018年11月19日,隨著我國以「一箭兩星」的方式成功發射了「第42、第43顆北斗導航衛星」,也就預示著北斗系統服務範圍由區域拓展至全球,北斗系統正式邁入全球時代。
這件事情重要嗎?
不妨看看美國的反應。
2018年12月,也就是僅僅一個月之後,美國總統簽署法令宣布組建太空部隊。
也就是說,在美國看來,中國北斗系統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全球統治地位。
為何?
儘管從時間上看,我們的北斗導航系統落後於美、俄兩個大國,但是單就導航的精準度來說,北斗要比GPS更精準。
更重要的是,美國花了足足20年才組建的GPS系統,中國只用了短短兩年。
中國北斗系統的誕生,將在軍用和民用兩個領域逐漸的擺脫對美國的依賴,讓中國的科技和國防更加的獨立。
從這個角度來說,北斗系統不亞於「兩彈一星」和「核潛艇」的影響力。
「中國天眼」:
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表面上看,這個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就像一個很大的「鍋」。
但實際上,它是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足足耗費了中國科學家22年的心血,才得以落成啟用。
「中國天眼」與我們熟知的哈勃望遠鏡不同,這款射電望遠鏡的主要作用是探索宇宙中一些暗物質和暗能量,可以觸及到宇宙130多億光年的信號。
幾乎可以說是理論上的宇宙邊界!
正因為此,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生前曾極力反對「中國天眼」計劃,理由是:
中國望遠鏡太厲害了,不過人類不應該主動的探索外太空,這樣會招致外星人拜訪地球,最終對人類文明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中國天眼」似乎離我們比較遙遠。
但是,要知道的是,作為一款大國重器、蒼穹之眼,就連外媒也承認「它將讓中國持續領先世界20年」。
「復興號」動車:
商業運營速度最高快的國家
2017年9月21日,「復興號」動車組率先在京滬高鐵實現了350公里時速運營,比原先速度整整快了30分鐘。
至此,我國從「和諧號」時代正式邁入「復興號」動車時代,也讓中國再次躋身世界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快的國家。
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了2.9萬公里,占全球高鐵運營總里程的2/ 3以上。
2019年,我國計劃投入的高鐵里程將在原基礎上再增加3200公里。
也就是說,儘管「高鐵」不是在我們最先發明出來的,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的是,中國高鐵已經成為了我們的一個重要名片。
還要說的是,就在前不久,中國工程師已經成功的實驗了時速為605公里的高速動車,並且預計將在2027年正式投入運營。
速度,將極大拉近各地區之間的時空距離!
移動支付、5G和電子商務
我們領先於世界潮流
老實說,只有國家先富強起來,才會孵化出一批全球領先的優質企業。
前幾天,華為在巴塞羅馬發布了全球首款5G+摺疊手機,引得了世界媒體和用戶的關注。
不過,在我看來,相對於智慧型手機而言,華為最顯著的標籤應該在通信領域。
從公開的數據來看,華為擁有的5G標準專利占了全球總數的20%之多。
也正因為如此,華為控股董事長梁華才會有底氣的說道:
「在5G設備和技術上,華為至少領先全球所有企業一年或者一年半左右。
」
在我印象里,這應該是中國企業最強發聲。
無獨有而,歐洲最大的電信公司德國電信也在公開場合這樣表示:
「如果不得不從現有網絡中淘汰華為設備,這可能導致整個歐洲的5G網絡延遲2-3年才能推出新服務。
」
可見華為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
另一個要說的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如今無論是日常的生活還是大額消費,都已經實現了移動支付。
也就是說,不需要現金。
很多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對這樣的便捷可以說是深有體會,因為它太方便了。
因為這項「發明」,即便在很多已開發國家也做不到。
據說,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這樣感嘆道:
「因為不懂得使用移動支付,我們一個部長在上海買栗子就像個鄉巴佬一樣。
」
除此之外,像電子商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我們也逐漸的縮短了與全球頂尖企業的差距,甚至實現了超越。
從這個角度說,我們應該感謝華為、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的科技巨頭。
但是,反過來,這些企業和我們每一個人,也應該感謝這個時代。